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3-01-17 20:19:15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什么样的方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设计方案范文锦集五篇

设计方案 篇1

  一、 设计范围

  1、本装饰工程为安天*盛世名城复式楼装饰工程;

  2、本装饰工程包括室内地面、墙面、吊顶及后期家具配饰

  二、 平面布置

  1、一层布置主要由起居室、餐厅、卧室、书房、厨房、卫生间等部分构成;

  2、二层布置主要由卧室、书房、储物间、露天花园等部分构成

  三、 防火要求

  1、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在本装饰工程设计中主要采用阻燃性材料和难燃性材料;

  2、所有隐蔽木结构部分表面(包括木龙骨,基层板双面)必须涂刷防火漆二遍

  四、 防潮防水

  1、墙、顶面造型部分为防止潮气侵入引起木结构变形,腐蚀,所有隐蔽木结构部分表面(包括木龙骨,基层板双面)涂刷防腐油一遍;

  2、厨房、卫生间墙地面采用SBS防水涂料,墙面防水距地高度为500mm,淋浴间为1800mm

  五、 防腐防锈

  1、所有与墙体连接的隐蔽木结构部分表面(包括木龙骨,基层板双面)必须涂刷防腐油一遍;

  2、为防止钢构件腐蚀,所有钢结构表面涂刷红丹防锈漆二遍;

  六、 吊顶装饰工程

  1、客、餐厅及其他采用木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面罩 “立邦永得丽”白色乳胶漆;

  2、厨房采用木龙骨纸面石膏板吊顶,面贴银灰色铝塑板分缝;

  3、卫生间采用木龙骨框架,耐变黄塑钢条形扣板吊顶(米、灰色相间)

  4、石膏板吊顶采用木龙骨框架,12mm厚纸面吊顶,特殊造型需采用大芯板、5mm夹板放样;

  5、石膏板规格采用为12×1200×3000mm纸面石膏板,石膏板接缝处,切45O角,用配套穿孔纸带及腻子布缝;

  6、吊顶板与墙壁面、窗帘盒、灯具等交接处应接缝严密,不得有漏缝现象。

  七、 地面装饰工程

  1、客、餐厅地面采用白色600*600玻化砖满铺;

  2、厨房、卫生间地面采用300*300防滑砖满铺(颜色待定);

  3、卧室、书房及二层走道地面采用900*125*18紫檀实木地板满铺;

  4、楼梯为钢结构木楼梯:采用拉丝不锈钢护拦,紫檀实木楼梯板、扶手

  5、露天花园地面采用100*200*40广场砖斜铺设,局部绿色草皮点缀;

  6、花园地台采用型钢龙骨防腐处理,后铺1200*120*32mm油木板@140MM阵列

  八、 墙面装饰工程

  1、电视背景墙采用木龙骨框架,大芯板基层,面封纸面石膏板,面贴深灰色网状亚麻布装饰;

  2、沙发背景墙采用浅紫色网状亚麻布装饰;

  3、主人房床背景采用木龙骨框架,大芯板基层,面封纸面石膏板,面罩驼色乳胶漆

  4、楼梯休息平台墙面采用艺术文化石装饰(整体色系为暗红色,图案待定)

  5、原墙面采用“立邦永得丽”浅灰色乳胶漆

  九、 灯具、五金配件

  1、筒灯、定位射灯、艺术吊灯等灯具建议采用节能型;

  2、门五金及其它五金配件尽量采用耐腐蚀的不锈钢件、铜件或镀洛产品。

  十、 乳胶漆施工工艺要求

  1、抹灰面、板材面做乳胶漆部分全部清油封底;

  2、抹灰面、板材面做乳胶漆部分全部满批腻子两遍;

  3、抹灰面、板材面做乳胶漆部分全部涂刷乳胶漆三遍。

  十一、 其它说明

  未尽事宜,参照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定执行。

设计方案 篇2

  一、监测目的

  1、土壤质量现状监测

  监测土壤质量标准要求测定的项目,判断土壤是否被污染及污染水平,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

