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5-06-02 08:40:16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共7篇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顺利开展,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方案共7篇

设计方案 篇1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古道,还有那茫茫的大戈壁。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生长在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

  2.看课题激疑: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用“?”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自己解决不了的可提出来请教老师或同学。

  二读: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所出现的三个问句并用“ ~~”标出。

  (1)学生找出三个问句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三个问句。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三读:默读课文,把找出的三个问句当成思考题,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请边读书边思考边在文中做适当的批注,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做个记号。

  (1)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老师巡视、点拨。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初步感知,交流体会

 (1)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能从课文的字面上大体知道意思就可以了。

  (2)指导学生初步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示范书写

 (1)教师示范“疆”字,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笔画。“陷”的右下部不好写,注意与“滔、焰”区别。

  (2)学生在写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抓住“沉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白杨》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快速浏览课文,请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用“Δ”号标出,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

  二、抓“沉思”一词学习课文

 (一)学习爸爸第一次沉思的内容。

  1.默读1~4小节,想一想爸爸第一次是看到什么而陷入沉思。

  2.课件展示,带学生入境。

  出示课件:画面上展示茫茫的大戈壁荒无人烟、飞沙走石的情景,老师画外音:看!这就是车窗外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这就是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树!(画面上出现一排挺直的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就在这时,兄妹俩的一番对话打断了他的沉思。

  3.学习文章的5~13小节,分角色朗读,以读代讲。

  (1)提出读书要求:请同学们分角色把兄妹俩的'对话读一读。男同学扮演哥哥,女同学扮演妹妹,老师就读爸爸说的话和叙述部分。注意要把兄妹俩争论时那份天真、固执的语气读出来。

  (2)学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文章第14小节,细细品读爸爸介绍白杨特点的三句话。

  过渡:哥哥最后一个问话: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引出爸爸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出示课件: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这段话,运用“抓关键词品读”的方法想一想你从每一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抓关键词品读这三句话。

  ①学生品读“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一句后,老师引导学生深入品读“从来”一词后,老师启发学生:你从中读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高大挺秀的特点吗?

  ②学生品读“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一句后,老师更进一步引导理解,老师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又能读懂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把白杨生命力如此顽强的特点读出来吗?

  ③学生品读“不管遇到风沙还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启发学生:从这一句话里你还读懂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指导练读:你能读出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吗?

  ◇当堂完成课堂小练笔: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悟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咱们来做一个小练习。

  风沙刮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雨雪打来,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干旱,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面对洪水,白杨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朗读第14小节。

  5.学习第15小节,抓三个“只知道”体会爸爸的心。

  过渡:爸爸的这番话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到底是什么呢?(板书:画上一颗心的图案。)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在心形图案上画一个“?”)

  出示课件: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1)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后启发学生: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去工作。你们知道吗?请把爸爸的经历和白杨联系起来考虑,谈谈自己的看法。

  (2)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3)老师引读:“他们只知道……”

  可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

设计方案 篇2

  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通过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

  1. 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你见过大石头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你见到它时是什么感觉?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幻灯片),看看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是怎样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的。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有什么问题吗?好,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提出的不理解的词

  地质学?冰川?突兀?

  第四纪冰川:约250万年前至今.那时候气候异常寒冷,人们将处在这个时候的冰川称为第四纪冰川

  突兀:山石等物高高地立在一个地方

  1:同学们越来越会学习了,预习的时候就可以提出那么多的问题,。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你们通过读文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老师相信你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答案

  就藏在课文里。现在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我们现在就来读读课文好吗?

  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生: 讲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然后跑去问老师和爸爸。然后出国学习解决疑惑的故事

  师:问老师和爸爸有没有解决疑惑?

  生: 讲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问老师和爸爸没有得到答案。靠自己出国学习解决疑惑的故事

  师:很好,说明你认真的读了课文并且去思考了.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

  生:讲了李四光的事

  师:讲了他的什么事啊?我们前面学习了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你已经把人物说出来了,还有谁补充?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

  师:有两个时间

  生: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知道了答案

  师:那这篇课文讲了什么?我们要学会善于倾听,把全面同学说的都补充起来,看看谁最善于倾听,你说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找到了答案

  师:好,前面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都讲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看看谁能看着灯片一气呵成来的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说明你的概括能力特别强,谁来说

  (放幻灯片)

  幻灯片:李四光小时候_______,问_____________长大后-----------------------------,终于弄明白了____________的故事

  生:李四光小时候对大石头

  产生疑惑,跑去问老师和爸爸,老师和爸爸也不知道答案。长大后,李四光出国学习终于弄明白了石头的来由的故事。

  小结:这个同学用很简单的几句话就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真不简单!概括能力真不错!

