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写作素材>名言警句>读书的名言警句

读书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9-06 15:44:57 名言警句 我要投稿

2022年精选读书的名言警句合集38句

  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的名言警句38句,欢迎阅读借鉴。

2022年精选读书的名言警句合集38句

1、木不凿不通,人不学不懂。

2、知识是万能之母,实践是万能之父。

3、读书的时候决不能好高骛远,看到一些基本知识的书籍不屑学习,不愿意认真弄懂,而比较深的书籍又学不进去,这本书看看,那本书翻翻,贪多而不切实,结果一无所得。——曹方

4、书是我们的良友。它给我一把金钥匙,诱导我打开浅短的视界,愚昧的头脑,闭塞的心灵,从不吝惜对我的帮助。书是我的青春期的恋人,中年的知己,暮年的伴侣。有了它我就不再忧愁寂寞,不再怕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它使我成为精神世界的富翁。我真的是"不可一日无此君"。当我忙完了,累极了;当我愤怒时,苦恼时,我就想亲近它,因为这是一种绝妙的安抚。——柯灵

5、书,浩如烟海,是读不完的;但仅仅是在书的海洋里仰浮是不够的,还要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去学习。——朱自清

6、为学不限于读书……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不能活用的学问,便等于无学。——福泽谕吉

7、我在饥饿的时候将书当作肉,在寒冷的时候将书当作裘皮,在孤独的时候将书当作朋友,在忧愁的时候将书当作美好的音乐。(今人译)——尤袤

8、所谓评论家,不过是懂得读书而教给他人读的人。——圣佩韦

9、书虽小,但如同闪烁的宝石,在微小的颗粒中蕴藏着巨大的价值。——莫尔

10、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注本,事倍功半。——张之洞

11、士大夫三月不读书,则义理交于胸中。——黄庭坚

12、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人耳目。如果一个懒于动笔,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要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

13、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14、胸中书传有余香——辛弃疾《虞美人·送赵达夫》

15、知识的主要问题是不在于博,而在于精。——安东·亨利·约米尼

16、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把握的时候,才会醒悟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时间。——法国

17、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来任侠非。——《杂曲歌辞·缓歌行》唐·李颀

18、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法]孟德斯鸠

19、我认为唯一能够影响我们的书籍是那些我们早已为之作好准备那些在我们正在行走的道路上比我们走得略微远一些的书籍。——福斯特

20、尽管身体残障,但思想却不能为之停步,别人不会为你停下来。

21、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作者:斯宾诺莎

22、少思虑以养心气,寡色欲以养肾气,勿妄动以养骨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薄滋味以养胃气,省言语以养神气,多读书以养胆气,顺时令以养元气。

23、每个有知识的人,应该在自己的一生中,好好读上一本书。究竟该读哪些书?若想了解这点,那至少得读上本才行。

24、院落阳光融融,面南而居。春光潋滟绵绵,绿草红花。执一卷诗书,品一份真情,观一段人生,悟一种哲理,世界读书日到了,做自己生命的思想者,守着暖暖的春光,读着春天的诗行。

25、我希望有一天,在某个下雪的早晨,我在这张书桌上写字或读书的时候,静静的俯下身体,闭上眼睛。我希望那是我在人间的最后模样。作者:申京淑 出处:哪里传来找我的电话铃声

26、人生就像一本难以解读书,岁月充当着翻阅者,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完全读懂书里的意思,岁月已经将它翻阅了一大半,因为不懂因为总在摸索,所以一颗心常常会觉的很累。

27、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作者:(英国)培根

28、教育!科学!学习并领悟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

29、读一本书,就像交了一位朋友。

30、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高士其

31、读一千本书,也许还不如读十本好书那样可以得到更多正确的知识。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32、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法]伏尔泰

33、君子义觉得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4、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参谋,随时可以供应你所需要的常识。——凯勃司

35、只有天才和科学结了婚才气获得最好的功效。——斯宾塞

36、要从读一本书获得长处,必需具有书中所涉及的一切常识。——卢梭

37、凡读书,必要读得字字响亮,不行误一字,不行少一字,不行多一字,不行倒一字,不行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长远不忘。

38、念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诵浪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