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伤仲永教案优秀

伤仲永教案优秀

时间:2023-10-19 14:02:03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伤仲永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伤仲永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伤仲永教案优秀

伤仲永教案优秀1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及纵向对比的写法;

  2、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故事内容,领悟蕴涵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纵向对比的写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及媒体教学法,为了使教学手段更直观、更形象,我制作了简单的课件,增强课堂的表达效果。

  我的整体教学思路是:复习导入,创设情境----疏通文意,感知课文----推究文理,把握目标----小结练习,实践提高

  我的教学环节是: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章,它启示我们业精德成的关键在于勤奋专心。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天资多聪敏,都需要后天的努力和教育,否则将一事无成。现在,我们就从今天的小故事中再次体会一下这个道理。

  这样导入,衔接旧知识,又联系新知识,悬念的设置激起学生兴趣,为学好本课创造良好的情境。

  二、了解作者:

  提示学生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掌握,准备作一分钟的抢答练习。

  这一环节便于学生掌握文学常识,锻炼速读速记能力,抢答练习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活跃课堂气氛。

  三、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出示教学目标:

  这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过程,利于了解字音、字型、字义,对读文的'重音、节奏、语气等都有提示。

  四、学生自读课文

  每人2遍,教师出示朗读标准:字音规范,语气适中,节奏准确,重音恰当。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也是再次感知课文、理解文意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多数同学都能活跃思维从朗读中领悟道理。

  五、将学生分组准备疏通文意

  并选出两组代表一读一评,给大家示范。然后教师给予评价,并指明重点的词语及用法。(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过程,分组法锻炼学生合作能力,更调动了中差生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跳跃性使思维得到全面开发。特殊语句的提示引导学生体会古汉语语言的独特魅力,培养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坚定他们学好语文的信心。)

  六、指导学生跳读,教师置疑,学生合作

  思考下列问题:

  ⑴幼年时的仲永有何表现?

  ⑵我两次“还乡”,见到了怎样的仲永?

  ⑶仲永为何“泯然众人”?你得到什么启示?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重在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落,熟悉课文知识,增强对课文的分析能力。跳读课文完成问题是学生思维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问题的讨论深入文言文内部层次,扣准教学目标,增进学生的理解力。问题一步步由易到难,有梯度、有层次,让每个学生都尝试成功的喜悦。

  学生发表议论之后,我是这样明确的:仲永幼年聪颖过人,天赋超群是“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而当我两次还乡所见的仲永却“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原因在于“父不使学”,这就启示我们:后天的学习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材具有重要意义。

伤仲永教案优秀2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 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1、仲永/生五年

  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4、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传/一乡秀才/观之

  6、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7、余闻之也/久

  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伤仲永教案优秀3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 、理清文章脉络,学习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 、理解文章内容,认识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是天才?古今往来,有许多鼓励人们成才的格言,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有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天才是打倒一百次仍站立着的人”。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中国有句俗话:“一勤天下无难事”。这些话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自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言文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天才也是需要后天学习的。

  二、作者介绍

  王安石( 1021 - 1086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做出标记。

  2 、互动交流: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学生互问互答,实时引导指点。

  3 、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 | 识书具,忽 | 啼求之。

  ②借旁近 | 与之,即 | 书诗四句,并 | 自为其名。

  ③其诗 |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 | 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 | 皆有可观者。

  ⑤父 | 利其然也,日扳仲永 | 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 | 久

  4 、重点词语的理解:

  ( 1 )课文注释中的重点字词;

  ( 2 )一词多义:

  ①其:并自为其名——自己的(他的); 其诗以养父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他的;

  其受之天也——他;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

  彼其受之天也——他; 如此其贤也——助词,无意

  ②之:忽啼求之——代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仲永写的诗; 邑人奇之——代仲永写诗这件事;

  或以钱币乞之——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于舅家见之——代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受之天也——调节音节,无意; 卒之为众人——无意义

  ③于:日扳仲永环谒于众人——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在;

  贤于材人远矣——比,表示比较;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从

  ④然:父利其然也——这样,指“或以钱币乞之”;

  泯然众人矣——……的样子

  ( 3 )词类活用:

  ①伤仲永——哀伤,为……哀伤; ②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③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⑤父利其然也——以为……有利可图

  (4 )翻译重要句子

  四、研习课文

  1 、理清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 1 、 2 段,叙事——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见

  “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闻

  第二部分:第 3 段,说理——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2 、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明确: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 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3 、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明确: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4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明确:

