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幼儿园科学教案

幼儿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3-16 17:58:05 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科学教案(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幼儿园科学教案(通用15篇)

幼儿园科学教案1

  一、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

  《乌鸦喝水》故事带带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了,那么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并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的现象,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水平,设计了该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希望学生在时间过程中注重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3、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4、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5、通过观察,能够正确的在瓶子里画小石头,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6、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

  课件《乌鸦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张等各种投放材料、饮料瓶子若干、绘画纸、各种颜色的蜡笔

  教师材料:演示文稿

  三、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探索,怎么样放石子、砂子,才能使乌鸦喝到水。

  2、小组合作探索,是不是不管瓶子里有多少水,乌鸦都能喝到水。

  3、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为题的办法。

  4、幼儿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象,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实验总结

  (一)开始部分

  1、观看课件前半段,熟悉故事内容应用幻灯片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配音。故事内容如下:

  一年夏天,太阳像个无情的大火炉在无情的烤着大地,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都无精打采地低着脑袋,小河里的水也快干了,好多小鱼都拼着命做最后的挣扎。快看一只乌鸦在到处找水喝呢!可是找了好久,它都没有找到,这可怎么办,因为他的嗓子渴得快冒烟了。"不行,我得找到点水喝,要不然我会渴死的"乌鸦站在枯树枝上,对自己说。乌鸦不想被渴死,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继续向前飞去,希望能找到一点儿水喝,乌鸦飞呀飞呀,突然,它看见前面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原来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便立刻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的旁边,准备痛痛快快地喝水。但是,仔细一看,傻眼了,水瓶里面的水太少了,本以为把嘴伸进去就可以喝到了,但是瓶口太小,颈又长,乌鸦的嘴根本够不着,"怎么办呢"乌鸦急得团团转。

  老师: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

  学生:没有老师:你们能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吗?

  2、学生们猜测并记录乌鸦喝水的方法

  (1)将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小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并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员,将他们小组的方法画出来。

  (2)每组选一名幼儿述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观看课件后半段,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乌鸦很着急,于是,他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向瓶子砸去,它本想把水瓶砸破后载饮水,没想到石子正好落进了水瓶里。乌鸦飞下去,看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有办法了"乌鸦大叫起来。乌鸦很快就叼来了许多的石子,把他们一块一块地投进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一点地慢慢向上升。终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乌鸦总算可以喝到水了。它可开心了,因为这水是它用智慧换来的。

  老师:小朋友们,乌鸦喝到水了吗?

  学生:喝到了。

  老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学生:把石头放到水瓶里,谁就上升了,这样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乌鸦聪明吗?

  学生:聪明。

  老师:那么以后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要不要也像乌鸦一样,要勤于思考。

  学生:要!

  老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证明,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

  (二)基本部分(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1、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老师提出探索要求:每组派两个小朋友当选材员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大家观察瓶里的水位有没有升高,实验成功与失败的水瓶分别摆放在各自的陈列台上,一名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测是否一致做上标记,还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实验汇报。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幼儿先要自行分配角色, 出现几名幼儿争当同一角色时,让他们用猜拳形式来解决。

  (2)幼儿小组合作进行探索,教师以噪音控制员的身份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名幼儿将记录结果进行讲述(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2、探索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的水量的多少又没有关系。

  老师:小朋友们,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老师分配任务,每组分三个瓶子,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分别是只有1/3, 1/2, 2/3 的水量,小组内合作,加入石子看看水是否能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并在相应的纸上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1)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结果老师:实验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有的喝不到。

  老师:那么什么样的瓶里,乌鸦才能喝到水呢?

  学生:水量多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2)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老师:我们现在再用砂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三个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们分组进行试验,做并做好试验记录。老师观察指导,实验后进行讨论。

  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 3个瓶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学生:都能喝到。

  (3)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老师:在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但是放入沙子后,却可以喝到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在幻灯片上放着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并现场堆积石子和砂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大小不一样,将它们堆积在一起,其中的缝隙就不同,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而砂子之间的缝隙小,加入沙子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我们先将这些砂子和石子,像幻灯片上的一样堆积在一起。

  学生们开始小组为单位地堆积石子和砂子。

  老师:你们观察所堆积的石子和砂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老师:你们说对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还有一点水在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一点水。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要尽量先让小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他们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4)总结实验老师: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要像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总会想出办法解决的,而且,有时候办法还不止一个呢!

  老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以及加入的是石子还是砂子。瓶子里至少要有半瓶的水,然后加入石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三)结束部分--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幼儿处于大班这个阶段,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趁着刚刚做实验时的热乎劲,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更能够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在玩中学习,通过在瓶子里面画小石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和技巧。让幼儿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尽最大努力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老师:(指着刚才做实验的装满石子的瓶子)小朋友们,瓶子里的不同颜色的石头,好看吗?

