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小学数学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2023-04-01 07:26:46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华】小学数学教案三篇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一年级(上册)教学了最初步的分类整理信息的方法。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重点放在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上,教材有以下特点。

  1在随机事件中收集信息。

  例题创设的情境是四名学生围坐在一张方桌的四周,桌上混杂放着正方形、长方形和圆三种图形,且个数都不相同。为了知道三种图形各有多少个,由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各图形的名称,其他学生把图形记下来。

  一年级(上册)统计已经发生的事件里的信息。如大象家来了许多客人,统计客人中各种动物的数量。又如全班学生每人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统计苹果、梨、桃、香蕉、草莓等几种水果各有几人喜欢。在这些事件里,统计的对象信息已经呈现,只是数据尚未知道。只要采用分类计数的方法(即分一分、数一数)就能得到数据。

  本单元教材里的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如抛圆片,落下时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把圆片抛20次,哪面朝上既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律,也没有确定的次数。因此,必须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随时收集信息,经过整理才能获得需要的数据。例题没有让学生把桌上的图形直接分类计数,而是通过一名学生逐个地报图形的名称,目的是把其他学生带进随机事件的情境中。

  2突出记录方法的教学。

  随机事件里的信息往往是陆续出现、稍纵即逝的,随时记录、保存出现的信息才能保障数据正确。例题由一个人报图形名称,其他人作记录,教学收集信息最基本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录,记录方法必定会多样。例题的第二幅情境图是学生独立记录的场景,呈现了三种最常见的记录方法: 有人边听边画,听到一个图形的名称就把这个图形画出来,于是画出了一串图形;有人把三种图形分开记录,最上面一行画正方形、中间一行画三角形、下面一行画圆;还有人设计了一张简单表格,把三种图形分类记录,而且使用简单的符号记录。

  教材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评价他人的方法,借鉴比较好的方法。上面的第一种记录,每种图形的个数还得分类数一数才能知道;第二种记录,三种图形的个数已能清楚地看出来了,但边听边画图形还不是最方便的方法;在第三种记录里不仅容易看出各种图形的个数,而且画符号比画图形方便,是较好的记录方法。教材引导学生在清楚和方便两个方面比较、评价各种记录,对分类用符号记录的.方法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和使用这种记录方法。

  记录信息使用的符号,可以画,也可以画或丨等。只要学生喜欢并且容易画,都可以。在本单元,一个符号代表一个信息。

  3鼓励学生在现实生活里获得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想想做做的三道题在有趣的游戏或简单的调查中开展统计活动,要使用分类画符号记录信息的方法。第1题统计圆片落下时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两张表格。左边一张表格是信息记录表,用画的方法记录圆片各次落下哪一面朝上的情况。右边一张是统计表,填写圆片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次数。第2题了解同学最喜欢的体育活动,第3题统计自己班同学的家庭人口数,都要先进行调查,收集需要的信息,再经过整理加工,获得数据才能填写统计表。调查中收集和记录信息是这两道题的练习重点,体验和初步学会用符号记录信息是练习的主要任务。要让学生独立进行调查、记录等活动。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以及练习中初步培养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积累积极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编出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挂图、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1~4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乘法。

  1、指名说出~4的乘法口诀。

  2、口算 13 22 43 32

  二、出示情境图,探求新知。

  1、出示情境图。

  (1)图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计算?报名说出每只船上坐5人,2只船上坐多少人?3只船

  (2)、出示表格:

  让学生了解表格的填写方法,引导填写与船的只数用对应的人数。

  2、讨论对照所填表讨论怎样编5的乘法口诀。

  (1)师板书

  一个5 15=5 一五得五

  两个五相加 25= 二五()

  三个五相加 35= 三五()

  四个五相加 45= 四五( )

  五个五相加 55= 五五( )

  (2)指名先算出乘法的积,再说出乘法口诀。并说说为什么要那样编口诀。

  3、探究发现乘法口诀的编写特点。

  1、指导:口诀分两步:如一五得五,一五部分是几个几相加得五部分得数即结果。

  2、讨论交流其余四句的含义。

  3、观察五句口诀看两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三、练习想一想,尝试用口诀解决问题。

  1、出示51= 53= 52= 54=

  各用哪一句口诀?

  四、练习想想做做1-6题。

  第一题指导学生比较每组两个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先讨论再写得数。第二题:练习乘法口诀,同桌合作进行练习。

  第三题:练习看算式写口诀或得数。

  第四题:开火车回答。

  第五题:同桌合作完成,全班交流。

  第六题:独立完成,指名读出填写情况,集体订正。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编乘法口诀了吗?编写口诀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个五 15=5 一五得五

  2个五 25=10 二五一十

  3个五 35= 三五( )

  4个五 45= 四五( )

  5个五 55= 五五( )

  作业设计:

  根据乘法口诀写算式

  三五十五 35=

  ()() 45=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每个合作小组课前准备了一只盒子、一份表格)

  能装得下吗? 第 小组

  能装下

  装不下

  目测

  通过测量

  进行判断

  实际装一装

  教师出示一只乒乓球: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你估计你们这组的盒子能装得下老师手中的乒乓球吗?小组讨论,将目测的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教师给出数据:这只乒乓球的直径是37毫米。让学生合作通过测量进行判断。

  每组发一个乒乓球,实际装一装,对前两次的判断进行验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后延伸

  出示一个发了芽的蒜瓣:将一瓣蒜头放在盛有少量水的盘子里,不久,它就会发芽,就像老师手中的这个蒜瓣一样。听说,植物也像人一样,需要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如果你每天都去和它问好,说一些祝福的话给它听,它就会长得更快,更好。老师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想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吗?

  从同一个蒜头中,选两个差不多大的蒜瓣,分别放在两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水,放在不同个两个地方,你认定一盘,每天都去关心它,而另一盘则不去管它。每天记录它们发芽的情况:

  蒜叶生长情况对比记录

  天数

  A蒜叶长度

  B蒜叶长度

【小学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11-02

小学数学教案10-04

【荐】小学数学教案09-08

(实用)小学数学教案09-09

小学数学教案[必备]09-10

小学数学教案【优选】07-06

小学数学教案[优秀]08-02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11-09

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案08-19

小学数学教案15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