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11-02 17:17:33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1

  教材分析:

  《回家路上》是北师大版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教授的内容是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同时是在学习了2、3、4、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练习课,是对 2、3、4、5的乘法口诀的巩固与疏理。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主动提出数学问题,进一步巩固乘法口诀,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根据《课标》的理念,在教学中,把计算教学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地位: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和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数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阶段,也是进一步学习乘法运算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逐步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3、4、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熟练的用乘法口诀进行表内乘法的口算。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根据题意提出问题,并运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教法:

  这一堂课的设计,我力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巧,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方法如下。

  (1) 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 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名学习方向,营造探索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 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概况出知识点,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六个教学程序,情景导入、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数学游戏、课堂加油站、总结。

  一、情景导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现在有一段语音想让大家听一听,对于我门来说一点也不陌生,每天都可以听到的,仔细听完之后告诉老师,你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过呢?学生会回答放学的时候听到过。接下来出示本节课的主视图说,这是动物园里的小动物们放学的情景,他们在干吗呢?学生会说回家的路上,因此(板书:回家路上)

  二、探索新知

  1、 发现数学信息

  2、 小组讨论,写出自己想的数学问题,比一比谁写的多。

  3、 学生反馈(采用你问我答)我会这么问:哪位同学的勇气先来提一个数学问题,接着请另一个同学进行回答。给予拍档奖励。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三、巩固练习

  1、 看图回答问题

  2、 填一填(引导学生说出每段表示多少)

  3、 看图列示计算

  四、数学游戏时间

  同学们练习了那么久让我们放松一下吧,接下来有两个游戏。

  1、 乘法口诀小组内对口令

  2、 乘法口诀接龙

  五、课堂加油站

  这一部分是本节课学生提升的环节,出示一副情景图,学生自主发现数学信息,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个别指导,并对于完成好的学生进行当场批改。

  六、总结

  对于本节课我是这样让学生总结的,今天学的开心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用到数学,你们喜欢数学吗?

小学数学教案2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不过学习的内容稍显复杂,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因此在理解除法竖式的算理时,实际操作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以上因素,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先分后算,以分物的过程来指导计算的过程。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步骤联系起来,使每一步计算都有据可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轻松。

  2、重视学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表达加深对除法竖式的理解。

  在教学中,不论是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还是在列出除法竖式之后,都引导学生说一说,说分物的过程,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说除法竖式的计算顺序。在说的'过程中既能促进学生思考,又能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你们还记得计算方法吗?

  请学生用语言叙述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

  2、用竖式计算48÷2。

  (1)指一名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

  (2)指名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除法竖式的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扫除障碍。

  3、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熟悉情境图。

  课件出示教材情境图,请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故事。

  引导学生说出:悟空、八戒、沙僧面前有48个橘子(4篮零8个),他们3人要平均分。

  2、操作分物,直观计算。

  (1)引导列式。

  师:他们3人每人能分到几个橘子?你能列出算式吗?

  学生根据题意可列出算式:48÷3。

  (2)分一分。

  师:现在我们用手中的学具实际分一分,看看能否得出这道题的结果。(出示课堂活动卡)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分一分,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算理,为后面进行除法竖式的计算打好基础。

  (3)交流操作过程和结果。

  师:你们是怎样分的?先分哪部分,再分哪部分,4捆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1捆,还剩下1捆怎么办?

  预设

  生:先分成捆的,每人1捆。剩下的1捆与另外8根合起来是18根,平均分成3份,每人又可以分到6根,这样每人共分到16根。

  师:刚才分物的过程用算式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说出算式:30÷3=10,18÷3=6,10+6=16。

  3、用竖式表示分的过程和结果。

  (1)尝试笔算。

  师:请你们结合刚才分物和口算的过程,尝试用除法竖式算一算。这道题与48÷2的竖式计算有什么不同?如果被除数的首位不是除数的整数倍,那么在计算过程中应该怎样处理?

