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6 03:37: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汇总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说课稿汇总6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和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机械效率是在前面简单机械,功,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得更深一层的学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并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应由浅入深。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观察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理解实际使用机械时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100%。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再探动滑轮理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2、通过再探动滑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建立于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其次还有讨论法,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也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有目的'复习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式、单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再探动滑轮,更深入探究使用动滑轮过程中做功的情况。(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钩码,问学生有没有力对做功,学生可以自然分析出手克服钩码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达到了将重物G提升h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问学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提升重物?学生会分析用杠杆、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简便而省力的提升办法,学生一般会选择动滑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动滑轮提重物的简易图,为等会形象标出F、S、G、h,及相关力做功打好基础。接下去请学生分析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有没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动滑轮克服重力做功,来比一比利用动滑轮提升时能否省功,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测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因为前面有探究斜面做功时设计过的表格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有这个经验,老师在这里只要适当引导,并注意表格设计的规范,(如测量物理量在前面列,需计算的量放在后面,相关物理量的单位,

  实验次数至少三次,并板书设计出的表格::

  实验次数

  注意点1、布置实验前先分析三次

  实验的安排,根据学生要求第二次增加距离,第三次增加物重,便于等会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并为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笔。

  2、距离利用S和h的关系,只需测量h,S=2h。

  3、采集两组学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FS>Gh,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动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为完

  成提升重物这个任务,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称为有用功,

  记作W有用=Gh,使用机械后同样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样地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称

  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有没有省功呢?力F总共需要做的功为

  FS,记作W总=FS,,W总>W有用,结论:利用机械没有省功,也就是说总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

  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机械后造成的额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额外=W总-W有用,总结得出:使用机械

  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没有省功,不但没有省而且还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并请学生通过回忆实

  验过程分析额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动滑轮的重)(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额外功是没有

  用的,应尽量减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花这么多

  时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两个功的区分是个难

  点,后面的定义计算等反而一般不会错。

  5、定义机械效率:

  我们就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来表示机械效率,=W有用/W总×100%,对于实际机械由于额外

  功总是存在,η< 100%,机械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使用机械时有用功的比例,机械效率越高可以反映出机械性能越优。

  6、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请学生体会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中做功情况的分析,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减

  小摩擦、减轻动滑轮的重),特别注意对增加物重提高机械效率的引导。(在使用同一个机械,在机械本身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否提高机械的效率,并利用计算表格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得出增加物重可以增大机械效率。并加以板书明确3个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六、学习评价

  1、对用吊桶提水的分析,体会有用功、总功、额外功。

  2、在课外练习和下一节的复习里,有意识地将机械效率和功率相区分,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功率大并不一定效率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七、板书设计:

  二、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W有用=G·h

  2.总功:W总=F·S

  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三、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加深概念认识。

  2.尝试解决课后练习。

说课稿 篇2

  1、说教材分析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情趣。全诗共有6个小节。第一小节与第六小节诗内容的反复,首尾呼应,都是写可爱的祖国号召少年儿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第二、三、四、五小节写只要少年儿童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他们以丰富的馈赠。

  2、说教育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课教材的训练重难点,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3、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二、说教法、学法:

  结合新课程理念,现阶段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中以读为本的出发点及本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的特点,根据课文特色和课标精神,进行本课教学设计是考虑到以下三方面:把握诗意;领悟意境;超越课本。在课上引导学生读、悟、交流、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情感。

  在学法方面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会通过画读、问、悟、创,从而正确全面地理解诗歌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及制定的目标要求,在教学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四)超越文本,创作课文

  (一)示错解题,导读课文。

  因为“错误往往更容易被大家注意到”,所以我设计了在板书课题时故意少写“绿色”两个字,引起学生注意,并能更顺其自然的引出学生提问“为什么说大自然是‘绿色’的?”“为什么说大自然是‘课本’?”和“课本是打开读的、看的,自然又是怎样“打开”的呢”等核心问题?

  然后我会进一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层层深入的“读”诗歌的语言与情感,引导学生有的放矢的“悟”诗歌的意境与情怀。

  (二)自学探究,知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我主要考虑要让学生先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再细细的去品读文本内容。然后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把导入时学生提到的主线问题由浅入深的呈现出来,真正达到学生自读自悟的效果。

  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三个问题:1)自读诗歌,整体品读。

  2)补充:(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能说说文章结构吗?

