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时间:2024-03-19 08:17:0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

  洋洋洒洒一百五十万字,耗时80个小时,这大概是我花费最长时间看的一本书。很长时间没有这样酣畅淋漓过了,快餐式的娱乐方式肢解了大多数人静下心来的思维。我想用几千字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兴许大家不一定有时间看完这些文字,但在这个碎片化知识,追求流量的时代,我还是想以这种笨拙而漫长的方式去讲一些事情。纵然不讨喜,然则我甘心为之。

  整部历史小说大致与目前史书记载相同,包括人物生平和重大历史事件,以历史为基础,对人物形象填笔加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刘伯温、朱元璋、徐达、常遇春、王保保、朱棣、朱瞻基、朱祁镇、于谦、王阳明、戚继光、李成梁、张居正、李时珍、徐霞客…对历史中的这些人物,我知道的都很片面。通过本书,我看到了一个个和教科书上相差甚远的有血有肉的灵魂。很多兴衰起落,很多无奈更替,很多王侯将相,很多风云变幻…终究抵不过一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当然,这本书权当做培养对历史的兴趣来看,我也深知不能将其当做正史来读(即便正史也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或许以后有精力再多看几本:《明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居正大传》、《万历十五年》…书是读不完的,历史有太多的迷雾,每看一遍都会想到不同的东西,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历史的有趣之处,每读一遍都是别样的“庐山烟雨”,别样的“浙江潮”。想到这里,我又要把许倬云老先生的话搬出来,不是山在变,海在变,是我在变,是我的想法在变。

  黑格尔说: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科学技术变了,商业模式变了,衣食住行变了,这都是外壳。人性什么的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史书留名的人,对于他本人,荣辱不过几十年,而对读者而言,只有廖廖几页。但是当年明月说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因为“十年可见春去秋来,百年可证生老病死,千年可见王朝更替,万年可见斗转星移”,人如果在深井,眼里的天空就会变小。试想一下,我们几十年生老病的那些小事情,放在千万年的历史中,何其像《庄子.秋水》形容的那样: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让人唏嘘不已、掩卷长泣的场景,是北京保卫战之后于谦力挽狂澜却被复辟的皇帝处死。史载:天下冤之!千载后,人们亦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我想他心中是不在意那些朝堂上的非议褒贬的,因为“及籍没,家无余资”,唯有两袖清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此心昭昭,可照日月,也可照千古。历史或许不该个人英雄主义。但是通篇看来,我觉得有两个人对大明公司维系两百七十多年的`运转起到了扶大厦将倾的作用。一个上面已经提到了,于谦于少保。叫门天子带五十万军队出去转悠被瓦剌逮住机会以两万军队大破,皇帝被俘,余者大多都殉了国。纵观二十五史,除了靖康之耻,也就这里有这样的奇观了,然而大厦将倾的国家还是被于谦救回来了。另一个是张居正。依稀只记得中学历史课本对于这个人提到的关键词有两个:万历新政、大明脊梁。书里的他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不惧风险,不怕威胁,是一个伟大的改革家。但他生活奢侈、独断专行,抄家起来有黄金万两。这样的人,我不敢评价。贴出明月的原文:一句话,他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但在明代浩如烟海的人物中,最打动我的,却正是这个复杂的人。我想起了海瑞对他的评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张居正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按教科书上的历史,虽然有郑和下西洋、有隆庆开关、有资本主义萌芽,说到底也只是封建王朝,努尔哈赤代表的后金(后来的清朝)取代明朝是人心向背,天命所归。然而历史有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王朝更替的另一面就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果没有天时灾荒引起的农民起义和东北女真兴起这两件事同时发生,如果崇祯不理会言官们的叽叽喳喳,接受杨嗣昌和皇太极和谈的建议,说不定历史的车轮会因为这些偶然的没有发生而骤然改道,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借用当年明月的话来说: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办法的事实。

  然而幸运的是,每次读史看到一个朝代的末期,都能出现一群立于危墙之下的士大夫。他们践行着一件事“国有道,不变塞焉,国无道,至死不变。”(出自中庸)明朝当然也不例外。黄道周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英勇就义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在明末的诸位将领中,卢象昇是个很特殊的人,他虽率军于乱世,却不扰民、不贪污,廉洁自律,坚持原则,从不妥协。我对这样的人钦佩之心无以复加。

