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时间:2022-10-17 18:12:27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信,肯定对各类书信都很熟悉吧,书信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思想、表达意见、传递信息、互通情况的工具之一。相信写信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1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08一113页。作者通过书信的形式向儿子介绍了自己的成长历程,同时对儿子的性格、思想、行为进行剖析,勉励他不断完善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一些生僻字词的用法,能正确、灵活地加以运用。2.进一步了解书信的有关知识,明白作者如何通过这种体裁表情达意。3.通过作者一些字词句的使用,体会这些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文章使用许多.写作手法来加强表达效果,应掌握其精髓,并能正确、灵活地运用。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深情朗读部分片段,并详细讲解这些内容如何表达、升华作者的思想。

  2.教师设计问题,让学生去从不同角度理解、体会作者的父子深情。

  3.组织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探讨对父子、母子亲情的认识。

  4.结合其他关于亲情的名篇,来谈如何从细微处来表现,使学生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朴实,从内心激起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热爱。

  2.使学生能够恰当、客观地认识许多有关“代沟”的一些争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牛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进一步理解书信这种文学体裁的有关常识,并能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

  2.体会书信这种文学体裁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难点

  1.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对于书信对象所起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对儿子的分析,来让他不断从性格、意志等方面完善自己。

  ◆教学突破

  1.运用仪器和设备,放映一些关于亲情的名片的片段,也可通过图片来加强效果。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揣摩、领会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来感受这些手法的.写作技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查找关于亲情的图片、音像等资料,如课文的朗读带、名片的录像带。

  2.搜集一些以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为内容的文章,与本文在风格上进行比较。

  ◆学生准备

  1.尝试有感情地阅读这篇文章,标示出重读的字词,摘抄描.写作者的饱含深情的句子;主动查找并了解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2.摘抄一些反映父、母爱或其他亲情的文章,认真体会;绘制父亲或母亲的图画。

  教学步骤

  (1课时)

  一、教学流程设计

  1.从描写亲情的句子或文章入手,结合自己的`所掌握的知识,思考相关作背景问题,导入新课,进入新课。

  2.朗诵教学。学习朗读的技巧,在朗读中初步体会书信的意境和情感。

  3.设置问题,分组研读。 探究动词的使用效果,体会书信的内涵。

  4.让学生分组讨论关于亲情的文章的技巧所在并能体会其中饱含的深情。体会作者如何慢慢通过铺垫表达情 感,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写作。

  二、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 分钟)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叙述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的认识与感受。

  2.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会赋予亲情不同的内容,结合一些人的对亲情的说法,导入新课。

  3.有感情朗地读文中集中反映作者感情的片段,指导学生注意字音、停顿、重音和朗读的技巧。

  4.给学生两三分钟时间,默读体会。

  学生活动

  1.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父爱、母爱或其他亲情的感受或认识。

  2.自己摘抄的描写父、母爱的句子,感受这些感情的朴素与宝贵,激发自己的情感。

  3.在听读的过程中,纠正字音,划出停顿和重音,初步体会这些句子所蕴涵的感情。

  4.默读,体会书信大意。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本课生字词;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结构,理解举例在信中的作用;

  3、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4、领会信中所饱含着的深情,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4。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讲一则小故事,在绘声绘色的讲述中让学生感觉到自然界中母亲的伟大。

  自然界是这样,人类更不用说,有这样一个比喻:父亲象一张弓,积蓄了一生的力量,也要把儿子射出大山。你们认为你们的父亲是这样吗?(学生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将军,读一读他给儿子写的一封信,从中感受父辈对自己子女的`拳拳之心。(板书课题),注意这位将军的名字(亚洲)并展示多媒体,了解作者。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圈画生字词,自己动手解决。(展示多媒体及时检测);

  2、信中主要讲了什么?

  (三)、深入理解,合作探究

  父亲肯定了儿子的哪些优点,又提出了哪些希望?

