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

时间:2023-02-18 06:22: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倾城之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倾城之恋》读后感

《倾城之恋》读后感1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

  张爱玲自己评价《倾城之恋》说:“《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作者的解读当然不会错,可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平凡简单的故事(这里我承认我的浅薄吧),范柳原他理想主义,躲避婚姻,多情的人儿却在白流苏的`面前给了她柏拉图式的爱情,他也期待他们之间的真心——“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他给她讲死生契阔,说“我爱你”,和她一起看窗外的月亮,香港倾城后,他登报宣布他们结婚。白流苏,说她拿人生赌和范的婚姻,的确如此,可是她对他,她会吃醋,会不安,了解他的一些习惯,猜他的心思,因为他退无可退。

  也许是时代不同,也许是我阅历太浅,我相信范柳原和白流苏是相爱的——我相信这世界上在一起的人都是真心爱过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2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时代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在娘家人面前受尽冷嘲热讽。她在娘家无疑成了累赘和多余,就连她的母亲也不肯怜惜她。她的出路,只能是找一个爱她的并能满足她物质欲望的男人一起生活,再无其他。范柳原,一个不被家族承认的私生子,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回到中国为了寻根,为了找寻一些精神上的安慰。纸醉金迷,放浪不羁的生活,让他不相信爱情和婚姻,当然,他也不敢奢求一段纯美的爱情,但他内心深处对此却是如此渴望。这样的两个人遇到一处,理所应当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她固执地认为,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有一丝真情,即使仍是无关爱情的,只要对她负责。白流苏或许也不需要,婚姻和爱情,可能婚姻更重要。范柳原本明白白流苏的心思,只是“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牺牲了自由和金钱换来的婚姻代价太大,对他来说“那太不公平”。

  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白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他不相信爱情,亦不相信婚姻。

  后来,一场战事成了两人结合的催化剂。“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这种彼此妥协终究是短暂的,后面跟随着的平淡、琐碎、粗鄙的生活留给我们的是一串串省略号。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白流苏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倾城之恋》读后感3

  《倾城之恋》里面的爱情是以罗曼蒂克的暧昧开始的,却以最平静的婚姻结束的,然而结局还是好的。以下《倾城之恋读后感2》由读后感网读后感大全频道为您提供,希望对您写读后感有所帮助!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看小说,不过比较喜欢看言情小说,我喜欢跟着笔者去经历主任给的那些爱恨情仇,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看到主人公快乐,我会比他们更快乐,看到他们难过,我会比他们更难过。沉浸在那些美丽的爱情故事里,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初看《倾城之恋》是初二的时候,那个时候刚刚开始迷小说。那个时候看《倾城之恋》什么都不是很懂,就只是看故事,只知道女主角是白流苏,男主角是范柳原,白流苏是个离了婚的女人,她在守旧的.白公馆里没有地位,后来为了替自己争一口气,白流苏便抢走了原先要介绍给妹妹的范柳原,后来两人在一起,可是他们对爱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没有继续下去的动力时,因为战争踏上婚姻这条路。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慢慢的懂得了很多,后来了又看了几遍这本书,也渐渐的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东西。

  关于这篇文章有几个部份我先讲一下:像白公馆代表的是旧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书一开始就有提到像他们的时钟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从这边就可以看出来它是一种很守旧、很旧日的。跟当时的中国其实是很像的!另外,张爱玲在描写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现在的文学所描写的是差异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写范柳原的动心时。从三奶奶讲的话可以看的出来:三奶奶叹了口气道:“跳了一次说是敷衍人家的面子,还跳第二次第三次!”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说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见钟情的感觉,我跟你跳了一次舞还会想跟你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对你其实是有感觉的。这种写法多么的含蓄,一个“爱”字都没有提到,可是,从一些事件的叙述却可以描写出人心中感情最细腻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倾城之恋》读后感4

  其实早就听说这本书了,其实我也早就看过了,但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年纪太小,无法读懂他们这种冲破了世俗的旷世之恋。

  最近闲来无聊,翻出来又看一遍,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范柳原跟白流苏的爱情,让我觉得,原来爱情竟是这样美好。或许他们原本都已不再相信爱情,他们也都没有精力再去承受爱情的失败,所以他们起初无法用婚姻去安定。但是为了跟相爱的人在一起,白流苏冲破了世俗,甘做范柳原的情人。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范柳原谈论到让白流苏跟他去马来西亚的森林去时说的话,他说:“我无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的样子,我也无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子。”白流苏跟旗袍是一体的,至少在范柳原心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直都是很精致的,讲究美,讲究格调,讲究文雅,但是在这些表面光华的背后,其实都是孤独的心。我想,张爱玲心里的爱情,应该是足够美好的,不然,怎么会有倾城之恋这样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如此震慑人心的爱情呢?