  说一下让人诟病的一点,有人说当年明月的书夹带私货太多影响阅读。我认为瑕不掩瑜。从主要参考书目来看,他取材了五十几本专业历史书籍。只不过行文的时候,语法诙谐轻松了一些。他说的一段话也尚可自明心迹: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大家完全可以借由此书,逐步打开视野,引发对历史的兴趣。这样你对封建王朝的印象将不再只是落后专制,对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2

  最近,我迷上了一套书,叫《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笔名)。

  书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写作方式详细地描述了明朝开国到灭亡的全过程。虽然我还没看完,但我已经有了许多想法。首先,我对建文帝——朱纹允最有意见,因为他在残酷的战场上还有妇人之仁,不知道,在战场上,枪杆子才是硬道理。屡次在手操胜券的情况下放走自己的敌人——朱棣,最后被他篡夺了皇位。这向我们证明: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上,有妇人之仁永不会成功。

  我还比较佩服朱祁镇,他打了败仗后成了俘虏,但是依然坚强地活着,在经历了多次考验之后,他与他的亲信同心协力,最后逃回自己的.国家并当上了皇帝。这告诉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困境下,只要坚持到底,奇迹,随时可能发生。

  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当皇帝是一件苦差事,虽然他有钱有权,但上要管大臣,下要管人民,里要管政治,外要防敌人,忙得不得了,是一件有能力的人才能胜任的工作。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3

  我喜欢历史,这次我读的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的是朱元璋的一生。

  朱元璋的一生很伟大,他从一个穷苦的放牛娃造反至一个皇帝的故事,让我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别名朱重八,家庭出生为贫农,出生为公元1328年,逝于公元1398年,他的出生历程: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贫民家庭,主要工作就是为刘德这个大地主放牛。自此他就为刘德放了12年的牛,后来天下大饥荒,朱元璋的亲人几乎全部饿死了,他只能去寺里当和尚。

  公元1344年,17岁的朱元璋去了寺里干杂活,不到50多天,寺里也渐渐缺了粮食,所以只好去化缘,说的好听叫化缘,其实就是讨饭。在讨饭的途中,他受尽了侮辱和白眼。

  公元1347年,在外漂泊,讨饭了三年的朱元璋,回到了故乡的皇觉寺里,继续开始了他的和尚生涯。在寺中打水、做饭,擦佛祖的金身,而且还要伺候以前的.老和尚。当时的和尚能喝酒吃肉,而且还能娶老婆,整天佛不拜,游手好闲。这些脏活累活当然由新来的朱元璋干。

  公元1352年,从这一年开始,朱元璋就进入这一生中最光耀的时刻,也就是造反。朱元璋先投奔了驻守在濠州,但是他觉得在郭子兴这种肚量小的人混下去,肯定不能征服天下。于是自己带了24个人出去打天下,后来他的势力越来越强,打败了他争取皇位的最强敌人——陈友谅。

  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了皇帝,帝号为洪武大帝,但是朱元璋却开始杀戮功臣。原因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只留下了几个只会守,但不会进攻的武将。公元1398年,70岁的朱元璋逝世。

  朱元璋的一生十分伟大,但是到了最后,他杀戮功臣的事让我很不满,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王朝不稳,难道就像这样忘恩负义地杀戮?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4

  在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从头到尾翻完了,从开学到现在,就快一个学期了。

  从朱重八到崇祯,两百多年的历史,皇帝、文臣武将、太监、宫女皇妃、社会知名人士等等等,当年明月就这么慢慢说,一个一个说,然后我慢慢看,一个一个慢慢看,由刚开始的感情会随着作者的笔触大悲大喜莫大感慨到后来慢慢的宠辱不惊,无论里面的人物经历着什么,我都仅仅在旁边慢慢看他们的经历,因为历史,是我无法改变的。有人说《明朝那些事儿》有点胡说八道,是的,这点我赞成,但是这是一本正儿八经讲历史的书,我肯定看不下去。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掺杂有作者个人的喜好和评价的。看书的过程,仅仅是一个借当年明月的视觉来感受明王朝兴衰起伏的`过程。当然,里面的每一次权谋都惊心动魄,每一个英雄都感天动地,每一个坏人都得有道理,好人却好得没有道理。可是他们终究的结局都是:成为历史。