  学生:好看!

  老师:那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比将他们画到纸上,好吗?看谁画的好看。

  老师提前准备了很多绘画纸,纸上已经画出了瓶子,并画上水的痕迹,小朋友们手中没人有一张,每个小组有一盒不同颜色的蜡笔,让小朋友们自己对着刚才做实验的瓶子进行绘画,画完后小朋友们自己讨论看谁画得最好看。

  绘画结束后,重新摆放里面的石头,直到小朋友们认为最好看的摆放方时,并探讨怎么摆放比较好看。

  老师总结: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要去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学生活动中,老师要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时表扬他们的发言,提升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能够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共同分享大家不同的经验,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老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老师和幼儿之间要相处好,老师要尽可能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幼儿之间也要相处好,成为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延伸

  老师结束后,老师总结了今天所做的实验,还要留给小朋友们几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完成。

  1、通过往瓶子里放东西,同样多的水,放哪些东西乌鸦能喝到水,放那些东西,乌鸦又喝不到水。

  2、在往瓶子里放石头的过程中,怎样摆放,才能使得更好看。

  3、在家里试着画画水瓶,并画出你觉得摆放着石头最好看的瓶子。

幼儿园科学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及动手操作,使幼儿掌握理解海绵的性能,知道海绵的用途。

  2、学习词语:软软的、轻轻的、吸水、弹性等。

  3、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块海绵和2—3根细橡皮筋

  2、海绵变化图示两张

  3、彩色颜料水每组一盘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海绵,幼儿交流经验

  1、你们是怎么玩海绵的?幼儿相互交谈议论。

  2、请幼儿讲讲:玩起来与别的积木有什么不同?

  3、请位幼儿说一说见闻: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海绵。

  二、操作游戏,感受海绵的特性

  1、海绵宝宝变成小青虫游戏

  教师出示毛毛虫图示和细橡皮筋,引导孩子用橡皮筋把海绵分若干节,并与原形比较。请幼儿思考:可以让海绵变回原来的样子吗?幼儿再动手做一做。

  小结:我们能把海绵变成各种形状引导孩子捏成一团),马上松开,它又能恢复原样,说明海绵有弹性。

  2、海绵宝宝喝水游戏

  1)教师提供颜料水分组活动,提示幼儿思考:海绵宝宝能干什么?

  2)待幼儿活动几分钟后,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如:“我把海绵放在颜色碗里,碗里的颜色水少了,而海绵变颜色了”。

  教师肯定幼儿的做法和语言表述,表扬做的好的'幼儿。

  教师小结:海绵能把颜料水变少,说明海绵能吸水,具有吸水的功能。

  联系生活,整理活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海绵的用途也很广,如我们做操用的体操垫、睡觉时铺的海绵垫等。引导幼儿把吸水的海绵拿到阳光下晒一晒,整理桌面的操作材料。

  活动延伸:

  1、让幼儿仔细观察社会上、家庭里还有什么东西是用海绵做的。

  2、数小时后,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去收海绵。

幼儿园科学教案3

  活动目标:

  1、请幼儿看清图形与代号后看图填数;看数画图;看图填数、看数画图。

  2、请幼儿猜猜电话号码。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数学)、铅笔人手一只。

  活动过程:

  一、数图记忆:

  1、教师讲解:

  (1)出示图形与代号请幼儿仔细看。1是什么图形,2是什么图形……...9是什么图形。

  (2)出示不同的图形请幼儿填写数字。如,正方形是数字几,三角形应该填写数字几等。

  (3)请幼儿看数字来画出图形。如,2应该画什么图形,8应该画什么图形等。

  (4)教师出示有图形有数字的要求幼儿是图形的就写出数字,是数字的.就画出图形。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二、猜猜电话号码:

  1、教师讲解:

  (1)根据算式题得出电话号码是多少。如,8—3、2+3、7—4、10-7、5+4、8-7、6-6、3+4。得出电话号码是55339107。

  (2)出示数图,请幼儿根据图形写出电话号码。

  (3)把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也变成密码。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检查、纠正。

幼儿园科学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实验。

  活动重点:

  幼儿能通过商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

  能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感受盐的多少与鸡蛋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熟鸡蛋、筷子、小勺、记录纸、盐各6份、纸板、纸、泡沫、塑料板、瓶盖、碟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听故事《潇洒哥落水了》后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将潇洒哥救上岸呢?

