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3-21 12:43:10 教案 我要投稿

大班科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教案汇编15篇

大班科学教案1

  活动设计背景

  天气渐渐变暖了,我班的孩子们对水的兴趣很大,经常有水的地方嬉戏、打闹。我想起了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时机,提供适当引导,让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我心想,何不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兴趣,来上一节关于水的活动课。

  活动目标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

  2、知道水会随温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状态。

  3、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活动准备

  1、每人两个分别装有水和牛奶的杯子、玩水玩具,每组一个大塑料盆

  2、事先在冰箱里冻好冰块

  3、教师准备酒精灯、烧杯等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师出示各种玩水玩具,如水枪、瓶子、水盆等。请每组幼儿自由玩水

  师:“刚才,孩子们都玩得很高兴,可是你知道吗?(压低声音夸张状)水呀,还有许多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水的秘密,好不好?”

  2基本部分;认识水的特性

  1、看

  教师请幼儿出示装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师:你们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请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只用眼睛看语气重一些)

  幼:水清清的,牛奶浓浓的;水是无色的,牛奶白色的。

  小结:水是无色的

  评析:本环节,教师多次强调孩子只用眼睛,孩子对物体的感知有多种经验,尤其对平常喝的水、牛奶,他们很容易想到味道等其他的,而教师引导孩子用“看”这个感官系统,幼儿又自然运用上“颜色”这个词汇,水的这一特性很自然就出来了。

  2、尝

  教师请幼儿尝一尝牛奶、水有何不同

  幼:牛奶酸酸的甜甜的,水没有味道。

  小结:水是无味的

  启发幼儿:水与牛奶比,还可以与什么比尝是无味的

  例如:酒是辣的,酱油是咸的,加深水是无味的

  评析:让幼儿尝,他们亲自感受,探索兴趣更浓了

  3、观察

  师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别放入一片鲜艳的花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自己的`感觉,例:你能看见吗?为什么?

  幼:水中的花片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结:水是透明的。

  启发幼儿想办法:你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水是透明的?

  例:把小手放入干净水中,隔着盛满水的瓶子互相能看见等。

  评析:教师对于孩子一些偏离实际的说法、想法要及时正确引导,引导并启发他们能够及时回到要体现的内容上来,孩子也在不停的讨论、探讨中形成了知识。

  4、动

  几人一组将杯子里的水倒入盆中,引导幼儿感知水的流动,提问:水是怎样的?

  小结:水是可以流动的。

  水的流动性还从哪里看出来,启发幼儿说出如拧开水管、小河流水等。

  评析:让孩子动起来,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在操作中明朗化、清晰化。

  5、师幼共同总结水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

  本环节总评:幼儿与教师一同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等多种形式,对水的特性有了一个全面了解。

  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1、水变冰

  师:水对小朋友说:“我还会变魔术。”(压低、夸张状)

  幼:啊,变魔术。

  师出示事先冻好的冰:“这就是水变得,水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冰?”

  幼儿:天冷时????在冰箱里。

  小结:当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以下时,水变成冰

  评析:用孩子们感兴趣的魔术引出内容,幼儿情绪高涨,求知欲望更强烈。

  2、观察体验冰变水

  (1)请幼儿用手摸一摸,说出感觉(冰冰的、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2)师:想一想冰在什么情况下变成水。

  幼:天气暖和了放在热水壶上加热

  师请幼儿把冰放在玻璃杯里加热,验证幼儿的猜测。

  小结:冰在温度变高时就会慢慢变成水,而且温度越高化的越快。

  3、操作实验水变水蒸气、水蒸气变成水

  (1)提问:①玻璃杯里的水加热会怎么样?

  ②爸妈烧开水时你发现了什么?

  ③热水杯上盖一张纸,你会发现什么?

  (2)实验观察

  ①在酒精灯上给水加热,引导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幼:“有热气出现”“有水气”

  小结:水变成了水蒸气

  ②在热水杯口盖一纸片,请幼儿观察纸片变湿了。

  小结,水蒸气随温度下降变成了水。

  总结:水有三态。固态,象冰;液态,象水;气态,水蒸气。

  本环节评析:幼儿通过猜测及平时的观察,到今天的体验,加深了对水的另一个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水的用处

  提问:水有什么用处?如果没有水,会怎样?我们怎样保护水资源?

  幼儿讨论得出:水对人类,对植物、动物用处特别大,水可以洗澡、洗脸、洗菜、浇花、浇庄稼,动物也离不开水。

  3结束部分; 总结:水对我们用处很大,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

  教学反思

  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教师时刻要为幼儿的探索认知创设一个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氛围,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认识物质的性质。本次教学活动通过看一看、尝一尝、动一动,幼儿从亲身体验中,对水的概念从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让幼儿在活动中自始至终都是“实验者”,知识在孩子们的实践中自然就形成了。

大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

  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大班科学教案3

  时间:30Min

  一、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认识白豆和眉豆的特征。

  2.明白白豆和眉豆都是种子,体验自我种豆豆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状况。

  二、活动准备:

  1.白豆、眉豆各四十颗。

  2.两袋泥土,塑料小铲子四个。

  3.塑料型的牛奶瓶四十个。

  三、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1.谈话导入法

  师:(手上拿着一只只剩四分之一的洗手液问小朋友),小朋友,请看一看我手上的洗手液。

  幼:用了很多了(只剩一些)。

  师:洗手液之前是满满的,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剩一点点了,请小朋友告诉我,你们洗手时,用多少洗手液的?

