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散文>散文作文

散文作文

时间:2022-12-26 02:05:15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散文作文集锦五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散文作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散文作文集锦五篇

散文作文 篇1

  转眼,已是深秋,天边云卷云舒,尚未将叶落尽的枝桠在瑟瑟的风里颤动,灰色衣角翻飞,他负手而立,于城楼长。

  延州的秋与其他地州的有些不一样,可能是因为想家的缘故,面对这百里绵延的景,心中甚是不愉,他能感受到彻骨的凉意。忆他离开长安来到延州时,杨柳青青,柳絮纷纷扬扬,漫天飞舞,老友在河堤旁送别他。初融的春水带着余寒向远处淌去,他也向远处驶去。肩头担着的是国家重任,心头挂念着的是与老友的约定和家人。现回想,恍如隔世,他轻叹一声,没有言语。

  排排大雁往衡阳的方向飞去,欢快地鸣叫着,那是在期待天气温暖的地方有自己的一栖之地吧。一只落单的雁在队伍最末端,很吃力的它跟不上队伍,把队形拉得长长的,孤寂的嘶鸣让同伴减缓了速度,等待着它归队。这样的雁群,他不知数了多少。听说这些雁飞往衡阳城南的回雁塔便不会再回来了,如此决绝,竟没有半点留恋的意味。他苦笑着摇头,春暖花开的`地方没有人可以拒绝。

  渐渐傍晚,强劲的风声连同营中的号角一齐响起,马儿也撕心裂肺的长鸣着,似在不满这里的秋。像屏障一样排列的山峰重重叠叠,在这重重叠叠里,云雾弥漫,孤烟自平地而起,将天空分割为两半,西半天边挂着半轮残阳,余晖将延州城装扮得红光闪闪。城的周围一片死寂与空旷,方圆几里这座城是如此的醒目突兀。他虽有加强军队训练,把延州城层层保护起来,却只能处于防御状态,不敢妄动。孤独的城紧紧地关着,沉重的朱红木门似乎可以阻隔一切。

  他豪迈地倚坐在城墙头长,提一壶浊酒,小啜一口,心念起和老友的约定,待他日归来,定畅饮三日,一醉方休。边患未平,家国未报,还乡的日子无从谈起,怕是遥遥无期了。幽怨的羌笛声不知从何处又响了起来,月光如水般倾洒在地上后立即结成一层寒霜。他拢了拢身上的衣服,看着营中还没有熄灭的灯火,一点一点。将士们都没有睡意,他知道那是在忧虑何时报国?何时归家?

  霜染白了他的发,营中的战士们可有掩面而泣呢?

散文作文 篇2

  “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题记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她读古文,立于讲台之上,明明只是二十几岁的年纪,神情却像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霜。她声音犹如深林琴鸣,不见人烟,但闻荒凉。

  你聆听,教室窗外的乌云浓重到几近饱和,你尚小,你不懂有什么比上青天还难,你不懂有什么比四万八千岁还久。可你喜欢字,喜欢文章。你喜欢她读文章时的样子,你喜欢那不知所起的孤寂悲怆,欣喜惊惶。你喜欢她故作老成,如吟诗般的喊你们:“徒儿们啊!”

  你有幸,你是她的徒儿。

  彼时盛夏,校园里的树木葱郁到极致,新鲜的绿色攻占窗口,她谈《庄子》:“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你望向窗外,仿佛真的有高风亮节的奇鸟,从你看不到的万里高空展翅飞过。你回过神,只有树叶反射阳光,金碧辉煌,你有些傻得跑去问她:“老师,这种鸟是不是也能扶摇直上九万里啊?”她笑,她竟就此留下,每个周三与你谈诗论文,你后来才知道,有人愿陪幼稚的你在简短的午休时间谈诗,那是何其奢侈又诗意的栖居生活。可你当时不懂,你只望见阳光流泻一室,她身影如画。

  她讲《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她解释“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她说:“我知道有才会被人捅刀子啊,可一捅二十三年,未免太多!”笑声盈室,同学大喊:“懂了!懂了!”可你却恍然入梦。那个名为白居易的才子的忧愁如同一杯酒,无色清澈,淡得像水。可刚一吞下去,万千辛辣苦涩一并涌入喉头,吐不出,咽不下,面红耳赤泪流满面却只能高喊:“好酒啊!好酒!”她转身檫黑板,粉笔末飞扬如烟,千古兴亡不过悠悠。