  我想白流苏应该就是张爱玲自己的写照吧,张爱玲一生孤寂,没能跟最爱的人在一起,她给了白流苏这样的.归宿,也是自己心中对爱跟完美的婚姻的向往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人诵烂了的句子,但是在范柳原向白流苏诵出来时,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一个优雅地穿着旗袍的美丽上海女子,跟这么一个风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沧桑的男子,他们在炮火跟死亡的威胁中,终于明白,爱并不需要退却跟害怕,爱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倾城之恋》读后感5

  这本书讲述了一对守旧的男女,虽然有难能可贵的爱情,但因为太自私精明算计的,本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却因为一场战争成全了这段恋情。

  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便拿自己做赌注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

  书中最让我难忘的片段是范柳原半夜给白流苏打电话说“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的了主似的!”这段话解释了一句《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两个"多么“加一个“!”,爆发了范柳原的情绪。当他说出那句“永远在一起,一生一世”的时候,他就输了,情感在高潮处爆发,却陡然压抑住,换做虚无的玩笑,似真似假,分辨不清。命运的洪荒之力和人的渺小力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倾城之恋》是一篇传奇,它的传奇色彩就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而她只想生存。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这部小说充分反映了张爱玲冷酷的婚恋观——深爱只是为了谋杀。这跟她父母的婚姻阴影有,幼年时父母的离异、家族的败落给她心灵造成了巨大伤害。这部小说然以白流苏得到婚姻这样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丝毫没有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让人感觉沉重。

《倾城之恋》读后感6

  这是我第一次正式拜读张爱玲女士的作品。

  没错就是她的《倾城之恋》。

  在此事先声明没有诋毁任何人或者作品之意,仅仅是个人看法。

  在没看张爱玲女士的任何作品之前,就有听过张爱玲女士的生前故事。

  说她是个感情丰富内敛,爱得太痴的女子。

  她的作品更是不忿于世的,感情简朴世俗。

  但是我看完张爱玲女士的《倾城之恋》后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冲击我的地方,

  只是觉得生活本就是这般现实,她只不过不似大众作者般用华辞修饰出读者的乌托邦。

  她给我带来的是血淋淋的现实。

  夹带着她细腻的情感。

  我可以否认我从这本书有学到什么。

  但是它却确确实实带给我感动。

  在白流苏在香港大饭店的舞厅跳舞的时候,

  有段说范柳原从别人手里接过白流苏。

  这也许对于别的读者没什么,

  但是对于我却是小小的共鸣。

  那是暖心的.举动。

  我也没有感受到所谓的一刹那间一对平凡的夫妻感受到的一点真心...

  也是我感情不够投入,没有体会到它里面真真的细腻。

  也许我太年轻,没有太多的情感经验。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范柳原和白流苏之间的暧昧不清和道德责任的束缚,再别无其它。

  我想也许等我再长大点,我就会明白其中奥妙。

  张爱玲女士童年有点疼痛,以至于在作品里看出了白流苏是她的一种精神折诉。

  书中白流苏个性多疑,对人从不轻易信任。

  让人看了又是同情又是恨。

  我想我还会读第二遍第三遍第一百遍,

  有句话说的好,好书不怕多读。

  而我想也许随着人的成熟,终有一天我会读出其中情感的微妙。

《倾城之恋》读后感7

  近段,听朋友推荐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其人早有耳闻,只是无缘拜读其作,偶然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心有所动,便买了一本细琢,想体味一番书中描写与剧中演绎的落差究竟在何处?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剧中的白流苏,文雅而不缺浪漫,庄重而略带叛逆,任性而又不失自尊,一个在娘家众亲人的讥笑,冷漠和无情的压力之下,而致使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的女人,她想要独立却无更大能力,想要自强而又奈,抱着对爱情的一丝侥幸期待和违心不为,而被迫投入范柳原的怀抱。她虽不值得尊敬,却也没让人感觉可悲,可怜!

  范柳原邀白流苏的'香港之行是“用心”的,而白流苏的接受也有“有心”的,一个“用心”用在“只想曾经拥有,却未想天长地久”,一个“有心”有在对爱情的“侥幸”期待,敢用一生去做筹码,范柳原认定白流苏无力逃出他的“手心”,白流苏赌定自己将会是范柳原一生牵挂不忘的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被范柳原的风度和魅力所征服,还为了摆脱那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因此,她不惜将自己暂时“沦”为情妇!