  幼1:我剂一点点。

  幼2:我一按就按到底的。

  幼3:我用一小块。

  师:此刻教师告诉小朋友,吸收也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反而洗不干净,小朋友剂洗手液时,只要剂一颗白豆大小就行了。

  幼:白豆是什么?(白豆有多大啊?)

  师:此刻教师给小朋友认识一下白豆,看一看白都有多大,他长得怎样的。

  基本部分:(教师给每位小朋友发一个用纸折成的小兜,把一颗白豆和一颗眉豆,放进小兜里,教育幼儿双手放好,不能拿小豆豆)

  师:小朋友,你们要照顾好这两颗豆豆,不要把他们弄不见了,等一下会有更好玩的。

  师:此刻教师发给小朋友两颗豆豆,请问哪位小朋友明白哪一颗是白豆。(白豆放左边,眉豆放右边)

  幼1:(用手拿着一颗豆)这一颗。

  幼2:是这一颗。

  师:请小朋友用手拿起你左边的那颗豆豆放在左手的手心里,它就是白豆了。你们能说一说他的样貌吗?

  幼:圆圆的,白白的,小小的。

  师:很好,白豆是圆圆的,他好像一滴水珠一样大小。小朋友们明白白都能够做什么?

  幼:煲汤、煲粥、煮菜。

  师:小朋友很聪明,其实我们喝的豆浆就是从白豆里榨出来的.。

  师:此刻我们认识了白豆,明白他长得胖胖的,白白的,能够榨豆浆。你们想想再认识另一颗小豆豆啊?

  幼:想。(是不是旁边的那一颗啊?)

  师:请小朋友把白豆放进小兜里。

  师:小朋友,你们有看到一颗皮肤也是白白的,还有一条弯弯的眉毛的豆豆吗?

  幼:看到了。

  师:那是白豆的好朋友,他的名字叫眉豆,眉毛的眉。小朋友看一看,白豆和眉豆有什么不一样?

  幼1:眉豆有一条眉毛。

  幼2:眉豆比白豆白。

  幼3:眉豆比较长。

  师:小朋友很聪明,眉豆和白豆是不一样的,眉豆有一条弯弯的眉毛,他的皮肤是牛奶的颜色,身体比较长。

  师:小朋友还记得白都能够干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那么,你们只都没都能够做什么吗?

  幼:煲汤、榨豆浆。

  师:小朋友要注意了,眉豆能够用来煮八宝粥,但不能够榨豆浆,他榨豆浆就不好喝了。

  幼:我喝八宝粥的时候就见到眉豆了。

  四、结束部分:

  (牛奶瓶上写着幼儿的学号,教师引导幼儿把白豆和眉豆种在自我的牛奶瓶里)

  师:小朋友,白豆和眉豆都能吃,因为她们是种子,如果我们把她们中在泥土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啊

  幼:会发芽。

  师:对了,此刻是春天,把豆豆种在泥土会发芽,之后会长高,最终就会长出很多很多的豆豆,我们一齐把它种在牛奶瓶里好吗?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能够把你喜欢的豆豆种在泥土里,也能够两颗豆豆都种在牛奶瓶里,但要注意,你要把白豆、眉豆的标签插上去。

  五、活动延伸:

  指导幼儿观察豆豆的生长状况,每一天观察一次,并画出豆豆一个星期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4

  设计意图:

  "连接"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片区联动的教研中,我们选择了"连接"这个活动作为研讨内容。大班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更强,对于各种发明创造更具有探究性,为了提高幼儿探索钻研的积极性,我将"连接"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旨在通过这个小小的"连接"活动,激起幼儿的一种创造发明的思维,愿意动脑发现周围生活中的问题,尝试探索解决、改善这些问题。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大班科学教案5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明白各种植物的种子是不一样的,并能区分。

  2、让幼儿了解植物生长离不开阳光、空气和水。

  3、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习惯和体会成功的喜悦,激起下一次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事先搜集有关植物生长的资料和图片。

  2、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若干。

  3、花盆、纸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说说植物是怎样来的?请哦跃然把自我的想法说出来。

  二、幼儿讨论:植物为什么会长大?怎样才会长大?

  三、幼儿进行小实验:植物无根和有根实验。请幼儿看看实验中哪种植物没有死,了解根的作用。

  四、幼儿做种植实验: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五、孩子的.发现:植物是种子种出来的。不一样植物的种子长得不一样:黄豆的种子是圆圆的、黄色的;红豆的种子是圆圆的、红色的;芝麻的种子是黑黑的、小小的、像小花瓣;绿豆的种子是椭圆形、绿色的;向日葵的种子是尖尖的、圆圆的、有白色又有黑色的。向日葵的种子能够吃。鸡冠花的种子很小。实验中,两种植物都有水时,无根的植物过两天就死了,有根的植物一向没有死;没有水时,无根的植物很快就死了,有根的植物过了几天才枯死。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泥沙、空气、阳光、种子。之后孩子又提出了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为什么植物会越长越多?是先长根呢?长叶子呢?先长茎呢?为什么是先长根?为什么有些植物没有根也能够活的?是谁把种子放在泥土里的?为什么泥土里会长出植物来?

