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时间:2024-03-07 13:33:08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理想的风筝》教案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理想的风筝》教案 ,欢迎阅读与收藏。

《理想的风筝》教案

《理想的风筝》教案 1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

  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

  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

  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

  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

  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

  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

  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

  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 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 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理想的风筝》教案 2

  课前欣赏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4、题目为何是“理想”的风筝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2、品读“写板书”。课件出示指名读——谈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学生为老师担心,同时也被老师认真的态度所感动)——配乐指名读——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这个问题,让我们了解到他工作上认真负责、生活中乐观向上的完美品质。正是这样的品质才让学生难以忘怀,才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作者是运用什么写法来表现刘老师的呢?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请同学们运用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来阅读材料,看看作者是怎样抓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特点的呢?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今天我们所读得文章都是运用抓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的方法。你能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你身边的人吗?

《理想的风筝》教案 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课文具体语句,认识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内在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小风筝5只

  学生:读课文并搜集苏叔阳的生平,了解作者。

  课型:新授

  课前谈话: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谈话:听到歌曲,你想说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放过风筝吗?当时什么心情?作家苏叔阳每逢看到放上蓝天的风筝就会想起——(他的刘老师)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学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认识,刘老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交流。

  三、讲读课文7—9自然段

  过渡:“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文中哪里写刘老师放风筝?(课文7—9自然段)

  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感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写出感悟。

  2、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一读。

  放轻音乐,学生自读自悟,师巡视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预设:

  A、交流第8自然段。(送出第一只装满勇气的风筝)

  (1)心灵手巧的人。(各式风筝,以读带过。)

  (2)热爱生活的人。(做风筝有情趣,放风筝努力为生活添乐趣)

  (3)有童心的人。(笑得那么天真,风筝放得那么好)

  适时指导朗读

  理解点一:刘老师放风筝时是快乐的

  映示图文: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的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A、看图感受快乐,指导读。

  B、理解“漾”字。(适时送出第二只装满快乐的风筝)

  C、为什么他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他在想什么?

  理解点二:喜爱亲手放风筝,实际是喜爱亲手放飞理想。板书:放飞

  B.交流第9自然段

  (1)指名读

  (2)谈感受。

  ①刘老师是个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人。(适时送出第二只装满智慧的风筝

  每说一种感受读一次。

  ②体会刘老师喊出的是什么?

  所以,当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时,生接读——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③理解“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过渡:这样一个生命力旺盛,对生活时刻充满激情的老人,在分别近30年后,会是什么样呢?

  四、讲读第10—11自然段,升华主题

  指名读第10自然段前半段两个“倘若”。

  理解“……”的含义。

  过渡:是啊,这样一个热爱生活、自信乐观的刘老师,是永远年轻的。

  出示“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1、指名读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送出第四只风筝——装满哲理的风筝

  2、表面刘老师放飞的是“风筝”,在我的心中,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自信、快乐、童心……)

  其实,刘老师放飞的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就是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也绝不言弃,微笑着面对生活。

  过渡:正是刘老师的(对照板书)放飞理想、追逐理想的过程中所表现的乐观自信、永不言弃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作者,所以作者由衷的呼唤:

  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2、指导朗读,注意两个“深深地”,读出这句话表达的深深的思念之情。

  (缓、低沉)

  理解最后一个省略号的含义。(思念无止境)

  过渡:作者用最普通的语言,最深情的呼唤,道出了对老师的感激、崇敬和怀念。我们一齐再来用心读一读,读出作者心中的话。

  五、小练笔:写回贴

  我在网上搜索了《理想的风筝》一文,意外地发现,作者竟将这篇文章放在百度里,并有无数个跟贴。更让我意外的是,这一篇小学课本上的课文,竟然引来了那么多深情的回复。让我们拿起笔,也给作者跟一个回贴吧。

  学生写回贴在书本插图空白处,师巡视。

  交流。

  我相信作者看到你这深情的跟贴,一定会把你当作知己。送出第五只风筝——装满感恩的风筝

  四、延伸

  让我们也跟着刘老师理想的风筝去放飞自己的理想、追逐自己的理想,并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吧!送有关理想的名言。

  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夫·托尔斯泰【俄】

  美满的人生,是在使理想与现实两者切实吻合。

  ——劳伦斯【英】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古希腊】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塞【美】

  五、板书设计:

  放飞

  理想的风筝

  追逐

《理想的风筝》教案 4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体会课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与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之间的关系。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言行及作者的感受,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感受作者对刘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老师配乐朗诵课文第一段。每逢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刘老师的身影,我印象中的刘老师什么样呢?

