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

时间:2022-12-11 19:40:46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通过各种感官对比感知,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物理特性和水能溶解特定物质(糖、盐等)的化学特性

  2、 了解水的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3、 提高幼儿的感知能力,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关注

  活动准备:

  1、每桌一杯清水,一杯牛奶,一杯醋

  2、小勺子,吸管,温开水,盐、白砂糖

  3、彩色塑料物件,石头,洗衣粉

  活动一: 认识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活动过程:

  (一)激趣活动,猜谜语,激发幼儿的兴趣:“手抓不起,刀劈不开,洗脸洗手,都叫他来”。

  (二)通过幼儿操作活动,探究水的特性。

  1、 通过活动,引导幼儿知道水是没有颜色的。

  出示一杯牛奶和一杯水,让幼儿比较,说出:牛奶是什么颜色的?水呢?

  2、水是没有气味的。

  出示一杯醋和一杯水,幼儿闻一闻醋,再闻一闻水,说说水有没有气味。

  3、水是没有味道的。

  幼儿尝尝甜牛奶,尝尝醋,尝尝水,比较:水有没有味道?

  4、水是透明的.

  在牛奶杯中和水中各放一块颜色鲜艳的糖,对比观察:为什么牛奶中的糖块看不见?水中的看得见?

  5、小结:水是无色,无味而且透明的

  (三)比较观察。

  1、引导活动

  1)、出示两杯开水,一杯放了糖,一杯没有放糖,问:这两杯水一样吗?看上去一样,喝一喝呢?

  2)、请个别的小朋友尝尝

  3)、问:为什么这杯水会是甜的?

  2、幼儿动手操作活动。

  1)、引导幼儿对比观察糖和水的颜色味道,分别是白与无色,甜与无味

  2)、将白糖放进水里轻轻搅动,慢慢的,糖不见了,白糖到哪里去了?

  3)、用吸管吸一口水,看看味道怎么样?

  4)、再用盐做一次实验

  5)、小结:水能溶解糖和盐

  (四)巩固活动

  1、讨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在水里?

  2、让幼儿把老师提供的石头,彩色塑料物件,洗衣粉等东西放在水里,过一会儿或搅动一下, 看看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呢?

  3、提醒幼儿回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

  水有什么用途呢?小朋友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师 师总结: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此外孩子们对水有着很大的特殊感情,由其是在天气热的时候,洗澡成了孩子们的一大乐趣。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小班幼儿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也经常被我们老师和家长忽视,认为是在瞎玩。其实撕纸是最适宜小班幼儿的手工活动,利用撕纸活动能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等学习态度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小绵羊毛茸茸的可爱造型是被幼儿所熟悉的,幼儿在生活中也对小绵羊有一定的了解,本次活动中通过让幼儿观察小绵羊,激发幼儿帮助小绵羊的情感。活动中根据小班幼儿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撕贴小纸条,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能大胆想象,敢于创新。因此我结合自己在这学期研究的专题计划《科学区域中探究式活动的适宜模式》紧紧围绕怎样让幼儿“撕出又细又长的纸条”展开活动,把撕纸活动与科学探究活动相互融合,让孩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餐巾纸的纹路与撕纸难易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知道顺着皱纹纸的纤维能较容易的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

  2.能耐心地参与探索活动,锻炼手指的灵活性。

  3.体验帮助“小绵羊”取暖所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组一张绵羊轮廓的纸,固体胶若干。

  2.餐巾纸每人2-3张。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幼儿撕纸条的愿望。

  师出示“绵羊轮廓”: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幼儿讲述让小绵羊暖和的方法。)

  幼儿1:给它穿上衣服

  幼儿2:让它重新长出羊毛

  (评析:情境的创设可以帮助幼儿更好更快的进入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帮助小动物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开门见山地导入作用。)

  (二)第一次操作: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如何撕出长长的“羊毛”。

  1.了解羊毛的形态。

  师:小绵羊也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就是给自己的身上重新披上一层羊毛,这样小绵羊就能暖和起来了。你们知道羊毛是什么样子的吗?(教师播放课件)

  幼儿1:羊毛白白的

  幼儿2:羊毛细细的

  幼儿3:羊毛长长的

  师: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出示餐巾纸)谁能把这白白的餐巾纸变成细细、长长的羊毛呢?请两位小朋友上前探索撕羊毛。

  2.自主探索撕“羊毛”。

  师:你撕出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吗?

