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心得体会>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2-10-25 03:28:50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热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锦集6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心得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体会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热门】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锦集6篇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1

  暑假里阅读了《教师的20项修炼》,我一直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就万事大吉了,看了此书才知作为一名教师教师职业有别于其他职业,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内在要求。因此,教师要想成为有艺术、有智慧、有魅力的教师,就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进行系统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完善,从细节入手,好好“修炼”。教师如何修炼呢?《教师的20项修炼》从细节入手,从修炼教师形象、精练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绘了有活力的教师的生活方式,是每一位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教师应该用“心”去读的一本书。

  本书涉及的20项修炼,其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三项分别是教师的德行、教师的智慧和教师的规划,以下就这三项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教师的20项修炼》中的第6项修炼是:教师的德行——用德行育人。教师德行之本是善良与爱。教师对待学生的善良,是以爱心为基础的,只有爱生如子,才可能有教师对待学生的本质的善良。 有教育者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调查的结果是:“有爱心,愿意跟学生交朋友的老师”,“对学生宽容,有耐心的老师”,“知识渊博,教课教得好的老师”,“风趣幽默,有突出人格魅力的老师”等位居前列。这些都反映了教师的“德行”,也就是一名教师的道德品质、做人的品格、育人的智慧。其中“爱心”位居第一。教师德行中的爱,表现为教师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爱学生,是教师善的标志。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可谓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只有爱,才能赢得爱,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教师的爱是照亮学生心灵之窗的盏盏烛光,美好的人生是被爱所唤起的。“问题学生”不是一天之间就形成的,“问题学生”不都是有学生自己造成的,教师在的演变过程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应该用爱心呼唤爱心,用真诚撞击真诚,用高尚塑造高尚。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做他们学习的伙伴和朋友,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只要能够坚持用德行去教书育人,同时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并不是一件难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成果,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的优秀教材,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必备读本。

  修炼教师形象,精炼教师生活,锤炼教师专业,成就教育人生。

  教师的`修炼,其实是教师的一种内在精神活动,是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基本途径。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修炼。只有那些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景、不安于现状、富有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用心体悟教育魅力的教师,才能真正通过修炼,感悟教育的真情与真谛,收获“教育人生”的幸福与快乐。要成为一名教育家型的教师,每个教师都应该想大问题,做小事情,都应该从教育信念到教育行为、从外在形象到内在素养、从共同规范到个人风格,作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自我革新,从细节入手,逐步提升自我。

  教师啊,无论你是否伟岸英俊,是否靓丽动人,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气质,你的形象就会价值连城,只要你注重修炼自己的专业品质,你就会对学生具有百般的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

  本书率先提出了引领教师体悟“教育人生”的主张,从细节入手,阐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性策略,解读了教师提升素质的有效途径,探讨了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新理念,描画了有活力的教育生活方式。是有志于提升品位的教育从业者值得用一生去“读”的书。

  作者简介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原理、基础教育改革、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部级教育科研项目8项。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出版《教育逻辑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生活与教育》、《学校的30个细节》等著作15部。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2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它甚至能够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经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仅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

  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

  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活力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异常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

  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不读书,就不明白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明白自我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我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我的理念,反思自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我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仅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3

  教师培育这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培育这一代又一代的祖国未来。教育需要 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这篇教师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帮助,正文开始:

  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 影响人的一生。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 一个人的灵魂。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 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 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 底线。

  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 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 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 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 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 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 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 怠” 生命衰微, 、 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 书籍中, 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 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 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 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 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 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 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 之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 历史。

  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 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 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 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 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 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 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 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 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 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 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 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 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 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 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 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 来。

  书读多了, 认识提高了, 实践也就有了方向, 有了信心, 有了力量, 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 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 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每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我经常有一个疑惑:教师哪有那么多的精力?时间从哪里来?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就占用了我们绝大多数的时间: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处理学生之间的种种问题……我真是不知道该怎样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师的时间从书中来。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书中那位成功的历史教师说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这不禁让我想到学校组织的“3+X”教学活动,各位老师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让人觉得听课是一种享受,而自己上课时尽管精心准备,教学环节的设计可谓精心,但我有时感觉在课堂上却往往显得捉襟见肘,感到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原来,这是因为用一辈子来备课和用课前的几小时来备课,效果肯定不同。大师让我知道了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要知道作为教师,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若我们没有“源头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学生来?

  一直以来,我满足于做好教师的基本工作,对于学校要求的写教学反思,总是处于一种应付、畏难的状况。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我怎样写教育日记》的两条建议,对我触动很大。

  现在每周都要完成一篇教育随笔、一篇读书笔记的时候都觉得无从下手,没什么好写呀,写什么呢?不就是每天上课、下课、处理些鸡毛蒜皮的事吗?有时候浏览别人的教育博客,看到别人三天两天都有更新,有时上面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小事在她的笔下却变成了趣味盎然的小故事,我很敬佩,也很羡慕。同样是教师,我为什么总觉得无话可写、无事可说呢?