  1、同学说一说,然后找同学把文中描写刘老师的语句读一读。

  2、刘老师的腿如何残疾的我不知道,只是清楚地记得他曾笑着说过(读书中的语句)

  (1)笑声和酸涩矛盾吗?(笑是因为觉得新鲜没有一个残疾人这样说,酸涩因为刘老师太不幸了,同情刘老师)

  (2)尊敬刘老师什么?(尊敬刘老师乐观的生活态度)(板书:生活)

  二、就是这位靠圆木拐杖支撑身体的刘老师,在晴朗的日子,课余时,在操场上带我们放风筝,那情景使我至今难忘。

  1、找同学读这件事。

  2、默读并批注,刘老师的言行等,从中你体会到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课件)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拐,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咻咻地抓住线拐,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同学发言,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一说自己体会到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板书:生命)

  3、看课件(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作者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深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同学说一说后,课件变色字出现并(板书:强烈的爱追求)同学有感情朗读,齐读。

  老师总结学法:抓人物言行品味,抓作者的感受品味,这是学习写人文章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自学剩下的两件事。

  三、刘老师还爱什么?从另外两件事,运用上面的学法,说说刘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爱祖国,爱学生。(板书:爱事业)

  分角色朗读第三件事。

  四、刘老师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课件:课文每一件事的最后一句话)我考入了历史学系,我知道了应如何面对困难,学会爱别人,关心别人是多么令人难忘和感动,我也不得不思考一个正常人应如何面对生活。

  苏叔阳个人资料。

  五、所以在作者的心中,他非常爱刘老师,并且每想起就会想起那操场上放飞风筝的情景,读最后两节,提出不懂得问题。

  出示第十一自然段,理解“行走,微笑”;“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六、出示: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完成填空练习:思念你

  (放音乐)思念你

  思念你

  ……

  学生在书上写一写,然后在班内读一读。

  七、让我们来听一首歌,送给许许多多像刘老师一样的人。(在歌声中,请你想象,如果苏叔阳三十年后又见到了刘老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板书:

  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强烈的爱追求

  (生活生命事业)

《理想的风筝》教案 5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自学课文并准备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撑地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擎着拄着

  甩掉转向拉动蹦跳

  泛起跳跃仰望追赶

  酸涩旋转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板书

  笑谈丢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追赶风筝

  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幽默在哪儿?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笑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边读边想,你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对于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呢?

  (刘老师写板书很艰难)

  (3)如此艰难,刘老师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一次心跳。相机提问:

  这“心跳”源于什么?(对刘老师的担心);这“心跳”出于什么?(对刘老师的尊敬)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敬业负责、身残志坚、有执着追求的刘老师)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边听边思考,说说你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从亲手扎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个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2)教师出示:“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读这一段话,然后思考: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3)同学们,老师脸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从“漾”这个字,大家又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三、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思考交流

  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2、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刘老师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生活的满怀希望;理想就在刘老师旋转的拐杖里,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理想就在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机画风筝。

  4、刘老师放飞的风筝给予我们什么?(刘老师的身传言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当作者苏步阳在民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

  四、作业:

  以“一个xxx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板书22理想的风筝

  乐观向上身残志坚热爱生活挑战自我

  笑谈丢腿旋转板书放飞风筝追赶风筝

  教学反思: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这样几组重点词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小学六年级的长课文是与初中相衔接,是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作准备的。如何长文短教、精处细读?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何让学生学会取舍;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去理清文本的线索,去统领全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在这节课中我作了一些渗透。相信学生能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学到一些阅读长文的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6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力求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谊。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四、课前准备

  1.(实物)风筝一只

  2.简单的PPT课件

  3.布置学生放一次风筝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我们已前放飞过风筝,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2.学生自由说。

  3.师小结:听了大家的感受,似乎你们都觉得风筝挺好玩,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板书:22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边读边想,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学生各自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自学。

  3.交流。

  (1)请学生谈读后的感受,深浅不论,能谈就好。

  (2)按小节指名读课文,随机正音。

  (3)读自认为读得不错的地方。

  (4)把认为很值得好好读读的地方推荐给大家。

  (3、4要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5)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适时板书:讲故事写板书放风筝

  4.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说出这篇回忆性文章的结构。

  一(1~3)写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二(4~9)回忆刘老师笑谈腿疾、认真上课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三(10~11)抒发对刘老师的深深思念之情。

  (此环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不拘一格,要求不能太高。)

  5.读文(不拘形式),请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三、默读全文,进行质疑。(学生自由谈,浅层次的解决,深层次的存疑,留待下一课时解决。)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深情导入

  1.读题。

  2.我们知道这是著名作家苏叔阳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苏先生回忆了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说残腿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3.同学们,通过昨天的初读课文,刘老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好,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苏叔阳先生回忆往事一幕又一幕,走近这位让人难以忘怀的刘老师。

  二.逐层渐进,走近人物

  (一)学习第4自然段

  1.请指读第4自然段,其余同学思考,你认为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知道的?