  朱重八、朱棣、朱允炆、朱厚熜、万历、崇祯、刘伯温、于谦、徐阶、张居正、严嵩、李成梁、李如柏、毛文龙、袁崇焕、高迎祥、魏忠贤……他们的嘴脸,好的坏的,一个个在大脑挥之不去。可惜的是,明朝历史,连皇后,也只记载是马皇后、王皇后、客氏,很少有正名。

  高兴的是,终于看完了,终于不用再考试复习的时候再纠结是看课本还是看《明朝那些事儿》——很多时候,选了后者,如果考得太烂,就是《明》的错,如果考得很好,那是我努力的结果,哈哈!嗯,安心复习,考完试干正事去。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5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总会对过去的历史心生好奇。比如当我第一次从某本扁上发现附录上的“历史大事表”时,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看了下去。看看我们中国是如何走到现在的。噢,我明白了,最早是三皇五帝,然后到夏商周、春秋秦汉……元、明、清。也明白了每个王朝的建立者与历史上许多激烈的战斗与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每个朝代的盛衰同时一目了然。

  了解历史的皮毛还不够,兴趣又促使我去了解每个朝代。之后我又去买了《上下五千年》、《资治通鉴》等书籍,但还觉得不够细致,于是,我的书柜里又多了一位给我讲解历史的老师《明朝那么事》。

  这一套书详细讲了明朝的创立到终结这段历史。尤其详细讲了每一场激烈的.战役,让人总有身临其境之感。且语言风趣幽默,并非单纯枯燥地说书。并且将人物内心想法与人性斗争的复杂刻画的更是精彩。再配上一场场酣畅淋漓的斗争,高潮迭起,令人欲罢不能!

  于是,我就这么带着劲地读了下去。读着读着,我不禁开始感慨。我感慨人性的狡诈,陈友谅杀徐寿辉之前,说了句“你在乱世是怎么活下去的?”这就暗喻了在乱世上,只会出奸雄。他们无情无义,在关键时刻谁都敢杀。我又感慨人性之残忍: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后,对抵抗他的人痛下毒手,许多人被杀后还灭族?一个也不放过。我还感慨现实的无奈:朱元璋虽是一位起义领导者,但最终还是成了一名封建帝王。这是因为他领导人民打下一座城后,人民需要土地与粮食,而队伍又需要经费,没办法,他只能把地“租”给农民们,自己来收租金。于是,他便成了一名实实在在的地主。再加上那时没有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不可能去搞“土改”,更促进了这种现象。

  唉,这就是被历史车轮匆匆碾过的大明朝。环顾中国整个古代史,有两个致命错误:一是把“公天下”就能成“家天下”,虽说有明君开国,但终究是毁于昏君手中。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破坏了原始的共产制度,继而演变成了奴隶制、封建制与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个越变越大的瘤。同时还有一个规律,没有长盛不衰的王朝。再强盛的帝国终究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就是时间的力量。回顾历史,就是吸取前车之鉴,展望更好的未来。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6

  在星汉灿烂的人类历史长河中,《明朝那些事》把明朝历史长卷般展现在我们眼前。从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开始,到崇祯亡国结束,传十六帝,共计276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回溯那段岁月,很多事物已经随沧海桑田发生巨变,但依旧不变的是人性的光辉、最闪光的还是那些英雄人物。