  六、请幼儿把各种植物的种子记录下来,并能对号入座。

  活动延伸:鼓励用各种各样的种子拼出漂亮的图案。

  环境创设:

  1、举办种子图案展。

  2、在种植角种几棵易活植物,便于幼儿观察。

大班科学教案6

  设计意图:

  "连接"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片区联动的教研中,我们选择了"连接"这个活动作为研讨内容。大班幼儿对科学的探索欲望更强,对于各种发明创造更具有探究性,为了提高幼儿探索钻研的积极性,我将"连接"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旨在通过这个小小的"连接"活动,激起幼儿的一种创造发明的思维,愿意动脑发现周围生活中的问题,尝试探索解决、改善这些问题。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1)操作探索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

  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2)经验交流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1)提出要求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大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调查初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讲述桥梁的名称,感知桥的形状及组成,了解桥的发展史。

  2、通过阅读《幼儿用书》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梁,初步感知桥梁的建筑结构,知道桥的作用。

  3、对桥梁感兴趣,积极参与桥的话题讨论。

  4、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家长帮助孩子一起完成调查表并收集一些桥的图片。并带领幼儿参观附近的桥梁。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展示仪一台。

  3、制作桥的发展史的PPT。

  活动过程:

  (一)、展示《桥》的调查表,引导幼儿说说各种各样的桥。

  1、幼儿与同伴交流

  教师:前几天老师发放了《各种各样的桥》的调查表,现在请你和好朋友说说你调查到了哪些桥?叫什么名字?这些桥是什么样子的?它是用什么材料造的?

  2、在集体中交流。

  师:现在谁来介绍你调查到的桥?

  (二)、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引导幼儿初步感知认识各种各样的桥。

  1、教师:这是什么桥?你知道它的名字吗?它是什么形状的?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带领幼儿逐页地观察画面,感知不同结构特点的桥梁。

  引导幼儿认识独木桥、木桥、铁索桥、拱桥、公路桥、铁路桥、钢架桥、斜拉桥、立交桥等。

  (1)、按建桥地点来分,可分成架在河面上的桥和架在陆地上的桥两类。

  (2)、按建桥材料来分,可分成木桥、石桥、铁桥、钢筋混凝土桥等几类。

  (3)、按桥的形态来分,可分成桥中间有桥墩的和没桥墩的两类。

  2、向幼儿介绍中外比较著名的桥梁。

  师: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有名的桥?

  例如:伦敦桥、美国金门大桥、中国江阴长江大桥以及日本明石海峡桥等。

  (三)、引导幼儿讨论各种各样的桥梁的用途。

  1、教师:我们知道了桥有各种各样的。他们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呢?为什么不是建在河流上,而是建在马路上?为什么有的.桥很大、很长,有的桥却很小呢?

  2、幼儿开展讨论,说出自己的发现和认识。

  3、小结:桥梁的最初功用是用来跨越江河的。如今,除了架在江河上的桥以外,还有架在十字路口的立交桥、人行天桥。这些桥不仅保证了道路的安全畅通,而且已成为现代城市的漂亮建筑。

  (四)引导幼儿观看PPT,了解桥的发展史。

  1、刚才,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桥,我们古代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设计师和工人有设计造出了各种现代桥梁,我们一起来看看桥是怎样发展的?

  2、幼儿观看关于桥发展史的PPT,扩大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的经验。

  (五)活动延伸

  如果你来设计一座桥的话,你想怎样设计?

大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

  小百科:力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各表面受流体(液体和气体)压力的差(合力)。公元前245年,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大班科学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2、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3、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各种拼插积塑、纸张、纸筒、塑料珠、布片、各种有连接的生活用品。

  2、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一定的连接经验。

  活动过程

  1、出示操作材料引入,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材料,请小朋友玩玩连接的游戏,看看你是用什么方法将它们各自连接起来的。

  2、第一次探索--对需要和不需要辅助材料的连接进行分类

  (1)操作探索

  师:请小朋友每一种材料都连一连,连的时候可以告诉身边的小朋友,你是怎么连的。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感受需要和不需要借助辅助材料的连接。

  (在这个环节中,幼儿主要是通过简单的操作,感受物体间连接的各种方法。斯咏连接纸筒,他先是将夹子都夹在纸筒上,然后又拿了一个纸筒比划着,比划后他将夹子都拿下来,将两个纸筒靠在一起,用夹子夹住,他就这样一个纸筒一个纸筒连着夹成一串,他说:这是蜈蚣。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一环节中的分类打下铺垫。)

  (2)经验交流

  师: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连接的是什么物体,你是怎么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连接经验。