  3)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

  学生在自学和与老师的共同交流中,找到(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后,再让学生讨论诗歌结构就成了显而易见的事。读悟第一、第六小节。教师通过讲述,告诉学生这两小节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诗歌里面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这两小节完全一样,但是表达的含义有所不同:第一小节首先描绘了“大自然绿色课本”的美丽神奇,吸引读者走了进去;而第六小节既呼应了开头,又总结了全文。使得学生对诗歌写作的修辞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

  考虑到“与孩子相处时,我们有必要考虑创造性问题。我们要寻找一些方法来鼓励孩子学习或增强理解力。”诗歌的语言凝练、简洁,跳跃性强。赏读诗歌不能只满足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还要走进诗歌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和诗人一道,游览名山大川,领略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对诗歌的理解才能不浮于表面,才能真正理解、领悟诗歌的内涵。我设计了第三个的问题,“在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里,我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什么?”学生依据课文诗歌中的内容,分别找出了“空气、翠竹、松柏、果园、沃野鸣禽、野花、青山、绿水、云锦”等表示景物的词语。点拨概括,适时指导朗读:“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大自然如此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你能用朗读表达出来吗?让我们身临其境,也到美丽、绚丽、神奇、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去享受欢乐和温馨。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三)总结激疑,赏读课文。

  这时要不失时机的进入第三个“总结激疑,赏读课文”环节。

  这里设计了三处激疑,实际就是围绕学生在读题之初提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渗透解决。让学生更有主体意识,更有主动学习的意识。

  第一处激疑赏读:“大自然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课题中为什么说是绿色的?”

  “同学们用那么多美妙的词语来概括形容大自然,我却根据文题想说,大自然是绿色的。你同意吗?大自然还有其他颜色吗?让我们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来说一说。这个问题的设计是想让学生超越课本,在用心思考、全面感悟大自然的同时,不但语言能力得到训练,而且增强了对大自然的美的认识。进一步提出:那为什么诗歌题目中却用到了“绿色”?要学生认识到绿色代表生命的颜色,大自然是充满生命力,充满希望的,从而激发学生对富有生命力的大自然的热爱。

  “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啊,你让我们怎能不热爱。我们禁不住要走进您的怀抱,去体会您的美好了。让我们齐读课文,读出大自然的美,读出我们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第二处激疑赏读:“大自然这课本如何打开?打开大自然的方法有哪些?”

  这个环节的设计也是从文本出发,让学生在自学中明确“打开”就是“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祖国号召我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也就是叫我们到大自然中闻、看、画、听、登、走。让诗歌原来凝练、简洁、跳跃性强的词语,就变成了有声有色、有形有味、有景有情、连贯性很强、立体的、鲜活的'画面,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身临其境,真的置身于大自然之中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得就是既要向课本学习,还要向自然学习,知识无处不在,关键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勇于探索的心灵。我们一定会响应号召:到大自然中“去呼吸、去发现、去描绘、听一听、攀登吧、前进吧”,请同学带着自己理解的感情去读2—5节。师提醒语调热烈、高昂、欢快,要蕴含兴奋的心情和赞美的感情,再次分别叫喜欢读2—5节的人站立起来齐读。

  第三次激疑赏读:为什么把自然比作课本?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自然”与“课本”的相同点,很容易地认识到大自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大自然中隐藏着无数的秘密。同时,进一步提出“既然说大自然中有知识,那么,你觉得大自然是一本什么样的课本?”扩展学生对大自然认识与感悟,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好奇,对领略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努力。

  (四)超越文本,创作诗歌

  引发学生思考:“在我们的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绿色的课本等待我们去打开,我们将如何打开更多的自然的课本?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你心中对大自然的理解!进行我们自己的诗歌创作。”

