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4 12:27:4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我讲授了《吃穿住话古今(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认识到了建筑的地域特点,了解了我国的服饰文化,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在小学阶段,低段1-2年级是《品德与生活》,它主要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性综合课程。中高段3-6年级是《品德与社会》,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很显然,它们来源于生活,知识目标的侧重点不同、要求提高了。

  一、提高重视度

  《品德与社会》虽然列入了考试科目,但是远远不如语文、数学用的功夫多。《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老师都不重视,上课没精神,学生怎能喜欢?因此,对品社这门课程一定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用好教材

  教材中蕴含的道理都是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体现出来的,单纯枯燥的`说教,强行学生接受,效果是不好的。“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学校、爱家庭、爱劳动的教育。结合实际、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看一看、查一查、找一找、访问与调查、参观与考察、想与做等多种活动方式,在体验中让学生得到启迪,在总结中受到感染,使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

  三、开放的课堂教学

  内容上的开放,从教材扩展到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空间上的开放,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等生活空间;时间上的开放,时间可以与学校活动或其他学科的配合中弹性地延展。资源的开放,现在小学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地理、历史内容很多,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共享,以这些内容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对祖国的爱,对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父母的爱。开放式的环境,课堂时间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人与人合作的精神以及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角色的转换,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从而使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得到发展。

  教师要吃透教材,灵活运用教材,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才是我们老师应该做的事情。社会科技发展迅速,这也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掌握更多新见闻,拥有敏锐的社会观察能力,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体验,结合相关的社会资源,创设出更好的教学环节,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让学生喜欢你,喜欢这门课!

  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一)开放性的教学处理。我在教学中重视用开放的视觉处理教学。其一,课程内容的开放。我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教材,通过师生共同收集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资料,丰富了课程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教育目标,有实效性,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其二,学习方式的开放,学生的学习没有局限在课堂的40分钟,学生的学习更多地来自于课外,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课堂为学生提供展示信息、才能的平台,课堂气氛自由、开放。

  (二)多样性地选用教学活动形式。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他们听一听、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演一演、跳一跳,在多种活动体验中不断深化学习主题。童话的故事情节把课堂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充满了童趣。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愿望。加上一首首悠扬的春天乐曲,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愉快地融入春之旅程。学生以手工制作、唱歌、舞蹈、弹奏、快板、朗诵和种植等各种形式的表演赞美春天,寓教于乐,丰富有趣,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也是课程综合性的体现。

  (三)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突出。新的'教材,注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自觉实践。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教育的主人自主探究。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通过听讲来学习,而是直接参与的,以调查、观察、讨论、制作、表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积累直接经验。在各个环节中舞台的主人是学生,我只作为一名引导者和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探究搭建一个广阔的舞台。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这节课通过介绍祖国--些不同区域人们住房的特点,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人们住房与当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关系。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在教学时,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体会与自己家乡自然环境的异同。既引导学生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我从教材图片导入,介绍住房的起源。在通过图文对照、学生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某种住房的建筑特色及地域等。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是把区域的差异具体化、形象化,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亲身体验,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效果不错。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对少数学生要降低学习难度。加强教师的引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资源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历史、地理、人文、科学,涵盖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中,我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生活中的隐性教育资源等,并且能把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着眼于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着眼于教学内容的挖掘,着眼于对认知过程的内在逻辑的呈现,使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认知和感悟。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认识社会,正确了解社会,同时还得养成良好习惯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更是要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正确了解祖国,通过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实践等活动,不断修炼自己,教会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下面是我总结出的几条小经验:

  1、拓宽教学的天地。让学生了解社会,仅仅在课堂上拿着书来读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真的走近,亲临去体会。所以在教学中,我打破了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创设很多教学情境,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有时,我会组织辩论会,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的火花。有时,我会组织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的资料,……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会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祖国,我为你自豪”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祖国的变化,关心祖国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相信我们的学生!他们是学习的主人,而且要相信他们的能力。要布置好预习作业和课后拓展的作业。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决不能将品德与社会课上成老师一言谈的说教课,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要让学生在我们教师的引领下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6