  (在这个环节中我有意识地请了连接不同物体的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连接经验,在交流中,幼儿知道了老师提供的纸筒、布片、纸片、珠子本身是不能连接的,需要借助辅助物,而夹子、回形针、别针、彩链等本身是可以连接的。)

  (3)对不同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师:我们在操作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物体连接需要辅助物,有的物体连接不需要辅助物,现在我们来分一分。

  引导幼儿根据需要辅助物与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现象进行分类。

  (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幼儿进行分类,重点鼓励幼儿说说为什么有的物体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幼儿通过操作、观察了解了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本身的特征。如果这个活动直接引导幼儿进行分类,效果可能更好,能更直接地增加幼儿的经验,幼儿在分类中能进一步感受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物体特点。)

  3、第二次探索--发现不需要辅助物连接处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物品,他们需要找到自己的伙伴才能用,请小朋友帮帮忙,帮它们连接起来,使它们成为有用的物品。      (1)提出要求

  A、连接时要认真观察它们是怎样连接起来,连接处藏着什么秘密。

  B、把发现的.秘密告诉小朋友和听课的老师。

  (2)幼儿操作探索

  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物体间连接部分的特殊结构。

  (这个环节幼儿在操作中对物体连接处的秘密很感兴趣,他们在连接时很认真观察,奕馨小朋友对杯子与杯盖进行连接很感兴趣,旁边的谢诗蕾发现了一个塑料杯中有一个过滤网,奕馨看到了也把过滤网拿过来,她比划了半天,告诉我:"陈老师,这个网不能放在我的这个杯子里。"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因为杯子比较大,过滤网比较小,会掉下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有的将笔的各个零部件连接组合起来;有的连接风车;有的连接各种杯子……他们发现了很多连接处的秘密,在连接中,幼儿很高兴地和老师、同伴交流着自己的发现。)

  (3)幼儿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

  师:这些东西是怎样连接的?

  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探索发现,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由于幼儿在上一个环节中的操作探索很认真,所以在本环节中,幼儿的发言很积极,他们能将自己在连接中发现的秘密用连贯的语言告诉大家。)

  4、在比对中提升连接的经验

  师:小朋友都发现了不同物体连接处的秘密,连接处的秘密一样吗?为什么杯子有的直接盖上去,有的是螺纹的?是不是同样在连接处有螺纹的物体都能连接起来呢?

  (1)请个别幼儿对比操作,教师引导幼儿了解。

  师:请一个小朋友来试试,这个瓶子的瓶盖是哪一个呢?

  请一幼儿从一堆瓶盖中找出和瓶子相符的瓶盖。

  师:物体的连接是需要通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的,而且根据材料和用途的不同,它们的结构也有所不同,但都是为了方便。

  (本环节我主要选择用螺纹连接的不同物体让幼儿比较,引导幼儿发现虽然这些物体都是有螺纹的,但是它们并不是都能连接在一起,而是还要通过设计,在大小、螺纹的疏密等方面的考虑,物体才能紧密连接起来。但是,本环节由于考虑到时间关系,我自己操作。如果能让孩子来操作,这样效果会更好。)

  (2)比较不同杯子的不同连接的不同便利

  师:老师这里有几个有杯盖的杯子,请小朋友看看它们的杯口和杯盖各是怎么连接的。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杯子和杯盖连接处的不同特征。

  师:以前为了不让杯盖掉下来,杯子和杯盖是用绳子绑的,而现在人们根据材料的不同将杯口的连接处设计成只要压一压或拧一拧,既牢固又方便。

  师小结:今天小朋友通过连一连、看一看,知道了我们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明了许多看似不起眼的小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幼儿比较不同杯子的连接变化,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言十分踊跃。他们在讨论中感受到了不同连接特点杯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同的便利。)

  6、活动延伸

  教师抛出问题:怎样解决剪刀给小朋友带来的潜在的危险性;怎样解决老师笔帽常常在使用后找不到的问题。

  教师鼓励幼儿向发明家学习,尝试运用连接的秘密改进我们生活中需要改进的各种物体。

  (延伸环节,我给幼儿布置了任务,保持了幼儿探索连接的积极性。)

  活动反思

  科学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人在幼儿期形成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使他们终生受益。这次活动来源于幼儿园片区联动的教研活动,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所以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回顾本次活动,有几点体会。

  一、教学有效性方面

  1、选择适宜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连接"是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幼儿的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无一不是需要连接的,因此,我提供给幼儿的活动操作材料都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各种物体:各种瓶子、杯子、笔、包装盒、玩具等等。幼儿对这些材料的操作很熟悉。虽然这些物品的连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在活动中他们仍操作得兴趣盎然,活动的积极性很高。     2、制定适宜的教学目的,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纲要》指出:科学活动内容要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因此,针对"连接"这个活动内容,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制定了三条目的:

  ①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②懂得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方便,萌发科学兴趣和对发明家的崇敬。