  说到英雄,很多人认为明太祖朱元璋虽为开国皇帝,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他因滥杀功臣,血腥残暴也配不上称不上“英雄”二字。可在我读了《明朝那些事》第一章后,我认为朱元璋他有冷静的头脑、坚强的意志和果断判断,这让他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和尚成长到一代帝君,最后能带领千军万马争夺了王位,开辟了新王朝。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原本布衣的朱元璋成为一个统治天下的帝王,为了除去明初延续元末腐败的官场作风,朱元璋只能用冷血手腕来抑制这种不正之风,这样的开国皇帝虽不完美却也不失是英雄本色。而且在他在位期间他还建立起了明朝的全民福利制度,分别是漏泽园、惠民药局和养济院等,相当于咱们现在的免费公墓、免费的医疗服务和收容所,造福一方百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样的朱元璋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如果说朱元璋的英雄身份还存在争议,那么拯救明朝水深火热之中的于谦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1449年面对着皇帝被俘、京城被破、明朝饱受危难之际,满朝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有的主张迁都南京,有的认为求和为宜,于谦却挺身而出,毅然决定守住城池与蒙古瓦剌大军鏖战德胜门。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成功的阻击了敌人的入侵。作为京城保卫战的中流砥柱,他的`节操与功绩却随着眼前的一支疾草被明英宗污蔑夺去。虽然于谦的人生结局十分悲惨,被小人诬陷后,含冤而死,但他敢于和坏人做斗争,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的精神却令人敬佩。

  这本书中像于谦这样人物还有很多,王阳明、张居正、戚继光……他们给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勇气,面对政敌,面对奸佞,他们可以以身抱国、不惧生死,只求能为人民请愿。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心生敬意。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由与忠诚的信念,就像抗日战争的那些英烈身上所拥有的一样,人民和自由和对国家忠诚的意志是自古有之,并世代流传。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是整个民族得以繁荣的根基,即使在封建社会,只因读的是圣贤书就能无所畏惧,而不惜放弃生命,这样的精神令人欣佩!现在的我们生在阳光里,长在春风下,更要读书识理,明辨是非,做一个热血向上的好少年!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7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这就是我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受。确实,历史不是想象中的那么枯燥无味,它原来是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它比小说更跌宕起伏,比电影更紧张刺激,比美味更令人回味。

  顾名思义,这本书介绍的就是明朝的那些事,忠实的重现了明朝的每件大事:从朱元璋白手起家到张居正雄霸天下;从于谦保卫北京城到大明王朝光荣灭亡……这本书就是一本史书,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用诙谐的语言,有点小说式的写法,真正的把历史给写活了。通俗的语言中往往包含了从历史中体现出的真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史书,它不仅记录了历史的原原本本,更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看法。它公正的评价了每一个历史人物,从正反两面分析事件,观点客观,给了我一种遨游在历史中的感受,它告诉了我,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作为史书,它在向我展现历史的同时,竟也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许多原则,教会我思考。一般的小说,都是在叙述一个一个的故事,读时热血澎湃,但读过后,似乎大脑中就是白纸一张。但在读这本书时,我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每件事,每个人,作者都给了评价,但是,又留给了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就像朱元璋,大多数史书都把他塑造成一个开国功臣,但杀起功臣来又毫不讲理的形象。这本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确实,朱元璋是杀功臣不讲理,不过这背后不仅是他心中的心理阴影所致,还有就是他对国家的担忧。从朱元璋身上,我又看出了他的无奈,以及现实的残酷,原则在利益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这些书中并未提到,但却是它教会了我思考,从历史长河中,为我所用。在不断深入发掘,深入思考中,我发现,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评价过,写这本书的和爱看这本书的人都是有思想的人。是的,作者在书中融入了大量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又都是从大量和现实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比如:很多人说过,世上最好的老师不是名牌学校,不是特级教师,是兴趣

  ,但我要告诉你,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在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是生存。是的,这些观念或许很残酷,但现实也就是这么的残酷!它不像电影中的那样,有时正直的人不能成功,有时正义会败给邪恶,有时光彩的人的成功背后是一个个不光彩的'故事。不过,这就是这个世界!于谦惨死于自己的小错误,皇帝只是他人棋子……这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过在这个污秽、混乱、肮脏的世界上,公道和正义终究是存在的,违反了规则的恶势力终究还是会失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现实,道德与良知终究是存在的。历史原来可以这么精彩。