  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交流,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除法竖式及除法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如下所示:

  (3)结合计算过程总结算法。

  师:在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时,要从哪一位算起?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回顾计算过程,使学生明确要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相同数位要对齐,每一步的余数都要比除数小。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2.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材说明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本套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教材本单元,主要教学时间单位“秒”,以及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具体内容的编排顺序如下表。

  在具体情境中感悟时间单位“秒”

  ↓

  观察钟表,得出1分=60秒

  ↓

  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材从教学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十分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例如,“秒的认识”主题图就选择了家喻户晓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的场景,“做一做”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感受“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能做些什么”,练习中又编入了一系列与学生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以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学习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

  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时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练习十五中让学生估计自己穿衣、刷牙、吃早饭、书包等的时间,写己每天的作息时间,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开始和结束的时刻,等等。教学时,就要充分运用这些素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抽象的时间概念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和意识。

  2.重视直观教学,充分发挥钟表模型等教具、学具的作用。

  由于时、分、秒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以前所学的十进关系,学生往往感到不习惯,这无疑给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学时,应加强对钟表的观察,特别是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多少;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以便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掌握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除了教材上选择的素材和活动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丰富的材料,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时间观念获得更充分的体验。

  3.本单元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摆筷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学习编、记、用2的乘法口诀,理解2的乘法口诀相邻两句之间的`关系,掌握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概括、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们在家里帮妈妈做家务吗?小明和大家一样,也是个勤快的孩子,今天小明家来了许多客人,他帮妈妈做什么家务呢?

  学生观察回答后,借机教育学生要体会长辈的辛苦,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意识。

  二、探究新知。

  1、摆一摆,填一填。

  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并完成书上的表格。

  2、编2的乘法口诀。

  让学生借助筷子图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然后借助编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编出2的乘法口诀。

  3、探究乘法口诀的规律。

  小组活动:观察2的乘法口诀,和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请几名学生汇报他们发现的规律,其他学生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就举手补充。

  三、巩固与提高。

  1、游戏:找朋友。

  教师出示乘法口诀,由桌子上有乘法算式的同学将算式将相应的算式举起来,其他同学判断。

  2、游戏:摘苹果。

  课件出示苹果树:秋天到了,树上的苹果就快熟了,你想把它摘下来吗?仔细看看哪个苹果长大了,你能解决它身上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苹果上面算式的得数,并说说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3、小组比赛:有几只手?

  课件示范规则。

  4个小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又快又好。

  4、思考题。

  课件出示题目。

  同桌谈论、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

  教学重点:

  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 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2、导入揭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1、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

  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

  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 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书:1cm)

  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

  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的宽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五、总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

  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板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单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正确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运用学过的知识,解答两步计算的较简单的分数应用题。

  3、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两三步式题的正确计算。

  2、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填空: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

  2、口算:

  3/533/722/5-1/51/42/3

  1/2333/51/3+1/261/3

  3、标明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202+[50(25+47)][1178-12(84+5)]5

  4、小红用8米长的彩带做一些花,如果每朵花用2/3米彩带,小红能做多少朵花?

  二、引入新课:

  在上面第三个问题的后面增加她把其中的4朵送给了同学,还剩多少朵花?(增加问题后就成为例4)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怎样求还剩多少朵花?

  3、学生列式:

  4、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道题目中有哪几种运算?

  生:除法和减法。

  师: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生:略。

  师:从以上分析请你推想: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适用于分数吗?

  生:通过分析例4的题意我们可以看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和计算。

  5、学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指导并作订正。

  82/3-4=83/2-4=12-4=8(朵)

  答:小红还剩8朵花。

  6、思考:在计算中,应该注意什么?

  三、

  要求:让学生说一说,上面的'题目的运算顺序各是什么,然后进行计算。

  本练习的教学安排:学生先独立计算前两列的四个小题,然后交流各自的算法,对比分步计算的先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再一次性约分这两种不同的解法,哪一种更简便些?