  ③会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发现。

  在活动中我能带着目标去引导孩子进行连接操作,如:在第一个环节的探索中,教师的重点是鼓励幼儿将各种物品连连看,从中发现了有的物体的连接是需要辅助物的,有的物体的连接是不需要辅助物的。虽然这个环节的操作比较简单,但重点是让幼儿通过这个环节的比较发现引发幼儿探索不需要辅助物的连接秘密的兴趣。在第二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连接各种生活中的物体发现物体连接处的各种秘密。在第三个环节中,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探索经验,教师的重点就放在引导幼儿通过比对,进一步感受到虽然连接处的秘密很简单,但是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体现,有了连接处的小小发明,为我们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在教师的层层引导下,幼儿逐渐产生了对科学家的崇敬,愿意向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刻苦钻研发明的精神。

  3、有效的指导语,是师幼互动的关键。

  每一个环节的开始,教师都要设计好具有承上启下、富于启发性的指导语。幼儿虽然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多,但是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指导语的启发下,幼儿的关注点始终在探讨不需要辅助物就能连接的秘密上,在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下,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大家的谈论,说出了自己在探索中发现的连接处的秘密。虽然,后排的幼儿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但他们也很认真地在倾听同伴的讲述,整个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二、活动中的不足

  虽然活动开展得很顺利,但是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的地方。

  1、教师在材料的准备上,考虑还不是很充分,应再多准备一些操作性强的物体,在引导幼儿进行比对时,应该选用一些对比比较明显、需要幼儿反复比较才能连接的物体,这样幼儿的探索会更具主动性。

  2、教师在关注幼儿时还是比较关注眼前的幼儿,师幼互动中前排的幼儿做得比较好,由于后排的幼儿比较远,班级常规又要求幼儿要坐在位置上,因此后排个别幼儿的参与更多的是倾听老师与同伴的对话。这个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经常出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老师进一步寻找有效的方法,使全体幼儿的学习主动性都能调动起来,学习更具自主性。

大班科学教案10

  【活动设计】

  自然角是我们在幼儿园区角创设中的一个难题,怎样让孩子真正的走进自然角,承担起自然角中的主体责任,让自然角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植物的摆设,让自然角永远的充满生机是我们一直在探求和期望的,从今年上半年时我们幼儿园把自然角作为我们一个课题,将自然角和我们的课程能够结合起来,这段期间不光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还有我们的孩子都越来越关注自然角,但是在照顾植物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就是长期的忘记浇水,要么就浇过多的水,因为他们不了解浇水的方式方法,因此,让我们的孩子从本质上了解植物“喝水”的原理是很有必要的,让他们感知之后才可以在自然角中真正了解为什么要浇水,该怎么样浇水。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植物是靠根部吸水、茎部输送水分的。

  2、萌发对植物喝水现象的探究热情,初步学会照顾植物的简单方法。

  【活动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植物喝水的`秘密。

  【活动难点】

  能准确表达自己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1、课前和幼儿一起将芹菜放入红色墨水里。

  2、植物根吸水的视频,植物茎吸水的ppt。

  3、两位幼儿一组实验材料:已经吸水的芹菜,放大镜一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了解万物生长离不开水。

  ppt出示斑马、大象、小朋友喝水的情景,(同一张)

  问:他们在干什么?(喝水),为什么要喝水?他们是靠什么喝水的?人和动物都需要喝水,那么植物需要喝水吗?它没有嘴巴怎么来喝水?为什么?

  老师带来了一株芹菜,我们来猜一猜,它是靠身体的那一部分来喝水的?为什么?

  二、实验验证,引发孩子探究热情。

  1、PPT呈现实验结果,问:你看到了什么?植物是靠什么喝水的?

  小结过渡:原来植物是靠根来喝水的,那么水又是怎样“跑到植物全身的呢?”

  2、刚才我们一起将芹菜放在红色的颜料里,现在大家一起再来看看,出示植物喝水前和喝水后的变化,(出示芹菜喝水现象对比图)

  问: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原来植物是靠茎部来传输水分的,植物的茎到底长得什么样呢?今天我们要来做小小植物学家,来解剖一下芹菜的茎。

  三、合作探究,了解植物茎的运输功能。

  1、用图示的方法显示茎的横截面和纵截面。

  2、讲解操作要求:两人一组,先把把芹菜横着剪,纵向剪,然后用放大镜看看茎的样子有什么不一样,等一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3、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的横截面有红色的点,纵切时看到红色的线。

  4、集中交流、讨论,请你用红线上来画一画你看到的。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植物是怎样“喝水”的?

  5、出示一捆的吸管。

  小结:植物的茎纵向看像吸管,有长长的通道。横向看有一个个小孔,植物就是靠根吸收水分,然后利用茎这根长长的细细的小圆管运输水分的。

  四、迁移经验,进一步引发孩子关爱植物的美好情感。

  出示一盆腐烂的仙人掌,引导孩子观察:仙人掌怎么了?为什么会烂呢?说明自己的理由,再请相同意见的幼儿举手表决(由于小朋友给它浇了太多的水,让它的根烂了)

  教师总结:虽然植物需要喝水,但每一种植物要喝的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的自然角有许多植物,该怎么照顾呢?听听科学小博士的建议PPT播放浇水要领:第一、土壤干燥需要水,第二将水浇在根部,要浇透水;第三早上或傍晚是最好的浇水时间。