  2.交流。预:(1)慈祥忠厚的(2)幽默的(3)乐观的

  3.相机映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wā)”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所掉一条腿的。”请一两名学生读讲故事的部分,适当提醒读的语气及动作,读完谈谈感受。

  4.听了这个故事,生接读——,映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将关键字变红(泛、酸涩、尊敬),问:这是为什么呀?(笑是因为刘老师的幽默风趣,泛起、酸涩是为刘老师遭遇的不幸而悲伤、同情,尊敬是因为刘老师化悲苦为快乐,乐观地面对不幸)

  5.请齐读这个部分,再一次感受刘老师幽默与乐观,读出孩子们复杂的心情。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第5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学生交流。预:

  (1)刘老师写板书很累。映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请你圈圈其中的动词。

  A、找出关键的动词(撑、离、转、写、转)。读一读,说说感受。

  B、请一生读,其他同学闭上眼想象一下画面。再请学生谈谈感受。

  C、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2)刘老师有着顽强的毅力。

  A、主要从“站上好几个小时”“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体会,请说说自己生活中长时间站立的感受。

  B、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刘老师是敬业的。

  A、问:我们都觉得刘老师为我们上课好累,那刘老师的内心是否和我们想得一样呢?(生自由回答)

  B、是的,刘老师是这样的爱着工作,爱着我们,真是让人感动。所以,生接读——映示: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3.是啊,这心跳里包含着多少钦佩、感动、感激、尊敬、爱,这真是一种别样的心情。齐读第5自然段。

  (三)学习第6——9自然段

  1.师述: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以述读的方式带过第7自然段。

  2.请同学们默读第8、9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开始吧,别忘了圈圈画画,写写批注。

  3.交流第8自然段。预:

  (1)心灵手巧的人。(各式风筝,以读带过。)

  (2)热爱生活的人。(做风筝有情趣,放风筝努力为生活添乐趣)

  (3)有童心的人。(笑得那么天真,风筝放得那么好)

  理解点一:刘老师放风筝时是快乐的

  映示图文: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看图感受快乐。

  B、理解“漾”字。(发自内心的,十分快乐)

  C、为什么他放风筝时是那么快乐?

  (他放的是亲手制作的风筝;以残疾的身体放起了风筝是很不容易的;他觉得放起的风筝自由自在,自己仿佛也自由自在……)

  理解点二:喜爱放风筝,实际是热爱生活。

  映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A、从“决不肯”中你感受到什么?(一种执着,执着地爱着生活)

  B、他不肯失去的到底是什么?(学生自由谈)

  (4)是啊,刘老师不肯失去的是为生活增添快乐的机会,由此可见他是多么热爱自己的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4.交流第9自然段

  (1)最让我难忘的是——出示: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2)谈感受。

  ①刘老师是个充满自信、勇于挑战自我的人。变红字: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故意说明在挑战自我、[更显示出他要用残疾之身为学生作出榜样,去影响去教育学生]笑着即不怕困难乐观、叫着即表示心中的快乐、蹦跳着是一种忘我、喊着是一种自信,虽然我有残疾但我能做得很好……)每说一种感受读一次。

  ②你能体会到他喊出的是什么吗?(快乐!幸福!激动!)所以,当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时,生接读——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③难怪我想,生接读——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其实,能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也完会相信,生接读——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3)师述:是的,刘老师就是这样热爱生活,那么自信,时常挑战自我,让生命发出最强音。板书:生命的顽强

  四、整合提升,理解题义

  1.师述:不见刘老师已经三十年了,可是刘老师的音容笑貌,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再回想起刘老师放飞风筝的画面,你觉得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理想)

  他的理想是什么?(自由、快乐、和常人一样地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让自己的生命充实……)

  从刘老师的风筝中我得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预:热爱生活,挑战自我、挑战人生;

  笑对坎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对生活要有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要做有理想的.人,要有凌云壮志,要志向高远

  …………

  2.师述:是的,慈祥忠厚、心灵手巧的刘老师他是那样的幽默乐观,意志是那样的顽强,对生活是那样的热爱,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在我们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使我们的心中升腾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在广阔的天地中,我们越飞越远,大有作为。

  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柳枝染上了嫩绿,连翘花唱起生命之歌,风筝漫天飞舞的时候,我依然轻轻呼唤————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思念您————————

  请学生说说思念的内容。

  五.积累表达,拓展延伸

  从以下两项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

  1.从第2、5、6、9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

  2.将上面说的内容写成小诗或优美语段。

  板书: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残

  热爱生活

  跳写板书

  生命的顽强

  争放风筝

  第三课时(略)

  教学点:

  1.品析三处省略号的作用。

  2.品读第1、2两节,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

  3.既然写“理想的风筝”,是否可以就写放风筝,其它不要写了?

