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3 19:55:5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总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汇总5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故、尽、属、且、以”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美,欣赏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据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3、诵读法,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

  4、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

  5、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我设计导入如下:

  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明确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导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简介作者出示《滕王阁序》摹本和滕王阁的精美图片,同时简介作者和骈体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骈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指导师诵读,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带五湖”应掌握以下词:襟、带:都是意动用法。

  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 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词句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说出全文框架,教师根据回答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欣赏品味(引导学生探讨赏析)

  1、都督阎公闻报:“星分翼轸,地接衡芦”之句时,为什么要沉吟不语?(此问在于让学生对本文写景有个初步感知:明朗开阔)

  2、对滕王阁景物描写都在那几个自然段?赏析二三两段。

  (1)这两段都描绘了哪些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

  (2)你最欣赏其中那些诗句?讲讲原因?

  (3)你认为那些诗句写得好?用散文式的语言改写出来。

  (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和语言书面表达的能力,同时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使读者与作者感情上达到一种共鸣,感受文章的景美。)

  3、重点赏析几个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师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描绘一幅“落霞”图。加强学生的想象力训练。

  4、小结:

  第二三段都写了什么景? 体现什么特点? (运用总结归纳法让学生对本文的景美特点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四)写作特点总结

  通过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完成学案练习。

  六、说教学观念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育人为本,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七、说板书

  好的板书有“微型教案”之称,这节课我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简单机械——杠杆和滑轮;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功——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做功的效率。机械效率是在前面简单机械,功,功率的基础上进行得更深一层的学习。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效率的概念已广泛应用于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有必要让学生去探究,理解。

  机械效率的概念涉及面广,内容抽象,教材通过再次探究动滑轮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总功,通过比较有用功和总功的大小,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现实意义,计算公式,知道实际的机械效率不可能是100%,并找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态度。

  二、学情分析

  针对普通班的学生,应由浅入深。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问题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相结合,观察为辅的方法进行教学,即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并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理解实际使用机械时由于额外功总是存在,η< 100%。

  3、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再探动滑轮理解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2、通过再探动滑轮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建立于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利用公式进行计算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将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现规律。其次还有讨论法,通过学生自主讨论得出结论也是物理学习常用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有目的复习功(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公式、单位),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通过再探动滑轮,更深入探究使用动滑轮过程中做功的情况。(这里可以先展示用手提升钩码,问学生有没有力对做功,学生可以自然分析出手克服钩码重力G做功了,所做功的大小就等于Gh,达到了将重物G提升h的'目的,接下去可以提问学生除了直接用力提升重物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提升重物?学生会分析用杠杆、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然后请学生选择一种简便而省力的提升办法,学生一般会选择动滑轮。然后在黑板上画出动滑轮提重物的简易图,为等会形象标出F、S、G、h,及相关力做功打好基础。接下去请学生分析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有没有力做功,拉力做功、动滑轮克服重力做功,来比一比利用动滑轮提升时能否省功,请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测量做功的多少,并怎样设计记录表格,因为前面有探究斜面做功时设计过的表格为基础,所以学生应该有这个经验,老师在这里只要适当引导,并注意表格设计的规范,(如测量物理量在前面列,需计算的量放在后面,相关物理量的单位,

  实验次数至少三次,并板书设计出的表格::

  实验次数

  注意点1、布置实验前先分析三次

  实验的安排,根据学生要求第二次增加距离,第三次增加物重,便于等会分析实验数据的规律,并为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打下伏笔。

  2、距离利用S和h的关系,只需测量h,S=2h。

  3、采集两组学生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FS>Gh,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动力F做的功FS大于重物被提升所需做的功Gh,为完

  成提升重物这个任务,如果直接用手提升重物,需要做功Gh,为完成此目的而做的功称为有用功,

  记作W有用=Gh,使用机械后同样要完成提升重物G到h的高度,同样地为完成此目的做的功称

  为有用功记作W有用=Gh,分析:利用机械可以省力,但有没有省功呢?力F总共需要做的功为

  FS,记作W总=FS,,W总>W有用,结论:利用机械没有省功,也就是说总功中有一部分是有用功,

  还有一部分是使用机械后造成的额外多做的功,并得出W额外=W总-W有用,总结得出:使用机械

  提升重物可以省力但并没有省功,不但没有省而且还多做了一部分额外功,并请学生通过回忆实

  验过程分析额外功存在的原因,(摩擦、动滑轮的重)(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额外功是没有

  用的,应尽量减小,而有用功的部分越大做功的效率越高,由此引入机械效率的概念。花这么多

  时间分析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区分有用功和总功,因为根据以往经验这两个功的区分是个难

  点,后面的定义计算等反而一般不会错。

  5、定义机械效率:

  我们就用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来表示机械效率,=W有用/W总×100%,对于实际机械由于额外