  反思:

  在活动中我出现了一个以前在试教的时候从没有出现的现象,由于早上的芹菜都是比较湿,芹菜不再吸水了,它吸水的速度很慢,所以导致活动中实验的现象不是很明显。还有就是我们孩子的回答也是我始料未及的,我不知道我们班的孩子其实对于根吸水的现象已经有了感知,所以孩子在第一环节就很直接的将我的答案回答出来了,让我有些局促,所以可能对于根吸水的现象我们可以忽略,其实科学活动中我觉得自己的语言还是不够精炼,有些话说得有些啰嗦,孩子抛出的问题我并不能及时很好的给予回应。

大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几种常见小动物的耳朵,激发幼儿对探索耳朵的兴趣。

  2、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喜爱小动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ppt课件:动物的耳朵

  活动过程

  一、猜猜它是谁

  1、出示小兔的图片,猜猜是谁来了?

  (1)请小朋友看看小兔子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

  (小兔的长长的半圆形的耳朵是长在头顶上的。)

  (2)还有谁明白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顶上的?

  2、课件演示:出示大象

  你们看这是谁?

  看看大象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

  (大象的耳朵长在头的两边,大大的像扇子)

  小朋友想想还有什么动物,它的耳朵也是长在头的两边的?

  3、出示正面的小熊,看此刻谁来了?

  看看小熊的'耳朵和大象小兔的耳朵有什么不一样?

  小熊的耳朵是什么形状的,长在哪里?

  (小熊的耳朵是半圆形的,长在头角上)

  还有哪些小动物的耳朵也是长在头角上的?

  小结:原先小动物的耳朵它们除开形状不一样,长的地方也有不一样,

  可是它们有十分敏锐的听觉。

  二、探索其它动物的耳朵

  1、看!鸡妈妈带着小鸡也来了,

  小鸡有没有耳朵?它的耳朵长在哪里呢?

  (幼儿讨论)

  小结:原先小鸡是有耳朵的,小鸡是没有外耳,仅有内耳,但它们同样都能够听到声音。

  2、还有什么小动物和小鸡一样,仅有内耳,没有外耳?

  三、观看动画片:让我们一齐玩

  1、这天,还有一些小动物要来一齐玩呢?我们一齐来看看是谁?

  幼儿观看动画片,提示:重点看动物的耳朵。

  2、又来了哪些动物?

  有小猪,小老鼠,有猴子,还有老虎。

  3、说说这些动物的耳朵长在什么地方?

  4、它们都玩了什么游戏?

  引导幼儿讨论:哪些游戏能够玩?哪些游戏不能够玩?

  四、动手制作:搞笑的耳朵

  用橡皮泥捏动物

  提醒:你想做什么小动物的耳朵?它的耳朵长在什么位置?形状又是怎样的?

大班科学教案12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与动物有关。

  2在配对的活动中,找到动物与生活中的某些事物的对应关系。

  3能利用动物本领的认识进行大胆想象,设计自己的“新发明”。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1幼儿提前搜集动物的本领知识。

  2课件。

  3图片卡。

  4幼儿学习资源3、彩笔。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引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想飞的小象》,请小朋友边看故事边听故事,一会儿老师有问题要提问小朋友哟 (播放故事视频)。

  提问: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它们都有什么本领?(幼儿回答)

  师:看来,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本领,只是各种动物的本领不同。

  二、 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特殊本领

  1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还有哪些小动物有哪些本领。(放课件图片)蝙蝠在夜间自由飞翔;袋鼠妈妈带着小袋鼠跳;枯叶蝶隐藏在树枝上;鸟儿在空中飞翔;小鸭在水中游泳;蜘蛛在织网;壁虎吸在墙壁上;蜜蜂在吸花蜜。小动物们的本领可真多。

  2师:小朋友还知道哪些小动物的本领?昨天老师让小朋友回家搜集动物的本领,你搜集到什么动物有什么本领,现在请小朋友和你的同伴交流一下你搜集到的动物的本领。(分组交流)

  3请幼儿单独回答。

  信鸽会送信;青蛙会跳;变色龙会变色;松鼠的尾巴可以当伞;公鸡会打鸣;黄牛会耕地;萤火虫会发光;鲸会喷水;孔雀会开屏;狗会汪汪叫;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出来;北极熊不怕冷;竹节虫可以藏在树枝上;骆驼可以储存食物;鸬鹚会捉鱼;乌贼会喷墨汁;狐狸会放臭屁等。

  老师小结:小动物们的本领可真多,有的动物有保护色,有的`动物有再生的本领,不同的动物有保护自己的特殊本领,他们真是太棒了。

  三、 说说动物本领与人们的发明创造

  1师:小朋友,你了解了这些动物的本领以后,想到了什么?