  鼓励学生以后在计算中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再让学生计算第三列的两个小题

  此两小题由学生找出运算顺序之后独立计算,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在计算中是如何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的?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1、老爷爷每天跑几圈?

  2、半圈用哪个数来表示?

  3、照这个速度,怎样理解?

  4、要求老爷爷每天跑步要用多少时间,要先求出什么?

  5、现在你能解答了吗,能解答的自己写出解答过程,不能解答的请教老师。

  6、指名口答解答过程,师生共同订正。

  四、全课总结:

  1、说一说,今天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有什么发现吗?有什么想要告诉老师和同学的吗?请大家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课后作业:练习九第1---4题。

  第1题:读题后思考,你打算怎样来计算这几道题?(多找几个学生来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寻找出最好的解题策略后再让学生进行计算。)

  第2题:提问6楼到地面的高度是多少层楼的高度?

  (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只有5层楼的高度)

  第3、4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小学数学教案8

  1、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神奇的扑克》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 小王=月亮 红=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三。

  小结: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估算黄豆粒数》

  教学目标:学会估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利用估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黄豆,杯子,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黄豆。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黄豆有多少粒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黄豆有多少粒。

  二、小组讨论,确定方案。

  师:你们可以用课桌上的'工具。(被子、天平等)

  三、小组合作,实施方案。

  四、汇报交流

  方案一:先数一杯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杯,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二:先测一把黄豆的数目,再看这些黄豆有多少把,再用乘法计算即可。

  方案三:先测一百粒黄豆的重量,再称出总重量,再用除法计算即可。

  五、小结: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都要做留心观察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购物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境

  一天有个年轻人来到王老板的店里买了一件礼物,这件礼物的成本是18元,标价是21元结果是这个年轻人掏出一百元要买这件礼物,王老板当时没有零钱,用那100元向街坊换了100元的零钱,找给年轻人49元,但是街坊后来发现那100元是假钞,王老板无奈,只好还给街坊100元。

  现在问题是: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究竟损失了多少元?

  提示:其中损失成本18元,不要算成21元。

  二、小组讨论

  三、汇报结论

  四、小结

  王老板和街坊之间实际上互不亏欠,王老板在这次交易中到底损失了97元。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趣味题一》

  教学目标:通过有趣的数学题,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逻辑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通过思考与计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解答例题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

  教学难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准备课堂上要讲的内容,预测提问环节所需要的使时间。

  教学过程:

  一、引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一道关于数学的IQ题,让学生回答(答对有奖),然后开始逐渐深入课题,解答一些数学计算题。

  二、结合生活,小组互动。

  1、将学生分成几组,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2、从日常生活出发,模拟一些题目,让学生进行抢答。

  3、最后进行统计,对表现最好的小组进行奖励

  三、课堂解说

  对相关题目进行详细的解释,让学生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以及解题方法,从而在做题中得到启发。

  四、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认识数学的奥秘,进而提高对数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案9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高山镇奋进矿校:谷旭晶

  一、教学内容:《年、月、日》。

  二、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时间单位“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2.通过观察讨论、自学课本、实践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获得较长时间观念,即年、月、日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其中发现并掌握闰年的判断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

  1、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引导--探索--发展”这一教学模式并利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本节课的教学。

  计算机课件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 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是电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还处在发展中,同时我希望通过这堂课抛砖引玉,促进电化教学的发展。

  2、学法:

  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创造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以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努力思索解决疑问的方式,这才使自己的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得到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 (歌曲导入 )

  课件出示过生日的场景音乐动画(生日歌伴随Flash动画)。通过提问你知道自己的生日吗?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寻求年、月、日形成的原因。

  2、认识年历

  这是一张20xx年年历卡,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出示问题,分组探究。)

  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吗?有几种情况?

  一年中有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份有多少天?