  2、土壤污染事故监测

  调查分析主要污染物,确定污染来源、范围、程度(一般指突发和大量污染为主)。 3、污染物土地处理的动态监测

  在进行污水、污泥土地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土地处理过程中,对残留的污染物进行定点长期动态监测,既能充分利用土地的净化能力,又可防止土壤污染 4、土壤背景值调查

  通过分析测定土壤中某些元素的含量,确定这些元素的背景值水平和变化。

  二、资料收集

  1、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植被、区域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地利用、水土流失、自然灾害、水系、地下水、地质、地形地貌、气象等。 2、社会环境

  工农业生产布局、工业污染源种类及分布、污染物种类及排放途径和排放量、农药和化肥使用状况、污水灌溉及污泥施用状况、人口分布、地方病等。 3、历史情况

  三、监测项目:根据监测目的与相关标准

  背景值:测定土壤中各种元素的含量; 污染事故监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项目;

  土壤质量监测:影响自然生态、植物正常生长、人体健康项目 《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定必测(11项)、选择必测、选择项目----考试时必须写出是根据《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

  四、采样点的布设:不均匀性,多点布设

  布设原则

  1、合理划分采样单元,监测面积较大,需要划分若干个采样单元,在不污染影响的'地方选 2、择对照采样单元,同单元的差别尽量缩小。对于土壤污染监测;坚持哪里有污染在哪里布点,优先布设污染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地方。

  3、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堆肥周边及水土流失严重或表层土被破坏处

  覆盖不同土壤类型:

  1、大气污染型:布点以污染源为中心,考虑当地风向、风速及污染强度等因素 2、污灌型:水流的路径和距离、时间

  3、化肥、农药引起:特点是分布比较均匀广泛 对于污染较重—布点较密土壤污染发生原因,对于非污染区、同类土壤中布设一或几个对照采样单元

  采样点的布设:全面,依污染情况和监测目的而定(采样点的数量可以不写) 采样点布设方法

  1、对角线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小、地势平坦、污水灌溉。

  布点法;田块的进水口向对角引一直线,将对角线划为若干等分(一般3-5等分),等分点采样

  2、梅花形布点法:适用范围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物质和污染程度较均匀。中心点设在两对角线相交处。采样点:5-10

  3、棋盘式布点法: 适用范围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地形完整开阔、土壤较不均匀。采样点>10,也适合于固体废物污染,采样点>20。

  4、蛇形布点法:面积较大、地形不平坦、土壤不均匀。布点法:布设采样点数目较多。 5、放射状布点法,适合于大气污染型土壤。

  6、网格布点法:地形平缓。采样点:交叉点或方格中心布点,适用农药污染、背景值

  五、监测方法(包括预处理和分析测定两部分)

  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土壤样品的类型、采样深度及采样量 1、混合样品

  如果只是一般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对种植一般农作物的耕地,只需采集0~20cm耕作层土壤,对于种植果林类农作物的耕地,采集0~60cm耕作层土壤。将在一个采样单元内各采样分点采集的土样混合均匀制成混合样,组成混合样的分点数通常为5~20个。混合样量往往较大,需要用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1~2kg,装入样品袋。 2、剖面样品:(污灌超过一年需采剖面样品)同层混合,1kg

  每个剖面采集A、B、C三层土样。过渡层(AB、BC)一般不采样。当地下水位较高时,挖至地下水出露时止。现场记录实际采样深度,如0~20、50~65、80~100cm。在山地土壤土层薄的地区,B层发育不完整时,只采A、C层样。干旱地区剖面发育不完整的土壤,采集表层(0~20cm)、中土层(50cm)和底土层(100cm)附近的样品。在各层次典型中心部位自下而上采样,切忌混淆层次、混合采样。注意采样深度和取样量一致 3、采样时间与频率