  (1)播放鱼游泳视频。

  视频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鱼的身体内有鱼鳔,内部可以储存空气,鱼正是利用空气在水中的浮力使自己上下移动,于是人们受小鱼游的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出示青蛙图片。

  看到青蛙游泳你想到了什么?(蛙泳)出示蛙泳图片。

  (3)出示孔雀开屏图片。

  看到孔雀开屏你又想到了什么?(孔雀舞)出示孔雀舞图片

  看到孔雀开屏,人们发明了孔雀舞。

  2。幼儿操作练习

  师:小朋友,除了刚才看到的这些,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发明也是受到动物特殊本领的启示而发明的。那我们还从动物身上学到什么本领,发明了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请小朋友来帮他们配配对吧!(播放轻音乐)

  你是怎么配对的,为什么?

  小结:受到……的启发,我们发明了……;看到……,我们发明了……。

  四、大胆设计自己的新发明

  师: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动物,动物给我们很多的启发,让我们人类过得更好、更快乐!如果请你来做个发明家的话,你会学哪种动物的本领发明什么样的东西呢?请小朋友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想一想,把它画下来。

  五、结束。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有自己的创意,让我们到美工区中继续我们的“发明创造”吧。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教案13

  设计意图

  科学活动“插花”,是我们对导向式教学活动进行的一次尝试。“插花”来源于生活,先抛给幼儿一个明确的任务——“插花”,让幼儿围绕任务去尝试探索,从中发现问题——“怎么插花瓶都会倒”,教师激发幼儿解决问题的欲望——“怎样使花瓶不倒”,并提供材料支持幼儿完成。探索过程对幼儿很有挑战性,“任务=材料+创意”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发现物体不易倒的原因。

  2、探索多种使物体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的意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每组矿泉水瓶、娃哈哈瓶、塑料花、泡沫块、小石头、橡皮泥、各种盘子、盖子、硬板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抛出任务“插花”,发现花瓶易倒,引起探索兴趣

  1、师:老师做了很多花,想请小朋友帮忙把花一朵一朵插在花瓶里(矿泉水瓶)。

  2、教师请一幼儿将三朵花插在瓶子里,提问:花插在花瓶里,出现什么情况?(花瓶很容易倒)

  二、初步探索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在比较中了解不易倒的原因

  1、师:今天带来的花瓶都是容易倒的,我们要想办法使花瓶不易倒。我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等会每人拿一朵花插在一个花瓶里,请你们用最短的时间使“花瓶”不易倒。如果你成功了就请你贴上自己的号码,将花瓶放在花坛上(地面有条线)。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观察。

  3、幼儿操作后交流。

  师:风来了,要看看谁的花瓶比较稳固。(用纸对每个花瓶扇一扇)

  预设:

  幼儿行为一:同样装了石头,一个倒了,而另一个不倒。

  教师的对策:拿出来比较。

  师:刚才用了同样的风力、为什么都装了石头的花瓶,一个倒了一个没倒呢?

  幼:因为这个瓶子石头装得比较少……

  师小结:对,石头装多了就比较重,能使花瓶更稳固。

  幼儿行为二:用光碟,一个放上面,一个放下面。

  教师的对策:

  师:这两个都是用了“光碟”。这个为什么倒了,而这个不倒呢?

  幼:一个放在上面,一个放在下面。

  师小结:对,重的放在上面反而更容易倒,而粘在下面使花瓶的底盘变大了。

  三、探索多种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1、师:桌上还有很多材料,这回要请你想出跟刚才不一样的方法去试一试,你可以使多个花瓶站稳,比比谁想的办法最有创意。在花瓶上也贴上自己的.号码。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孩子可以想出两个以上办法)

  3、交流讨论。师:我们来看看你们都用了哪些办法。

  预设:

  幼儿行为一:会用多种材料,探索出不同的使花瓶不易倒的方法。如:增加重量、使底盘变大、将花站直。

  教师对策:考虑进人下一环节“探索不借助材料,使花瓶不倒”,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发展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幼儿行为二:大多数幼儿都采用增加重量一种方法。

  教师对策:调整计划,改变原先预设的第四环节,改为在教师的启发下,幼儿继续探索用不同的材料使花瓶不易倒。

  四、不借助其他材料,探索使花瓶不倒的原因,发展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1、师:现在桌上就只有许多花和花瓶,你们有没有什么办法使花瓶不易倒?

  2、幼自由探索。

  3、展示几种成功的方法。如:将几束花插在一个瓶子里,将小瓶放在大瓶里再插上花。

  师:我也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花瓶不倒(教师将花茎折短再插在花瓶里),知道为什么吗?我们在区角活动中再去试一试是什么原因。

大班科学教案14

  活动名称:气球船

  活动目标:

  1、 激发幼儿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主动探究的愿望,并从中体验快乐。

  2、 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幼儿感受气球里的空气往外排出时会产生反作用力,探索吸管的不同与气球速度的关系。

  3、 学习做气球船,提高幼儿用透明胶固定气球和吸管的能力。

  活动准备:小河,吹好的气球一个,气球若干,剪刀,透明胶和吸管,毛巾。

  活动过程:

  1、 小实验“气球船”。

  ——小朋友们看一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气球)

  ——这些气球有什么不一样吗?

  ——今天老师想用这些气球小实验,看看他们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 讨论幼儿观察的现象,教师总结。

  ——小朋友刚刚看到了什么?