  2我们刚刚了解了李四光对一块大石头产生疑惑和解决疑惑的`故事,那文中的李四光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爱提问/爱思考/善观察板书:爱提问(提炼同学的观点写上)

  爱思考

  3:你们说他爱提问爱思考,那李四光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请大家找出来。默读一下李四光小时候的部分,边读边批注,边读边思考看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你说

  a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很好,这句话李四光是放在心里还是说出来的?

  生:说出来的

  师:是说出来的吗?看看课文: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兴趣:”……”

  生:放在心里的

  师:很好,他还提了什么问题?

  生:b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师:还有没有?你说

  c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一定非常大。它应该把草地砸出一个很深很深的大坑。可它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师:好,李四光提了这么多问题!真是个爱思考的小孩!好,我们先来看看他心里的疑惑(幻灯片)

  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这个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

  a好,李四光通过捉迷藏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而其他小伙伴没有却产生疑问。

  那说明李四光比别人善于观察,对吗?嗯,善于观察就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发现别人没有注意的事物。很多科学家都是善于观察的人

  b好,有问题就去想办法解决,跑去问老师

  嗯,不懂就问,这是很好的学习态度。有了问题,就要大胆的去问。

  正是因为他心中产生了疑惑,才推动他不停的去寻找答案。这是个很关键的地方。那么他内心的这种疑惑,谁能把他读出来?你读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有点疑惑的感觉了,还有没有读得更疑惑的?

  师:还有没有认为读得比他好的?

  师:很好,我能够感觉你心中那个大大的疑问号了,好,全班一起来读----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师:读得更疑惑一点----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语言训练

  师:嗯,很疑惑了。心中很疑惑,有个大大的问号在心里,于是跑去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呢?下面谁来当李四光来问问老师?你说

  生: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设计方案 篇3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近代发展历程,熟悉国家经历的大事件;了解中国梦,明白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紧密相连;鼓励学生畅谈梦想、确立梦想,激起为梦想而奋斗的激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令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明白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存在阻碍,中学生应付出实际行动;列举江声优秀学子事例,引导学生努力奋斗,担当复兴大任。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的远大理想。

  活动重难点:

  1、通过活动,令学生了解祖国、热爱祖国;明白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存在阻碍,中学生应付出实际行动;列举江声优秀学子事例,引导学生努力奋斗,担当复兴大任。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为民族奋斗的远大理想。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活动时间:1课时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央视新闻国庆特别节目:《爱国,让我想起…….》街头采访视频导入,通过林丹、戍边战士、叙利亚使馆工作人员等的叙说,创设爱国情境,让学生情感得以带动。

  二、活动展示

  第一篇章:雄关漫道真如铁

  1、观看视频,了解祖国过去所遭受的苦难。

  2、小采访:过去祖国所遭受的苦难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3、主持人小结:在深重的苦难中,中华民族拉开了复兴大幕——实现中国梦。

  第二篇章:人间正道是沧桑

  1、通过视频,解读中国梦。

  2、抢答竞赛:你能说出这些照片中的'大事吗?

  3、快板表演:《改革开放三十年》

  4、讨论交流:要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严峻考验有哪一些?

  5、主持人小结:近代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面临着风险和挑战,我们仍须努力。

  第三篇章:长风破浪会有时

  1、讨论交流:你愿意分享你的梦想吗?

  2、明确: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是紧密相连的。

  3、身边的榜样:引用江声优秀学子官亚夫、彭宇峣的话,引导学生努力奋斗,爱班爱校。

  4、集体朗诵《一路江声,一路歌谣》

  三、老师总结,班会结束

  请问:

  1、第三篇章采访你吗?

  2、是否在歌声中结束?如果是,唱歌到第四环节“班会结束”

设计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了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乒乓球技术的增长,培养拼搏进取的精神,特举行。。小学四至六年级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二、比赛日期:

  20xx年10月27、28日

  三、比赛地点:

  篮球场旁的乒乓球桌

  四、比赛形式:

  男子单打;女子单打

  五、比赛人员:

  四至六年级每班男3名、女2名

  六、比赛办法与要求:

  1、比赛采用国家体委最新审定的'乒乓球竞赛规则。(每局11分制,2分轮次发球。)

  2、比赛采用各级男、女小组内三局两胜循环赛制。

  3、各班在10月20日前上报参赛队员名单,比赛顺序由赛前学生抽签决定。

  4、参赛队员于比赛前10分钟到比赛场地等待点名。比赛开始后迟到10分钟作弃权处理。比赛进行中,参赛运动员出现伤病无法坚持比赛按该队员弃权处理,不能替换或改期;