  她仍爱说:“徒儿们啊!”你不清楚,她对她的徒儿们,究竟是怎样的感情?她只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你站在操场上准备朗诵比赛,她来帮你。你觉得秋风如冰如刀如豺狼,撕咬你的皮肤。她却把你带进角落,一转身堵在风口。你与她大声齐读:“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你躲在她温暖的身后,听她释诗意,你听见她背后秋风哀嚎,冬日将近。“老师,你喜欢秋天吗?”“算了吧,秋天要加衣服,穿太多显我很胖啊,我又不是美女。”你瞬间觉得,她像秋天。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她仍爱说:“徒儿们啊!”可时间在你们分享心得时匆忙流过。你成了毕业班的学生,你换了语文老师。你的'文章没过多久拿了奖,你突然有冲动在“指导老师”那一栏加上她的名字。却想起她常说:“不是我的功劳啊,是因为,你自己是千里马。”毕业留念,她写:“友谊长存。”

  后来毕业,你对着空旷的教学楼哭着大喊:“世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有回声,在操场上嗡嗡作响。

  毕业后,你仍会抽时间回去看她,她结了婚,接了新的学生。小学妹说,她仍爱说:“徒儿们啊!”

  后来你才知道,她一直坚持把只需背的古诗的主题也认真讲透,坚持在课前额外给大家讲《史记》,坚持耐心的回答每个幼稚的孩子每个幼稚的问题,坚持不让每一个徒儿受到一点点伤害。在这个教育被绑上应试的战车隆隆前行的时代,她在坚守。

  你不懂,坚持做个好老师,当个好人,听上去何其简单,为何人人夸赞她?

  这,很难吗?

  你脑海里,全是当年她读古文的声音。

  “难于上青天!”

  后记:

  有个落雪的冬日我回初中看望梅老师,她见了我哈哈大笑,说:“看我有没有变更胖!”我说:“梅老师你比雪花都轻盈,都好看。”她说:“你就只剩下贫嘴了。”我说不不不,雪花没您梅老师好。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散文作文 篇3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题记

  朱自清在《匆匆》中写道:“燕子飞到南方去,有在飞回来的时候。杨柳枯萎,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有再开的时候……”就是人死却无法再回来,亲爱的姑姑,在这冰冷的墓里,您一个人长眠在这太久太久……

  有时我感觉我和您近在咫尺,却又阴阳两隔,如此遥远,我的千呼万唤也无法和您相见。这怎么不让侄女悲伤,痛苦,而又惆怅满怀呢。

  记忆中清明节曾有过的快乐早已荡然无存。没有姑姑的清明节就连天都灰蒙蒙的。无休无止的绵绵细雨让我悲从心起。寒风啊,请你告诉断肠人,那样疼爱侄女的姑姑为什么就再也不回来?

  在以前,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都不在我身边陪我。您就陪在孤独的我身边。我的童年因您而美丽、快乐。

  透过那蒙蒙的雨丝,我又看见那熟悉的小山坡。满山的小草还是那么嫩绿,油菜花盛开,还有那五颜六色的野花寂寞地开放着。这一切都让我感到亲切极。景物依旧,姑姑您却早已不在。画面再次重现,蔚蓝的天空下,一个小女孩握着风筝的线轴,欢快地跑着。那个紧随其后的.慈祥妇人不正是姑姑吗,她的脸色为何这样苍白,为什么不停下休息,我明白她是舍不得。

  画面模糊又清晰,小女孩在妇女那唠唠叨叨的话语中,小女孩知道清明节,清明果,仅此而已。可是粗心的小女孩,你怎么没有看出姑姑眼中的忧伤,老妇人是在用最后的力量延长着小女孩的快乐。最后就无奈地离开人世。

  姑姑您走,在思念和等待中,我一天天长大。也终于明白,燕子能再飞回来,杨柳有再青之时,姑姑您却再也回不来,而陪我度过的却是那长长的思念和一年一度的清明节!