  如果不是香港城市的沦陷,也许真的改写不了白流苏“情妇”的无奈命运,之所以范柳原最终会选择和她结婚,她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应该感谢战争!在战争中,让两个对爱情都存有私心杂念的人彻底结合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当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当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逃命生存,而唯有他们彼此还可以相互拥抱,相互依靠,乃至相互安慰,掩护,生存时,在那一瞬间,两个人内心的自私转化成谅解和真诚,两颗心才紧紧地贴在一起。是呀!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人生尚且如此,何况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离别都由不得我们个人来支配,可我们能够选择,并且能够做到的是,永远和相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微笑着,一直走下去,一生一世都不离开!

《倾城之恋》读后感8

  在《倾城之恋》中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大概意思是一个女人勾引一个男人会被人说成d妇,被男人勾引便是该死,如果勾引一个男人,男人还不领情不上钩,那么便是双料的该死。

  张爱玲十八岁时被父亲关起来,她患了痢疾父亲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张爱玲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每次读她的文字都会心痛着,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这使得我得以贴近她思想的轨迹和文字的脉络,明白她的小说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爱恨离愁仅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记了对白的悲喜剧,静默中说与别人听,赚了别人的叹息,忘记了自己的眼泪,回头看看“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脱不了镜花水月罢了。

  人性软弱,在她看来也是一种罪,张爱玲对人性恶的兴趣表现在塑造人物时不遗余力赤裸裸地刻画上,她的笔下没有完人,有的只是男人和女人,充满欲望,把握不住自己的男人和女人。同时,他们又是最坚强的——没有什么比绝望中的情色男女更坚强或者说麻木。

《倾城之恋》读后感9

  张爱玲的书适合一个人的时候看看品味,给自己一壶热气腾腾的茉莉花茶,在点上一盘檀香,悠悠的翻开书,一行一行的细读。

  这是第一次看倾城之恋,一目十行,只略了一个大概,理顺了故事的梗概,如果你现在叫我说出个人名也许我会想很久,可你提起也许我会记得这个故事,这个主人公。

  看完最后一个故事是在春分,下着雨,因为才看完的原因我现在还记得这场景,只是忘了这题目是什么了,霓喜,其实是一个很美的名字,当然女主本身应该也是一个吸引人的美人儿,只是落得最后的结局无非是为了生存,人的出生好坏无论是在以前还是在现在其实都受着不公等的对待,只不过现在没那么严重而已,霓喜也不过是为了生存,她想要的就只有一个家,一个温馨的家,从小没受过家的温暖,但内心却无比向往着一个家,老公,孩子,一家子的其乐融融。可正因为身份,是她无法有一个安定的家,男人只当她是一个被买来的.小丫头,说情,也许动过,可收了受了身份的隔阂,终究无法娶她,一个女人,如果生了孩子没有一个光明的身份,难免不了受到外人的斜眼,这才导致了霓喜悲哀的一生。

  也许有些人觉得霓喜前后跟了几个男人,会很荡。可是每一段情她也都有过真情的时候呀,只不过这真情最后都被金钱的诱惑所打压,好的生活好的坏境谁不喜欢,只不过太痴迷于金钱也不会过的太好,因为你的眼里除了金钱就没有任何东西,包括最开始的向往与幸福。

  倾城之恋的每一篇都不是完美的结局,也许跟她自身的经历有关,可正因为这不完美才使我们这些读者看着心疼,但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现实,现实不过如此。

  一盏茶的时间很快,但这一本书,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悟出更多的道理。

《倾城之恋》读后感10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较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的离过婚的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回到娘家,惨遭哥嫂排挤,却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战世的混乱才使两个相对无趣的人成就了婚姻。

  白流苏是相当渴望这场婚姻的,正象苏青所说: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求归宿的心态总比求爱情的心来的`更切,虽然“取悦柳原是太吃力的事”,但她还是“笑吟吟”的。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这在整篇小说里,是难能可贵的浪漫。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于是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倾城之恋》读后感】相关文章:

倾城之恋读后感01-29

倾城之恋读后感10-24

倾城之恋读后感10篇04-15

倾城之恋读后感13篇02-22

(精)倾城之恋读后感14篇09-23

动心的方向倾城的现实散文09-20

千年之恋读后感10-02

《微微一笑很倾城》读后感10-12

盈一朵春红,为你倾城初中作文02-24

二手书之恋活动策划书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