  在大明王朝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无数有正义感、体恤百姓、热爱国家的人,对这些人,作者也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传播了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里,爱国就不再是吹出来的,而是用无数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无数人不畏权贵在监牢中含冤而死,无数人清正廉洁为百姓办事自己却家徒四壁,无数人怒吼着战死在保家卫国的战场上……这不是轻飘飘的领导上的空话,这是装在人们心中的沉甸甸的信念啊!当百姓的利益受到侵害,国门被他人攻打,他们没有抗议,没有洋洋洒洒写出,没有腆着肚子说官话。他们手握自己的生命,将爱国装在心中,奔向最需要他们的战场。历史证明,只有真正爱国的人,才会被人们铭记,才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历史,原来是这么的精彩。

  这本书教给了我太多太多,甚至在读完书后,我有了一种想和作者谈谈的冲动。在历史中飞翔的感觉远胜于看那些小说,它的底蕴,它的现实意义,让人回味,让人成长。

  历史原来可以很精彩!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8

  最近,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作者风趣幽默的话语令我十分喜爱这部书。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对斗争的描述淋漓尽致,对情节的把握炉火纯青,真的很令我钦佩。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个出身于农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当上皇帝。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家中十分贫苦,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对于这种情况,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静的湖面,练不出不畏风浪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宁静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成为一个伟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时期的.艰苦经历磨炼了朱元璋,使他变得老成而有心计。

  朱元璋还教会了我自信,因为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只有一把才能打开胜利之门。当你引领大军作战,当百万大军的生死掌握在你的手中;当你只有一次机会,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相反,你会拥有一切。但朱元璋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后,朱元璋成为了我生活中的老师,他教会了我果断、冷静、坚持、自信等等必会的本领,只要有了这些本领,你就是一定会成功,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9

  《明朝那些事儿》是建国60周年来最畅销的史学读本,并荣获了多个网站的最佳图书,其网上的点击率还超过了拥有众多粉丝的李宇春,可见其实力非同一般,在大片的支持声中,我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认真阅读了此书的第一部,从第一章开始我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

  第一部首先从朱元璋的出身开始说起,到永乐大帝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以往的史学读本东比较枯燥、乏味,而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却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小说的笔法,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以及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宫贵权、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面展示,语言通俗易懂、风趣幽默且又耐人寻味,使人读来津津乐道,又不乏对人生的思考。

  在第一部中朱元璋创立明朝的整个过程最让我印象深刻。朱元璋原是出生在农民家庭,但又因为受地主和官员的各种压迫,父母双亡,兄弟姐妹也都纷纷死去,这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之后他曾做过和尚,也曾到外地乞讨想要混口饭吃,但和别人不同的是他在外地乞讨的过程中细心观察了各地的地形和风土人情,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元璋参加了农民起义,凭借他有勇有谋的精神和独特的军事直觉,他打败了各种对手也克服了各种困难。经过多年的打拼,朱元璋拥有了自己的大片江山,随后还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明朝,并从此蜕变成功让人实在无法想象,而朱元璋却做到了。

  在这本书中,我欣赏他有勇有谋的志气,也欣赏他不屈服,米对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他能从容镇定的迎接每一次挑战,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去攀登每一个高点。在战场中胜利者只有一个,只有不断坚持,不断吸取教训,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才能实现最后的目标。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同时也验证了“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这句话,因为在这个充斥着“假、大、空”的出版市场,这本书脱颖而出且又成绩惊人,仅从文字的魅力就深深地吸引读者,让人惊叹不已。同样让我认识到,如果想要成功就必须有自己的实力。

  我还会继续支持《明朝那些事儿》,也会继续了解明朝那些事儿,历史是后人的借鉴,而我更能从中学习到很多东西,我喜欢这本书!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0

  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名字叫《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让我热血沸腾。是我的姑姑买来送给我的,起初,我对这本书没什么兴趣,直到我翻开第一页,就立马被这本书迷住了,里面刻画了许多鲜明的人物。

  其中,我比较喜欢刘基,说到刘基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但我如果出他的另一个名字你们肯定认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温。