  1、优点:

  a、写了哪些事例?你对哪个事例印象最深?并谈感受。

  b、为什么只突出这两个优点?

  c、你认为自己有哪些优点?请结合实际谈谈。

  2、希望:

  a、写了哪些事例,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b、为何只强调这两点呢?

  c、你怎样看待自身的不足?联系实际谈谈。

  (四)、口味语言:

  从本文中推荐名言、警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五)、作业

  1、把你从本文中推荐的名言、警句制成卡片,看看谁做的最好(从布局、内容、字体等方面比较)

  2、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尽可能回答你父亲可能对你提出的的希望。

《给儿子的一封信》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读文理解举例在书信中的作用,积累文中的经典语言。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动交流深刻理解书信中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父母的爱子之情,培养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

  体会书信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并如何使情感得到进一步深化的。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作者对往事的回忆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小黑板一块用来出示预设问题及作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人的一生中会拥有许许多多珍贵的东西,(问学生)生命中你最看重什么?为什么?(生答)(老师归纳)我们每个人最看重的事物也许不一样。有人最看重艺术,愿意为艺术奉献终生;有人最看重自由,“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有人最看重学识;有人最看重健康;有人最看重诚信等等。然而不管你最看重什么,人的生命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也应该是人人必须看重的,那就是亲情,它是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的永恒。

  今天,我们来学习刘亚洲先生《给儿子的一封信》,这封信寄托着父辈对子女浓浓的真情,相信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不少新的感受和启发。

  二、解题

  1、介绍作者刘亚洲先生。

  刘亚洲 1952年10月出生,1968年参军,1972年人武汉大学英文系学习,1974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长篇小说《陈胜》于1977年出版。大学毕业后到空军联络部工作,以敏锐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捕捉国际军事斗争新动向,创作了一系列国际军事题材的报告文学,代表作品有《恶魔导演的战争》,《攻击、攻击、再攻击》等。1984年,南国有战事,随军采访,负伤,创作了战争题材的小说《一个女人和一个半男人的故事》,引起反响。1984年在第四次全国作家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6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方语言系客座教授。1990年后创作了《广场》、《之死》、《实录》等作品。多次获奖。不少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国外出版。

  2、读了标题后,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

  明确: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这两个问题正是我们解读这封书信的关键。

  三、初步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结合文后字词积累,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2.思考“解题”2中提出的问题。

  四、研读课文

  要求学生围绕下列问题进行分析:

  ①刘亚洲先生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信?

  讨论后明确:(老师补充介绍)这封书信原来有个题记:“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要求家长给孩子写一封信,遂作。”联系全文,学校组织“进入十四岁”仪式才让作者意识到“十四岁”也是“人生的一个台阶”。进而联想到在这个人生的台阶上,有人胸有大志,例如:“我和你妈妈都是十五岁参军的”,爷爷和外公都是十六岁参军、“闹红”的;有人失足,进了劳教所。作者在这个重要关口给儿子写这封信,是企盼儿子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打造生命辉煌的篇章。

  ②信上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信中提出了儿子的优点:一是“心地善良”,一是“具有平民思想”;还对儿子提出了希望;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

  ④个性化感悟:师生共同体会书信中蕴含的情感。(老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进行引导:父亲肯定儿子优点时是怎样的感情?为什么要对儿子提出希望?文中哪些事例你印象最深?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站在父亲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这封信充满了深厚的父子之情,其中主要有这样几种情感:

  A赞许、欣赏之情。作者认为儿子具有优秀的品行,“心地善良”,“具有平民思想”,这些都是作者赞许、欣赏的地方。文中列举了他对大自然充满爱心的事实,同时还称赞他诚实,不说谎,并且我们“反过来也被你的行为所教导”。“平民思想是现代化和现代政治最重要的灵魂”,谈儿子的“平民思想”时,写他喜欢去平民居住的胡同,不以自居,儿时坐小汽车“宛如做了亏心事”,有时在街上拾起别人扔的废纸放进垃圾筒。事情虽小,却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儿子的这两个优点,正是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之本,故而作者充溢着赞许、欣赏之情。

  B担心、忧虑之情。儿子身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举轻若重”,“意志稍缺”等。“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苦苦焦虑不安”,“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这种拿不起、放不下的性格对儿子的成长非常不利。儿子“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意志力还不够强,所谓“坚强者办大事”,因而父亲对儿子的缺点本能地充满担心、忧虑之情。