  二、实验(一)

  1、教师:刚才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好办法救潇洒哥上岸,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请你们利用我们桌上的道具试着让我们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2、幼儿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小朋友做完实验后,请小朋友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道具让鸡蛋浮起来的。

  三、实验(二)

  1、分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救了我们的潇洒哥,但是,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特殊的道具(盐)想请小朋友再来试着用盐做一次实验看看鸡蛋能不能浮起来。

  要求:三个好朋友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放一次盐就要在纸上记录一次,还要记录下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

  2、幼儿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幼儿做好记录。

  3、(1)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变化。

  (2)请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自己组的记录内容。

  教师小结:

  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我们发现鸡蛋仔盐水中会渐渐的浮起来,也成功的救了我们的潇洒哥。可是潇洒哥它还有一个烦恼,就是它得救了以后就不怕掉入水中了,可是他们还有其它的蛋类好朋友如(鹌鹑蛋、鸭蛋等等)它们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小朋友再见!

幼儿园科学教案5

  活动名称:

  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汽车的类型和特征。

  2.了解一些汽车的特殊用途。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PPT课件《各种各样的汽车》。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知道的汽车

  1.教师:大家平时见到的汽车长什么样?

  (幼儿的讨论)

  2. 特殊功能的车(播放PPT1、2、3、4)

  教师结合课件,小结汽车的基本特征以及功用。

  二.找一找:儿歌里的汽车

  1.教师:除了刚刚说到的小汽车,你还见到过哪些车呢?

  (1)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出示PPT 5、6、7、8、9

  (2)这些车有什么用呢?和之前我们看到的车有什么不同呢?

  2、欣赏儿歌:

  (1)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新的儿歌——车,我们先来听听。

  3.教师:儿歌里都说了哪些车?它们长什么样?各有什么作用?

  三.学念儿歌

  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边看PPT边逐句学念儿歌《车》。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6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和亲人的属相,培养幼儿和家人之间的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简单的推理能力。

  3.感知十二生肖所包括的12种动物、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感知、了解十二生肖一年一种属相,12年一个轮回的规律。

  活动准备:

  1.教具:自制生肖钟、山洞大山的图片。

  2.学具:蛋糕盒制作的钟面、十二生肖的图片.胶水等

  3.知识准备:幼儿认识时钟。

  活动重点:幼儿知道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

  活动难点:知道十二生肖每12年轮回一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生肖钟,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二、展开

  1.了解十二生肖的12种动物,简单的感知其排列顺序,理解其含义。

  (1)请幼儿说出钟面上有多少种动物,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看看是不是12种。从哪开始数呢?老鼠第一?谁第二?谁第六?小兔第几?

  (2)小朋友当中有没有属“小老鼠”的?为什么说自己是属“小老鼠”的?(引出“属相”一词,丰富幼儿词汇)小朋友还知道有什么属相?

  (3)小朋友的属相为什么有的是牛、有的是老鼠、不一样呢?(幼儿交流讨论)

  小结:同一年出生的孩子属相就一样,猪年生的属猪,牛年出生属牛……一年一个属相。

  (4)结合生肖钟观察一共有多少种属相。

  小结:原来,钟面上的12种动物就是人的12种属相。

  2.发现.感受十二生肖12年轮回一次的规律。

  (1)你还知道谁的属相?(请幼儿自由讲述自己亲人的属相)

  (2)想不想知道客人老师的属相?我们一起去采访好吗? (3)幼儿交流采访结果、

  (4)结合交流采访结果,引导幼儿思考:有的客人老师的属相和小朋友的一样,也有的老爷爷的属相和小朋友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启发幼儿结合“生肖钟”进行思考。鼓励

  幼儿说出客人老师的属相是以前轮回到的,小朋友的属相是以后轮回到的,属相是不停的轮回的,一年一种属相)

  (5)十二属相轮回一次要多少年?

  (6)小结:十二生肖12年一个轮回,一年一个属相,不停地向前的轮回。

  3.讲解故事,帮助幼儿了解十二生肖排列的由来并初步熟悉其排列顺序。

  (1)十二生肖为什么会这么排队,你知道吗?(鼓励幼儿按经验讲述)

  (2)介绍一个神奇的'关于体育比赛的故事,引导幼儿熟悉故事并复述故事。

  三、结束

  和幼儿一起制造生肖钟。

  1、小结:今天小朋友在生肖钟上发现了许多秘密:人的属相有12钟,属相12年轮回一次,一年一种属相。

  2、今天小朋友自己也来做一个生肖钟。

  附故事:十二生肖

  在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想给这十二种动物排个队,可是怎样排呢?十二个动物出主意:大家来比赛,按胜负决定谁排在第一,谁排在最后,玉皇大帝来做裁叛员。

