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1 15:47: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四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画家梵高》一课是人美版第八册17课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领域,本课主要介绍了梵高的生平及其人物画、风景画等作品的特点,学生能用口头或者书面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描述、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养,为今后欣赏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都非常活跃,而且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并且好奇、好动、好表现。而且通过4年的美术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储备,但之前的学习中很少接触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因此,需要从人物生平角度入手,引发学生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并且多创造条件和活动,让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展现个性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绘画风格及艺术成就。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梵高作品的'欣赏,讨论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梵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提高审美素养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梵高的艺术精神,养成最重多元文化的意识,提升对艺术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学习欣赏作品的方法与过程。

  难点:感悟梵高的艺术表现情绪,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五、教学方法

  教法:展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观察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0xx年,美国宇航局的航流星云图观测到地球表层,竟然和一位画家在100多年前创作的一幅名为《星月夜》的作品极为相似。这让人不禁感叹,究竟是大自然创作了艺术作品,还是这位画家早就拥有了一双创世者的眼睛?大家知道这位伟大的画家是谁吗?这位画家就是著名的艺术大师文森特·凡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为新课中欣赏《星月夜》作品做铺垫。

  活动二:赏析作品,初步感知

  1.提出问题:同学们对梵高了解多少?结合教材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梵高的生平。

  2.展示梵高的两幅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不真实、严肃、神秘等。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养成自学及提炼文字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大胆提出有意义的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了解梵高的生平经历入手来欣赏梵高的作品,可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为后面赏析作品积累素材。

  活动三:形式分析,感受风格

  1.继续多媒体展示梵高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观赏,小组讨论:这两幅自画像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大方饱满;色彩:明亮热烈;笔触:奔放粗犷。

  2.展示《星月夜》,引导学生欣赏并尝试从构图、色彩、笔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构图俯视,色彩饱满、对比强烈,线条奔放有力,笔触厚重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物画与风景画的欣赏,可以深入的了解梵高的作品,并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欣赏作品的能力,以及提取画面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整合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四:总结概括,领悟探究

  1.总结梵高的绘画特点:色彩对比强烈、明快;线条扭曲、流畅、奔放;构图饱满。

  2.展示《自画像》《星月夜》,引导学生观赏并思考这几幅作品分别表现了梵高什么情绪?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压抑,激情。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梵高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五:比较鉴赏,小结作业

  1.展示《唐吉老爹》《吃马铃薯的人》《向日葵》《阿尔附近的吊桥》等作品,学生欣赏,并结合梵高的艺术特色,从构图、色彩、线条、情绪四个方面分析作品。

  2.总结回顾梵高的艺术特点。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梵高的相关图片、文章或影像资料,加深对梵高的深入认识,下一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对比,学生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加深对梵高的理解;而作业则将知识带入到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艺术的净化、陶冶、教育功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美术素养。

  七、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2

  1总体设计指导思想

  本节课以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的探究过程作为教学主线。

  2教材分析(说教材)

  2.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在 “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特性,特别是酶反应条件的温和性,为以后学习“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以及理解复杂的实验设计步骤奠定基础。

  2.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说出酶的概念、酶的本质,并且通过探究,总结出酶的特性及影响因素;领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讨论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和态度。

  2.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⑴教学重点:说明酶的特性,特别是酶反应条件的温和性。

  ⑵教学难点: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3学情分析(说学生)

  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4教法设计(说教法)

  采取“启发—引导—探究”的方法。

  5学法设计(说学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

  6教学设计思路(1课时)

  ㈢实施教学

  ⑴导入新课

  收集有关酶的发现历程资料;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⑵酶的特性

  通过回顾前节内容、举实例和比喻的`方法,理解酶的高效性和专一性。

  ⑶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①实物展示,发现并提出问题

  物品展示及介绍,如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大宝SOD蜜、多酶片、嫩肉粉等。通过物品展示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酶有了感性认识。

  然后安排学生阅读、分析加酶洗衣粉、多酶片的注意事项,并提供胃、肠液的pH值,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教师提问相结合,用好实物。

  如“为什么加酶洗衣粉包装袋上要注明适用的温度范围?多酶片中的胃蛋白酶进入肠液还能发挥作用吗?”

  ②分析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确定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酶的活性是否受温度和pH值的影响?”;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分析、分组讨论,并分组做出假设: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酶的活性受PH的影响。即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不同。在不同的PH值下,酶的活性不同。

  ③设计实验方案,讨论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或 “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

  逐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Ⅰ。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因变量是什么?如何设置自变量?怎样观察或检测因变量?

  Ⅱ。对照组实验需要怎样设置? 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Ⅲ。如何排除无关变量(温度、pH值和其他因素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你将设定哪几个温度?怎样排pH值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在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你将设定哪几个pH数值?怎样排除温度和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探究温度对酶活性影响以及pH值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见课件)

  分组讨论、设计完成实验方案,展示某小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讨论互评、教师指导,指出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完善实验方案。

  ④根据假设,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根据作出的假设,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你预期会有怎样的实验结果?