  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之后的大明江山。如果让我用几个词来评一评他,那他一定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运等帷帽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让我敬佩的人——戚继光,他是抗倭名将,虽然是世袭的职位,但是他的戚家军却十分勇猛,因为戚继光不仅冶军有方而且用兵神出鬼没,时常把倭寇打地落花流水。他不仅熟读兵法,并且选择批判性吸收,取长补短,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而书中,最喜欢的人物还要数李如松,他不是世袭,靠自己的骁勇善战打出了赫赫战功,最出名的.一次战役,他的部下居然带二千士兵把十几万日军打地落荒而逃。

  这就是我要推荐的书,快快去看看吧。我认为,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民顽强不屈的精神,让我们能更直观地看见了明朝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人民的战斗精神由来已久,不禁想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不也是中华人民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之所在么?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1

  朱元璋有很多儿子,其中有一个叫朱棣,还有一个叫朱标(太子)。1392年,朱标死了,朱允炆(朱标的儿子)成了太子,朱棣极不服气。他造反了。天知道明朝怎么这么多造反的,造反的`血统真是代代相传!

  文:……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天哪!这是什么理由,竟然可以用来造反,而且朱棣和朱元璋还真是父子,都是造反夺权!嘿嘿。不过,他也有依据,

  文: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这句话,正是源于朱元璋同志之口。看来,这个理由造反也可。不过天子可没密诏,朱棣竟写奏折,公然上奏。呼!好一对父子呀!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2

  三国志这一游戏之所以如此吸引人,主要是它会给人带来这样一种快感:玩家可以随意挑唆历史,让历史的巨轮随自己的意志转移。最终让自己操纵的人物实现天下统一,成就前人无法完成的梦想后,顾往昔反而有种孤独苍凉之感。这巨大的孤独感来源于千古悲叹的历史史实:先人们洒尽一身热血,抱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信念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多年以后却颓然惊觉,人生五十年,如梦亦如幻的宿命。多少腥风血雨,多少明谋暗算尽赴滔滔东流。

  当年明月的这系列著作就是一张巨幅的众生相,一些人占据最显眼的位置,轻轻一掰便扳动了历史的巨轮推动历史的发展,一些人不算太突出却还能勉强影响历史的轨迹,但大部分人都处于铺垫的位置,他们化作历史的烟尘,为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增添五光十色。这或许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也正是这三百多年的波浪壮阔与夹杂其中的平淡不惊,给我们一段鲜活的历史,给我们无数站在历史舞台上的人格形象。

  ——世间已无张居正

  第一次看见这标题是在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第一次便让我铭记一生的一段话。张居正不是什么圣人,他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挑灯苦读,是为了混碗饭吃,进入官场,参与权力斗争,拉帮结伙,是为了保住官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俗人。可正是这样一个俗人占据了历史最耀眼的位置,成就万世不灭的功绩。也许只有当你知道,他是一个正常人,有正常的欲望,有自己的小算盘,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婪和污点,你才能明白,那个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的张居正,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我不认同他为实现梦想不择手段的做法,但不得不赞服他为梦想坚持贯彻,始终如一的人生态度。“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是难于法之必行。” 在因循守旧的官场体制下,他满布亲信排斥异己,尔后力排众议推行改革。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失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

  纵使最后你的梦想不能得以实现,至少你为此奋斗了终生,而人生最伟大的成就往往不在于结果,而在于经历。张居正用尽他的一生擦出了梦想的火花,为大明帝国绽放最动人的光辉,尽管这辉光犹如昙花一现,却曾经耀如天堂。

  ——帝国空余老槐树

  《明史》评价崇祯说:“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如果说明史有偏颇之嫌,那么李自成在《登极诏》也说“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总的来说,崇祯同样是个坚持的人,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着早已臃肿不堪的大明帝国。无奈,他只有他一个人而已。

  我曾听别人说,一个勤勉的人就算再弩钝也能通过笨鸟先飞的方式获得成功。这样的人如果还能对自己节俭对他人慷慨,那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业。而这位明朝乃至整个皇朝最为勤勉的帝王,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都在工作。即使穿着一补再补的衣裳早朝,也宁愿拿出自己的钱来充当军饷。就是这样一个崇祯,天仍不酬勤。繁重的税负体系,因循守旧的文官政治,乃至于突如其来的叛乱、异族的'兴起,早已让这个帝国走过没落的余晖。“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