  比赛开始了,参加第一个项目的是钻山洞比赛。老鼠、牛、老虎站在起跑线上。听到口令,老鼠一窜就钻进了山洞。老虎看见了心理也非常的着急,也学老鼠的样子想钻进山洞,但是不小心,脚一滑摔了一脚,等老虎爬起来的时候,牛已经钻进了山洞,老虎得了最后一名。

  紧接着进行的是爬山比赛。兔子、龙、蛇早早的站在起跑线上,口令还没有响,蛇就积极忙忙往山上爬,玉皇大帝判蛇犯规退出比赛。兔子又蹦有跳非常灵巧,龙要一步步往上爬,兔子得了第一名。

  第三项比赛是跨步比赛,谁的步子跨的大,谁就得第一,马、羊、猴准备好了,马跨出了一大步,羊的步子比马要小,猴的腿最短,跨的步子也最小。

  最后一个比赛项目是跳高比赛,鸡狗猪听到口令,大声一叫,鸡跳过去了,狗跳过去了,但是把横竿给弄倒了,猪鼓足了劲也没有跳过去。]

  比赛结束了,按照比塞的结果,老鼠排在了第一,猪排在了最后,次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幼儿园科学教案7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发现物体都有自然下落的现象,知道物体下落速度有快有慢有及轨迹有直线和曲线之分。

  2、探索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并初步了解其原因3、乐于参加探索活动,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活动准备:

  1、羽毛、同样大纸片、塑料袋、夹子、沙包、纸球、各种小型玩具、绳等。

  2、16k的纸人手两张;记录纸和笔3、阻力娃娃的图片和降落伞的图片,"妙妙科技园"场景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带领幼儿进入"妙妙科技园"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妙妙科技园"(二)出示活动准备,幼儿自由操作,发现物体会下落的特征。

  1、"妙妙科技园"里许多好玩的东西,请你们每人找一件喜欢的东西,把它往上抛,你会发现什么?(幼儿自由探索)2、你刚才抛的是什么?它怎么样了?

  3、为什么这些东西最后都掉下来了?

  :我们的地球有吸引力,把这些东西都吸下来了。这是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4、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又快又直的落下来,哪些东西是又慢又弯弯曲曲的落下来?

  (三)继续探索,感知不同物体下落的不同形态。

  请你再去玩玩,仔细看看这些东西掉下来时是怎样的?

  :这些东西掉下来时有的快,有的慢,有的直直的,有的是弯弯曲曲的,这说明不同的物体它掉下来的速度和路线都是不一样的。

  (四)探索同一物体改变形状前后其下落时轨迹、速度的不同及了解初步原因。

  1、出示两张16k的纸,它们在同一个高度同时往下落 ,让幼儿猜测谁先到地?下落的路线是怎样的?

  2、教师演示,幼儿观察,得出结论。(基本上是同时落地的,下落的'路线不是很直)将下落的路线用图表示。

  3、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们在一样高的地方不同时落地?(幼儿讨论后自由探索)4、你想了个什么办法使他们在一样高的地方不同时落地,它们掉下来时路线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师记录路线情况)5、这是为什么?(出示图示,讲解原因)(因为空气里面存在着阻力,就像这些箭头娃娃一样,我们是看不见的。 当它们掉下来时,揉成团的纸很小,只有一个阻力娃娃挡住它,所以纸团下降的速度快,路线比较直;而纸较大有三个阻力娃娃挡住它,所以这张纸下降速度慢,路线也不是很直)

  (五)出示降落伞的图片,了解降落伞降落的原理人们根据这个道理,发明了降落伞。如果没有降落伞,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时,会很快掉下来,会怎样呢?他打开降落伞后,好多阻力娃娃挡住他,他就慢慢地飘下来,就会安全地落地。

  (六)活动结束你们在妙妙科技园里玩得开心吗?那下一次我再请你们来这里来动手动脑发现科学小秘密,好吗?