  了解土壤污染状况:随时采集掌握作物受污染状况:依季节变化或作物收获期采集。《农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一般土壤在农作物收获期采样监测,必测项目一年一次,其他项目每3~5年测一次。 4、采样注意事项

  (1)采样点不能设在田边、沟边、路边或肥堆边;

  (2)将现场采样点的具体情况,如土壤剖面形态特征、采样深度等做详细记录;

  (3)现场填写两张标签,写上地点、土壤深度、日期、采样人姓名等,一张放入样品袋内,一张扎在样品口袋上。

  (4)用于重金属项目分析的土样,尽量采用竹器采样,或将和金属采样器接触部分弃去。

  六、土壤样品加工与管理

  样品加工处理( 会考风干,要把加工程序写出来)

  目的:除去非土部分,满足分析要求、利于保存、代表性

  测定不稳定的项目用新鲜土样(如游离挥发酚、NH3-N、NO3--N、Fe2+);

  测定多数稳定项目用风干土样。

  程序是:风干 磨碎 过筛 混合 分装

  风干:在风干室将潮湿土样倒在白色搪瓷盘内或塑料膜上,摊成约2cm厚的薄层,用玻璃棒间断地压碎、翻动,使其均匀风干。在风干过程中,拣出碎石、沙砾及植物残体等杂质。

  土样管理

  1、严格制度保障 2、土壤保存

  A.一般土壤样品需保存半年至一年。

  B.避免日光、潮湿、高温和酸碱气体等的影响。 C.玻璃材质容器,聚乙烯塑料容器

  D.低温保存:低于4℃的冰箱存放,测定挥发性和不稳定组分的新鲜土样

  七.土壤样品的预处理和测定方法(要写出定性与定量)

  预处理:需要处理成液体状态和将欲测组分转变为适合测定方法要求的形态、浓度,以及消除共存组分的干扰。

  土壤样品的预处理方法主要有分解法和提取法;前者用于元素的测定,后者用于有机污染物和不稳定组分的测定。

  1、土壤样品分解方法有:酸分解法(考试大题)、碱熔分解法(选择)、高压釜分解法(选择)、微波炉分解法(选择)等。

  a.酸分解法:用盐酸-硝酸-氢氟酸-高氯酸(HCl-HNO3-HF-HClO4)分解土壤样品。 作用:①破坏、除去土壤中的有机物;②溶解固体物质;③将各种形态的金属变为同一种可测态。

  b.碱熔分解法:

  高温熔融,熔剂有Na2CO3、K2CO3、NaOH、Na2O2等。 特点:分解样品完全,不产生大量酸性蒸汽

  缺点:试剂用量大,引进污染物、重金属挥发损失 c.高压釜密闭分解法:

  优点:低温(<180℃)密闭,用酸量少,易挥发元素损失小,可批量分解 缺点:分解完全?试样量少(<1.0g),爆炸 d.微波加热分解:

  优点:热效率高、加速分解 2、土壤样品提取:

  有机物、受热不稳定物、组分形态分析需要采用提取方法 A.有机污染物:振荡提取、索氏提取 B.易溶无机污染物、有效态:酸或水浸取 3、净化和浓缩 净化:层析、蒸馏

  浓缩:K-D浓缩、蒸发

  氰化物、硫化物:蒸馏-碱溶液吸收法

  土壤监测常用方法

  1、重量法:测土壤水分(样品在105 ℃烘干、称重、计算。)

  水分(分析基)%=〔(m1-m2)/(m1-m0)〕×100 水分(烘干基)%=〔(m1-m2)/(m2-m0)〕×100 2、玻璃电极法:PH 测定要点:称取通过1 mm孔径筛的土样10 g于烧杯中,加无二氧化碳蒸馏水25 mL,轻轻摇动后用电磁搅拌器搅拌1 min,使水和土充分混合均匀,放置30 min,测量上部浑浊液的pH值。影响因素:土粒的粗细;水、土比例。酸性土壤的水土比保持5∶1~1∶1。碱性土壤水土比以1∶1或2.5∶1为宜,水土比增加,测得pH值偏高。风干土壤>潮湿土壤