  5、分组:四年级组;五年级组;六年级组。

  6、学生每人每胜一场积1分,负一场积0分,弃权扣1分(并判对方2:0胜),班级总分由各学生分数相加,最高分分别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一等奖奖励班级三分及奖状,二等奖得两分,三等奖得一分。

  7、四、五、六年级组循环赛结束后,由得分最高的三位学生进行总决赛,五局三胜决出火炬小学乒乓球赛的男女冠军、亚军、季军。七、奖励办法及奖品:

  每年级男子个人比赛奖9名,一等奖1名,奖一副乒乓球拍、1本笔记本、1支笔及奖状;二等奖2名,1本笔记本、2支圆珠笔;三等奖6名,奖1本笔记本、1支笔。每年级女子比赛个人取前6名,一等奖一名,奖一副乒乓球拍、1本笔记本、1支笔及奖状;二等奖两名,奖1本笔记本、2支笔;三等奖3名,奖1本笔记本、1支笔。

  八、裁判组:

  组长:

  组员:

  九、比赛及奖励物品准备:

  乒乓拍12付(奖励6付,比赛6付),红双喜乒乓球20个,两箱矿泉水、五张大张奖状、63只笔和45本笔记本,大头黑笔两只。

设计方案 篇5

  班会背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可是,中职学生浪费时间的现象却很严重。他们的学习习惯不稳定,不会抓紧时间,尤其是自习课,有的学生不是聊天就是坐在那里发呆。因此,设计并举办这次班会,就成了我一直想做的事情。

  班会目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大家珍惜分分秒秒,充分利用时间,加强时间观念,提高做事效率,克服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并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参加人员:原班主任蒋锦虹老师及11服装班全体学生。

  班会时间和地点:XX年11月8日(星期四)上午1—2节课 扬帆楼3—2教室

  班会准备:每位学生课前搜集珍惜时间的故事、句子、歌曲、诗歌。(黑板上写“做时间的主人”)

  班会流程节目单:

  一、主持人致开场白

  二、朗诵诗歌《时间》

  三、讲述《聚萤读书》的`故事、《鲁迅的故事》《爱迪生的故事》

  四、小品《珍惜时间》

  五、讨论谈感受

  六、请学生对照自己,写出自己浪费时间的表现及打算如何克服。

  七、互动小游戏

  八、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九、歌曲《真心英雄》

  十、老师点评

  十一、结束语

  班会过程

  开场白:

  主持人:老师,同学们大家好!11服装班“做时间的主人”主题班会现在开始!首先热烈欢迎来参加我们班会的各位老师。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有一样东西却一去不复返。它能给勤奋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给懒惰者留下空虚和懊悔。它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是有的。它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它是衡量重量的标准。

  它就是——时间。

  (钟表滴答声)同学们,这是什么声音?

  对了,这是时间的声音。接下来,请为我们朗诵诗歌《时间》。

  节目一:朗诵诗歌《时间》

  面对流逝的时光,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在想什么----是因浪费时光而悔恨?是因消蚀生命而惶惑?是因无所作为而惆怅?是因珍惜时间而喜悦?

  谁说,失去的,还会“失而复得”,对于时间,失去,将意味着永远的诀别。

  工作可以“等一会再做”,话也可以“等一会再说”,而时间决不会“等一会再走”,

  像放电影、录像时,来个长长的定格。

  也许,有人说,时间是一条无限长的线,浪费一点儿,不值得小题大做。

  殊不知,对于无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更显得短暂,短暂得像一颗流星从天际划过。

  时间对于每个人,既平等而又不平等,既慷慨而又过于吝啬。

  珍惜时间的人,时间会给你累累硕果;浪费时间的人,时间会给你一片荒漠。

  有的人一生,如星辰闪耀;有的人一生,似丰碑一座;

  有的人一生,像匆匆过客;有的人一生,活着,还以为死了。

  每一声钟表的滴答声,都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歌!

  我希望,“珍惜时间”几个字,不再只是口头的承诺。

  珍惜时间吧,那是在延伸生命的长度;珍惜时间吧,那是为给人类奉献的更多!