散文作文 篇4

  时光翩然,铺展一地清清浅浅的秋凉,踏过一路荒芜,拾取一片落叶,窥几回春秋,采撷一缕微风,探几许凄凉。——题记

  我低头匆忙行走在尘世间,本想在夏日为盛开的梦想采摘一朵清荷花,抬头却已是一片金秋丰收之季,原来立秋已经好几日了。夏荷不等我采摘就以随着季节凋谢,一阵秋风拂过,空气中氤氲着硕果丰收的喜悦与甜蜜,可我依旧两手空空。濛濛的秋雨泛起我晶莹的眸子,为那些错过的花期,辜负的梦想。而我只能怨怪着流年的无情,独留心中的失落和悔恨,面对伤感的秋天,依旧在惆怅中忙碌的行走。

  漫长的.秋夜凉如水,寂寥的孤灯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与之为伴。漫长的人生如流水,这个秋天陪伴我的只有错过与辜负。

  秋风萧瑟,吹落了一地凄凉,凉了我荒芜的生命。纷飞飘零的枯叶蝶渲染了离别的忧伤,埋葬了我来时路,站在芳草萋萋的人生路口,面对满目疮痍,我徘徊不前,只因丰收喜悦的秋天里我依旧满心凄凉,一无所有,现实和梦想变得模糊不清。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说秋天是一个悲寂寥的季节,而我却认为秋天还是一个慈悲的季节,因为秋天接受凋零,尊重死亡。

  春天开始不一定是美好的,秋天结束也未必是伤感的,因为故事有美好的开始就必会有悲伤的结束,人生有欣喜的相聚就必会有悲痛的离别。一切繁华终将归于平淡,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抵挡岁月的摧残,世间才会有那么多曲终人散的无奈,人走茶凉的伤感。

  慈悲的秋天验证了世间万物的收获,赞扬了万物的满载而归,同时也包容了我的一无所有。飒飒秋风将枯萎的树叶送还给了大地,只为期待生命再一次的勃然生机。而我错过的和辜负的那些日子一定不会重返,可来年卷土重来,我一定不会拥有的只有错过和辜负!

  秋天踩着荒芜,心怀苍凉,是对世间万物一场功德圆满的救赎,只为了精心策划一场来年开春的重生!

散文作文 篇5

  小时候,每到过年前,我们便有些兴奋的。因为,总在腊月的某一天,定会看到一个戴着一顶旧毡帽的中年人,挑着一个又黑又大的“铁葫芦”在村头出现,口里喊着:“爆米花啰”,我们实在是受不了这诱惑性的吆喝,便央母亲兜了一升白米,带着几根柴火去爆米花吃。

  旧毡帽把那白森森的米很小心地从“铁葫芦”的小嘴上抖落进去,拧紧阀门后,便架起“铁葫芦”,在那机器下面添了柴火,便开始运作了起来,那师傅一边用扇子扇旺那呼呼叫的火,一边不停地转摇着那“葫芦”,还时不时地看看摇把上的压力表,我们围在他的四周,眼巴巴地看着那在火上不断在滚动的“葫芦”。时辰一到,坐着的旧毡帽便立了起来,先在“铁葫芦”的尾部绑上一个长长的布袋子,然后用脚支住那机器,一只手握住长柄用力往下一摁,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一股热浪伴随着阵阵稻米的香气便在空中弥散开来,那膨化了的香嫩酥脆的爆米花便从那长长的布袋里冒着热气被倒在了母亲早早准备好了的簸箕上,此时的我们便会欢呼着蜂拥而上,用稚嫩的小手捧着热乎乎的爆米花急急地往嘴里送,那可爱的胖米粒儿,牙一碰就脆,舌一舔便化,如果是放了糖精的,那便更有一股香润的甜味儿,那时,那怕就是吃得再多,也总还是感到没吃够味,就是年过完了,我们还在“啧啧”地回味。成年后,离那爆米花香的岁月越来越远,虽然现在还常常能在大街上看到有人用一个大大的塑料袋,装着爆米花放在小推车上在叫卖,我也偶尔买些回家,可怎么吃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味道来。

  小时候只是一味的在意爆米花的香甜,未曾想过那“铁葫芦”的神奇,现在喜欢敲打些零零碎碎文字的我却突然莫明其妙地把能爆出米花来的“铁葫芦”与写作联系了起来。其实,写作与爆米花却是有几分的神似。

