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时间:2024-02-18 10:27: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我遇见一个人》读后感

  在百善孝为先的传统里,“孝”主要突出表现在一个“顺”字里,儿时家中长辈会有意无意的熏陶我们“孝顺”,一切要以父母的意愿为意愿。

  长大后却难免懵懂了,不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样行当是自己愿意长久走下去的。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又是什么决定了性格呢?即便是内向型人格,但抬眼所见内向型的每个人却又都如此特别!

  心怀有疑问,不妨在别人的文字里寻找答案,然后在自己的生活里去实践。

  看见才是爱

  孩子的出生是父母重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生命意义的契机。

  父母是否能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的价值或期待去定义决定了孩子能否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身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表达爱的道具。你曾在婴幼儿时期是否有被父母看见过呢?

  由于时代的原故,我父母那一代人几乎都是被迫提前长大的孩子,没有能力看见我的存在,虽然知道他们为我付出很多,也了解他们爱我,但心里却一直有一种孤寂感,似乎这个世界的一切皆与我无关。

  孩子是敏感的精灵,如若母亲在孩子婴儿时期能与他产生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回应,满足他的“全能自恋”,孩子的心智自然会向前发展,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能开始关注别人。

  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

  那些特别宅的人,极有可能是由于曾经的欲求不被看见,而削弱了自己的生命能量,弱到无法与人产生交集和共振,只能一个人活成一座孤岛。

  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这个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被看见——被父母看见真实的自己,而不是通过一堆对的数据来评价和矫正。

  尊重才是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他自我教育的过程,不打扰。

  如果父母不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不强迫他做父母想象的样子,孩子遵从内在精神胚胎的指引发展自己,成就会远远超过父母的想象所及。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其实培养一个天才只要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面前保持谦卑,不拿自己有限的头脑去教育孩子即可。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若真为孩子好,爱比教育重要一万倍。

  培养孩子好习惯是教育领域里的常青话题,但我们却很少深入讨论这些习惯,或者说这些成人定下的规则,究竟是在成就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

  规则存在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每个人的感受。所以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总少不了这样那样的规则。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是被爱所滋养,并且让他们明白这些规则存在的原因,相信孩子是十分乐意遵守这些规则的。

  当爱没有流动,规则只是冷冰冰的禁止,他们当然也就无法做到真正的自律了。

  所有顽固的坏习惯背后,都是爱匮乏的痛苦呐喊。很多时候父母看到的“坏习惯”都只是自己焦虑和恐惧的真实投射。

  如果父母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就是父母心中的那条“龙”。不要再用自己被禁锢的脑袋去想象孩子的未来。

  秩序和美德是人类的本心,只要内心不被外在的要求割裂,美好的品质自然会呈现。

  放手才是爱

  自己童年不快乐的人,要给孩子爱与自由确实不容易。即使知道心理学意义上完美的父母应该是怎样的,但就是做不到。那些已经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更会让人感到焦虑,自责。

  在与孩子的关系中,父母能否保持界限,直接决定孩子未来的物质和精神世界能否丰盛。真正的爱,是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尊重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父母在哪方面不控制孩子,孩子就会在哪个方面发展得好。那到底什么事情该管,什么事情不管?判断方法是:这究竟是谁的事情?如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无论父母多么看不惯,也要努力管住自己的嘴巴,内观自己。

  假如孩子希望听到父母的意见,那么父母最好与他分享活生生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告知“高明”的结论。

  少一个答案,孩子的人生就多一种可能。

  如果父母持续不断地以自以为正确的理由,强行向孩子传递各种负能量,孩子终会变得如父母一样,被束缚在所谓正确的人生道理之中,活得沉重压抑。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若父母没有觉知,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而且不执着于奢靡。

  爱决定性格

  王尔德说:使孩子品行好的最佳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一点上,都显得出奇地吝啬。就在他们或粗暴或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这样做是为了你好,而这真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它最终会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

  孩子是通过内化与养育者的情感关系来学习成长的,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内化到他们心里的,不是父母的行为,只有情感关系。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拼命将所谓的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的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

  这并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父母无意识的轮回。

  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