  4.文中几次提到圆木拐?你有什么想法吗?

  教学反思:

  一、取与舍

  《理想的风筝》是小学六年级下学期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对孩子们来说这真的是一篇“长课文”。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要和初中的内容相衔接,为初中的学习作准备。教长课文就有一个取舍的过程,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是一个教师解读教材、体现理念的过程。上了课,又听了专家的指导,对“取舍”有一点理解。我以为到了高年级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文本真的很长,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二是学生的学情,会的少教、不教,要挑学生不会的教。再说“痛苦”。就以《理想的风筝》来说吧,篇幅长不说,就纵观全文其内容丰富,生动细腻,叙事抒情融合在一起,写作方法又蕴含其中。可以说全文既直白又含蓄,处处是抓手,又处处无抓手。想放又怕散,想收又怕牵,还真的是痛苦!在课上正是因为不肯“舍”,前面的时间花得较多,导致后面的课堂不能掀起高潮,甚至最后的练笔部分草草而过。听了导师朱丽春老师交流时的话,我想要真正解读文本把握教材不仅仅限于读、想,还在于不断地将全文上勾下连,尝试、比较、调整,将文本的真正内涵捏在手中,不断打磨头脑中现有的理念,将“取舍”成为联系后的“取舍”,只有这样舍了才能得。

  二、牵与引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学生的感知可能贫乏,感悟可能肤浅,第二课时,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感知丰富起来,感悟更深刻到位。所以今天这堂课主要的目标是感受人物形象,进而感悟人物品质,最终理解“理想的风筝”真正的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了从感性提问到带着主线问题研读的方式进行,将“说残腿”“写板书”“放风筝”三个板块置于“你认为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这根主线上,让重点分散于课中,让课趋于散而不乱,逐层渐进,走近人物。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我的引导略显生硬,语言也不够简洁,使得课堂在某些地方显得牵强,不够流畅。其实细细品味,无论是牵还是引,教者心中都有一个方向,但质是不同的。牵,心中只有那个要的答案。引,是将学生、文本、课堂三者联系起来,教师像舵手,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将课堂引向文本真正的内涵。对于“引”我还有这样的理解:教师应该依着学情引导孩子学有层次,学有深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注重了层次的体现。在认识刘老师这个主人公的过程中,我力求体现三个层次:初识刘老师(看插图,说容貌,读句子);走近刘老师(体会故事中的风趣与乐观、感受板书背后的顽强);走进刘老师的内心深处(体会放飞风筝的快乐与幸福,感悟其生命的顽强与对生活的热爱)。在学习第5自然段中,体现了“写得累(感知)--意志顽强(感受)—敬业爱生(感悟)”的过程。也有意识地将教师的引导着重放在最深的那一层上,力求恰到好处而不是多余。

  三、课内与课外

  一提到这样一组词,不禁联想到一串内容。学生课内学习与课外作业(联系紧密而不过于宽泛),课内文本学习与课外拓展阅读(做到有效而有情趣),教师的课外备课与课内指导(大量涉猎又精挑细选),教师的课外修养度与课内影响力(内外兼修以外养内),刘老师的课内与课外(形成了知识与人格的合力),朱老师谈的课堂教学与她的课外生活(他山之石可经攻玉)……这一切都让我内心有所触动。不难发现其中隐藏着联系二字。在为期两天的学习中,朱老师一再地强调联系的思想。她将语文课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许对于我来说有难度,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是认同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多读书,不苦钻于课堂,要时常抬头看方向,融于生活这个广阔的世界,善思考,巧联系,从而让广阔的世界为我们的课堂服务。

  导师诊断意见:

  四位老师都很有思想、很有见地、很有理念、很有功底。

  对我的印象:优雅、沉着、示范性强,追求的是润物无声的个人风格。

  (1)把握教材要抓“联系”

  四位老师对教材都有比较深透的把握。把握教材、把握课堂是教语文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当教材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是参与者。教师读教材,就是一个和作者对话的过程。把握教材有三个层次(1)文字层面;(2)文学层面;(3)哲学层面。只有到了第三个层面,才能真正挣脱枷锁,才可以真正在教材中游刃有余地徜徉。在备课时,千万不能把教材看成一个个分割的部分,如标点、生字、词语、开头、结尾,如重点、难点等。要用哲学的眼光来看,世界万物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把教材割裂,而要用哲学的高度,用联系的目光来把握教材。一篇课文应该是“课题”与“文本”的联系。如《理想的风筝》,风筝是重点,做的、放的、看的、追的、想的都是,生命之歌才是主题。只有将这些全联系起来,文章才不空洞,才有血有肉,才是捏起来的文章而不是拆散了的。

  (2)教法要讲究“实事求是”