  一篇文章写出来总是要表达某种思想的,思想是文章的精髓和灵魂。像人一样,如果没有骨架,血肉再多也无处所依,同样,如果一篇文章洋洋洒洒的写将出来,却不见筋骨,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不过是文字的堆砌,或是无病呻吟之后的不知所云罢了,毫无价值的文字,让人一无所获,不仅证实了作者的浅陋,更是有罪于读者的,因为让读者浪费了其阅读精品文章的时间和精力,而浪费别人的时间是最不仁道的,鲁迅先生说:“浪费别人的时间无异于谋财害命”。因此,为文贵在立意。要中心明确,言之有物,要让读者有感,有悟,有得,才是写文章的目的。如果思想模糊,内容空乏,如果只是几个文字在文中翻来滚去,让人读之味同嚼蜡,便失去了写作的意义,会招致自己的不堪,便类似于“铁葫芦”装了主家的白米后,炒来炒去的,最后却是一声闷响,倒出来的'却是原来的几粒烤糊了的大米,那么这位操作手除了要赔主家的大米外,外带要赚得几声骂的。

  “铁葫芦”爆不出理想的米花来,不外乎这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那容器里没有大米,玉米等材料,也就是“肚里没货”,所以,无论怎样的烧,怎样的转,一声爆响后,放出来的就只能是一阵烘人的热气,只博得看客的几声哄笑而已。这就如同网络文学中出现的许许多多的“假大空”的文章。凡是上过几天学,认得几个字的,都敢拿起笔来涂鸦,用文字来附庸风雅,证明自己是文人,文人于己于人都是有几份洒脱的,这便是中国文人越来越多,而真正的文人却越来越少的原因。殊不知,写作是需要真实的材料,真正的学问的,此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得有一个厚积薄发的积累过程。古人云:“阅书百纸尽,落笔四座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来要想用“有神之笔”达到“惊四座”之效,把心沉下去,静读万卷书,这种功夫是断然少不得的。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自勉联,便道出了读写的真谛:“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第二种情形是,“铁葫芦”的肚子里倒是有白米等材料,只是机器下面少了烈火的烧烤。没有烈火的煅烧,没有内能的膨胀与扩张,无论那摇把转得多激烈或多优雅,便连最后的一声响也是没有的。西方有一个“学者”,嗜读成性,手不释卷,逢书便读,穷其一生,阅尽世间所有文字,可谓“学富五车”,只可惜该先生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吝啬鬼”,临死也未曾有一字半句留存于世。只知积累,而不知运用,无济于事,实为一“书虫”而已,不过是“两脚书厨”罢了。如此,再多学问又有何用?鸡雀常在进食时总要吃些沙石以助消化,而沙石仅从鸡胗和鸡肠里过一趟,什么模样进去就什么模样出来,不像食物,营养被吸收了,废物排出体外也能成有机肥料,至少肥了一方土,深受土中的小草所欢迎。而沙石还是沙石,干干净净的进去,却是带着臭味肮肮脏脏的原样出来,很有些像不知选择,不懂斟酌,不去推敲,不去磨炼,生搬硬套的作文。吃得再多再好,如果不去消化,不去运动,存于体内或原原本本的拉了出来,于身体是有大碍的。

  第三种情形是,货也有,火也烤,可就是缺乏经验与技巧,不是转得快了就是转得慢了,不是早了就是迟了,总是掌握不了时间,把握不了火候,所以“砰”的一声,不是生了就是焦了。这样的情形大多是生手,就像我们这些爱好文字而刚开始学写作的新手一样,还没弄懂如何布局谋篇,尚不知起接转衬,该怎样起承开合,便急不可待地敲着快捷键向文档里输文字,鼠标轻轻一点,文章就成了,便有些自得,轻嘘一气:“写文章原来如此容易!”以为书看得多了,笔动得多了,文章自然也就写得熟练了,这自然有道理,然而,并非多就能熟,也并非熟就能生巧的,有人十年如一日地从事同一项工作,以为自己经验很老到,技术很高超了,可是他十年后的做法和十年前的方式没有丝毫区别,没有丝毫长进,这就只能说他简单机械的进行了3650天的重复,是一点成就也没有的,顶多算是一“匠”,却是永远成不了“师”的。更何况有些功成名就的大家,也常常因为过分自信,也有“失荆州”的时候,“善泳者溺,善骑者坠”,名人大家,自相矛盾,笔误连连,也是常见。

  一锅爆米花没爆好,不收工钱,赔了米,挨几声骂也就了事了,可是对于写文章,则就大不同,“文章千古事”,所以,对于文字,还得谨慎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