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计划>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时间:2023-01-08 14:46:01 工作计划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合集六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好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合集六篇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篇1

  一、总体思路

  本年度,品德学科重点做好区域整体发展的谋篇布局工作、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情况调研工作、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学科基地建设工作、课题研究工作等。围绕教研室工作的总体部署,确立深化课改,服务课改,以课改推动各项工作展开的总体工作思路,建立“培训、实施、研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采取“分层推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整体提高”的工作策略,充分发挥品德学科研究、指导、服务的工作职能,努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

  二、重点工作

  (一)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工作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市品德学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课程地位逐步确立,陈旧观念不断转变,教研方式突显创新,教师研究水平得到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明显提高,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与此同时,品德学科发展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材研究实效的问题,学科在区域内整体发展的问题等。通过对多年来品德学科发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学科中心组一致认为,要抓住全市“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契机,着眼于学科长远、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做好全市品德学科谋篇布局的工作。

  (二)做好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建设工作

  全市品德学科中心组成员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实践中提高了自身的学科素养。我们一致认为,中心组成员能力的增强将大大促进学科的发展。为此,本年度将进一步思考学科中心组建设问题。要求中心组成员主动学习理论知识,主动参加学校调研,主动进行教学实践,主动领衔课题研究,主动承担学术沙龙的主持工作,积极撰写能指导实践的论文。坚持中心组每二周一次的集体活动,将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衡量中心组成员工作情况的重要指标。积极吸引教学一线有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充实到中心组队伍中来。

  (三)做好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的调研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主要呈现不稳定、专业化弱的状态。为此,本年度,我们将开展全市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情况大型调研工作。采用问卷、访谈、分片分区研讨等形式掌握学科教师队伍现状,并认真分析完成调研报告,由此思考改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

  (四)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

  品德学科教材分主题呈螺旋上升的形态展现给师生。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对于教材的钻研存在很大的空间。同时,由于目前任课教师多为兼职,导致了对教材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局限,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我们认为做好品德教材研究分类指导工作十分必要。本年度,我们将在广泛开展调研的基础上,集中中心组力量,对教材进行更为合理的整合。首先将十二册教材进行重组,按内容重点进行分类,结合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各主题单元目标,每专题至少由三名教师进行课堂呈现,并将优秀教学方案整理成册,建设品德学科教学资源库,在次基础上探索教学方式的革新和评价标准。从而逐步完善本市品德学科从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的完整的、可行的课程体系。

  (五)做好品德学科基地建设工作

  目前,全市品德学科有2所基地学校,他们分别开展基地学校研讨活动,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但仅有这2所基地学校是不够的。本年度,我们要求辖市区教研员在本辖区内确定2所学科发展情况较好的学校为区级学科教研基地。由基地学校带动区域学科发展。要求所有基地学校在组织管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发展绩效等方面成为表率。

  (六)做好品德学科年会论文评比工作

  二年一度的年会将在十二月召开。在此之前,我们将做好年会论文的评比工作。本次论文评比将采取匿名评选的方式,杜绝搞地区平衡的不良做法,努力做到公平、公正,确保论文质量,促进广大教师研究水平的提高。 、

  (七)做好品德学科课题研究工作

  本年度起,我们将成立《区域性推进小学品德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小组,从优化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学科教学资源库这三个具体目标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实践探索、理论提升,团结广大教师,最终实现促进全市品德学科建设的目标,力争使本市学科课程发展在全省名列前茅。

  (八)做好校本研究的推进工作

  加强教研组建设。目前我市各小学能按照要求组建学科教研组,但是由于任课教师同时担任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所以组员的流动性和变动性较大,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要求各校努力使品德学科任课教师相对集中与稳定,并能在每个年级确定一至两位青年教师作为学科骨干教师,组建校级教研组。品德教研组长在期初要制定好学期工作计划,平时经常对照检查,期末写好小结,切实加强品德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提高面上的课堂教学质量。 规范教研组活动。各校教研组要健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制度,努力把教研组建设成学习型、研究型、创造型组织。备课时力求做到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情感、备手段等,为科学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依托课堂教学研讨提高教师驾驭教材、运用教法、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通过开展校级课堂教学评比,以评促研,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本学科的教学研究。 规范课堂教学秩序。本着“有效课堂长能力,有效训练出成绩”的宗旨,努力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求效益,鼓励教师切实改革教法、研究学法,使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有成效,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但求扎扎实实打好基础。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为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九)做好教学研究工作