  说明:我们把有31天的那个月叫大月,有30天的那个月叫小月,二月是个特殊的月份。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记住大月、小月

  哪个月是31天?哪个月是30天?怎样记住一年的大月、小月?

  (1)左拳记忆法

  课本上介绍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在左拳上数。怎样数呢?请同学们打开书45页,

  看下面的一段话:“可以像┄┄”(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边看书边数)。投影出示左拳图,指着左拳图,带着学生一起数。

  巩固提问:拳上凸起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凹下去的地方表示每个月有多少天?哪个月除外?

  (2)儿歌记忆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带领学生读儿歌。

  6、师生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年月日, 提醒学生好好珍惜和利用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7、出示练习题让生完成。

  8、出示课堂检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布置作业:课本46

  页第4题.

  板书设计 :

  年 月 日

  一年有12个月。

  大月31天: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 小月30天:4月、6月、9月、11月。

小学数学教案10

  一个完整的教案包括以下内容:

  【教学内容】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案格式要求:

  目标明确流程清晰预设充分意图明显行文严谨回顾全面

  ⑴教学内容。

  要写明所教学的内容是哪个版本第几单元(第几信息窗)第几页。

  ⑵教材简析。

  要写明本节教材的来龙去脉,即本节的知识基础和为哪些后续知识做准备(即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及信息窗所呈现的素材意图。

  ⑶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都要兼顾,不仅要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⑷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要找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

  (5)教学过程

  1.教学环节要清楚明白。每一个大环节、每一个大环节中的每一个小环节都要层次清楚,目标明确。

  2.重要知识不要遗漏,尤其要注意练习环节。以前老师们往往不注重练习环节的设计,只是呈现练习题的内容,而对于练习过程的预设、练习题的处理没有一一写明。现在要求要把练习的的每一个环节呈现出来,要充分预设。

  3.要注意和教学实录的区别。教学实录的形式一般是师:生:,教案撰写则要运用诸如谈话、引导、提问、小结等用语。

  4.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设计意图,即这一环节你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注意,设计意图不是教学环节。

  5.预设要充分。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这个环节会出现什么情况,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这样就会达到心中有学生的境界。(教案右侧,有专门写预设与设计意图的地方,写的时候请注明预设:设计意图:几个字)

  6.回顾要全面。课堂“总结回顾”时,不能走过场草草了事,也要充分预设,要引导学生对全课的所学知识点、学习方法、情感体验等进行梳理归纳,在交流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以前的知识进行前后的联系,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提升。

  7.撰写教案时行文要严谨。包括教案的`的格式、字号、大小标题的序号写法、标点符号等等都要非常规范。

  教案撰写的水平,体现了老师理解教材的水平以及灵活调控课堂

  的能力,从而为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打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11

  课题:商三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三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能正确地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2.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不用计算能准确地判断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

  3.使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说得数。

  240÷40360÷90280÷90

  400÷80200÷50540÷60

  2.教师出示下面的两道除法题,指名两学生到前面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参照上面做的两道题,说一说上一节课总结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二、新课

  (一)教学例11.

  1.出示例11:“计算9730÷78,并用乘法验算。”

  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计算的数都比较小.如果计算的数大了,同学们还会不会算?”

  (1)教师:“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这道除法的.竖式,先想一想这道题应该怎样算,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几位?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哪里?”(请一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先说一说从哪里算起,再和大家一起计算。)

  (2)教师引导学生看题,问:“这道除法题的商是几位数,为什么?”(因为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这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是97,比除数78大,可以商1。所以第一次除得的商要写在百位上,这样最后得到的商就是三位数了。)

  (3)教师:“这道除法最后除尽了吗?”(没有,余58。)“那么我们算得对不对呢?这道题计算的数比较大,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可以怎么办?”(验算。)“好!现在大家就一起来用乘法验算。”(指名一学生口述验算过程,教师板书,并说明有余数的除法在验算时与没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2.巩固练习