  要承认学生的现有水平,他们的理解能力不弱,弱在表达上。所以在课堂上,要珍惜时间,讲究效率。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完成作业的时间。纵观四节课,教学手段稍显单一。作为教师,要想法设法让学生读出“花腔”,读得巧妙,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

  (3)认清文章的体裁。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

  处理教材不能忽略教材本身,不同的体裁上出不同的风格,这不影响个人风格的溶入,这是体现教师与教材的关系,让教材呼唤教法。

  (4)抓住文章的线索,成串成串地解决问题,防止零敲碎打。

  教语文也可得出一个数学概念: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应该抓反复出现的东西,这就是线索。然后采用适当的方法,恰当的手段与文本的重点难点联系起来,用学习语言文字的方式学习语文。

《理想的风筝》教案 7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理想的风筝》教案 8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深入思考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思考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的疑问。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4)题目“”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

  1.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积累·运用四》中的《风筝》一文。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本课重难点:

  1.题目“”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疑点是对结尾句的理解。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理想的风筝》教案 9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刘老师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理想的风筝》教案 10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理想的风筝》教案 11

  今天我上完了《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无论谁读之都会为之动容,教完这一课,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对工作的敬业,对积极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感动。

  一、课堂一咏三叹,升华情感。

  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作者的情感线索走进文本,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这句话是课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的情感线索。我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二、品细节,悟情感。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一串话,反复诵读,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教学反思《《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些典型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课堂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案 1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顽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培养学生品读词句,触摸人物内心的方法,培养学生词句解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1重点句子的课件。2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谁愿意把课文读一遍?

  2、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

  (板书: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

  3、你能用文中的词语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刘老师吗?(板书:生命顽强 热爱生活)

  4、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老师的故事中,去感受刘老师的这些独特人格魅力吧。

  二、精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文中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请大家仔细品读课文,找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读一读,画一画,并在旁边写出你的感受。读完后同位交流交流。

  2、指名交流。

  重点句子(1)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a“泛”意思是冒出,透出。这里是说同学们心中不由自主产生对老师的同情,感到心酸,难受。学生的表现由笑声——酸涩——尊敬,衬托出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幽默与学生亲密无间。

  b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学生这种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2)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a“年过半百”、“不知道”、体会到老师意志顽强,“激动”说明学生被老师感动,尊敬心疼老师,衬托了老师的高尚人格。

  b指导朗读。老师也被感动了,让我们一起通过动情的朗读记住这平凡而伟大的一幕吧。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a“漾”在句子中指心中的快乐与甜蜜从脸上往外流溢,使人们看到一个乐观,富有活力,对生活充满追求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

  b指导朗读。

  (4)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

  a从“笑着,叫着,蹦跳着”感受到刘老师不畏困难、乐观自信;忘我、欢快。

  多么感人的画面,身体的残疾则能阻挡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求?此时,你认为刘老师撒脱手是为了什么?他抓住的仅仅的线绳吗?他放飞的仅仅是普通的风筝吗?

  a现在你就是那挑战命运战胜了困难的刘老师,请你自信地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三、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a同学们品读得真切深刻,你们读懂了作者,读懂了刘老师。

  文中的刘老师放飞的是心情,送上的是快乐,留给学生的是灿烂的春天是追寻理想的信念。所以在作者心中“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b让理想的风筝伴着希冀带着我们一起自由飞翔,飞上广阔的天空,领略生活的春光……

  c播放《又是一年三月三》课件

《理想的风筝》教案 13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知识技能:

  1、学习写人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讨论法 情景法 朗读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刘老师身残志坚,对生活的爱与追求的精神。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思路:

  一、导语激趣

  二、学生质疑

  三、自学放风筝部分解疑

  四、学习讲课情景时空对话五、拓展思维,升华主题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身残志坚的人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

  1、春天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望着满天飞舞的风筝,我常常会想起一个人。学生描述人物外貌。

  2、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学习放风筝部分

  1、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

  自学课文9——13自然段,划出最感动的地方,交流体会。

  当我看到“-------------------”时,我很感动,我觉得----------

  2、交流体会,解疑

  3、指导朗读重点句,理解含义。

  一个五十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

  4、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三、学习讲课情景。

  1、划出最感动的地方。

  2、时空对话:

  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的学生、考入历史系的学生、得五分的学生、胆小的学生,我会对您说————

  3、总结刘老师的性格特征,学生板书。

  4、学生解疑。

  四、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指导朗读重点句:

  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2、交流资料

  板书:

  14 理想的风筝

  讲课 放风筝

  身残志坚

  收集感想:

  本节课以自学为主,通过采用学生质疑解疑,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生积极主动,兴趣高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的。