  本年度,将继续探讨教研方式多元化问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的教研活动,努力把教研活动建设成教学思想的交流会,教师教育实验成果的展示会,学科教育、教学信息的发布会,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人人可以发表独立见解的'学术讲坛。活动中,教师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信息的创造。置身于浓厚的研究氛围中,将有效地促进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不断壮大我市品德课程骨干教师队伍。 以活动促成长。本着对教师进行分层培养的目的,加强中心组活动,通过让青年教师上研讨课,做好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工作;与此同时,积极做好与兄弟城市或地区教研室的学科交流活动,组织骨干教师外出上课,互动交流。 搭平台促交流。通过常州教育教研网这一平台,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本年度将尝试在教学活动设计交流的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开展对课堂教学有关问题的讨论,努力探索提高品德课教学实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探讨活动课教学的原则和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问题。

  (十)做好课程资源建设工作 开展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优化研究方式,积累典型案例。变常规研究为“教学案例研究”、“教学行为研究”,变“一次性教学研究”为“持续性教学研究”,工作方式由过去重横向的“点”上的点拨为重纵向的“线”上的跟踪指导,最后,通过“教育教学随笔”的形式促进教师从理性的视角、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成为善于理性思考的教育者。

  三、日程安排

  九月份

  1.本学期工作安排研讨会;

  2.召开《区域性推进小学品德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成立会议;

  3.布置年会论文评比有关工作;

  4.组织精品课拍摄工作;

  5.中心组成员月度工作交流;

  十月份

  1.全市学科基地活动建设推进会;

  2.五年级教材《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教材培训;

  3.组织精品课拍摄工作;

  4.全市品德学科建设情况调研;

  5.中心组成员月度工作交流;

  十一月份

  1.组织城际联动教研活动:

  2.组织精品课拍摄工作;

  3.年会论文评比;

  4.《区域性推进小学品德学科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组活动

  5.全市品德学科建设调研情况汇总;

  6.中心组成员月度工作交流;

  十二月份

  1.召开年会;

  2.完成全市品德学科建设调研报告;

  3.全市学科基地建设情况交流;

  一月份

  1.中心组成员学期工作交流;

  2.制订新学期工作计划。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将以教研室教学计划为指导,以学校教学计划为中

  心,认真贯彻落实“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将实践的过程转化为创新的过程。根据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品德与生活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以便圆满完成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工作重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及教研室对品德学科的高度重视,我们本学期按照上级要求,组建了《品德与生活》教研组,我们组作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基层组织,提出了“拓展学科视野,加强内外融合,努力使品德课堂生活化,品德教学科学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在课堂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生活能力和道德水平”的工作思路,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实践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工作措施:

  (一)认真开展校本教研工作,深入实施课程改革。

  1.校本培训

  课程改革提出了众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求、教学方式,并要求逐步转化成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校本教学研究作为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作为教研组长,我将带头努力学习,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教师基本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提高教师把握教材、精心设计活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能力。教研组不断强化学习教育,认真研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了解每个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而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教师观、教学观、课堂观、质量观。

  2、教研活动

  (1)确保每学期一定次数的教研活动,学习教育科学,科研理论,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探讨教学方法,互相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结合品德组的实际,要积极参加兄弟学校的互动交流,积极发挥同伴合作,努力使教学水平达到最高。

  () 为您服务!

  () 为您服务!

  (2)认真抓好课堂教学活动,组内加强集体备课,上好校内公开课,通过课后评价和反思把好质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备课方面,倡导“高效、共享、反思”的集体备课方式,特别要注意教学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渐在反思中进步。重视听课学习,有计划的对教法进行探讨,形式不拘一格,通过上互助课,互相研究,互相探讨更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使老师们在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造育人环境。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生活为主的课程,处处体现了生活性,我们通过各种节日以及学校组织的活动,为学生创设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真正发挥品德学科的优势。

  四.具体活动安排:

