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心得体会>心理课的心得体会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

时间:2022-08-19 20:25:3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理课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

  当我知道我们要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我非常的不高兴,难得双休日我们有时间可以好好玩,晚上还要去上课,我当初也觉得心理课是一门很枯燥的课,无非就是给我们讲一些理论、认识一些心理名词、心理疾并叫我们如何自我调节等等,可是在我上了第一节课后,我就知道我错了。老师的课并不无聊,课堂气氛很活跃,老师会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一些交流,让我们当堂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我的印象中,上课一般用的只是脑,大脑不停地思考问题解答问题、记忆等,但心理课不一样,它给我的感觉是心灵的解剖,它的内容大部分都与我们有关,我们会很诚实的上这门课,因为我们想更多更好更准确的了解自己。这是我上心理课给我的最大的感受,是一种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一种反思一种自我省视,心灵的安抚,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有些课时给我的更多的是快乐和知识。上老师的课很轻松很愉快,相比往常这个时间段我会在宿舍玩手机玩电脑愉快多了,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也肯定比我在宿舍浪费时间值得多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就算老师的课不愉快它也比我在宿舍值得,因为上课接受知识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只是我们大多时候心里不愿意,它便变得与我们相处的不好。我都觉得可惜,因为我因其他的事情逃过课,现在也不明白当初为什么会觉得心理课是枯燥的。我往往还在没弄清楚对象、还在不了解对象的时候就做出判断,然后就会影响我对这个事物的看法,这是不好的。

  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互相认识,学会自我介绍,当堂认识两个新的同学,还让同学给我们示范。我胆子比较小,老师让同学上去的时候我有在庆幸自己没点到,老师找了坐在角落里、不太起眼的同学。课堂很是活跃,尤其是同学上去认识新朋友的时候。当然也有相对不轻松的时候,就是给我们讲道理的时候。

  我记得老师说过,现在心里有点病是很正常的,也有好多同学愿意把心里的结说出来,让老师帮助,我们要学会自我帮助,自己给自己暗示。向老师同学倾诉交流,把心中的疙瘩解开。我记得我高中有段时间心里很难受,不是学习压力,没有理由的难过,可能是为自己感到失望,感觉在虚度时光,当时我也想让自己尽快摆脱这种状况,可是我又不知道要怎样摆脱。我也不想和任何人说,因为我觉得他们不会理解,反而会引起对我的另一些看法,看书也不行,后来我和好朋友打了电话,我对我自己的事情丝毫没提,可是打了电话后我会觉得好过一点,即使我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时候我就知道,其实交流交谈改变的'是心情而不是解决问题,等你的心情改变了,你心中的不快、难过也不见了,交谈的内容也不一定就要说自己的事情,后来我就学会了以这样的方式来调解自己,但这个方法也不是都有用,会觉得很矛盾,我居然到了用这种方法来使自己不难过了的地步。也发现越长大心里的问题就越多。这大概是我多想的习惯造成的。所以听到老师说现在的人心里多少都会有一点毛病,或大或小,我也就不那么担心了。

  我记得老师给我们做过这样一个游戏,让我们自己在纸上写20个句子我是谁,当时我们都觉得好难写,20个句子,可是越写到后面就发现20个句子根本不够写,越写越想写,后来我回到宿舍写了一篇日志,题目就是我是谁,好好的看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看看自己眼中的自己与理想中的自己有多大的差别。人往往会因为外界因素而改变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把自己原来好的优秀的思想变少变没,然后自己就变得越来越脱离自己原有的轨道,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怎么会是这个样子的,然后又陷入自责当中。我觉得老师很有趣,我们在写的时候老师已经给我们准备了纸笔,有时候交上去,有时候自己留着。上这门课程,没有压力。

  我们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慢慢步入社会,一方面还能像孩子一样,未免不会产生某些疑虑某些心理的问题,那么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我们的不可缺少的过程。刚步入大学的时候。学院还组织了大家做了个心理测试,通过测试看看大家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就知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做出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不能不表明,我们的心理、思想出现了那么一点小小的问题。学习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里起作用,等我们真正步入社会后,我们也同样需要这些方法来调整自己,摆正心态。

  心理健康课令我受益匪浅,我感悟到人世间爱的可贵,学会了与人共处,我会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平日生活中去,接受爱,报答爱。就让我们乘着爱的翅膀去腾飞!在心理课上,我学到很多知识,虽然没有当堂回答问题锻炼胆,我也感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并下决心改正。上心理课的老师讲课很有特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也希望老师能开展有关心理的什么活动,让我们以后没有机会上课、但又不敢去到心理咨询室的同学能参与健康心理的测试等等,让更多的同学更好的了解自己。我也相信,一定会有很多同学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我喜欢上这门课程的理由之一是老师会与我们做交流、给我们做心理测试、课堂活动。最后一次课堂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么个活动,让我们绘制自己的心情图,从星期一到星期日,看情绪表的波折。我发现自己课多的那一天心情最差,课少的时候最高兴。后来老师给我们讲了abc法则,是说性格的,大家做了性格测试,希望老师多在课堂上做一些这样的活动,不仅使课堂气氛更活跃了也让我们更起劲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上老师必不少讲的是恋爱,大学恋爱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些指点,让我们或多或少有了方向,通过学习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及恋爱中的技巧,让我认识到大学生恋爱的正确处理方法,更加深了对恋爱含义的认识,当然也会更慎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恋爱。