  本节课的优点是1、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自学能自己解决,而且各抒己见,使答案丰富具体。如:为什么一个残疾的老师会喜欢放风筝?这正是体现了老师坚强、乐观、有崇高理想,有执著追求的精神品质。学生通过自学,朗诵感悟深刻,突破重点。2、自学效果良好,对课文的理解到位。3、本课力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通过自学、时空对话、有感情的朗诵等方法与文本进行对话,获得情感的触动与体验,在不自觉中受到情感的教育。

  本节课的不足是1、重点句的朗读不够到位,对重点句应再深究。2、时间安排不合理,前松后紧,结尾仓促。3、应再给学生多一点时间学生质疑解疑。

《理想的风筝》教案 14

  教材分析:

  本课六年级下册第7单元中的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记叙了腿有残疾的刘老师课上笑谈残疾、转写板书、课下和学生一起放风筝这三件事,在对刘老师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腻描写之中,在作者叙事后的议论中,表现出了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以及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追求理想的思想品质,同时体现出作者对他深深的思念、钦佩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春景导入,引发阅读

  1.出示古诗《村居》,配乐朗读。

  2.春天可是一个放风筝的好时节,你喜欢放风筝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3.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还寄托着不尽的思念呢。课文预习了,你知道他思念的是谁呀?(板书:刘老师)。那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啊,使得作者难以忘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在离开刘老师近三十年后写下的文章——理想的风筝。(齐读课题,强调风筝中“筝”的读音,在词语中读轻声,单独时是一声,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文章的生字,词语。(出示)

  你能读准它们吗?谁想来试一试?(圆口韵:蜈蚣;多音字:翘)

  2.生字解决了,那通过预习,你能说一说在作者的思念里,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

  板书:笑谈腿疾 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3.总结课文主要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总结一下课文内容吗?

  指导总结方法:将各部分的内容弄清楚,再将他们连起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预设一)在笑谈腿疾中初感刘老师。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刘老师的第一个故事——笑谈残腿。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细的品读第四自然段,用心的感受:哪些词语或者是句子让你怦然心动?从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幽默)

  1.这些外貌描写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了刘老师是一个慈祥、忠厚的人。还让我们知道的他身有残疾。

  2.真不简单,一个笑字,你读出了幽默的刘老师;你读出了开朗的刘老师;你读出了乐观的刘老师。

  总结: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他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读读这些语言吗?(试读、指读)

  【师评:真好,你读出了一位乐观幽默的刘老师!】

  3.同学们听完故事后,是什么反应呢?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指名读)

  同学们笑,是因为——(幽默,把同学们逗乐了)。

  那“酸涩”的感情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感?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吗?【酸是(辛酸)涩是(难受)】“泛起”一词说明这种感情是怎样产生的?(从内心深处,这样的感情更为深刻)同学们的心中为什么会泛起一股“酸涩”之情呢?(同情、理解)。那么,又是什么让学生们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呢?(乐观、坚强)

  4.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能读好吗?(齐读)

  过渡: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同样,他在课堂上所特有的板书姿势也永远的定格在了我的心中。

  (预设二)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刘老师

  1.孩子们,默默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并边读边想象着刘老师写板书时的样子,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一写批注。(学生默读,边画边写自己的感受,然后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体会老师工作的辛苦)

  2.【转】

  这段话中连续多次用到了同一个字——“转”,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敬业、顽强的精神)

  过渡:多么敬业顽强的老师啊!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一年、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想来读?

  【评价:你的`朗读也激起了我激动的心跳】

  孩子们,相信那一次次的跳跃旋转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预设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过渡: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难以忘怀,然而,留给作者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时的情景。

  1.用心读第七、八、九自然段,和同桌一起交流一下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说一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他制作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体会心灵手巧)

  (2)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

  (自然——不便于——决不肯失去——亲手——送——快乐等词体会出身体的残疾也阻挡不了刘老师的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板书:热爱生活)

  (3)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Z

  这句话写出了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深情,也就是神态描写。

  “漾”就是……(水纹荡漾开来)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体会刘老师的快乐满足)这依然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4)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出示这段文字)

  师:这段话写出了刘老师在追逐风筝时一连串的——(动作),(教师重复:这是动作描写),还写出了刘老师叫喊时的——(话语)(教师重复强调:这是语言描写)从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啊?(我被刘老师的自信,顽强不屈、对生活充满了爱与追求、自强不息的品质打动了)

  “我自己来!”——刘老师相信自己能够征服困难,自信,挑战自我,

  师:怎么喊?你来喊(生读)“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师:还不够,你再来(生读)

  师:这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情景,然而对于一位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人来说是何等的不易。咱们一起来读(齐读) (相机板书:自信)

  3.整合: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所以,作者记忆中永远留着刘老师放风筝的样子

  写作指导: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刚刚我们品读过的这两件事是选取了一个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写刘老师的,哪个方面(工作方面)?那每年春天刘老师放风筝这件事又是从哪个方面来写的呢?(生活方面)