  “读得美,悟得真,写的好。”是我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要求,学生们在充分感悟诗情、语意之后,难道不正需要这种笔端的抒发吗?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但加强了诗歌的仿写、创作能力,同时更加深了对诗歌理解,对诗情的领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多么富有号召力的召唤。我们应凭借教材,激发学生的热情,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空间,这既是语文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正如书中说的“没有什么比拥有热情更重要的了。如果你对教学充满渴望与兴奋,学生们就会对学习你所教的课程兴奋无比。我们必须鼓励和鞭策他们,使他们渴望学习,期盼成功。”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立足文本,超越课堂,回归自然,多渠道、多途径地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描绘自

  然,赞美自然,从而更加热爱自然。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方面,我力求简单明了,围绕诗题“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展开学习主线,让学生明了的感受到,我们要跟随召唤,走进这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去探索更多的秘密。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重点定位

  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感知夏天的自然和生活;

  (二)行为与习惯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为题的兴趣,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三)知识与技能

  学习简单的探究方法。

  (四)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观看视频图片、讨论交流、想象活动、表演活动等方法进行体验。

  说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和生活中为题的兴趣,了解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夏天的特征不仅表现在气候特征上,而且由于气候的变化代理了动物、植物、天文等全方位的变化,人们生活在适应这些变化的同时,也在尽力使这些变化为人类服务。对小学来讲,探究特征十分明显的夏季,生活性强,操作性易,实用性也是立竿见影的。本主题活动由夏天动植物生态图景、动物与夏天的天文、夏天小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探究蝉或其他会鸣叫的动物四个部分组成,融常识、生活、生态意识、探究活动于一体。

  本主题重点体现课程内容标准“了解天气、季节的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能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等内容。教材三个方面的主题部分都是围绕我们这一教学重点采取层层递进方式设计的。

  说教学难点:

  学会与他人交流,感受分享的快乐,培养良好的参与、合作意识。难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享是一种快乐。

  二、教学重点的分析

  《知了叫 夏天到》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是让小朋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自信、自爱、积极向上;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动习惯。通过学习《知了叫 夏天到》,让孩子们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第四单元“知了叫 夏天到”的.学习,让小朋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引导学生自信、自爱、积极向上;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和活动习惯;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创意生活的乐趣,热爱自然、热爱科学,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学习《快乐的儿童节》,引导学生感受儿童节的欢乐气氛和生活的美好,愿意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积极开动脑筋,能够提出自己的建议或看法。学习《荔枝红龙眼黄》,样学生探究家乡的水果,感受家乡的美好,了解水果的食用方法和卫生常识,学习探究与水果相关的科学道理和商品化用途。本组教材的编排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与过程

  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下七个环节:

  活动一 听听夏天的声音;听听知了叫、青蛙鸣、雷雨声,感受夏天的到来和美好。这个环节可以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夏天, 知了叫、青蛙鸣、雷雨声,这些都是孩子们熟悉而且喜欢的声音。

  活动二 画画夏天的色彩; 看一看、说一说夏天的花草树木、庄稼蔬果、飞鸟昆虫,画画夏天的色彩。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从而激发孩子们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活动三 猜猜夏天的谜语;通过猜谜语活动,让孩子感受夏天的美好。

  活动四 读读夏天的儿歌;一年级的孩子是最天真活泼的,唱唱跳跳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法,“知了叫”、“太阳”、“大树”,夏天到了,孩子们会不断发现自然界的变化,会不断发现一些新奇的事物,幼儿的好奇心越来越强,,并结合儿歌《夏天到》加深对夏天的自然变化的认识,儿歌《夏天到》节奏明快清新、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将夏天的懒洋洋展现在幼儿面前,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活动五 寻找夏天的秘密;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说说:自己观察、了解到的夏天的小秘密。

  2、议议:东莞的夏天什么时候来到?中午为什么不能给花浇水?知了为什么会唱歌?下雨前小动物有些什么变化?