  活动反思:

  为了很好地开展本次活动,课前我进行了的准备:各种纸,羽毛、球、沙包等。并把这些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预先得出一些结论。

  活动开始了,首先我没有给幼儿提出过多的要求,只是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探索环境,便于幼儿能自由的尝试,在我的启发和引导下,幼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把它往上抛,看看会发现什么。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物体的下落十分感兴趣,能积极动手试验,仔细观察,获取知识。接着我和幼儿共同验证他们自己的发现,通过看羽毛和抛起的纸球下落发现物体无论抛多高总要落下来。紧接着我又进一步引导幼儿再次探索,看看各种物体往上抛落下来是什么样子的,通过实验,幼儿发现物体落下来时速度有快有慢,落下的轨迹有直线和曲线之分。面对幼儿的感性经验,我又给幼儿了第三次尝试机会:通过把两张形状大小一样的纸,放在同一个高度同时松手,看看哪张纸先落下来,落下来的轨迹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又启发幼儿动脑筋想想有什么办法让两张一样的纸在同一高度不同时落地,落下来的轨迹又是什么样子的,此时幼儿的探索兴趣更加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仔细地实验着、观察着。最后我和幼儿把他们的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让幼儿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同一物体形状不同下落情况也不同。

  通过本次活动,我感觉科学活动的开展,实验是关键,幼儿知识的掌握,只有通过实验才会更容易理解,更记得牢。

幼儿园科学教案8

  【活动目标】

  1、了解自然界中奇特的花草植物,知道它们奇特的功能。

  2、通过观察画面、盆景,感知有趣的植物,并大胆地讲述植物的外形特征。

  3、产生进一步探究花草植物的愿望,对花草植物有好奇心。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实物投影仪一台,电视机一台。

  2、教师准备含羞草一盆,幼儿从自己家里带一盆有趣的植物、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

  3、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出示含羞草,引起幼儿的兴趣。

  (1)你认识它吗?知道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2)引导幼儿看看、摸摸含羞草,观察并说说:含羞草是怎么变化的。

  2、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有趣的植物、奇特的'植物。

  (1)出示自己收集到的奇特植物的图片、照片或相关资料向本小组同伴介绍。

  (2)每组推选1-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带来的最奇特的植物。

  3、观察画面,感知奇特的花草,了解它们特殊的功能。

  (1)幼儿自己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奇特的花草,并与同伴交流。

  (2)教师用实物展示仪放大幼儿用书,讲述引导幼儿看图,并逐一介绍:

  ①会捉虫子的花草:毛毡苔、猪笼草、瓶子草、捕蝇草。

  ②世界上最大的花:大花王;

  ③会动的花草:含羞草、向日葵;

  ④长在水里的花草:睡莲、王莲、荷花;

  ⑤可以治病的花草:黄连、金银花;

  ⑥沙漠里的植物:仙人掌、仙人球、仙人指。(幼儿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案9

  核心导读: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了解风的形成,知道空气流动就形成风。

  2.通过实验知道风的作用,体验大自然的神奇,热爱大自然。

  3.体验科学游戏的乐趣。

  材料准备

  皱纹纸、硬纸板、普通A4纸等不同质地的纸、塑料袋、吸管、扇子、风车、记录表、笔。

  指导要点

  1.猜测风的形成。

  2.尝试用不同的纸张、物体造风。

  3.尝试形成风来吹动风车,让其转动,探索风车转速与风力的关系。

  4.自己制作简单的风向仪,测试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在记录表上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实施步骤

  1.猜一猜。在实验之前,先请幼儿猜猜风是怎么形成的?风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从哪里知道起风了?风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2.造风。让幼儿尝试用不同的纸、材料想办法制造出风,比如用纸扇、用吸管吹等等,并说说你从哪里看的出有风了。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

  3.风的作用。感受风的存在,想办法制造出风让风车转起来,探索不同物体产生出来的风力不同,越是硬,表面积越是大,靠物体越是近,产生的风力就越大。知道风力越大,风车转的越快。

  4.制作风向仪并记录。用皱纹纸制作简单的风向仪,从不同方向制造风,探索风向和风源的关系。

  5.讲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记录表内,并与同伴分享探索结果,交流,遇到问题继续探索解决。

  反思分析

  这个探索活动是在组织语言活动《风在哪里》后我向孩子们提出的延伸问题,孩子们都知道了从花、草、衣服等东西被吹动后,可以知道风的存在,但是风是怎么来的呢?我把这个问题留给孩子探索。孩子们先纷纷猜测,然后通过我提供的材料开始探索、实验。我发现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非常投入,他们尝试用不同材料制造出风,有的孩子还发现同一种材料能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出风。制造出风以后,我通过风车转动来让幼儿发现风力的`问题,通过风车转动的速度不同,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风力与风车转动的关系,知道同一种材料用力大,就能转的快。但是这个要教师指导,因为不同材料产生的风力是不同的。这里有两个维度,孩子会弄不清。最后风向与风源的研究也是比较简单的,我让孩子用箭头表示风源,用小旗表示风向,孩子们都能很清晰的表示出来。我觉得还能再延伸一点,比如教师可以收集更多材料,让孩子讨论风的利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对大自然的影响等等。

幼儿园科学教案10

  目标:

  1、认识几种动物,了解其特征,知道它们是世界之最。

  2、通过竞赛游戏,提高记忆力、表达能力,反应能力等。

  3、对动物产生好奇之心,激发探索欲望。

  准备:

  PPT 贴纸 课前向家长了解动物之最(如最大的鸟--鸵鸟、最小的鸟---蜂鸟等过程:

  (一)谈话引出主题

  1、小朋友,你们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呢?在你心中什么动物是最大的?什么动物是最小的?