  选取两个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的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补充苏叔阳的资料)

  2.那一只只自由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即使过了30年,刘老师放飞的那一只只风筝将永远飘飞于作者的世界里。(齐读 )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过渡:春天又到了……(配乐朗读)孩子们,作者仅仅是在这儿写景吗?(板书:借景抒情)

  此时此刻,让我们与苏叔阳一起默默地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您在哪里?(出示)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五、作业设计:

  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数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方面,选取不同方面的典型事例写一写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吧!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乐观 幽默

  转写板书 坚强 敬业

  放、追风筝 自信 热爱生活

《理想的风筝》教案 15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苏叔阳写的一篇回忆老师的散文。课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章通过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相映生辉,互为例证,作者被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执著顽强的精神所感动,表达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抓住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以及过渡结尾、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

  4.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细节描写、抓住重点语句、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感知课文

  1.当代作家苏叔阳写了一篇回忆老师的文章,叫“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一定有许多的猜想和疑问,说说看!

  2.是啊!这篇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是不是很想读课文了?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学案“自主预习”要求自学课文。(具体内容见学案“自主预习”部分)

  3.学生自学预习课文,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4.小组交流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5.全班交流展示学生自学成果。

  (1)交流课文的表达顺序以及印象深刻的场景,教师相机板书: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

  (2)请同学分别读课文。(指读与推荐读相结合,教师相机纠正字音与停顿,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指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方法是把段意连起来说,注意衔接与连贯)

  春天到了,每当看到蓝天上的风筝时,我便想起了刘老师,回想起他笑谈腿疾、上课板书、放飞风筝三个难忘的场景,我深深地思念着刘老师。

  (4)在你的心目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互动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探究:作家回忆刘老师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感人的场景,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友情提示: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把自己当作刘老师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刘老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

  2.学生研读课文。

  3.小组进行交流,老师走进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三、交流展示,品读感悟

  1.走进传说,感受刘老师的乐观向上。

  (1)同学们读了刘老师“笑谈腿疾”的内容,说说哪儿感动了你,谈谈自己的体会。(指导学生学会表达、相互补充)

  相机点拨:“笑着对我们说”说明什么?读读刘老师的话。笑话谁都会说,可刘老师笑谈的是自己的断腿,打趣的是自己的伤疤啊,他怎么就能笑得那么轻松、那么幽默、那么洒脱呢?(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向上、豁达开朗、幽默风趣、笑对人生,板书:乐观向上)

  (2)抓住人物的语言去感受人物的内心,扣住关键词“笑”去体会,这是很好的阅读方法。听了刘老师的笑话,学生们的内心发生了了怎样的变化?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相机点拨:同学们为什么笑?为什么酸涩?为什么尊敬?(笑是被刘老师的幽默所感染,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伤心,不好受。体会“泛”字,慢慢地透出、漾起。是为刘老师失去左腿而伤心,老天爷真是不公平,为什么让老师失去左腿?但是看到刘老师这样坦然,这样坚强,这样乐观,这样风趣,心里不禁肃然起敬)

  (3)指导朗读:这段话非常感人,不仅有对当时老师笑谈腿疾的描写,还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让人读起来不仅有画面,还有真切的情感。这么复杂的情感,有信心读好吗?(先自由练读,再指读)

  2.走进拐杖,升华刘老师的顽强执着。

  (1)听了同学们的读书声,我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刘老师既酸涩又尊敬的情感,刘老师啊刘老师,你的笑谈腿疾已经触动了我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刘老师的课堂,感受“上课板书”的场景,说说让你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相机点拨:一个残疾的人,一个年过半百的人,一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要跳跃旋转多少次的人,正常人站上几个小时都会苦不堪言,何况刘老师只有一条腿。(体会刘老师的顽强执着、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顽强执着)

  (3)想象表达:你从“心跳”这个词语中还读出了什么?如果此时你就坐在教室里,亲眼目睹刘老师的千回百转,你想对刘老师说什么?