  师:教师对撕出细长条的幼儿:你是怎么撕出细长条的?

  3.教师小结“羊毛”的正确撕法。

  师:原来在餐巾纸里藏着一个小秘密呢,一边的纸靠得很紧,很难撕开来,而且也很容易断,但另一边就很松,轻轻一撕就撕开来了,所以不好撕的时候只要把纸转一转,换一边继续撕就一定能撕出长长的“羊毛”的。

  (评析:运用让幼儿先尝试然后教师再总结的方法不仅可以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了幼儿探究在前,教师总结在后,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幼儿的示范让孩子明白怎样撕才能撕出细细长长长的面条,突破了活动的重难点。)

  (三)第二次操作:引导幼儿探索餐巾纸里的“秘密”。

  师:让我们一起试试看,找找餐巾纸里的“秘密”,看看是不是一边紧、一边松呢?

  (评析:再次让幼儿实践撕长长、细细的羊毛,不仅巩固撕的技能,而且也掌握餐巾纸的小秘密。)

  (四)第三次操作:引导幼儿撕出细细的“羊毛”。

  师:看来你们都找到小“秘密”了,撕出了这么多长长的羊毛,可是小绵羊说它喜欢细细的羊毛,这样披在身上才软呢!粗粗的羊毛会刺着它的,谁能把羊毛变细?(请一幼儿示范)

  师:等会儿把自己篮子里粗粗的羊毛挑出来撕成细细的羊毛,然后贴到小绵羊的身上,每个地方都要贴到,这样小绵羊就不冷了,让我们赶紧去帮助小绵羊吧!

  (评析:在帮助小绵羊贴羊毛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合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孩子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

  (五)结束活动。

  师:在我们的帮助下,小绵羊终于披上了细细长长的羊毛了!小绵羊说谢谢你们!帮助了小绵羊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高高兴兴地跳起来吧!

  活动延伸:

  1.科学区提供彩纸让幼儿继续探索。

  师: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

  2.提供不同材质的纸以及放大镜供幼儿继续探索、观察、感知各种纸的纹路。

  (评析: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代表幼儿探索、学习活动的终结,故我在活动延伸中继续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孩子探究其他类型纸张的欲望)

  活动反思:

  一、以兴趣为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严肃”的科学活动充满趣味,调动孩子探索、思考的欲望,这是开展好科学活动的首要前提。本次活动的主要目标是让孩子通过探索感知餐巾纸里的经纬纹路,如若仅是让孩子通过反复的撕纸来探索感知而无情境作支撑的话,孩子的探究热情是很难长久保持的。故活动一开始就创设了这样的故事情境“前几天,小绵羊身上的毛刚刚被工人叔叔剪掉,可是天越来越冷,把小绵羊们冻得咯咯咯咯直发抖,这可怎么办呢?谁有好办法让小绵羊变得暖和起来的?”这样的导入充分考虑了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可谓是投其所好,活动气氛瞬间被激活,为后续顺利开展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以求真为原则

  有时候,为了让科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往往会采取“降低提问难度”、“或让探索活动成为一种形式”的做法。让活动看似活跃而顺畅,但细细品味这些活动,幼儿上与不上前后变化不大,更别说通过活动去培养孩子早期的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的启蒙了。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通过科学真实的提问、探索逐步引导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真问题。

  在第一次探索前,我通过这样的提问“这里有很多像羊毛一样白的餐巾纸,等会儿请你动动小脑筋、动动你的小手,想想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送给小绵羊呢(出示一根撕好的“羊毛”),?” 之后老师并没有示范或要求孩子怎么做,而是将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纸片、纸条后去大胆猜测并尝试。另外,怎样把餐巾纸变成羊毛的提问是比较开放的,这样孩子的思路就会很宽阔,孩子会调动所有的已有经验进行探索,这就是一次科学素养的培养——让孩子运用已有经验去解决现有问题。