  2、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动物朋友,我们来看看它们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

  (二)认识几种动物,了解其特征,知道最大与最小。

  1、认识鸵鸟提问:这是谁?它长得什么样呢?

  你见过的鸟中它是最大的还是最小的呢?

  师结:对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鸟,身高可达2.75米。有房子那么高。它跑的'飞快,连马也赶不上它。

  2、认识蜂鸟提问:这只鸟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你在哪见过它吗?它长得什么样呢?

  你知道它有多大吗?

  师结;它的脑袋只有一粒米大,是世界上最小的鸟。

  3、认识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 ,世界上角最多的动物--千足虫等。

  4、你还知道什么最大或最小吗?

  (三)通过比较知道最大与最小

  1、出示三张动物图片:小狗 小猫 小老鼠提问:这是谁?他们三个比较谁最大?谁最小?

  2、同形式比较最大与最小。

  (四)竞答游戏

  1、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最大与最小知识竞赛。

  2、告诉游戏规则。

  3、教师出题小组竞答:小组轮流 举手抢答(答对一题的一分)如:世界上最大的鸟是什么鸟?

  世界上跑的最快的动物是谁?

  动物爸爸、妈妈、宝宝谁最小?

  4、评奖:得分多的小组为智慧宝宝,用贴纸奖励。

  (四)延伸活动:

  1、世界上有很多东西都是最大的或最小的,请你与爸爸妈妈找找资料看看还有什么动物是世界之最。

  2、还有一些是通过比较知道最大与最小。请你找找、比比谁最大?谁最小?

幼儿园科学教案11

  活动目标

  1、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激发探究植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到马铃薯的食用方法,喜欢吃马铃薯。

  活动准备

  1、图片:食用马铃薯的图片,生长的马铃薯,发芽的马铃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薯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这是什么?你们吃过吗?这是用什么做成的?

  幼儿讨论

  教师: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土豆”,它还有一个名字叫“马铃薯”。今天我们来认识马铃薯。

  二、认识马铃薯及其生长过程

  1、出示图片:马铃薯

  教师:这是什么?它还有一个名字呢,知道叫什么吗?

  2、出示发芽的马铃薯图片。

  请小朋友看看这个马铃薯有什么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看看马铃薯哪里最容易长出小芽?

  猜猜把长芽的埋到土里会不会长出叶子,会结出新的马铃薯吗?

  3、了解马铃薯的生长过程

  (1)让幼儿讨论:发了芽的马铃薯切成几块,切口朝下埋在土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2)教师:马铃薯的根和芽一天天长出来。

  马铃薯的根是从有芽的地方长出来的,你知道芽朝哪里长吗?

  往地里长还是往有阳光的地方长?

  幼儿讨论后知道,芽朝着有阳关的地方长。

  (3)教师:什么时候长出叶子了,看到露出地面长出嫩嫩的叶子,

  你就会知道在这个地方有一棵马铃薯了。

  (4)教师:叶子越长越多,地底下发生什么事呢?

  (幼儿自由讨论。)

  (5)教师:马铃薯宝宝要长出来了,知道宝宝长在哪里吗?

  原来是长在根的最前端。宝宝在地下长,地上面开出漂亮的花了!

  (6)提问:我们什么时间才能把马铃薯从土里挖出来?

  (7)出示图片,观察地里成熟后的马铃薯。

  教师:花谢了,叶子也枯萎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挖出长大的马铃薯了。

  4、教师小结马铃薯生长的过程:

  把发芽的马铃薯切成块,切面朝下埋在土里,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在土里发芽长根,

  露出地面时长出嫩嫩的叶子,长了许多叶子以后开出漂亮的花,马铃薯宝宝在土里慢慢长大,

  等到花和叶子枯萎了,马铃薯就长大了,我们就可以吃了。

  三、马铃薯的食用

  1、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马铃薯都可以吃?长芽的,已经变绿了的可以吃吗?

  教师:长芽的,已经变绿的马铃薯有毒素是不可以可以吃的。

  2、提问:马铃薯可以怎么吃呢?