  (4)感情升华:有这样的老师给我们上课,我们怎么能不认真听讲?怎么能不为之动容?怎么能不为之心跳呢?同学们,在我们的心目中,这是一支普通的拐杖吗?(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顽强的生命,一种执着的追求)

  (5)指导朗读:是啊,这根圆木拐杖就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支撑了他的身体,更支撑了他的自信、乐观、顽强。让我们用声音表达出来吧!(齐读课文)

  3.走进风筝,感受刘老师的人格魅力。

  (1)过渡:“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的确,最能感动作者,最能打动我们的还是“放飞风筝”这个场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6~9自然段,说说让你感动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感受刘老师的“热爱生活”。

  品读第8自然段,从刘老师制作各式各样的风筝;从不肯失去放风筝的快乐,都可以看出他渴望像燕子一样自由飞翔,享受生活的快乐。(板书:热爱生活)

  品读“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同我一样的少年。”这一段字里行间都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的快乐,有一个字写得特别传神,说说你的理解。

  “漾”满满的,都溢出来了,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心里都装不下了。虽然刘老师失去了左腿,但丝毫不影响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快乐的享受。能把刘老师这甜蜜的笑读得漾起来吗?(体会读)

  (2)感受刘老师的“生命伟力”。

  品读第9自然段:“故意撒脱手”、“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从这些语句中你读懂了什么?(坚强自信、挑战自我)

  角色体验:刘老师只有一条腿,还故意撒脱手,去追赶风筝?谁知道刘老师的心声?刘老师,万一你摔倒了怎么办?刘老师,你腿脚不方便,还故意撒脱手,这是何苦呢?刘老师要挑战自我,挑战命运,他抓住了线端,他成功了,他——(师领读,板书:生命伟力)

  四、拓展延伸,体悟升华

  1.同学们,刘老师给“我”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配乐齐读10、11节)

  2.说说对“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永远在蓝天上翱翔”这句话的理解。(刘老师以实际行动告诉作者,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要热爱生活,不要悲观,去挑战生命的极限)

  3.同学们,在我们的心目中,这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吗?(不,它就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一种挑战命运,一种坚忍不拔,这是一只满载理想的风筝,这是一只充满梦想的风筝,这是一只寄托希望的风筝……)

  4.它就是乐观向上、顽强执着、热爱生活、生命伟力,这只理想的风筝飞向了辽远的天穹,也飞进了作者苏叔阳的心里,让我们走进苏叔阳。

  一个为中国文学奉献了7部话剧剧本,6部电影剧本,25篇小说,300余首诗歌,200余篇散文的当代作家苏叔阳,历经沧桑,几经挫折。然而,人生对他的考验并未停止。1994年,苏叔阳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xx年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他两次闯过“鬼门关”,他还怕什么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他的文学创作。他在《苏叔阳文选》的序中说:“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载着这只理想的风筝,苏叔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病魔,闯过了一道又一道鬼门关,难怪在他的内心深处对刘老师发出了这样的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这个省略号里包含了什么?让我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吧!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忘不了——

  您那慈祥的眼睛

  花白的头发

  还有您那幽默的话语

  传递着一种乐观与自信

  ……

  5.总结:一支拐杖,一个完整的生命;一只风筝,一个追求的理想。刘老师带给我们的又岂止是心灵的震撼!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们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学案

  春天又到了,每当看到天空上放飞的风筝,我便想起了刘老师……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课文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为题呢?带着这样的期待走进课文,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的事例来写刘老师的?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自主预习

  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按要求完成下面练习。

  1.把下面加点字的音节补充完整,再多读几遍。

  膝盖(ī)染上(ǎn)嫩绿(èn)风筝(zh)

  连翘花(q)天穹(q)酸涩(s)擎着(q)

  2.请用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下面的词语。

  天穹:

  酸涩:

  气喘吁吁:

  二、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按照“看到蓝天上的风筝便想起了刘老师”→“回忆刘老师的往事”→“我深深地思念刘老师”表达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用“‖”标出。

  2.读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说说哪些场景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读读课文,在你的心目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合作探究

  作家回忆刘老师这三个典型的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深入品读这三个感人的场景,走进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请同学们默读课文4~9自然段,找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法指导: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写得生动细腻,我们可以抓住重点句子、关键词语进行体会;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体会,还可以设身处地去感受,把自己当作刘老师的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当作刘老师,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感受。

  同步练习

  一、读一读,体会带点词的表达效果。

  1.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

  2.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

  3.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二、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说文章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

  巩固案

  一、看拼音,写词语,再按要求做题

  xìshuǎxīɡàiwúɡōnɡsuānsèzhīchēnɡ

  ()()()()()

  找出上面词语中描写心情的一个写在括号里,再写出几个同类的词语。

  ()

  透过一些语言动作或神态的表现,我们才能看出一个人的心情,请你围绕一种心情,发挥想象写出一个人的表现。

  二、读句子,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并写在括号里。

  1.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3.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酸涩”的意思是。

  2.学生“笑”是因为,由“笑”而“酸涩”是因为,而“尊敬”是由于。

  3.朗读这句话时,语调由变得。

【《理想的风筝》教案 】相关文章: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01-24

理想的教案12-16

《纸船和风筝》教案02-26

纸船和风筝教案10-19

幼儿园大班教案《风筝》10-12

理想的风筝读后感08-22

《风筝》说课稿10-13

风筝的日记10-11

五年级语文风筝教案10-03

七年级上册教案《风筝》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