  崇祯是不幸的,明朝三百多年的基业却不曾给予他任何有用的东西,当他登上极位,他看见的不是盛世天下而是一个烂摊子。但即便他拥有所有的不幸,他都依然在坚持,几十年的坚持,为我们讲述了另一类人的坚持,用他的方式,坚持他的生活,即使他的坚持没有结果,或许他的坚持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灭亡,但是他仍然坚持着。

  而最后他还是继续了他一如既往的坚持,带着明帝国最后的光芒登上了煤山寿皇亭,走过了风雨三百年,走向了那根 属于他的吊绳。

  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期自己的选择究竟意味着什么, 坚持着自己的选择,命运就此注定。历史是一面镜子,也许有太多的不幸让我们在坚持梦想的路上踟蹰不前,也许太一之轮下人生的渺茫感让我们在坚持梦想的旅途彷徨踌躇,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并非只有宿命论的悲伤,我们为了各自的梦想,在人生的征途中去闯去爱去后悔去相信,以自己的方式圆满人生的价值,这才是当年明月铺下漫长的历史画卷尝试揭示告诉我们的人生真谛,也是时间最真实的面目揭示给我们最深刻的道理。

  在全书的最后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叫徐霞客的行者的故事,巧妙的运用了一个简单纯朴的例子总括了全书主题:也许我们大部分人都无法站在最耀眼的位置上翻云覆雨,但我们活出了自己的价值,坚持过自己的坚持,执着过自己的执着,那便是人生的英雄。请执着地相信,历史需要我们,需要我们不断尝试,不断坚持。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篇13

  我来说说《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

  1、朱元璋

  朱元璋思虑深远,善于思考和学习,相信自己,不贪小便宜,懂得感恩,终成大器。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也可以叫朱八八,他原本是农民,当过和尚,化缘要饭,被逼无奈,投军造反,经过老乡汤和的介绍成为郭子兴的贴身士兵,在军队里自学认字,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意思就是诛杀元朝的利器(璋)。他爱学习,知道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是不是显示他与其他农民不同?成为九人长(小职务)之后,每次战利品都如数上交,这是不是不贪小便宜?郭子兴赏给他的东西,立即与战士分享,这是不是大器?这不是大器?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那我们说一说“郭子兴”这个“小器”之人,就知道朱元璋多么大器和知恩图报。

  在军队里,朱元璋娶了老婆,与后来的那些众多妃嫔相比,这个老婆可以算是朱元璋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个女孩是郭子兴的义女,她的父亲姓马,是郭子兴的朋友,后来死去,将这个女孩托付给郭子兴,女孩名字不详,军队里的人都叫她马姑娘。就这样,朱元璋成了元帅的女婿,而郭子兴则多了一个帮手。

  有一次,因为某事,郭子兴把朱元璋关了起来,落井下石一向是某些人的优良传统,郭子兴的儿子就是某些人中的一个。他吩咐守兵不能给朱元璋送饭,想要把朱元璋饿死,善良的马姑娘为了救朱元璋,便把刚烫好的烙饼揣在怀中,到牢中探望朱元璋时送给他吃,每次胸口都会烫伤,但每次都送。

  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郭子兴毕竟还是不想杀朱元璋,于是将他放了出来,朱元璋经历此事后,终于下了决心,和这些鼠目寸光的人决裂。他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高兴地答应了。

  朱元璋打了很多胜仗,显示他的与众不同,有一次孙德崖绑架了郭子兴,还是朱元璋救了郭子兴的命。

  后来朱元璋把几千人的部队让给郭子兴带领,自己重打鼓另开张,新队伍又迅速发展壮大到一万多人时,郭子兴却混不下去了来投靠朱元璋,朱元璋竟然把将领的位置让给了郭子兴,自己甘愿服从他的指挥。这是不是大器,是不是知恩图报?