  3、可溶性盐分:用一定量的水从一定量土壤中经一定时间浸提出来的水溶性盐分。 4、金属化合物

  预处理方法和测量条件差异 铅、镉:石墨炉原子吸收法

  铜、锌、总铬、镍:火焰原子吸收法 总汞、总砷

  定性:原子外电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即能量只能处于某些特定的值,所以这些电子只能吸收某些特定频率(或波长)的光波。

  定量:外标法定量,测峰面积或峰高。

  5、有机化合物测定

  A. 六六六和滴滴涕:气相色谱法

  提取:丙酮-石油醚硫酸净化处理ECD测定 定性分析:色谱峰进行两种物质异构体的; 定量分析:峰高(或峰面积) B. 苯并(a)芘的测定 测定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 荧光分光光度法:苯并(a)芘含量<5 μg/kg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要点:1土壤样品于索氏提器内用环己烷提取苯并(a)芘;2提取液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苯并(a)芘程序: 紫外分光光度法:适于苯并(a)芘含量>5μg/kg的土壤.定量385nm,定性365、385、403nm

  六、质量控制

  七、农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设计方案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活动是当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形式,是幼儿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活动,它能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形成、发展和提高,同时为幼儿的自由选择、自我探索、自主活动开启了另一扇门。

  2、我园的区域活动开展已有几年的时间,从活动室的设计、区角的选择、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活动的评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独立的园本课程。在实践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区域活动空间不够大:尤其是中大班,幼儿人数相对增多,活动的内容也增加了,幼儿有了独立操作和相互合作等不同的需要,势必要求区域的空间增大和区域个数增多。但是活动室的区域空间相对固定,无法扩大和增加,为幼儿的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②户外区域种类单调:有些班级将个别区域(建构区、表演区)放置在户外走廊上,让幼儿参与活动,但是往往只是把室内的区域移到了户外,在材料的准备和场地的选择上缺乏合理性和适宜性。

  ③某些区域难以实现:在活动的开展中,幼儿不断地生成某些活动,想将这些活动创意放到区域进行,例如木工区、沙水区。但是受到了空间和材料的影响,在室内难以实现。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健康领域明确指出:开展以 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的、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本研究开辟户外的区域,让区域活动从室内延伸到室外。选择幼儿园的走廊,转角等地方,开设成独立的区域,增大幼儿活动空间;从本土化资源入手不断更换活动的材料;根据幼儿的需要选择适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指导,使幼儿活动得更开心和自由。由此逐步完善我园区域活动的园本课程。

  二、研究内容、目标和方法

  1、研究内容

  ①户外区域活动创设的地址选择,环境创设

  ②户外区域活动的内容选择

  ③户外区域活动中民间资源与本土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④户外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⑤户外区域活动中合适的评价方法

  2、研究目标

  ①探索户外区域活动的空间利用、活动内容、活动指导、活动评价等方面的经验。

  ②为幼儿创设出愉快、充实的成长环境,探索出具有我园自己特色的一种幼儿自主性游戏形式。

  ③让幼儿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个性品质的发展。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法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我园老师以解决户外区域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在自然条件下参与实践,针对其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干预,观察幼儿的表现,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对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进行研究。

  三、预设研究过程

  准备阶段:(9月)

  1、组织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培训、学习。

  2、问卷调查,了解老师和家长对幼儿进行户外活动的建议。

  3、讨论如何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特点制定各班户外活动计划。

  实施阶段(10月—11月)

  1、创设良好的环境,开阔户外区域活动

  ①选择地址,拓宽空间:室内的区域活动我们开设了美工区、科学区、表演区等多个区域,但是由于空间的限制,开设的区域活动大多是安静的探索活动。一些大型的探索性的或运动类的活动无法进行,而且室内的区域活动缺乏自然因素的参与。我园户外场地开阔,走廊转角、楼梯口等处有较大的空间可利用。因此,在不断听取老师、家长、孩子的意见后将地址固定下来。