  主持人:对啊,不经意间,时间正一分一秒地从我们身边流逝。时间是不等人的。凡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人,没有一个不是珍惜时间的典范。现在请有收集关于《珍惜时间》故事的同学为我们讲述一下他们所收集的故事。

  节目二:讲述《聚萤读书》的故事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仍能珍惜时间、自强不息。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别人干活,就想利用晚上的时间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车胤想了很多办法,希望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都没有成功。

设计方案 篇6

  1. 负责在接到组长安排的任务之后,了解方案的原有材料进行分析,根据方案要求搜索相关资料并整理。

  2. 负责收集和整理景观工程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艺。

  3. 负责根据所整理的资料和自己的思维绘制手绘稿,及时高效高质量完成。

  4. 手绘稿通过之后,扫描到电脑上。

  5. 负责根据设计风格,对手绘稿进行上色。

  6. 负责上色之后,施工图的绘制。施工图绘制过程中要与现场尺寸校对,并与工程部交流。

  7. 负责对设计方案进行排版,准确及时完成。

  8. 设计方案须通过领导的审核通过之后,与甲方沟通协商。

  9. 与甲方沟通协商之后,负责对甲方就设计内容提出的问题进行反复的修改、补充,直至方案一致通过。

  10. 负责协助设计组长与工程部,雕塑部的沟通协商,将设计方案的落实。

  11. 负责现场施工的同时跟进施工进度,随时完成补充方案。

  12. 负责为工程部、雕塑部提供图纸,并互相商讨制作安装问题。

  13. 熟悉工程规范,管理景观施工现场,审核施工质量、监督施工进度,解决施工技术难题。

  14. 负责每个月3号前做好上个月的个人工作进度表,并发给总部。

  15. 遵守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上级的工作分配与工作调动,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16. 其他临时工作。

设计方案 篇7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2、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给段落分层的能力。

  3、理解本课“调兵遣将、自不量力、不计其数”等重点词。并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计策的依据及实施“火攻”计策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充分理解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败于仅三万的周瑜的军队。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曹、周两军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现文章结构。

  提问:

  (一)赤壁之战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又是怎样做的呢?随课文理解“夺取”、“调兵遣将”的意思。

  (二)双方作战的兵力又怎样呢?(板书:3万,80万)

  二、学习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这次战斗的胜利,战前他们各自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请同学带着这个总是齐读课文第二段,学生读后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继续追问:(1)曹操为什么“铁索连船”?这样做好不好呢?

  (2)周瑜采用火攻的依据是什么?(板书:火攻)

  三、学习第三段: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败曹军分哪几步?让学生边读边用笔划分层次用“/”线表示,并用简短语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后回答)

  多媒体逐步展示:写信诈降、乘风行船、火烧曹船、曹军大败。

  (二)学习第一层

  展示黄盖给曹操写信的内容(个人读)

  引导学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黄盖的信为什么会欢喜得不得了?从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准备用火攻攻打曹军为什么还要写信诈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实现,还需要什么自然条件?(东南风)

  (三)学习第二层

  展示两军对阵图体现东南风对火攻的作用

  思考讨论:

  1、课文中哪几处写到东南风?(用“ ”线在文中标出)它与火攻有什么关系?(先让同座学生交流,再请一位学生到屏幕前用教棒叙述)

  2、东吴乘风而来的船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大组讨论,允许争论)

  分析比较句子:

  ①里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②里面是芦苇,……

  附问题:课文中为什么不直接写船里面是芦苇,而要写船里装的不是士兵,不是粮食而是芦苇,……

  (四)学习第三、四层

  1、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激烈战斗的意境之中。

  这时候,黄盖的二十条火船,乘着东南风,驶进了曹操的船队,曹操的战船正象黄盖事先所预料的那样,没法散开,一下子都着了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猛,势不可挡。同学们想不想看这精彩的战争场面?

  2、观看赤壁之战的精彩片段,把“火烧曹船”、“曹军大败”的.精彩场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演示,师生共同观看)

  问学生:从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么?

  3、①找出课文三、四层中写火势旺盛的句子,为了说明火势旺盛,哪些字词写得好?(重点体会“都”、“封”、“窜”)

  ②三、四层中哪些句子写曹军大败的呢?哪些词语写得好?(重点体会“不计其数”、“丢盔弃甲”)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由字词→句子→段落,读出火势旺盛的壮观场面,读出曹军溃不成军的惨残情景,体会字词对句子的表现作用。

  朗读方式:由个人读到分组读(或集体朗读)

  四、总结

  提问:东吴仅三万人,为什么能打败号称八十万的曹操?(板书:胜、败、知己知彼、骄傲轻敌)

  五、课堂练习(略)多媒体展示

  六、结束语

  “赤壁之战”周瑜取得了胜利,这一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如果同学们有兴趣,课后请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设计方案01-16

设计方案01-16

设计方案01-17

设计方案01-20

设计方案01-21

设计方案01-21

设计方案01-21

设计方案01-21

设计方案01-22

设计方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