  可是后来,他们的部队与周德兴的部队同时进驻一座小城,双方谈判谁去谁留,谈判成功,朱元璋送孙德崖出城离开。

  郭子兴是不讲道理的,他只记得孙德崖多次羞辱过他,也管不了什么信义了,看到城内的孙德崖身边没有什么士兵,就命令手下人将孙德崖抓起来,这就害了还在城外的朱元璋。

  孙德崖的士兵听说主帅被抓,就认定是朱元璋指使的,孙德崖的士兵抓住了朱元璋,就去找郭子兴谈判。

  郭子兴正在一边喝酒一边欣赏者孙德崖的表情,突然消息传来,说朱元璋被抓住了,他一下子懵了,孙德崖固然不想放,可是朱元璋也是不能少的,于是他只好决定放人。

  郭子兴临到手的敌人跑了,一时咽不下这口气,得了心病,过了一个月居然死掉了,可见心胸不宽广的人实在不能做大事。

  和郭子兴对比我们知道朱元璋多么大器和知恩图报。难怪马姑娘死心塌地爱他,跟随他。

  2、马皇后

  朱元璋的一生,有一些正确和不正确的杀戮行为,只要被朱元璋列入黑名单,没有谁能从死里逃生,没有谁能改变朱元璋的决定,除了一人,那就是一生都伴随他的'马姑娘——马皇后。

  她总是在朱元璋做得太过分时,提醒朱元璋以德服人,朱元璋从没有反驳她“头发长见识短”,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马皇后的求情得以活下来。因为有了马皇后的提醒,朱元璋才少犯一些错误。

  这说明马皇后和朱元璋是相亲相爱又互相尊重的。可不可以说马皇后对朱元璋生死相依,才赢得朱元璋对她的不离不弃?

  3、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此人是个吃喝嫖赌样样不缺的坏人,但他在洪都之战中,确实表现出一个高级将领所具备的坚持、顽强的优秀品质。他带领守城士兵顽强抵抗一个多月,其间城墙被敌人用刀砍破,朱文正命令守士兵一边作战,一边修补城墙,可见战斗多么激烈。

  说实话,我现在还无法想象那是个什么景象,前面的士兵在拿刀拼杀,他们后边的人用水泥刀砌墙。

  朱文正指挥将士们顽强抵抗,消耗了陈友谅的精力和兵力,为朱元璋消灭陈友谅赢得了时间和机会。

  坚守了一个月后,朱文正实在无法抵挡陈友谅更大规模的进攻,才派了一个叫张子明的读书人向朱元璋求援。

  在这次洪都守卫战中,朱文正立下大功,后来朱元璋论功行赏时,他却虚假的谦虚一下,谁知朱元璋以为朱文正真的高风亮节,给朱文正一个不大的封赏,令朱文正很不满意,而且怀恨在心,最后竟然要投奔敌人来报复朱元璋。

  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他关了起来。客观地讲,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不错的,他在之后的洪武三年(1370)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王,并就藩桂林。

  无论怎么说,错误在朱文正的一边。

  这个战功卓著,颇具天才的将领就这么结束了他的光辉一生,最后在囚禁中死去。他的悲剧源自于他的性格,这个有着军事天才的人,却不懂得怎么为人,他性格乖张,心胸狭窄,品行不佳,即使不坏在这件事上,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其他事情惹祸。从这个角度看,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啊!

  这件事情却给朱元璋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他从此不敢相信任何人,连自己最放心,最得力的侄子都背叛自己,还有何人可以相信?

  4、张子明

  在洪都之战中,朱文正派一个读书人去向朱元璋报信并求援,归途中,这个张子明被敌军陈友谅抓住,这个读书人看起来很害怕,陈友谅把他带到洪都城下,想让张子明劝守城的将士投降,谁知张子明突然大喊:“大家一定要坚持,援军随后就到。”

  陈友谅终于知道,这个书呆子为什么答应来劝降,是因为当时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还不能死。

  陈友谅杀死了这个文弱的读书人,但这个读书人不怕死的精神,却让陈友谅感到害怕?因为在陈友谅的心中,只有最强大的暴力才能统治别人,为什么这个文弱的读书人却视死如归?

  陈友谅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用暴力和权威解决不了的!《明朝的那些事儿》写了皇帝的事情,也写了许多普通人的故事,作者用通俗有趣的语言,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故事中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相关文章: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9-10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12-21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9-0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9-06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5-01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读后感09-2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通用09-1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荐)02-03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