  ②全园参与,设计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始终坚持体现“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的想法,接受他们的建议,让幼儿感觉自己才是活动的主人,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活动空间,在创设的过程中,突出户外的特点。

  2、采用多种指导策略,满足幼儿活动需要

  ①全园性开放活动,教师指导要有灵活性:每周定周四下午是全园性户外区域活动开放日,各年龄段的幼儿都可以选择参与,为了防止某个区域出现人数过多的情况,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人数控制。活动中每个区域的指导老师都要到位。由于区域中的孩子都是来自不同的年龄段和班级,既是陌生的,又是混龄的,教师在指导时,首先要定位自己的角色,在活动中不是一个教授者,而是一个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相信每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教师的指导更多的趋向于隐形,通过幼儿相互的交往、模仿学习,协商合作,达到相互指导的目的。

  ②平行班开放活动,教师指导要有针对性:每周一、二、三下午分别是大、中、小班年龄段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以平行班的方式开展。每班抽出一位教师进行户外区域的指导。由于对自己年龄段的孩子有一定的了解,在指导中,显然具有针对性。针对大班的孩子应多用暗示性的材料或者理性的指导语,帮助他们分析思考和概括;而对中班的.孩子应该是带有启发性的语言或者建议性的话语;对小班的孩子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童趣的材料引导他们参加。

  3、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提升幼儿的活动经验

  评价体系共分为三部分,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幼儿的评价和对环境的评价。

  ①对教师的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活动后反思制定的区域目标是否有针对性;教师能否对本土资源作最佳整合;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实效;活动后教师有无反思?

  ②对幼儿的评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何;幼儿的参与情况怎样;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何;幼儿之间的互动如何?

  ③对环境的评价:区域空间结构是否合理;活动区规则的制订是否完善;活动材料的投放是否适中;活动区的使用频率高不高?

  总结阶段(12月):

  总结经验,撰写专题论文,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筛选典型课例,形成适合本园的教案材料,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五、预设研究成果

  1、提高幼儿的非智力能力:在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选择场地、布置环境、收集资料、制定规则,以及多次的操作活动,在非智力能力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

  2、完善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园本课程: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弥补室内区域活动的不足,解决许多现实性的问题,把活动区延伸到社会、自然,本土材料的有效利用、区域的特色化,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家乡的文化。

  3、促进教师的教育机智:通过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材料的挖掘、民间内容的收集、民间玩具的制作,使教师的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审美情趣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

  4、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①文本类:各项方案、计划、教研活动记录、活动设计教案、活动反思记录等。

  ②声像类:照片:教师培训、教学活动、教研活动讨论场景;视频:班级户外活动片段录像。

设计方案 篇4

  1建筑方案设计中平面图的基本设计方法

  1.1项目的场地环境分析

  建筑项目的场地环境是方案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排除建筑场地环境的不利因素,巧妙利用环境的有利因素,是方案设计完善、充分、合理的重要前提,也是设计师的专业设计能力的一个体现。建筑环境的场地分析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建筑场地内部环境:此处的内部环境要求涉及到建筑场地内是否有需要保护的植被、文物、建筑等,主要是指建筑场地的用地范围,包含城市规划的红线及退线要求、场地地形高程等。对建筑场地内部环境的充分考虑将直接影响到方案设计与平面图生成的质量。

  2)地理环境的分析:建筑场地的地理环境与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通风采光、日照间距、平面关系、结构形式等设计部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某项目地理环境的主导风向为北偏西,那么建筑项目设计的主要通风区域应该是西北方向通风,若设计成垂直与主导风向,则在建筑项目的完工后,其通风问题就会成为影响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3)区位环境分析:为了全面考虑到方案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对场地的区位环境进行综合的分析。对场地区位环境的分析应当考虑到建筑场地周边房地建筑的分布情况和城市设施安排以及城市地区规划因素等。

