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计划>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2022-11-22 09:31:01 教学计划 我要投稿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锦集5篇

  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我们又有了新的学习内容,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为了让您不再有写不出教学计划的苦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计划5篇,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模板锦集5篇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有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参加什么兴趣小组?

  师(播放课件):瞧,这是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在教同学们跳舞的场景,每年的4月底各校要选送一个节目参加县艺术节舞蹈比赛。今年的集体舞,决定选10名队员,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生: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的比较好的。

  生: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能够代表学校的水平的。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选的?

  王老师(课件播放):我先选出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从中要挑出10名,唉!真不知道该挑谁?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课件出示):

  二、提出问题 探索新知

  1、挑选舞蹈队员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交流汇报

  师:这么快就讨论好了,我请小组代表来汇报。

  生1:我们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1.475米,所以我认为身高接近1.475米的比较合适。

  生2:我们组用求中位数的方法,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米,所以我认为身高接近1.485米的比较合适。

  生3:我们组认为应该选身高1.52米左右的队员比较合适,因为身高1.52米的人最多。

  师:三位代表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说出了三个不同的数据,根据选择跳集体舞的要求,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就这三种方案再次进行讨论,你赞成哪种方案,请说明理由。

  生4: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比较合适,因为在这组数据中,身高是1.52米的队员最多,有7个,和他接近的数有1.51、1.50、1.49.这10个队员的身高比较均匀,最低的和最高的相差是0.03米,所以我赞成第三种方案。

  生5:我比较了这三个数据,如果用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或中位数来选,这10名队员的身高最低和最高的相差都是0.06米,都没有第三种方案合适,所以我们也赞成第三种方案。

  师:其他的同学有什么意见?

  生:我们也赞成第三种方案。

  师:都赞成第三种方案,看来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的确,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为什么以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呢,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它有什么特点?(1.52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的确,1.52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不能像平均数、中位数那样给它取一个数学名字?(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真不错!想知道数学家给它取的名字吗?

  师: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就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有关众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众数)

  师:根据你们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学生自由说:师归纳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师:根据众数的定义,判断一组数据中有没有众数该怎样判断?

  生:

  师:比如,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2、1分钟跳绳比赛

  师: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三(1)班、三(2)班、三(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三(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三(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三(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1)请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请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三(1)班、三(2)班、三(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众数 中位数

  三(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 150 ) ( )

  三(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183和216)( )

  三(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 无 ) ( )

  ●通过找三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可能是同一个数据,也可能不同。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班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男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女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0、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课时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13课时第1-3周

  第六章7课时第4-5周

  第七章10课时第6-8周

  第八章10课时第8-10周

  第九章13课时第11-13周

  第十章8课时第14-15周

  复习10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有关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校本教研为先导,以教研组为主线,注重“双基”讲究工作方法,着重抓好落实,为提高我校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二、基本情况分析

  1、教师:七年级数学组共有7名教师。几名教师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创造性强,只要发挥各教师聪明才智,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尽心尽力,相信年级组的教学业务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2、学生:七年级共有7个教学班,学生大约有350人,由于各种原因,成绩较好的学生基本转走。留下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能力整体偏低,学习兴趣不浓,自觉性不够强,同时学生对数学语言尤其是几何语言的理解,表述能力也比较差,因此教学中更要注重基础,更要因材施教,更要有耐心和爱心。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合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的运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探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和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线—点和线。

  2、情感和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数学的意识。

  (2)学生要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工作计划

  (3)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

  (4)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体会交流合作的意识,并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教学教研设想与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进一步提高教研认识,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课改实验。

  2、切实落实教研时间的任务,提高教学教研实效。每周星期二上午第二节课为年级组教研活动时间,教研时间,认真落实各项教研任务;交流教学心得,解决教学疑难,学习传达教改信息,组织“听、说、评、讲”课等活动。

  3、配合学校教学工作,继续开展课堂大练兵活动。本学期年级组组织“听说讲评”课5节,听新上岗老师及年轻教师的创新课,听骨干教师的展示课。每次听课前,要由主讲教师先说课,再由全组教师讨论定课,然后主讲教师课堂讲课,最后全组教师认真评课,把优点说全说足,把缺点说明说透。

  4、在教学中切实做到“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统一教辅资料、统一测试、统一交流总结。

  5、做好每次测试情况的分析,并依据测试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采取及时有效的补救措施。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

  (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3个顶点:A、B、C;

  3个角:∠ A、∠ B、∠ C。

  【设计意图】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三角形除了有3个顶点、3个角和3条边以外,它和平行四边形、梯形一样,也有底和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打开教材阅读第60页上的内容。

  教师指定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在刚才画的三角形内,画出一条高,比一比,看谁画得最规范。

  订正:画好了吗?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画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这样画对不对?

  教师:正确的高怎样画呢?谁愿意画出黑板上这个三角形的高?边画边说怎么画。

  学生:以BC边为底画一条高,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通过A点,然后从A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标出直角符号,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写上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写上底。

  教师:仔细观察你画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互相垂直)

  教师: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教师:还能在你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吗?还能通过哪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画高?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画出了几条高?

  预设:锐角三角形有3条高,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只有1条高。

  教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还有高吗?

  预设1: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课件演示),所以,直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边上。

  预设2: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还有两条高的垂足落在钝角两边的延长线上(课件演示),所以,钝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

  教师:三角形有几条高?

  总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设计意图】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习)与课时安排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4课时

  第2章“有理数”-------------------23课时

  第3章“整式的加减”---------------14课时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7课时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8课时

  课题学习-------------------------4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初步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3.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掌握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7.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8.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地进行去括号与添括号.

  9.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0.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中完全适用.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视图和展开图,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平面图形的引入做准备.

  2.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在此基础上了解点和线,并探索点和线的性质.

  3.正确理解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4.逐步掌握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5.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也是线段”这一事实.

  6.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

  7.结合图形认识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和差,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8.学会用圆规和直尺准确地画出一条线段、一个角,使其分别等于已知线段与已知角.

  9.认识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认识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了角的数量关系,而对顶角主要反映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10.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1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12.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13.认识平行线的特征,会识别实际生活与数学图形中的'平行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第五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数据在发现、决策和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通过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理的新习惯.

  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3.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比较明显的结果,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4.统计表的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本册要求学生会画扇形统计图的草图,会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得出直接的信息和经简单加工的信息.

  5.了解一种不够规范的统计图(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容易误导读者.

  6.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无新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2.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并不限于书本上的每道题会做.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本章教材注意控制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 本章教材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引进了计算器来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把握.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充分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呈现过程尽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4.注意发挥例习题的教育功能.

  (1)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间的纵向联系.

  (2)注意适当插入一些开放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注意利用习题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贴近学生生活.

  (4)注意利用习题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和美的教育.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 本章的特点是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为序,淡化概念识记,强调图形的区分.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空间、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些变换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第1节到第4节是图形的认识,务必抓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两个认识阶段,淡化概念,注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第5节到第6节是对一些最基本的图形元素的认识。结合图形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线段、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度量法以及叠合法,特别要注意后者.认识线、角的一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

  4.第7节与第8节是进一步认识线、角的关系。主要还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初步学会数学说理,注意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本章中涉及的概念,一般都结合具体图形,给出描述性的说法,让学生根据图形理解、认识,学会初步的运用.

  6.淡化概念的纯文字表述,只要求会识别.如:棱(圆)柱、棱(圆)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7.视图与展开图仅限于简单的常见的立体图形

  8.注意图形与几何语言的转换,重视规范几何语言的训练.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等.

  9.注意渗透变换与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