  另外生活中,我们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想一些开心的事情,必要的时候改变自己,心态很重要,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另外,一定要坚持自己对的、优秀的好的思想,这样就不会把自己变得对自己很失望,和同学和睦相处。就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我最需要改变的是说话,说话的方式和音量。我说话声音太小,有时说话并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想法,有时又不得已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就要自己调节一下,幽默可以让气氛活跃,也让谈话轻松。

  最后对老师课堂的建议,我觉得老师虽然和同学们有沟通有交流,但是对心理课来说,我希望这种交流越多越好,让更多的同学有机会,当然这也要同学们自己争取和配合老师。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回忆,我觉得老师很可爱,上起课来就很轻松,又能学到知识,没有什么大压力,老师也很友善,像姐姐一样给我们辅导,让我们不那么枯燥,希望老师继续保持。我也会采取一些小办法,例如每天给自己写一句鼓励的话,每天对着镜子微笑,去湖边吼吼,练练眼神让自己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虽然我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我也会找机会和老师沟通交流。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2

  虽然说我有时候喜欢写一点小文字来记录自己成长经历的习惯,也早就想写一篇关于自己上大学以来在思想上心理上的转变的文章,但囿于没有一个好的契机来动笔,所以就迟迟未写。现在,既然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关于心理课后的感想的文章,那么我就利用这个机会来写一下。

  我本人对心理学哲学一类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是因为我觉得应用好心理学对我们的成长以及人生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对心理学的认识是比较客观的,怀着对心理学的热爱,每次上课我都尽量去早点坐前面一点,尽管每次上课前两排坐的人很少。每次上课我都很认真地在听,认真思考,这也是我的一种上课习惯,在课堂上,我发现老师讲的很多观点我都有很深刻的体会,往往我的观点和老师的不谋而合时,我心里就乐呵。

  我是湖北人,20岁差两个月(不知为什么很关注自己的精确年龄),经历过两次高考。第一次高考,一本线没过,只能上好的二本。考后那段时间我一直在上与不上二本之间纠结,最后还是家长亲戚的说服下选择了复读。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有实力考上好的学校,只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因为就读的学校是全市最好的学校——仙桃中学,竞争力很强,本身压力就已经很大了,再加上高考前一段时间患上了荨麻疹影响了复习进度和考试心态,所以考得很糟。

  我想复读那一年是我高中阶段最为轻松的一年。复读那年我想明白了很多事,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学会了淡然面对一切。那个时候我脑中只有一个想法:既然来复读了,那就没办法,除了复读我还能做什么,只能随遇而安,这个阶段总会过去的,所以就认真学习吧。可以这么说我现在的人生方式就是随遇而安。因为有过了高三,觉得一切都不是那么难了,而且我不相信自己再学一年还考不上理想的学校,所以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很小。在课后我从不强迫自己花时间学习,更多的是和同寝室的人一起玩乐,除此我做的仅仅是上课认真听讲,晚自习认真自习。说真的,那时候不再觉得学习是件多么痛苦的事,反而觉得是件很轻松愉快的事。我想这跟我的思想转变有关吧。

  由于有个平和心态,二次高考前一点都不慌张,倒是有点生活就继续这样下去的想法,整个人也淡定得要命,完全没有因为高考而有所不同。我原本的目标是武大,不过可惜,没考上,来了地大较好的专业。

  在第一次高考之前,我也曾憧憬过:只要进了大学就会很轻松了。但是,在复读的时候我就不这样想了,而是认为人的一生不会有绝对轻松时候,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任务和压力,人要善于从压力中寻找快乐,而心理学就是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问题的吧。所以我不会跟其他同学一样,在高考之后放纵自己,做些诸如熬夜泡网吧、K歌之类的事,而是表现得不过分的高兴和悲哀。

  以上就是我大学之前的简短经历和思想变化。

  在来到地大这个全新的环境后,我发现我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几乎是360度大翻转,一改以前幼稚、恶搞的风格,变得沉稳、深沉、少言、理性与感性兼具。连穿衣风格也变了,喜欢穿黑色的衣服,除了一双从家里带过来的一双黄蓝相间的鞋。这些变化连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我吧。可能以前的我内外不统一,总是扮演小朋友式的角色,但内心渴望成熟,而且太善于伪装自己,把自己的想法都藏在心里,很少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性格完全是压抑的,得不到舒展。现在到了大学,没人知道以前的我是什么样,这样我完全可以丢掉以前的状态,重新按照自己的期望来塑造自己。总之,这些变化让我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认识了自己更进了一步。