  ——小朋友说的真棒,这些气球在水里,像小船一样能行驶,真好玩!老师给这些能行驶的气球起个好听的名字叫气球船好吗?

  3、幼儿尝试做气球船,教师给与引导和支持。

  ——李老师做得气球船好不好玩你们想不想做个气球船在水里玩一玩呢?通过刚刚小朋友们的观察谁能告诉气球船是怎样做的?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气球船的制作方法。

  ——老师今天为你们准备了气球、吸管、透明胶、剪刀和毛巾。现在请小朋友上桌做一个漂亮的气球船放到小河里试一试。

  ——教师个别指导幼儿用胶带和放到水中引导幼儿观察速度不同。

  ——刚才老师做的气球船时小朋友发现了气球船有吸管排气才能在水上行驶,现在小朋友仔细观察水池中你做的气球船和别人的气球船有什么不同。(气球船的速度为什么不一样呢?)

  ——小朋友说的真好,吸管粗的跑得快,细的'跑得慢。

  ——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说为什么气球插上吸管排气时就能在水中行驶呢?

  ——老师带来了一段录像,我们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 放录像,师幼共同寻找“气球船”的原理。

  ——刚才我们看了录像了,谁告诉我你看到火箭是怎样升空的?

  ——是靠向后排出气体才向前运动的。

  ——小朋友现在想一想我们的气球船为什么能在水里行驶呢?

  ——老师告诉你们,这两种现象是一个道理叫“动量守恒”。

  5、小结:师幼共同尝试做气球火箭。

  ——嫦娥一号运载火箭起飞了,他的起飞和小朋友做得气球船是一个原理,那小朋友现在想不想让你的气球船也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呢?我们试一试好不好?

  ——请小朋友到水里拿出你刚才做的气球船给他吹满气,捏住先不发射这次我们来个飞行比赛大家一起发射。

  ——幼儿吹气球

  ——预备齐——发射。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温州第四幼儿园:金笛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大班科学教案15

  设计思路:在运动会跳绳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跳绳计数的结果产生了分歧,原因在于跳绳计数方法不对,计数结果不准确,孩子们觉得不公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5—6岁幼儿已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并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为抓住幼儿生活中出现的“真”问题,并以此作为支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契机,我们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2.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学习正确计数。

  3.能与同伴分享合作,协商解决遇到的问题。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来自幼儿真实生活的`录像片段——“跳绳比赛争执瞬间”,记录纸和笔。

  2.经验准备:活动前请幼儿和家长一起搜集有关体育比赛的资料,观察了解各种比赛的过程和名次确定的方法;幼儿已有跳绳和跳绳计数的经验。

  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通过实践,尝试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跳绳计数,在不断增强计数兴趣的过程中学习正确计数。准备运用实践体验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这一重点。

  2.难点:能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准备运用启发提问法、活动延伸法突破。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观看录像,进行讨论。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录像,请你们看一看,录像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看完录像后提问:

  (1)录像中的小朋友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2)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的问题?

  2.第二遍录像(慢速播放),便于幼儿观察跳绳速度与计数速度的对应关系,分析现场计数时出现的问题。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跳绳计数不清?问题出在哪儿?

  (2)如果是你,会怎样为跳绳计数?

  3.小组实践,集体分享:如何使跳绳计数更准确。

  (1)幼儿分组活动,每组取一根跳绳。幼儿可以边实践,边商讨计数方法,并通过图画标记等形式记录跳绳计数的方法。

  (2)集体分享

  a.分享探索过程,如:

  开始计数时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你们是怎样想出解决办法的?

  b.分享计数方法,如:

  看跳绳小朋友跳动的脚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起伏的头计数;

  看跳绳小朋友抡绳的双臂计数。

  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c.讨论计数注意事项,如:

  跳与数要对应上;

  踩绳或一脚跳过另一脚没跳过,不能计数;

  记清楚小朋友跳过的数,再往下接着数,并说出最后计数结果。

  4.分组学习跳绳计数,请小朋友根据自己的意愿尝试跳绳记录方法,还可以探索和发现新的方法。

  5.讨论:还有哪些运动项目是通过当场计数来统计结果的?

  如:幼儿的拍球、投球、捉尾巴游戏;体育项目中的足球、排球比赛等。

  6.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运用计数方法解决体育比赛及生活中的问题,如值日生发碗筷、取午点等,并用绘画、拍照等方式把自己的做法记录下来,张贴到主题墙上,和同伴分享、交流。活动反思

  首先,本次活动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真实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科学领域学习“情

  景化、过程化、活动化、经验化”的特点。通过探索“跳绳计数方法”的活动,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幼儿从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而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及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其次,活动过程符合《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即幼儿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中,有利于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品质。

  第三,活动过程体现了《纲要》和《指南》倡导的以幼儿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幼儿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的作用由“教授”转变为“支持”和“引导”。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03-16

【经典】大班科学教案09-04

大班科学教案[精华]08-06

大班科学教案(优秀)09-19

【必备】大班科学教案09-20

(推荐)大班科学教案09-30

(优秀)大班科学教案09-02

(实用)大班科学教案08-08

[集合]大班科学教案08-16

大班科学教案(必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