  功总是存在,η< 100%,机械效率的高低反映了使用机械时有用功的比例,机械效率越高可以反映出机械性能越优。

  6、讨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请学生体会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中做功情况的分析,得出提高机械效率的办法,(减

  小摩擦、减轻动滑轮的重),特别注意对增加物重提高机械效率的引导。(在使用同一个机械,在机械本身因素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否提高机械的效率,并利用计算表格三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得出增加物重可以增大机械效率。并加以板书明确3个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六、学习评价

  1、对用吊桶提水的分析,体会有用功、总功、额外功。

  2、在课外练习和下一节的复习里,有意识地将机械效率和功率相区分,功率反映做功的快慢,

  机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总功的比例,功率大并不一定效率高,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七、板书设计:

  二、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W有用=G·h

  2.总功:W总=F·S

  3.额外功:克服摩擦和机械自重所做的功。

  4.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100%

  3.说明:机械效率无单位,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三、作业布置

  1.阅读教材,加深概念认识。

  2.尝试解决课后练习。

说课稿 篇3

  说教材:

  《乌鸦喝水》是部编本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观察”。本组教材,都充满童真童趣。本文是一篇经典、有趣的童话故事,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文中插图形象鲜艳,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的要求,要让孩子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自主阅读的愿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2:认识9个生字,会写2个字。阅读目标要求孩子能读一些童话,感兴趣的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因此我设计了教学目标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乐于与同学交流。

  说教学重难点:

  一年级的孩子刚进入小学,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因此,我将“识字、写字”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在识字教学中“喝”与“渴”字,形近,音似,区分成了本课时一年级学生的难点。本文赋予乌鸦以人的思维,因此在第一自然段中,抓住“到处”一词来理解乌鸦非常口渴,找到水不容易,却喝不到水的焦急。第二、三自然段抓住乌鸦想办法来解决问题,体会喝到了水的喜悦。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理解课文,明白遇到问题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解决,也就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 :

  根据学龄初期,儿童感性认识较强,理性思维较弱,而且活泼好动,富于想象,喜欢尝试的心理特征,依据教材特点,我拟定以下教学方法:

  1.识字方法多样:在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归类识字法、形近字比较法、猜谜语等方法进行识字教学。

  2.体验法:通过对乌鸦的动作心情的体验,使学生的朗读更有感情。

  3.以读带讲法:在课堂中充分体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朗读,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在读中悟。

  4.实验演示法:在教学“渐渐”一词时,为了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乌鸦喝水的过程,我采用实验演示法,把当时的情景再现到课堂上,便于学生理解。

  5.探究法:引导学生去比较和发现,积极探讨尝试想出另外的解决办法,让学生懂得去观察思考,学习。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一边灵活运用教材,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角色,把自己当成乌鸦,激发学生兴趣,体会乌鸦的心情;通过动画、音乐整合课堂,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一边通过实验感受动脑筋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说学生:

  一年级的孩子,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弱,落实识字、写字,才能为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初步具备了拼拼音识字的能力,但识字水平不高,因此,老师在引导孩子识记时,要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阅读课文后孩子对课文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教师要引导他们动脑筋想,动手做,动口说来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低年级语文教学应注重识字、写字和朗读,同时还要“让学生喜爱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在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架设一座畅通的桥梁,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

  【教学准备】课件、装有水的瓶子和小石子、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篇课文的导入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问:1.同学们,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 (乌鸦)他在干什么?(乌鸦喝水)然后进行过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乌鸦喝水》的故事。(板书课题)谁愿意读一读课题?(指名读课题)通过图片学习两个生字“乌、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乌鸦的图片,形象地记忆“乌鸦”,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再由“乌”“鸟”两个象形字的对比以及教师就这两字造字法的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学习“鸦”的时候,联系以前学过的“鸡、鸭、鹅”等字,引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

  在课题中还有一个生字“喝”,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字的结构、形状进行自主识记,看谁的方法好。(左右结构,“口“字旁)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非常善于模仿,在之前的识字教学中,已经通过这种方法学习过一些生字,因此记忆起来比较容易。】

  二、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上课伊始,我通过给孩子们播放《乌鸦喝水》的歌曲,学生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本环节中,除了上述方法,我还采用了其他方法使学生识记生字。

  1、形近字比较识字。“喝”和“渴”、“办”和“为”都适合这种方法。

  出示“喝”和“渴”比一比,“喝水”的“喝”和“口渴”的“渴”,谁能帮老师认识区别一下这两个字?(学生说老师总结) 师: 为什么“喝水”的“喝”是口字旁?(因为喝水用嘴巴)师:为什么“口渴”的“渴”是三点水?(因为口渴了要喝水,所以是三点水)。另外,老师可以做喝的动作(喝),渴的表情(渴),加以区分,也可让学生用编顺口溜的方法加强记忆:喝水要用口,口渴需要水。