  幼儿讨论

  3、出示马铃薯制成的食物图片

  教师和幼儿一起归纳做法:可以炸,炒,煮,烤。切成块,丝,整个,土豆泥等。

  教师:想不想吃马铃薯啊?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美味的马铃薯食品吧!

幼儿园科学教案12

  教材简析:

  测量是一个比较传统的科学内容,以往的测量活动大多是教师为幼儿提供一定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筷子、绳子、粉笔、吸管等,让幼儿进行测量的,他们的思维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师所提供的工具内,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们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儿却能够去发现。

  设计理念:

  本活动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出发,将幼儿身边的事物"桌子"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起幼儿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自主的探索、发现、操作,进而创造,从而获得测量的正确方法与经验,从中体验经过他们自己探索发现而获得的成功,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创造性地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2.幼儿能积极动脑,解决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测量,体验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蜡笔、纸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张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们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们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们知道这些桌子有多长吗?

  那就让我们自己动脑去量一量吧!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生活中,可以用来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动一开始我以幼儿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来导入,直接进入正题,通过问题"桌子有多长"一下子调动起幼儿的兴趣,让孩子寻找身边的测量工具并积极地去动手操作,解决疑问。]

  (二)幼儿进行测量,自己动脑寻找量具进行测量。

  量完后提问:

  1.你刚刚是用什么量的?(幼儿介绍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请你来给大家示范一下。(请多个幼儿回答并示范)

  3.你觉得他的这种方法怎么样?(每请一个幼儿示范后,让其他幼儿评价一下)

  4.教师与幼儿一同总结,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方法: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开始测量,如果长度不够,做好标记,再从标记处接着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儿进行测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儿纷纷寻找测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蜡笔盒等等,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测量,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而交流的过程则是让孩子大胆的说出自己的做法,教师始终支持孩子的活动,只作适当的引导,不同的做法其实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终孩子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找到了正确的测量方法。这样的过程让幼儿感到是他们自己在获得经验,获得知识,而不是老师说教、灌输给他们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了发现的乐趣。](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再次测量桌子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现在老师要请你们用和刚刚不一样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长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你记录的结果要自己看得懂,别人也要看得懂。

  1.幼儿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让幼儿出示测量记录表)3.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为什么同一张桌子,你们量了之后记录下来的结果不一样呢?(幼儿讨论后回答)4.教师小结(边演示边操作):虽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来的桌子的长度还是一样的!

  5.介绍常用的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巩固。有了第一次的测量经验,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这一环节增加了难度,让幼儿用和第一次不一样的方法测量,而且还要记录。记录的过程也是幼儿创造力和能力的体现,因为幼儿由于能力差异,记录的方式会不一样。活动在此逐渐深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即"为什么同一张桌子测量记录的结果却不一样"然后在讨论的过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原来是测量的工具不一样,但桌子的实际长度是不会变的,教师同时适时的引入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工具,拓宽孩子的经验。教师始终都是让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在关键时刻用问题来引领幼儿,起一个"推一把"的作用。](四)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对象,进行测量并记录。

  师: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可以去量一量,你还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时候,把你量的对象、量时用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记录下来。你还可以和别人对照一下,同一样东西,量的结果一样吗?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测量。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并指导。

  2.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测量的过程。

  3.集体交流评价。

  4.教师总结。

  孩子们在学会测量并记录之后,兴趣就更大了,为此,教师适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让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东西,只是孩子们测量的范围更广了,教师也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的权利:你还想量什么?同时鼓励幼儿进行合作测量:如果你一个人不行的话,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测量,让孩子从中体验合作的快乐、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使同伴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

幼儿园科学教案13

  活动目标:

  1.感知影子的颜色、形状,获得有关影子的具体经验。

  2.对探索影子的活动产生兴趣,提高细致的观察力和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实验材料:一个美丽的布娃娃。

  2.幼儿已获初步经验,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3.时间安排:有阳光的日子。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幼儿对影子的探索兴趣。

  1.教师:你们认为人有影子吗?你的影子在哪里?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把它画下来。

  (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影子的特征。

  1.教师:你的影子是什么样的呢?

  2.分组实验:教师引导幼儿在阳光下做各种动作,观察影子的颜色和形状变化。

  3.借助布娃娃玩具,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师:美丽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么颜色的?教师:布娃娃举起双手,她的影子怎么变化了?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师:你和你的影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四)绘画记录,请幼儿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画下来。

  1.教师提醒幼儿思考怎样画出自己的身体和影子。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自己是哪个?

  3.教师和幼儿讨论:影子在身体的什么位置?