  从方仲永的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使学”;从道理上讲,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 、最后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明确: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6 、最后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明确: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 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五、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1 、语言简练而精当。

  ①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②“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③“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2 、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

  3 、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反差。

  4 、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六、拓展:

  课堂辩论:成长的关键

  正方:天资聪慧是成长的关键

  反方:后天教育是成长的关键

  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实际,通过辩论明确:天赋与后天教育的关系,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指导:在辩论中要抓住辩题的中心,凭据论证,以理服人;

  表达要条理清楚,不温不火,注意辩论秩序;

  要扬己之长,克敌之短,充分展示辩才。

  评价方式:听众评价、辩论双方自评

  评价内容:辩论内容和辩论技巧,指出优缺点。

  总结归纳:

  我们可以从方仲永身上吸取那些教训?

  明确: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才;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后天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再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补充: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并让学生以其中一条为主线 , 谈谈自己的认识体会。

  ①我是个拙笨学艺者,没有充分的天才,全凭苦学。——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②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③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④有人问:写一首好诗是靠天才呢;还是靠艺术?我的看法是:苦学而没有丰富的天才,有天才而没有训练,都归无用,两者应该相互为用,相互结合。——亚里士多德《浮学》。

伤仲永教案优秀4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掌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同学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和解决方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和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同学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掌握)

  【课时布置】

  1课时。

  【同学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得到一颗非常珍贵的种子。这颗种子种下以后,会开世界上最美丽的花,会结世界上最甜蜜的果。

  几年以后,他的朋友都以为它已枝粗叶茂,开花结果了,纷纷前来向他要这颗果树的种子,谁知道,他连那颗种子都还没有种下去呢。

  “你为什么不种下去呢?”朋友们惊讶了。“我怕种下去会晒死。”那人回答说。

  “可以早晚浇点水嘛。”

  “我怕浇水会把它泡烂。”

  “那可以开沟排水呀!”朋友们指点着。

  “啊,这么珍贵的种子,不怕被飞鸟啄掉吗?我舍不得播下去呢!”

  请大家都想想说说:这颗种子的结局怎样?

  种子干瘪了,死了,再也不能开世上最美的花,结世上最甜的果。

  没了大地的营养,没了风雨的磨炼,少了后天的培养,种子再好也不可能体现它的价值。

  种子如此,那先天聪明优秀的人呢?不经过后天的努力学习,他(她)会怎样?让我们来看方仲永吧,听听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学习第5课《伤仲永》。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同学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同学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下列字音:

  扳pān谒yè邑yì称chèn泯mǐn耶yé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同学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同学识记:

  隶──属于旁近──邻居与──给

  就──完成泯然──消失宾客──以……为宾客

  丐──求取一乡──全乡扳──同攀,拉、牵

  谒──拜见称──相当邑人──同县的人

  固──原本伤──忧伤利──以……为利

  闻──名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干发展变化的阶段,请同学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干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倒霉结局,令人警醒、惋惜、伤叹,为仲永感到忧伤、为他惋惜。

  ⑶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标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干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假如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表示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绩的人尚且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安排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伤仲永教案优秀5

  【课题】

  伤仲永

  【创意说明】

  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独立完成作业,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教学步骤】

  1、导课: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柳宗元的《伤仲永》。

  2、整体感知:

  ⑴ 朗读理解课文:

  对照书下注释,自己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提出字、词,理解疑难,自行解决。

  ① 给加粗的字注音:

  世隶耕( )

  伤仲永( )

  泯然众人矣(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称前世之闻( )

  ② 理解加粗词的意思:

  未尝识书具

  自为其名

  稍稍宾客其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仲永之通悟

  不能称前世之闻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或以钱币乞之

  ③ 朗读要求:

  注意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⑵ 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并归纳: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年幼时,具有作诗的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又过7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的人。

  3、拓展延伸:

  ⑴ 方仲永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⑵ 最后一段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作者认为,人的天资与后天的教育,二者之间后者更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材是至关重要的。

  ⑶ 伤的具体内涵有哪些?

  ① 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最终却泯然众人;

  ② 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

  ③ 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

  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

  ⑷ 交流自己学习这篇文章的体会。

  ⑸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资料整合平台】

  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作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主张,既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伤仲永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伤仲永说课稿06-12

伤仲永读后感02-04

《伤仲永》读后感02-04

伤仲永读后感【合集】11-18

【荐】《伤仲永》读后感07-12

爱永放光芒作文06-11

优秀的教案05-17

[优秀]美术教案11-16

大班教案【优秀】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