  “办法”的“办”和“因为”的“为”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观察点的不同位置,加以区别。

  【设计意图:低年级教学以识字为主。教学中用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识记生字,帮助学生对于易混的字能很好的区别记忆。另外,老师通过做动作、表情,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

  2.猜谜语识字:猜谜语一直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方式,教师把编好的谜语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来猜:瓦片层层并一起,水车千斤重。学生很容易猜出答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乐学、愿学,学会自主识字,有主动学习的愿望。猜谜语是学生非常愿意做的一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猜谜识字,并自己创编谜语。】

  3.看口形猜字: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同学们,我们做个游戏,你们看生字摆口形或者做动作演示,老师猜它是什么字好不好?”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知识积累都不一样,因此,让每个孩子提出自己的识字方法,可以更好地尊重每个孩子的认知,也可以更好地实践以学定教的原则。游戏活动的设置,师生全员参与互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4.在教学认读生字的过程中,适时出示要求会写生字“石”、“办”,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板书、书空、描红、练写、作业展示等活动,巩固所学生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交流→指导→描红→仿写→展示→讲评指导学生书写,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又适时强化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眼、口、手、心并用,有力提高写字指导。】

  三、朗读感悟:

  这个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同学们,现在生字宝宝和词语宝宝都玩累了,咱们让他们“回家”吧。刚才老师接到电话,说有四个词语宝宝连自己的家都忘了,你们愿不愿意做警察叔叔,帮他们找到家呢?看谁的速度最快!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文中带有以上词语的三个重点句。

  3.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悟乌鸦找水过程中的心情。

  灯片一: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1)初读:谁找到了“口渴”的家?试着读一读。

  (2)体会: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体会到乌鸦的什么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3)朗读表演: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谁愿意上台表演读?

  灯片二: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1)初读:谁能找到“喝不着”的家?试着一读。

  (2)理解:你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了吗?(乌鸦遇上麻烦──瓶口小、水不多)乌鸦喝不着水,心情怎么样呀?(体会乌鸦喝不到水的心情:很难过,很失望,很苦恼……)

  (3)说一说,读一读: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乌鸦此时此刻的心情。(比赛读,评点读)

  (4)创设情境:如果是你,喝不到水会怎么办?(引导学生理解乌鸦知难不退,不怕困难的精神)

  灯片三: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1)初读:谁能找到“一个一个的”和 “渐渐”的家?试着读一读。

  (2)实验演示: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大家读一读句子,想想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学生再读句子,找到一个一个的放)老师拿出准备好的瓶子和石子演示实验。师: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因为石子是一个一个地放,所以水是一点一点地升高,慢慢升高,书上用哪个词来说?(渐渐)你能用“渐渐”说一个句子吗?

  教师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抓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作为研究对象,抓住重点词语“一个一个”和“渐渐”等重点词语,通过往瓶子里放石子的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研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思考,多方交流,解决了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最后的小结,又自然地进行了德育渗透。语文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满足了学生生命成长的多方面需求。】

  (3)赞美: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学生以赞美的语气与乌鸦交谈)

  (4)思维拓展:同学们,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那该怎么办呢?启发学生根据当时的情况以及自身的生活体验,说出一些可行的办法。

  【设计意图:识字与阅读的结合,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既巩固了字词的识记效果,也巧妙地与课文阅读紧紧联系在一起。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到处、喝不着、一个一个地、渐渐),通过朗读、实验演示引导学生感悟乌鸦在喝水过程中的心情,体会乌鸦遇难不让、聪明能干、肯动脑筋的精神,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设计时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的背诵。

  13 乌鸦喝水

  乌鸦到处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

  说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课件资源,让孩子们接受了先进的教育方式。在这样“有谜语、有动画片、有音乐…”的一个整合的课堂中上课,学生应该是一种享受,这不仅避免了学生由于枯燥引起的反感,也避免了低年级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限制,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新鲜感,充满兴趣。在这样快乐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正是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的体现。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小鹰学飞》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童话,叙述了小鹰在追随老鹰学飞的历程中,老鹰不停向小鹰提出新的目的,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应该不停朝上前进的原理。全文共6个天然段,生动风趣,富有行动性。课文配有两幅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课文内容,有助于门生细致视察,合抱负象。

  说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这样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培养。

  2、能力目标:通过课文中的对话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认识老鹰对小鹰的期望,使学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4、习惯目标:通过渗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互学互帮,自主学习的习惯。

  说重难点:

  1、重点: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理解课文,进入角色会读书。

  2、难点:体会老鹰对小鹰的期望及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虚心学习,不断进取。

  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构建有活力的课堂,我采用开放式谈话讨论法、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说教学:

  在确定了目标,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将情境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理解语句,引导学生积极地阅读,在读中进入角色,在情境中动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寓意。据此我如下设计教学:

  (一)通过朗读张扬个性

  课标对阅读的要求是这样描述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演练读”,

  1、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再读课文,划分自然段,并思考小鹰在学飞过程中一共说了几次“自己会飞了”。接着分自然段读,同时思考小鹰说这些话时到底学得怎样?老鹰怎么回答的?