  当孩子通过尝试撕出“羊毛”把原因归结在用了正确的方法时,老师通过动作及提问“这一次用正确的动作怎么也撕不出“羊毛”了呢?”引发孩子的进一步思考和尝试。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逐步感知到了纸的一边易撕,另一边难撕,也就是纸里存在着经纬纹路。

  2.真探索。

  整个活动的探索老师都是以抛出问题让孩子自主思考、操作的形式进行的,因为有很明确的问题作埋伏,所以孩子对探索活动还是很有目标、很感兴趣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总是鼓励孩子积极探索,不要放弃。我以抛出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继续思考和探索。最终,孩子们通过不懈努力,终于给小绵羊披上了厚厚的羊毛时,那一份满足并不是手工活动所能达成的,因为手工更多的是动作技能的练习,而科学探索则饱含着孩子的思考和不懈努力,充满了挑战和趣味。 ‘

  三、以拓展为追求

  好的科学活动结尾应该是能激发孩子继续深入探索的,因此,在本次活动结束时,我进行了这样一个提问:“做了一会儿运动,小绵羊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了,可是草地上的草太少不够吃,你们能不能用这些绿色的彩纸给小绵羊撕出长长的小草呢?彩纸里会不会也藏着小秘密,让我们游戏的时候再去试一试吧!”依然沿用故事情境,使得整个活动浑然一体,但同时又充分激发了孩子对其他纸张的探索兴趣,让活动止而探索不止。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要求:

  1.使幼儿知道鼻子可以呼吸和嗅气味,教育幼儿要保护自己的鼻子。

  2.培养幼儿积极运用感官的习惯。

  二、准备:

  装有香水、醋、麻油、黄酒、酱油、水、可乐等容器每组一份,并贴有标签,涂有鼻血的娃娃一个,手帕一条。

  三、 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鼻子的功用,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

  难点:学会保护自己的'鼻子及利用感官辨别物体。

  四、流程:

  以教室内的气味,引发幼儿讲讲鼻子的用处--讨论怎样保护鼻子--结束

  五、过程

  (一)以教室内的气味,引发幼儿讲讲鼻子的用处

  (带领幼儿进教室入座,桌上放好容器)

  1.啊呀,教室里有什么气味呀?(如不理解“气味”一词,可提醒有什么味道)

  2.你们是怎么知道的?(闻出来的)用什么闻的?(鼻子)

  3.鼻子长在什么地方呀?上面有什么?(鼻孔,幼儿互相观察)

  我们用鼻孔可以怎么样?(闻气味、呼吸)

  如幼儿不能讲出“呼吸” 继续提问:捏住鼻子,我们有什么感觉呀?(闷)

  4.对,捏住鼻子有“闷”的感觉,所以鼻子还有“呼吸”的本领。

  5.桌上有许多杯子,用我们的小鼻子闻一闻,说说杯子里装的是什么?

  提问:闻一闻,几号杯子里是醋?醋闻起来是怎么样的?(逐一提问)

  小结:不同的东西有不一样的气味,我们的鼻子能告诉我们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它能辨别出不同的东西。

  (二)讨论怎样保护鼻子

  1.出示娃娃:你们看,这娃娃怎么了呀?(鼻子出血了)

  那你们知道鼻子为什么会出血呀?(启发幼儿说出使鼻子出血的可能) 怎么办呢?(请小朋友帮它擦)

  2.流鼻血的时候呀,我们捏住鼻子,还可以在额头上放一条冷毛巾降温,所以呀,我们不能用手指挖鼻孔,不把异物塞进鼻孔里面;活动的时候注意不要撞到鼻子;玩热了要脱衣服。

  3.除了出鼻血使鼻子很难受之外,我们在什么时候还会觉得鼻子很难受?(感冒)

  4.感冒的时候鼻子怎么样?(流鼻涕)

  真聪明!我们在感冒的时候要正确擤鼻涕,用一只手指摁住一个鼻孔轻轻地擤,然后用小手帕轻轻地擦,保护好自己的鼻子。(教师示范)

  (三)结束

  现在,大家都知道鼻子有什么用处了吧!我们的小鼻子本领可大了,谁也离不开它,所以我们要保护好鼻子,不然它就不愿意和我们做好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