  现在看完这两条建议后再想想:其实我们身边并不缺乏可写的东西。有时候同学间的一次争吵、一句话语和家长的.一次交流,都可以点燃我们灵感的火花,只是我没有及时记录下来,等到再想写时已不留痕迹了。再有我觉得善于观察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同事们在一起互相讨论的问题:哪节课堂效果如何,哪个学生喜欢插嘴,哪个学生能回答比较有创意的问题。我时常看了别人写了以后才发觉,我也有这样的事呀,为什么自己就不知道写下来呢?原来自己太粗心,不善于观察,教育随笔就无从写起,所以我们要写好教育随笔必须做个有心人,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在自己的眼睛里留下痕迹,随时随地记录下来,这样就会拥有很多的宝贵的财富。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启示,不是我一言半语所能说得完的。总之一句话:想当一名合格的教师,书是不可缺少的。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5

  《思想品德》的课程标准要求加强教学的过程性、学生学习的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更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思想品德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我根据一年来在政治新课程教材运用过程中的经历,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应用中的感悟与收获

  1、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明显增强。

  课改前,课堂上我们以讲为主,使劲向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却不一定领情,老师也累得要命,费力不讨好。我也曾苦苦思索怎样改变面临的困境。新课改的试验和尝试,给了我极大的震动,赋予我比较全新的教学理念。只要把课设计好,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放手让他们去探讨,效率会明显提高。当然,老师要把握好课堂得控制力,并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实践证明,学生是愿意表现自己的,他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

  2、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初步形成课改前,教学内容知识性很强。

  课改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程下,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从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对学生说品德课上积极参与的态度最重要。在上课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学生讲得精彩的地方,我给予及时称赞。对于讲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总是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也会受社会上不良影响,反映在课堂上,想法有错误有偏激,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人格上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理解、宽容,很难想象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不要居高临下。作为教师,对学生要耐心引导。久而久之,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态度,自然愿意和教师亲近,课堂上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困惑无保留地和教师同学交流。和学生的交流,我有时有和朋友聊天的感觉。学生处于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他们的思维也处于活跃、流畅的状态,这样才可以使各种观点自由畅通,可以为个性的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空间。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可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教师要抛弃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把自己作为平等活动的主体,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让课堂洋溢出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学生才会把课堂当作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所,这样才能启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发性,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真情投入,有话说、想说话;真情流露,说真话,说心里话。教师要无偏颇、无成见、无条件地关注全体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我的思品课上,不管是什么层次的学生,都愿意起来交流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也是轻松和谐的,我想这就是课改带来的新变化。

  3、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指导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思想政治课的一大特点。

  首先,我坚持搞时事演讲活动。鉴于现在每节课只有40分钟,我在每节课的开始1分钟,学生都要进行时事演讲。时事演讲依据学生集体订阅的《时事》杂志,内容一般选自国内外有意义的大事,同时与每课内容有些联系。如在《网络交往新空间》演讲时,学生讲了因为迷恋网络,初中生荒废学业故事和年轻人被不良网友设陷阱诈骗的故事,增强了说服力,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当然,从选材到评价,教师要指导。

  其次,政治内容基本都是围绕学生的成长来设置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进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小组合作探究效果明显

  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活动很少,有时也能让学生讨论一下,但那基本是教师提问题,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想一想,学生被动式学习没有太大改观

  在学校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大背景统一安排下,我根据政治课的特点,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一是小组间的互相检查。每节课前都拿出3分钟左右的时间由组长对调互查,检查上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根据掌握程度给出一个分数,当场公布。掌握不好的小组要提出批评,由组长课后组织组员反思与改进。第二个模式是小组内的讨论合作。根据每节课内容,设计一些需要学生间讨论的环节问题,这是一个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自尊自信得过程。通过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现行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联系很大,课上通过对一些活动题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让他们带着问题再去交流,有时候,会从学生身上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尽管他们的语言不是那么丰富,条理也不是那么清晰,但能超出老师的预期效果。

  二、遇到的困惑与不足

  1、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更彻底。尽管尝试了一年的时间,想了很多办法,作了很多探索,但我自己觉得,在我的脑海里,仍然没有彻底摆脱我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控制力,这种或隐或现的旧思想仍然时而影响着我,左右着我。有时候情不自禁的出现大包大揽的现象,始终不敢放手让开,生怕学生做不好,做不到,尽管我每节课后总要反思,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垄断和霸道的现象,其实说到底,这是我自己思想观念没有很好更新的结果,不相信别人,其最终结果只能导致别人就不会有创新,不愿意为之突破,学习起来自然就不会发挥最大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是知识的主人,是认知的主体。活泼好动的青少年——初中学生,求知欲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作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充分发表见解、张扬个性的空间,鼓励、帮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探究、讨论、合作与交流活动,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老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