  学生们对注意交通安全并不陌生,但缺乏的是对现代交通安全意识以及对珍爱生命的感悟,在本节课课前,我组织引导学生调查交通标志和交通违章情况,使学生获得的`是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具备现代交通安全意识。

  使学生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教学中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突出社会性的特点。在备课阶段一方面要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老师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进而极大的拉进了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7

  《一封特别的来信》是粤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6课,主要通过一封信了解那位写信的学生是怎样走向犯罪道路的,进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基本内容,知道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基本表现,学会明辨是非;认识自己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与习惯。

  黄老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主要通过谈话引入→读信知意→学法执法→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警句长鸣→作业超市等八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老师从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毛病、坏习惯。最后老师以案例警示和一则震撼心扉的视频,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教育。整个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能一环扣一环,抓住“明辨是非、案例警示、认错改错”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在或是或非的事情中明辨是非,让学生从一些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例中明确它的危害性,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坏习惯或不良行为,去矫正自己,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改正行为的效果。教师自身激情洋溢,感染力强,学生学得认真,感情投入。课堂上,都能大胆地说、积极地议、清晰地辨,课堂学习氛围浓厚。

  俗话说“人无完人”,这节课也有一点小瑕疵。或许因为老师一时疏忽,板书时把“抢劫”的“劫”错写为“却”字。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指出老师的错误,老师可能因为慌乱,一时没想起那个字怎么写吧,就说:“等会老师再去改。”过了好一会想起来了才改。我想:当时老师若一时想不起这个字,可以这样说:“请你上来把这个字改过来,好吗?”当学生改对后,就表扬他学习很认真,观察真仔细等那就更好了!在课堂上,我们老师应多一点教学机智。

  当然,瑕不掩瑜,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巧妙,教师课堂上循循善诱,学生学得认真深入,教学效果很好,是一节优秀的小学思品课例!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8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9

  这学期我们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品德与社会》,通过参加听课和评课一系列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的课程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如《自主选举班干》这一课,我选择了真真正正地进行一次学生自己选举班委会的活动,教师只对选举程序做说明和解释,然后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懂得自己应有的权利,并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0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第三课。通过教学反思如下:

  一、做到了在理念上努力接近“以生为本”。尽量让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努力寻找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运用谈话法、讨论法、探究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熟悉了解各行各业。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给自己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尊重他们的`人格,感谢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比较流畅,先让学生了解了各行各业,然后给各行各业分类,最后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分工合作而又相互联系的关系。上课如流水般哗哗哗下来了但自己没留下印象,总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没落到实处,比较肤浅。从备课到上课感觉没有找到任何一个闪光点。更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给学生切身体会。最后一个“创建工厂”环节比较乱,准备好的小组跃跃欲试,都在准备自己的发言,没有认真听汇报交流。总体上讲没有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每一教学环节进行的很仓促,没有解决明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用力导致课堂没有闪光点,没有突破重难点。

  四、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够,对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了解并不多,所以老师总在牵着孩子走。

  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比如:让孩子联系自己一天到晚的生活说说各行各业和自己生活的关系;在了解各行各业之间关系的时候,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和怎样收看电视节目。整个过程中牵着孩子走的痕迹特别重,没有在孩子的调查、了解、探究之后进行教学,然后在课堂引导孩子梳理知识。品德与社会课就是一门以生活为出发点的学科,尽量让孩子从自己身边找到各行各业,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孩子联系生活实际自己去调查研究,把“球”抛给学生,比如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和周围的人们,他们都在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他们怎样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的?哪些行业和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等?