  让学生打开课本第61页,做例11下面“做一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着重检查学生写商的位置对不对。最后集体订正,如果有共同的错误,要一起说一说。

  (二)教学例12

  1.让学生看课本第59页例12。指名学生读题,教师把例12中的三道除法题写在黑板上。

  2.教师:“谁能不经过计算就说出它们的商各是几位数?”(指名学生回答.)“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判断最快?”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多种.教师继续引导:“如果让我们计算,当算到哪一步时,你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只要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或前三位,看第一次得到的商应写在哪一位上,就知道商有几位数了。)

  3.教师小结。我们只要把除数与被除数的前两位比一比就可以知道商是几位数了。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小(指着例12的第1题说),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一位;如果除数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大(指着例12的第2题说),说明在被除数的前两位上得不到商,商的位数就比被除数少两位.我们看对不对?用这种方法判断一下例12的第3题,商是几位数。

  4.巩固练习

  让学生看例12下面的“做一做”.先指名学生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再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三)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仍然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只是被除数稍大一些,有的商三位数(板书课题)。除的时候,要按照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去计算,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特别要注意商的位置不要写错.我们还学会了不用计算就很快地判断出商是几位数,这也可以帮助我们检查计算的有没有错。

小学数学教案12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P43。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知100以内数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等多种能力,培养数感。

  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的含义并能运用词语表述。

  难点:弄清“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词语间的差别。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老师在纸上写一个数字,由一个学生当小老师点几个学生的学号来回答老师问题,由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回答来引入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 、少得多表示数的大小程度的词语。

  (二)讲授新课

  1、说一说,对比感悟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写字吗?今天动物王国里面有几个小动物也在写字(分别是小青蛙、小老鼠),看看他们有什么问题要我们解决的。

  小青蛙写了14个字,小老鼠写了12个字,谁写的多?谁写的少?你知道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么样的吗?(在这里引出多一些、少一些的知识点)

  小青蛇看见他们在写字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它写了72个字,那现在小青蛇和小青蛙、小老鼠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这里引出多得多、少得多的.知识点)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交流,加深了解

  动物王国里面的国王看见他们那么爱好学习,于是给他们颁发了奖品(彩笔),奖品设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让学生根据提示来说出答案,理解词语(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意思。

  (三)举一反三,巩固应用

  1、出示课本43页做一做

  2、课本45页第4题

  (四)闯关(运用知识)

  咱们班的小朋友真聪明,老师看见你们表现很棒,给你们设了两个个难关,你们相信自己能闯关吗?

  第一关 比较时间

  第二关 比较价格

  (五)做一做课本45页 数学游戏

  (六)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新知识?你能用今天的知识说一说身边的事物吗?

  五、板书设计

  ( )比( )多一些 ( )比( )少一些

  ( )比( )多得多 ( )比( )少得多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14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教科书第64——65页及练习九的第1——3题,认识10。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认识10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感。

  2. 学会10的数数、认读、写数、大小比较和10的分与合,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 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直尺、学具图片、挂图、数字卡片、小贝壳图片等。

  教学设计:

  (一) 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它是谁?(贴图片0 )

  b.能与0做邻居的又是谁?(贴图片1 )

  c.在我们所学过的数字中谁最大?(贴图片9 )

  d.故事:9知道它最大可骄傲了,它对0至8各数字说:“你们谁都没我大,特别是你——0,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你真是太小了,不能和我比。”0听了可伤心了。1走到0的身边,和0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对付9。这时,9没话可说了。大家猜一猜,1和0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学生可能猜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教师引出1和0的想法:

  1和0联合起来,站在一起组成“10”,10是两位数,当然比9大。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创设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既复习了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又引起了新的教学思考:1和0用什么办法使9没话可说?引出新课题。这里可以使学生感悟到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数,数和数之间是有联系的,是可以组合的。

  (二) 探究学习

  板书:10的认识

  齐读“10”。

  1.学习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 联系实际,举与10有关的例子。

  我们的身边或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与10有关的物体,你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吗?