  2、如何育人,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主要指标。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这一观点。重视对学生德育方面的引导和教育,文化成绩差一点不要紧,只要能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就是一种进步。但在考试是指挥棒的影响下,从我个人的影响来说,是很难改变这一状况的。

  3、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目前以分数为主的量化评价方式重在学生个体评价和课堂评价,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带有功利主义的错误趋向,甚至会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苗头。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好的现象。上学期我们在稷下中学听了一节展示课,课上老师的评价之一就是要给学生买笔芯。在评课的时候,有的老师就问,给学生买笔芯是谁买?这位老师说是自己掏钱,在肯定了这位老师这种舍己为人的品质之后,实验中学的一位老师就提出来这样做也不对,因为教育以育人为目的,既然是育人,就不能单纯以物质奖励为主,更要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为谁而学,怎样学,懂得了这个道理,才会达到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这位老师的这一看法,得到了所有评课老师的认可。但与会老师都对现在我们面临的这一困惑感到无奈。我也是深有同感,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长效得激发学生,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如何更为有效地创设适合教材内容也适合学生实际的情境,以及如何顾及到学生体验水平的个别差异,最大限度地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深刻的体验,这也是一个难点。

  5、导语和过渡语的设计比较困难

  政治课是让学生明理的,而每一课的知识点又比较多,如何做到上下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让学生能在上一个情境中进入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这对于我来说是个挑战,有好几次都是生吧吧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生硬。

  6、小组合作的困惑

  小组合作是好事,但我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合而不作”、“作而不合”。要不就是光听别人的,自己主动不参与,只是假装在小组内合作,什么都不做,别人说啥他就是啥。另一种就是他也在作,只是自己独立做,不去与别人合作,我行我素。

  7、如何与学生沟通,这是一个难题。人与人需要理解,师生之间更需要沟通。在校园中如果处理不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但难以提高教学成绩,还有可能使师生关系走向对抗。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育,说轻了不管用,他不当回事,无所谓的样子。说重了又说伤害了自尊心,弄不好会走向极端。给弄出个惊天动地来让我们难堪,这就需要管理的艺术和技巧,这一点我一直在寻找答案,力求提高自己,但鉴于我能力所限,实在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希望同行们能给与指导。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篇6

  作为一名小学新老师,角色的改变让我有了不同的生活认识,如何在新环境将教师的角色更加饱满和充满活力,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几点建议”的小标题让我有了寻找答案的渴望。

  在建议中提到:无论年轻的时候充满了多么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但是在这个时期里,总还是能够找到时间,来逐渐地、一步一步地积累我们的精神财富。在接触学生的时候总会觉得时间不够用,想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做些有意义的事,但似乎却力不从心。看到建议中的这句话我反问自己:是真的很忙吗,真的忙到没有自己的时间吗?对这个问题我不能笃定回答说是,古老哲言里关于时间有一句: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我不想把碌碌无为当成我教育生涯前期的.标签,“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面前的道路还很长,在这条道路上,你将看到各种人的最预想不到的命运,青年的爱思考的智慧和眼光将求教于你”。我们的学生现在都是一颗颗幼小的嫩芽,他们一天中三分之一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人就是我们教师,认真回答每一个提问,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微笑回视每一个注视,也许这就是教师成为“天底下最光辉职业”的原因吧。

  苏霍姆林斯基在建议中给新老师提出指点:“怎样才能成为自己的学生的楷模?怎样才能使理想的光辉照进他们的心田。

  年轻的朋友,我建议你每个月买三本书:

  (1)关于你所教的那门学科方面的科学问题的书;

  (2)关于可以作为青年们的学习榜样的那些人物的生活和斗争事迹的书;

  (3)关于人(特别是儿童、少年、男女青年)的心灵的书(即心理学方面的书);

  希望你的个人藏书里有以上这三类书籍,每过一年,你的科学知识都应当变得更丰富。”学科课程教学指导中涉及到设计理念方面提到“从单一讲解转向组合优化”,现在学校教学需要的是全方位培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能接受知识,在有效引导中自觉学会点横撇捺,学会加减乘除。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技巧的高峰,应当努力向它攀登,像寻找宝石一样寻找那些关于杰出人物的生平和斗争的书籍,把这一类书摆在个人藏书中的最崇高的地位上。

  一本好书是给人启发和引导,在这本书里,从方方面面的细节中诠释着“教师”真正的责任,每个字句都像在给一件衣服密密缝合的针脚,虽言细但重要。“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看着窗外飘起的绒花,这书卷滋味别是一番后劲在心头呢,好书犹花,抿品有暗香。

  人总会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做出选择,而我选择了人民教师这一职业,在学校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鎏金誓言,出校门后看着讲台上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路上受着感恩的恩惠,遇到的人,处过的事,读过的书,都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