  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以及怎样收看电视节目的环节,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看,有点塞给学生的感觉,最好让学生自己事先了解方便面的生产过程,收看电视节目单,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付出怎样的辛苦?孩子事先查资料,引导孩子自己交流发现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孩子好奇心、探究性趣,更能体现以生为本。

  在给各行各业分类时,在了解社会上有哪些不同行业之后给孩子留下时间自己分类,不要强加给学生。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1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奶的,他们希望“妈妈少打点牌”、“妈妈不要太累了”、“爸爸早点回家”、“爸爸少抽点烟,注意身体”、“希望与爸爸妈妈平等对话”……所有这些真的使我感到很欣慰。我教会了学生通过爱心留言条交流感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2

  《当危险发生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的第三个话题。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位为:1、通过交流学习,使学生掌握火灾发生时的自护自救或互救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危害性,增强学生的珍爱生命、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素质和能力。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火灾发生后的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本课教学我采用利用烟味的活动创设情境,问问同学们,烟味意味着什么,“有火灾!”接着说明刚才发生的一幕就是九月的一天东东家发生的事情!

  在整节课的各个活动中我也紧紧通过东东家着火这一情景创设开展如何拨打119火警电话、如何进行逃生自救和救人。并通过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着火(当然小火)情景交流简单有效地灭火方法。这里重点讲述如何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的方法。最后结合我校经常开展的消防演练活动进行非常有实效的消防演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课程目标我确定的非常准确,并且活动也都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且很有实效性。

  本节课最为成功的我认为是如何拨打119这一重点的处理,首先播放东东同学拨打119的情景,学生进行评议,总结出拨打方法,学生根据总结的拨打119的四要素进行情景模拟,练习汇报。这里教师也作为一个活动的参与者高兴的说太好了,下面我就用手机拨打119验证一下我们拨打119的.方法是否正确,孩子们说不能打,我问为什么,在争议中我们进一步了解《消防法》中有关乱拨打119是违法行为,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安全是关系到学生正常生活和学习,乃至生命的重要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已成为我校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也结合学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安排了火警演练。

  总之,这节课引导学生要“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充分运用媒体资源通过系列活动把空洞的说教变成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得到启发,受到深刻的安全教育。明白当危险发生的时候要沉着机智,不蛮干,提高学生的自救能力,以积极的方法保护学生的安全。

  不足之处为各种活动的练习时的方法说明,待孩子们听明白后统一进行。这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长期训练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3

  5月30日虞校听了我的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第12课《可爱的家乡人》。

  课始我便用讲解加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明白“家乡人”这一概念的外延是变化的:一个村一个乡的是家乡人,一个市的是家乡人,在外地求学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乡人。嘿!一个小家伙按奈不住了,还没举手站起来就说,同一个国家的也是家乡人,如果在国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错!

  虽然课前做了一些布置:让他们收集家乡名人、身边可爱人之例,也的确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课堂上教学资源仍显匮乏,所以也未能营造出那种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氛围来。

  在读“家乡美丽的传说”时,不谋而合竟有三个孩子都质疑“既然济公和尚法力无边,为什么不直接把飞来峰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抢着作答,有的回答还颇有几分道理,搬到另一处去另一处不也要遭殃吗?……最终我没有作出所谓的正确答案(说实话,我也无法作答),只是大加赞赏了这三个提问的孩子,还有那三五个抢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后者都是边看书边思考的孩子,告诉他们“善于思考”对于学任何一门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确与否已索然无味,我们需要咀嚼品尝的是这一份难能可贵的学习品质。

  “我是小小家乡人”本来是要激发学生的小主人翁意识的,但课堂上显然很“冷清”,近乎冷场了,一方面有客观原因——30分钟的`铃声响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薄弱。

  家乡是可爱的,家乡人也是可爱的,带领孩子们发现真善美是我——一个教师的本意。从教近十年还是第一次执教《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有时面对着书上一页仅两三幅图、两三句话甚是苦恼,但没有捷径只有摸索。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4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交流的方式,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有待于提高。

  改进措施:

  1. 我们应多提问学生,要多表扬鼓励学生。

  2. 教师要做好课堂评价,争取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5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近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中国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习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平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平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02-23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1-04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06-03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03-03

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15

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03-2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反思04-05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1-12

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5篇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