幼儿园科学教案14

  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

  活动目标:

  1、了解影子。

  2、初步知道影子的形成是由于物体遮住了光线这一科学原理。

  3、通过游戏,初步感知影子与光的关系,引出阅读主题——影子。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纸制蝴蝶四只,每组幼儿相同纸制蝴蝶四只,表格人手一份,示范图每组一

  2、油画棒、电筒、剪刀若干。

  活动过程:

  一、魔术(手影游戏)

  小朋友,这是老师的'一双手,老师用它来变个魔术,看我用手变了什么?(小狗)

  小狗在做什么?(张嘴)

  现在又变了什么?(孔雀)

  我又变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看是谁?

  二、初步了解

  刚才小朋友看到的是手的什么?(影子)

  手不在光线下,能看到影子吗?(不能)

  你看到过影子吗?哪些地方有影子?(太阳光下、路灯下``````

  我们听听影子的自我介绍吧。

  三、放幻灯——影子的自我介绍

  看,我就是影子,每个人都有影子:妈妈有影子,爸爸有影子,娃娃也有影子,母ji有,

  蚂蚁有``````植物也有影子。我是怎么来的呢?我呀和光是好朋友,当光线照在物体上,物体遮住了一部分光线,就产生了我。

  提问:人有影子吗?哪些物体还有影子?

  影子是怎么来的?你认为影子会动吗?会做动作吗?

  四、游戏“会变的蝴蝶”

  (出示蝴蝶)小朋友们,蝴蝶有影子吗?(有)老师这里有4只蝴蝶,它们的影子是怎

  样的呢?请你猜猜看,然后把影子与实物连起来。(幼儿回答猜测结果)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的答案是对的呢?(用手电筒照一照)

  幼儿进行操作实验,并记录结果,教师总结。

  五、找影子

  小朋友们现在坐在教室里,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吗?想想为什么看不见?要在哪里可以看

  见?(太阳光下面)你们想看到自己的影子吗?我们一起去找找自己的影子吧。

  六、幼儿自由讲述发现的结果,教师总结。

幼儿园科学教案15

  一、 说教材

  《沉下去浮上来》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次探索活动。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逐渐增强,对身边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乐意亲自动手去探索。本次活动利用丰富的材料,让幼儿去挖掘一些事物表象下的原因。沉与浮的现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次课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如用眼睛看,用手摸等,多种方式,如操作、想象、讨论等进沉与浮的行探索活动,并通过比较得出结果。

  二、 说活动目标

  (一)、根据纲要中科学领域的总目标,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从态度、能力、技能三个方面预设以下几个目标。

  1、观察不同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对这一现象感兴趣。这是从幼儿的态度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目标。大班幼儿好奇心比较重,所以要培养幼儿对周围科学现象感兴趣,要让幼儿亲身去观察,从而感受到科学的奇妙。

  2、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这是从幼儿能力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是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重点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逻辑能力和表现能力。

  3、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这是从幼儿技能培养角度考虑预设的。大班幼儿的动手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这一目标主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动手操作去体验各种物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正确的方式记录和规范的语言表达探索沉与浮的科学奥秘的过程和结果。

  大班幼儿虽然词汇量逐渐丰富,语言表达的能力也逐渐增强,但相对来说语言表达缺少逻辑性,而对科学现象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对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把本目标作为本次活动的重点。

  难点:尝试运用已有的经验和同伴的帮助,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沉与浮的科学现象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并且会经常用到,所以,在幼儿初步了解沉与浮的原因之后,把寻求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三、 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的要求,我多本次活动做如下准备:

  1、 课件制作及电脑、投影、音响的准备。课件准备就是影像资料:海上漂浮的船和一些其他的物体。

  2、 透明的水槽或水盆每组一个,木块,木片,钥匙,啤酒瓶盖,饮料瓶,棉花,橡皮泥等物品每组一套。记录卡每组一张,分类筐每组三个(筐子侧面分别贴着沉、浮和悬浮的标志)。

  3、 大字卡“沉”与“浮”

  四、 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师幼互动,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过程,所以采用如下教法:

  1、 多媒体展示法:利用电脑和投影向幼儿展示海上漂浮的船和其他各种浮在海上的物体,引起幼儿强烈的兴趣。

  2、 提问法:提问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幼儿将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 说学法:

  整个活动过程提倡幼儿主动体验,探索,让幼儿主动学习。所以,本次活动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 操作法:准备充足的材料,让幼儿去体验各种物体的沉、浮,总结沉与浮的基本规律。

  2、 观察法:让幼儿观察物体的特征以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3、 记录法:教师提前做好记录表,让幼儿养成总结记录总结的好习惯。

  4、 讨论法:引导幼儿经过讨论、合作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正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