  九月1、组织本学科成员共同制定本学期教研计划,并向任课教师传达计划。

  2、组织青年教师开展说课活动。

  十月1、为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做好准备。

  2、每人上好常态课。

  十一月1、观看优秀课例录像。

  2、参加区名师课堂教学专题研讨。

  十二月 1、 做好优秀课件、案例征集

  2、组织教师上好研讨课,做好评课活动。

  元月1、做好考查、抽测、工作。

  2、总结、整理、反思本学期工作。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篇3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经过二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生活后的进步和变化,并对二年级的学习和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随着对《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了解的加深,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他们已开始运用讨论、观察、调查、实验等多种方式去学习而且我班学生41人,男生比女生多15人,好动的学生较多,教材以图画的形式呈现更可以开展的活动、游戏及其活动的过程,学生活动的兴趣被引发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而非教师给予的现成结论去获得知识。但是,可能由于地区的差异,本地学生的生活与教材反映的不尽相同,以及教材中的活动性较强,由于学生学习环境及条件的限制,个别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不够透切,这有待今后教学中扬长避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全册教学内容

  1、我爱我的班集体——本单元设计了“集体生活真愉快”“班集体真温暖”“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我为集体添光彩”四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一年多集体生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老师、同学间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能够进一步意识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体验到共同生活的愉快;同时通过开展为集体做好事、为班级做贡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我们的动物朋友——本单元设计了“我最喜欢的动物”“可爱的小动物”和“我们的好朋友”三个主题活动。以引导学生注意通过实际的调查、访问、饲养等活动发展爱护动物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珍爱,并由此树立动物是人类好朋友的观念,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爱心和责任心。

  3、纸和环保——本单元围绕纸的问题设计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主题活动,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纸的来源,了解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奇妙的光——本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影子的探索开始,引导学生获得有关影子的知识,探索和认识光的一般特性,激发学生对光的浓厚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5、我们都有一个家——本单元设计了“好大的一个家”“好壮丽的一个家”和“我们的家在哪里”三个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了解祖国主要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了解有关长江、黄河的基本知识,并为此而感到自豪。

  三.全册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能了解班上同学的特点,对自己充满信心,与同学团结友爱。

  2、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在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的同时,认识到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责任,从而主动地用实际行动为集体增光。

  3、了解关于中国的基本知识,知道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并为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而感到自豪。

  4、能注意到身边发生的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学习和探索,在获得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提高活动技能和能力。

  四、具体内容

  周 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第一周 集体生活真愉快

  1、体验集体生活的愉快.

  2、能够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相处和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懂得集体生活的规则及交往的相关知识。

  4、掌握同学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介绍自己及好朋友的方法与能力。

  第二周 班集体真温暖 1、 感受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真情。

  2、 养成与同学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好习惯。

  3、 认识到集体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也要帮助别人。

  4、 掌握交流集体生活感受的技能;帮助同学的相关技能。

  第三周 人人有长处,合作力量大 1、感受团结、合作的愉快;体验到合作的力量大。

  2、能与同学团结合作,共同做事。

  3、认识到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各人有特点,能力各不同。

  4、掌握要别人了解自己的方法;合作的技能和方法。

  第四周 我为集体添光彩 1、体会每个人的言行都会对集体荣誉产生影响;形成对集体的责任感。

  2、认识到集体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到整个集体;能用实际行动为集体争光彩。

  3、认识到集体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争取。

  第五周 我最喜欢的动物 1、喜欢动物、关爱动物的情感。

  2、珍爱生命,保护动物。

  3、了解一些动物的基本常识。

  4、知道动物能维持生态平衡,发展初步的生态意识。

  第六周

  可爱的小动物 1、有爱心并精心饲养小动物,关爱小生命。

  2、初步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3、了解动物的特性,能正确喂养小动物,防止受到动物的伤害。

  4、培养观察能力,学写饲养日记,掌握饲养某种小动物的技巧。

  第七周 我们的好朋友 1、不伤害动物,自觉保护动物。

  2、珍爱生命,拒绝吃国家保护的动物,并学习努力劝阻他人的不良行为。

  3、懂得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为人类作出贡献。

  4、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动物的'事情。

  第八周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 1、感受纸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初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了解纸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九周

  纸从哪里来 1、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2、初步养成节约用纸的良好习惯。

  3、理解爱护树木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作用。

  4、掌握调查、收集资料、数据统计等方法和技能。

  第十周

  保护森林,节约用纸

  1、体验参与节约用纸、保护环境实践活动的乐趣,培养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2、热爱自然,保护树木,爱护环境,提高环保的自觉意识。

  3、了解学校和社区保护环境的具体措施。

  4、了解再生纸的制作过程。

  第十一周

  影子的探索 1、对光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

  2、会自己安排时间,坚持、主动地完成活动。

  3、能在生活中正确利用影子。

  4、探索影子的特点和光与影子的密切关系。

  第十二周

  我们来造彩虹 1、对光的色彩有浓厚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2、坚持不懈、不怕失败进行探索的科学精神。