  师:同学们举了很多例子,像这样:人的手指、脚趾、一组的.人数、气球个数、花的盆数等等,都可以用10来表示。

  (2)做排队游戏。

  请小朋友们站成一排(8人),问共有几个人?

  (老师站进去)现在有几个人?(9人)

  如果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的设计,给每一个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空间中举出许许多多与10有关的例子,如:人有10个手指头、10个脚指头、10个同学组成一组等。通过让学生举例、动一动、说一说、数一数,知道10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使学生经历了由物抽象到数的过程,感悟到数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小学数学教案《认识10》。

  2. 10的位置与大小。

  (1)尺子上的数字。

  同学们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老师这里也有一把放大的尺子,谁知道空格里应该填几?

  投影仪出示:

  全班齐读0——10,再齐读10——0。

  (2) 比大小。

  10和9中间用什么符号来连接?

  10 9 反过来 < 10

  设计意图:

  利用直尺教学10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建立数感。同时,使学生再次认识到数字与生活密切相关。在比较10的大小时,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比较空间,这样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 10的写法。

  我们学习了10的这么多知识,那我们该怎样去写10呢?

  在田字格里练习写10。你是怎样写10的?

  生答:左边是1,右边是0,要占用两格。

  (由于学生已学过1和0的写法,所以书写时并不困难。)

  (4) 10的分与合

  (1)情境引入

  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吧!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0个苹果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明可能会怎样装这10个苹果呢?

  (2)五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请你拿出10个苹果学具图片,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其中一人做好记录,说出不同的分法。(学生活动,老师展示苹果树图)

  (3)汇报结果(学生把苹果挂到苹果树上的合适位置)。

  (4)学生观察,巩固新知。

  刚才大家通过分苹果,知道了10的组成,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可以减少哪些记忆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最后得出结论,只需记住5个即可。

  10 10 10 10 10

  1 9 2 8 3 7 4 6 5 5

  用最快的方法记忆10的组成。

  (5)游戏,组成10。

  师生互动

  教师说一个数,学生说一个数,两个数组成10。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中,我采取了从创设情境入手,以小组合作展开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10的分与合。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作业

  1.看挂图填数。

  学生模仿指挥员发出命令,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情景。

  2.猜数游戏。

  正确猜出小贝壳下面的数字,奖励小贝壳。

  (四)课堂小结:

  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内容,然后提问:

  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认识10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材说明

  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安排的,旨在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学生在充分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利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秤。具体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收集实验数据。

  学生利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录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分析数据。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发学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能够获得哪些信息。

  4.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根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合作探究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仅使学生经历从收集实验数据、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根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全过程,而且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

  1. 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进行教学。

  2. 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让学生尝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作实验工具部分,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制作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启发学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度或发生永久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此外,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当然,教师也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如可用弹簧来代替橡皮筋,在制作时用铁钩等代替木棒达到称量的目的。

  4.在收集实验数据部分,教师可在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先明确书本第77页中统计表中要求采集的'信息,并引导学生讨论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例如,要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测量皮筋长度时要等橡皮筋和秤盘均处于稳定状态时再测;称量时要设法使木棒保持水平……这样得到的数据误差较小。具体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

  5.在分析数据部分,教师根据统计表绘制出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表,想一想统计图表呈现的特点,并讨论它们传达出的信息。然后,对应统计图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如果要称量7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8本呢?10本呢?”

  6.在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部分,老师引导学生思考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向学生初步渗透函数的。如果有的小组实验数据与理论上y=a+bx(a代表皮筋原长,b代表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张的长度)的关系存在一定误差,老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也可向学生客观说明。

  7.在学生出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后,老师还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发生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0-04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2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9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09-09

【荐】小学数学教案09-08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9-10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1-09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三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