  4)建筑场地交通环境:交通是人类进行各种活动重要基础,为了建筑项目于外界的交流,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合理的组织周边的人流、车流情况,安排好动静分区,根据实际的集散情况与建筑的性质,有针对性进行的合理的总平面图布局,以保证建筑的合理交通要求。

  1.2项目功能分析与功能分区

  建筑项目的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功能要求,其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生成应当充分考虑到项目的功能并根据其功能和结构进行功能分区。根据使用者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活动情况和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以及各区使用的频繁程度,可以对建筑项目先做出初步的功能判断,然后根据做出的初步判断进行图面操作,以形成在建筑设计中常用的气泡图。气泡图是一种对建筑功能关系的简化,是一种通行的使用手段。明确建筑项目的功能性质后,要实现进一步的方案设计与平面图生成,需要根据建筑项目的空间属性以及功能关系,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功能分区的主要目的是对建筑项目的各种空间进行有效的功能设计,使各空间之间合理联系又不会产生互相的干扰,以促进建筑项目使用的人性化和方便性。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根据建筑空间的主辅、内外等性质进行合理分类,并结合它们的各种功能及其功能联系进行初步的功能分区,完成意识中的大概平面图设计。

  1.3项目的交通流线组织

  在人流与使用量比较大的公共建筑中,其内部功能多而复杂,为了避免建筑内各部分之间的互相干扰,交通流线组织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平面图设计手段。比如,在某大型酒店的前台接待区的设计中,如若忽略了水平交通与垂直交通交汇作用下的流线组织,则会导致在酒店建筑使用时,已入住客人常与等候电梯的顾客产生交通流线的互相,影响酒店的使用形象。为了避免交通流线在投入使用时产生的相互干扰,在具体的设计中我们应当注意到对不同性质与功能的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的区分,针对建筑的功能特点,把项目的交通流线进行合理组织规划,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方便舒适的交通环境。同时在设计时应当注意要分区设置人流与物流,将流量较大的区域设计在建筑的主要出入口附近,流量较小的区域则要远离其主要出入口,这样就能形成较为合理的交通流行组织,达到方便交通与流通便利的目的。平面图中交通流线的设计应该符合建筑项目功能对其使用程序的要求,尽量缩短交通流线长度与方便性吗,力求流线设计的简洁明快。另外,在建筑平面图设计时必须要考虑到室内外交通流线的相互联系以及城市宏观交通与建筑项目内部交通的合理联系问题。建筑的`方案设计与平面图设计中,若没有保证与城市交通的有效联系,该设计无疑是低质量的。

  2面向方案设计的建筑平面图的生成

  建筑设计中最有意蕴和最有活力的阶段是方案设计,进行方案设计的过程亦是一种对建筑平面图问题的求解过程。把方案设计的过程进行不同性质的抽象分层,是实现建筑平面图设计中的进行问题求解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建筑方案设计中,SAR理论可作为这一种抽象分层的理论依据。在SAR理论的指导下,建筑方案设计的层次性实现了设计表达的层次性。这种分层理论下的方案设计表达,方便了设计者在不同阶段能够参与不同的设计活动,以更好的实现建筑平面图的生成。最后,面向方案设计的平面图生成应当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平面图的生成符合设计师的设计和描述习惯;第二,其设计支持设计者对设计方案进行不同层次的半自动修改,对各抽象层次进行约束或维护。面向方案设计的建筑项目的平面图生成,是在对项目的功能需要和场地环境要求充分掌握后,建立初步的设计方案与大概的平面图;再根据建筑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交通流线的合理组织;在最后生成完善的建筑平面图时,结合SAR理论中的抽象分层思想,完成高技术含量的设计。另外,在建筑设计中,方案设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能生成良好的平面设计图。

设计方案 篇5

  【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

  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

  (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

  (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

  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

  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争论的故事》说课设计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