  C希望、渴盼之情。.基于儿子的不足之处,父亲提出了两点希冀:一是“应有博大的胸怀”,二是“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两点正是一个人感悟人生真谛、追求生命价值的基石,正是一个人战胜挫折、迎来胜利、迎来成功的桥梁。作者饱含真诚的目光渴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拥有这两笔财富。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并解释词语:

  倚马万言 净土锐减取悦熟稔 希冀 豁达 诀窍

  2、思考:十四岁作为人生的一个台阶,你认为还必须具备怎样的一些品质?要求:(1)要言之成理,(2)形成文字,准备下一节课演讲发言。

  第二课时

  一、复习书信内容。

  二、个性化论坛

  1、请同学们围绕下面的几句话充分发表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①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它。对社会上那些作践自我生命,把生命当作儿戏、浪费生命的现象,我们应该鄙视。然而珍惜并不等于固守和过分的在意,如果你一味地去担心生命的消亡,一味地看重生命中的每一个细节,你就会陷入自怨自艾的精神泥潭中。课间为了点小事和朋友闹了矛盾,生活中不容许别人对你有任何误解,丢了一块橡皮你牢骚满腹,一道难题你没有做出来你伤心不已……这些都是你太过看重生命的缘故,这不是一种面对人生的良好心态,如果你想到生命仅仅是一个过程,生命中还有其他很多分量更重的事情,也许你就会释然些。

  ②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

  人生中有很多很多的财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聪明的廪赋常常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们梦寐以求的财富,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服务社会的重要因素。但后天的许多品质往往比聪明更有用,更让人倾心追求,比如:坚强的意志。它是一个人做任何事情时都必须牢记的,也会在事情的关键时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它也最能反映个体的精神面貌。很多人都认为:坚强的意志是人生的支柱,它能克服人的种种惰性,是比聪明更重要的财富。

  ③生命是一种宣泄,生命是一种咆哮,生命也是一个有无。

  “宣泄”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疏散吐露心中的积郁。“生命是一种宣泄”要比这解释含义深广得多,它不仅仅指一个人在生命的过程中要时常疏散吐露心中的积郁,它还有其他的种种理解。从出生到消亡这样一个过程,人的能量在渐渐地逝去,这样一个过程是“生命的宣泄”的过程;一个人的思考和想法有向他人表达的欲望,这样的行动也可以称之为“生命是一种宣泄”……

  “咆哮”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虽然人的暴怒喊叫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内容,但“生命是一种咆哮”绝不仅仅指这一点,它还有其他的种种理解。“生命的'咆哮”可以比喻人生的过程也应像水流一样奔腾轰鸣,生生不息,轰轰烈烈;平淡虽然是人生的一种选择,但很多人会在某一情境中产生突然的能量爆发,比如逆境时的奋起,这亦是一种“生命的咆哮”……

  “生命也是一个有无”意味着生命是一个从有到无,从无到有的过程,“人的生”是基因排列的“有序”形式,“人的死”便化为了能量的“无序”形式。生命过程中还有很多“有无”;“有”可以理解为“拥有”, “无”便是“失去”;哲人说,有无相生,现象与本质中,矛盾中,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里,艺术中,“有”“无”常常是相依相存,相互转化的。

  ④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身体、感受和生活方式,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做人理所当然地要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一个人的精彩。那为什么要“再做别人”呢?文中说:“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其实,当你听从了父母的教会和吩咐,当你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你的身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他人的影子。而且,一个人也不可能纯粹地为自己而活着,你得考虑你周围的人,你常常会为他们而活着,甚至做着自己不太愿意的事情,但这也是必须的。这些都表明:你是“在做别人”。

  2、讨论:十四岁作为人生的一个台阶,你认为还必须具备怎样的一些品质?要言之成理,可以进行演讲和辩论。

  点拨:必须具备的品质是要有理性,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宽容和理解等等。

  三、布置作业

  1、查阅资料,积累有关“人生感悟”的哲言妙语。

  2、背诵文中有哲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