  ⑤实施实验,观察现象,记录结果(提前准备好实验视频)

  ⑥更正假设,得出结论

  交流实验结果,判断假设是否正确并予以修正,得出相应的结论。

  结论: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即在不同的温度下,酶的活性不同。

  ⑦对实验进行延伸,进一步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能力的培养

  延伸一:酶活性的最适温度?

  以上是对酶活性的定性分析,接下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酶活性进行定量研究:即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梯度,定量测出某种酶在各种温度或pH条件下的活性,将酶活性最强时的温度确定下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方案见课件)

  在这一阶段,可再找两位同学对原有实验加以改进,帮助完成“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实验。通过描点连线的方法绘出酶活性受pH值和温度的影响示意图,并对图像加以分析:

  结论: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

  延伸二:低温、高温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恢复?

  引导学生比较温度与酶活性的曲线,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有没有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将问题写在纸上,然后大家一起来交流,并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对实验设计加以改进,完成对“低温、高温下的酶恢复到正常温度,酶的活性是否能够恢复?”

  结论: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高温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去活性。

  总结: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在最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即“酶的作用条件—温度比较温和”。

  ⑧联系实际,推广应用

  因此,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该用温水浸泡而不应该在冷水中或沸水中使用。接着可以提出新问题:“嫩肉粉应如何使用?是先将嫩肉粉与肉片拌匀放置一段时间再下锅还是直接将其放入到热锅内烹饪?”,学生自然会给出合适的答案。

  ⑨课堂小结

  依据以上实验,总结:酶的作用条件—温度比较温和。

  7课后练习

  安排学生课后分组讨论、设计并相互修正“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设计方案,尝试提出类似于“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延伸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画出相应曲线。

  8板书设计

  (2)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预测结果——得出结论

  9教学反思

  9.1教学设计需要全组教师的共同策划。

  由于实验课学生的活动及所需的时间非常难以控制,为了有效控制学生的活动和准确控制活动的时间,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求极高,要能充分预计到学生活动的各种可能方面,而仅凭上课教师一人的经验,往往是不能全面的,需要集全组教师的集体经验,方能周全。

  9.2课前对所有学生实验要亲自做一边。

  学生实验过程,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的有所不同,而针对这些不同的结果,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在课堂上随机应变,要做到这一点,上课教师课前一定要对所要探究的实验一一亲自做一遍,甚至做几遍,对所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思考出应对措施。

  9.3周密设计教学程序以有效调控教学过程。

  这一点,对于完成实验课教学任务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集全组教师的智慧,从导课的选择,至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教学设计中都作了极为详细的思考。如,本课的难点之一是实验方案的设计,通过课前设计好的许多小问题,极为有效地引导了学生的这一活动。

  9.4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由于学生的操作技能没有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验探究的进程。所以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需要努力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

说课稿 篇3

  《神奇的玻璃家族》是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略读课。本课把科教知识内容以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因此,针对略读课课型特点及本课体裁特点,我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的精讲细说,重导轻教,强调细说自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把握文章大意,在读重点对话片段中,训练学生概括事物特点的能力,我的教学设计,让“读”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导入

  我利用谜语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一半。

  二、学习任务

  三个学习任务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我把学习任务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针,力求使学生学习课文达到省时、简捷、高效的效果。

  三、学、议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大脑思考后,当然有自己的心里话要与同学交流,彼此交换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的统一,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动脑、动口、动手”。

  四、展示

  我利用奖励机制,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让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学生勇于站起来展示,展现真正的自我,每个孩子都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五、拓展延伸,总结

  补充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也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自己动脑设计新型玻璃的愿望,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的教育。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组成了“情感篇”主题单元,着重歌颂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他人,懂得回报。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语文课需要泪光闪烁,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独白。这感动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让爱的眼泪飞起来。

  二、学情分析

  如今的孩子是父母、长辈的“掌上明珠”,一向娇惯的他们普遍都将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一味地只知索取而不懂回报,甚至经常向家长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关心的往往只是自己,而很少去注意家长为他(她)付出的辛劳。生硬的说教难以为他们所接受,也许这篇感人至深的课文更能触动他们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情感。学生孩子的心灵是非常纯洁的,乐于去感受美好、亲近美好,只要引导得好,文中那位善良伟大的母亲一定能感染学生。学生又是善于联想的,他们一旦将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产生关联,他们便会回忆起那埋藏在记忆里却常常被忽略的点点滴滴,从另一个角度去体会母亲的付出、母亲的辛劳,从而升腾起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通过对课文重点句的朗读、品味,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 让学生走进语言文字,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体悟到孝子的情怀,并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受到自己母亲的爱,感悟到自己也该表达爱。

  2. 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情感型课文应以“情”感人,这篇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如何通过文本打动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是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接下来,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我抓住“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者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和“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让他们深切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看图、听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小练笔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