  3、找找:不明白的问题自己去找找答案。

  通过这个环节,让孩子从身边寻找夏天,发现夏天,让孩子们感受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的乐趣。

  活动六 听听夏天的故事;听老师讲童话故事《夏天的故事》。小朋友都喜欢读故事,听故事。抓住小朋友们的这一学龄特点,我在这一环节安排听故事活动,适当地帮助孩子们补充相关的知识,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不会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

  活动七 我做快乐小巧手;在这一环节,我安排“老师教你做手工:折小青蛙或者小蜻蜓”和“我教你做手工:用橡皮泥捏只夏天的小动物”,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们用最直观的方法感受夏天,让孩子们感受创意生活的乐趣。

  四、说教学理念。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在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使学生形成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完全平方公式》,所选用的教材为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八节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整式的加、减、乘、除及平方差公式的基础上,对多项式乘法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因式分解》《配方法》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 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 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对公式(a+b) 2=a2+2ab+b2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难点确定为: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符号含义,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2、在探索讨论、归结总结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且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并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 复习旧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注意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 是本节课深入研究 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 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 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

  (4) 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 数学概念(定理等) 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 ,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下一 环节。

  (5) 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 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知识、方法、体验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7) 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

  一、说教材

  这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的内容,它属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学生在较准确、熟练的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要连续进位的基础上教学的。而这一课是乘法的特殊情形,教材把它安排在独立的一段,旨在让学生集中学习在乘的过程中处理“0”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能正确笔算;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合理估算和笔算,逐步形成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学生应用一般笔算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迁移类推的学习能力。

  鉴于教材的编排意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学生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样化的算法探究,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学会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难点:能正确地进行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二、 教法学法

  这节课我将以谈话法,探究式教法为主,在谈话中使学生受到启发并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

  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通过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参与到情境中来,并设计形式多样的习题,让学生练练、比比 ,再归纳总结的方法,自己总结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并和0与一个数相加做比较,加深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应用。

  三、 教学过程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我打算以学生们日常喜爱的人物懒羊羊与喜羊羊的情境故事穿插整节课,因此,我将本课节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

  1、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自主探索,过关斩将

  3、课堂小结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新知的探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上课前,我设计了口算比赛的环节,意在激起学生的计算意识,并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通过抢答,发礼物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初步学习了解0+0+0=0和0×3=0。接下来,我设计了一个对比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0与一个数相乘和0与一个数相加,观察它们的结果有什么不同,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0与一个数相加仍得原数。为了奖励他们,猜猜谁会来到我们的课堂,然后让学生看一段视频,引出竞赛机制,哪组先到达羊村哪组就获胜。

  从而引入了教学的第二个环节自主探索,过关斩将。

  (二) 自主探索,过关斩将

  第一关:我是小小裁判员

  出示:1+2+3+4+5+6+7+8+9+0与1×2×3×4×5×6×7×8×9×0大小比较

  让学生进行比较,并说哪一队会赢的理由。主要是让学生巩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算理。

 第二关:破译密码

  百宝箱的`密码是518的3倍。

  让学生自主计算,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第三关:取秘籍

  一开始,演示(羊村长每天早晨走3圈,一圈是508米)这一生活情境图,根据这一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估算及在小组内合作探索计算方法,然后与前面进行比较,引出课题—‘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笔算乘法’,从而归纳总结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带着收获,顺利进入下面的第四关。

  第四关:我是快乐小医生

  出示:(我是快乐小医生,看谁先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通过趣味的故事,让学生巩固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方法。

  然后,设计一个圣诞老人送礼物,小羊们搬种子的环节,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在完成练习后对学生的练习结果给予适当的评价,从而引入了下一个环节。

  (三)课堂小结:

  先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在对着黑板和屏幕进行全班总结。(让学生畅谈感受、收获,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互相评价鼓励。)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尝试探究,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闯关学习,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数学课堂学习的快乐,体验幸福的数学学习生活。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去完善。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说课稿 篇6

  设计理念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这就要求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必须分析学生的真实水平、心态等。

  《雨的四季》的受众是高二学生,一般说来,高二学生已有独立的阅读分析能力,对生命与生活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会自己去发现美,赏析美。老师所要做的,只是引导而已。因此,本课的设计重在学生自己探究,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的一篇课外自读课文,是课本中抒情散文单元的拓展阅读篇目。写景抒情散文单元的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掌握好本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还是有所帮助的。

  教学设想

  本文通过作者对雨的描绘,实在抒发作者的情趣和对人生的态度。这种散文的学习,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引导到学习中来,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教学宜通过赏析语言和艺术手法入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题目设计不宜过难过死。因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法学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 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分组讨论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