  2、在学习1-2自然段时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老鹰和小鹰的话多读一读,结合插图,让学生看到小鹰已飞到了大树的上面,会怎么想?再结合文字“高兴”、“喊”让学生通过动作表演出来,进入情境体会小鹰自以为飞到了大树的上面,飞行的本领就已经学会了,自然地读出它此时高兴、满足的心情。这时候,再问学生老鹰是怎么说的?你是从哪儿看出老鹰不满意。学生通过读,指出“摇摇头”,“还不算”,明白老鹰希望小鹰飞得更高。老师用亲切的语言点出母亲对孩子的爱,鼓励学生读出亲切、和谒的语气。(初读阶段让学生读了3遍课文,学习1、2自然段时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入情境感情朗读,这不仅使学生的读书有了量的'保证,而且不同的要求与形式让学生每次读书都有新的目标,也就是让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

  (二)、通过活动演绎精彩

  如何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内心深处体验“小鹰学飞真刻苦”以及更进一步体会“学无止境”的寓意。我在教学中通过读悟、指点、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通过活动再现出作品的情景,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

  1、在学习下文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着三个问题学习小鹰第二次试飞(第三、第四自然段)。1)、小鹰怎么说?2)、老鹰怎么回答?3)、老鹰为什么这么说?

  孩子是最喜欢动起来的,在交流时播放插图使学生体会飞到大山上空,小鹰更加高兴了。指导学生自己编动作朗读老鹰和小鹰的对话,指名学生上台表演,鼓动其他小朋友一起分角色表演,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边读边演中学习朗读,理解词语。

  2、在半扶半放中学会了小鹰的第二次试飞后,我放手让学生同样带着上面的三个问题自学小鹰第三次试飞(第五、第六自然段)。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自己解决问题,然后再交流朗读。

  教师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鼓起劲”、“拼命向上飞”,不但描述了小鹰用出全身力气刻苦练习飞行的样子,而且说明越往高处越难飞。“飞呀,飞呀”是说小鹰反复地练飞,“急促地喘着气”是说快而短促地喘着气,这些都让学生来表演,体会小鹰由于刻苦练习而练得很累,连呼吸也变得快而短促了。这时,小鹰用探问的语气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小鹰用探问的语气说明它经过老鹰的几次教育,不仅提高了飞行本领,而且变得虚心了。学生在小组内表演朗读并体会小鹰当时急促地喘着气说话的神态和不敢肯定的语气。

  (三)、通过想象拓展感悟寓意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里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老鹰对小鹰的话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小鹰再往高处看。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小鹰看到更高处“还有几只鹰在盘旋”,会想些什么?它又会怎么去做?从而悟出鹰还可以飞得更高,也就是说,飞行的本领是没有尽头的。

  说反思:

  “讲授就其素质而言,是来往的历程,是对话的运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来往与相同运动中配合创造意义的历程。”阅读本领从何而来?应实事求是地驻足于文本,重在品词析句领会笔墨的神韵,领会推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绪,联合本文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现实环境,我牢牢围绕以读为主线,将情境讲授法贯串始终,让学生在肯定的情境中明白语句,在创造性想象表达中积淀语感。因此,我致力于建构民主、同等的气氛,恭敬、信托学生,在学生明白了课文内容,有了本身奇特的阅读感悟中,激生路生的本性,触发门生在与文本、与老师和同砚对话历程中积极情绪的反响,使之爱阅读,爱语文。在整个讲授历程中,学生的心态是开放而宽松的,师生之间是调和的,讲堂满盈了活力。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百分数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的认识、读法和写法,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能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按照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引入课题时:我引用了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用数学语言表示就是: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这样引题不仅自然贴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天才不光是靠天分,更多的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和辛勤的付出,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渗透。

  (二)、新知的学习:我首先设置了一个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淘气、奇思、不马虎三人都想为集体争光,都想来罚这个点球,但作为教练,要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一定要以数据说话,这样既贴近生活,有利于引出使用百分数的必要性,更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然后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小组合作研讨的方式,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接着让学生说说收集的百分数,不光要说说百分数本身的意义,还要说说从这个百分数身上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当学生说到中国男性占百分之五十一,女性占百分之四十九,说明男女比例失调,渗透国情教育。

  (三)、检测题目的设计:我也抓住了一些德育渗透点,比如把一些成语用百分数表示出来,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感受到了百分数应用的广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联糸实际,充分挖掘出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五、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活泼,教师教得轻松。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