  3、认识太阳的七种颜色。

  4、学习一些制造彩虹的方法。

  第十三周

  太阳光的利用 1、积极尝试在生活中更好地利用太阳光。

  2、学习避免光的伤害,学会保护自己。

  3、知道可以利用光丰富自己的生活,为人类的生活服务。

  4、了解光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第十四周

  好大的一个家 1、感受到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家庭;感受我国民族文化我丰富多彩。

  2、初步形成尊重和团结少数民族的意识和行为,学会尊重不同的文化。

  3、知道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4、了解少数民族聚居地、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城市的气温变化,东西两端城市相距较远等相关地理知识。

  第十五周

  好壮丽的一个家 1、感受我国山河的壮美秀丽,体验家乡生活的愉快与幸福。

  2、爱自己生活的地方,爱祖国的山河。

  3、初步了解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名胜古迹,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

  4、了解长江和黄河的发源地和入口;知道我国的一些名胜古迹并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第十六周

  我们的家在哪里 1、初步理解世界是我们更大的家,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大家园。

  2、与少数民族小朋友和外国小朋友和睦相处。

  3、学习与外国小朋友交往的礼仪。

  4、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相邻国家等简单地理知识。

  五、对本学期的期望

  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希望能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他们能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和对待各种社会现象;用学过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能够明辨是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对日常生活中发生的问题有积极探索的兴趣,喜欢动手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篇4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 个学生,其中男生人,女生 人。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学校生活充满激情,对各科文化课学习非常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知识面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身边的人和事,开展积极有益的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

  2、突出养成教育的要求。

  3、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

  4、突出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

  5、体现一定的开放性。

  三、教学具体目标

  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分目标:

  (一)、情感态度方面

  1、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然、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方面

  1、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2、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3、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4、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方面

  1、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3、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方面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

  四、教学措施

  1、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活性,遵循儿童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和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现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理念。

  2、遵循教材开发性的特点,重视本课程面向儿童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教材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的方法,使其教学寓于生活。3、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对儿童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价值观打下基础。

  4、积极鼓励儿童直接参与主题活动,游戏和其它实践活动,使儿童通过活动、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5、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学生和平相处,以诚相待,使学生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篇5

  一、教学班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3名学生,活泼可爱,自尊心很强。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个个都积极上进。大多数学生讲文明,懂礼貌;学习上认真,能及时完成各项作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勤俭节约。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低年级的最基本要求和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着重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社会公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深入浅出地寓道德概念和行为习惯要求与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第1~4课)生日快乐;第二单元(第5~8课)走进秋天;第三单元(第9~12课)成长乐园;第四单元(第13~16课)金点子行动。

  三、本学期主要教改措施

  1、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4、结合红星儿童团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品德与生活工作计划 篇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一、教材特征: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也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规律;

  第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们熟悉的学校生活、无可选择的家庭生活和他们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亲切的内容。其表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政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二是模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

  第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活动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师从儿童生活实际捕捉主题,也提倡儿童自己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课程内容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顺其自然而又不听之任之。教师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2.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第一,整体视野的开放,过去只关注本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现在是面对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这是全新观念,凡是儿童生活的事都与课程有关;

  第二,课程内容的开放,解决了教材的滞后性,希望能把新的信息和儿童的实际问题纳入课程内容,加强了针对性;

  第三,授课的空间是开放的;

  第四,授课的时间弹性延展,以学的需要和实效为出发点。

  3.活动性。

  第一,课程形态以主体参与性活动为呈现方式,强调做中学。强调儿童直接参与,强调全员参与;

  第二,课程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

  第三,儿童本身实地参与活动,老师指导活动,把教材内容转化主题活动。

  二、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这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转变教师角色。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培养儿童的品德与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该导不导,该点不点,不符合课程改革要求,也会影响教育效果。

  3.加强教学活动的指导。

  本课程的活动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以课程标准第三部分”中的某一内容或几个内容的融合为主题,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等为设计基础,将知识、技能教育的要求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教学活动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活动设计,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设计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4.活动形式应灵活多样。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儿童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儿童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教学活动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从内容,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教学活动类型。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几种形式结合使用;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根据主题、内容,可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5.注意与其他学科、教育活动的结合。

  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等相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三、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第1课--4课时

  第三单元第9课第12课----4课时

  第四单元第13课—4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