  记得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要什么?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我想弄清这些问题主要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内心深处究竟想要什么,找准自己的方向而不至于在大学生活中迷茫。我清楚地知道我是一个大学生,大学生就应该有大学生的特点,我们的天职就是学习。从上学开始我就告诫自己,我来大学是来学习的,学真本领的,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不是来混文凭的。我想给自己一个充实的美好的大学,在学校里我常把自己当作大二或大三的学生来要求自己,学着他们的做事风格,有时候还真的觉得自己不是大一的学生了。有一次,我在学校西区的复印室淘资料,那老板问我是大几的,我说是大一的,她很惊讶,说我看起来不像是大一的。我又问她说,我看起来像大几的,他说我看起来像大三的。可能是我蓄起来的胡须给人一种错觉吧。因为有了希望,所以我每一天都充满干劲,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前都不知道充满干劲是多么让人舒服。

  我发现,人认识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是对心理学有深入研究的。人认识自己往往要借助外物,比如心理咨询师,或者书籍。最近我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心理咨询网站,叫心理成长。据我的'判断,这个网站是非常正规、专业的。我在这个网站上做了一系列的心理问卷,看到结果后发现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是ISTJ性格、第三型人格的人,知道了自己的心理年龄、情商值。以前自己太关注于比我人,经常在心里拿自己跟别人比,比着比着就把自己给否定了。知道了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哪些是擅长的哪些是不擅长的,这样自己就更有目标去塑造自己,打造自己的性格,而不至于迷失了自己的性格。

  记得老师让我们写下自己对将来的愿景,我当时很认真地写了。其实我生活愿景的核心是自由,由自己来支配自己的生活,将自己的生活完全由自己来打造。我觉得我还是个喜欢亲近大自然的人,喜欢听班得瑞轻音乐,喜欢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还记得老师讲的一个故事,一个喜欢唱歌却从事其他工作的人想实现自己唱歌梦想的故事。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虽然梦想离自己很远,但只要你坚定地朝它走下去,你就一步一步接近它。举个例子,以前刚上高中时,第一次将高考试题拿来做时,感觉实在是太难了,说句不好听的就是他妈不是人做的,但是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再做高考试题时,就不觉得那么难了。同样的,现在很多同学说高数好难都不会做,但是我不会喊难,因为我相信,既然高数作为大一的一门课程,那么肯定是符合我们学习能力的。我敢肯定,如果把高数作为一门必学课给高二的学生来学绝对会比大学生学的好。这是因为他们愿意多花时间来做。所以目标或梦想可以很难很远,但只要功夫足够还是可以达到。所以我一直在向自己的愿景靠近。我想这个东西就叫做信念吧。

  有一节课的话题叫时间管理,这节课同样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学会说NO,分清界线。一旦确定了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对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就应当说"不"。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同学花大量的时间花在QQ之类的无义的事上面。其实我认为我们可以在一天之中划分出固定的一点时间用来和同学交流,而不是聊QQ。对于不是自己必须要做的事不要抢着做,除非是顺带可以完成的。

  目前我发现,我很喜欢听轻音乐。以前很不喜欢听,现在却很享受这类音乐,可能我的本性就是追求自然吧。听到这类音乐,心里就感觉非常放松,心情非常开阔,感觉回到自然的状态。我真的很庆幸自己的专业以后能接近大自然去实习,这样我可以欣赏自然风光。

  至于人际关系,老师说过,要将自己的交际圈分层,最里是最亲密的,最外的是熟人。我的体会,这个方法不是坐下来把每个认识的人分个类,然后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而是在实际交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处理。我的处理人际关系核心就是尊重、平等、友善。而且我跟年龄大的人谈话毫无压力,也喜欢和年龄大的人聊天。每次遇见熟人都会打招呼,我对同学也不会疏远,虽然说我是喜欢单独行动的人。我发现我对人的外貌印象特别精准,有时侯,只要见过一次面,下次在碰上能认出来,虽然说我视力不好,但眼力很行。往往只需要远远地看见某个人的背影,就可以判定是哪一个人。有两次晚上,我从图书馆急急回宿舍,在路上碰到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当时天已黑,我凭她的身影就认出她来了。

  恋爱心理这节课是您的助手帮我们上的,可能是因为年龄差距不大吧,我对于他讲的有很多认同点,也很能接受。我记得她说大学恋爱真的是很美妙的事,大学不恋爱很可惜,我当时笑了。前天吧,我在食堂吃饭,遇见两个在地大读了七年的学姐,我们坐在一起吃饭就来聊起来了。她们给了我一些大学的建议,其中提到了恋爱这一话题。她们说我赶紧找一个对象吧,先看好一个也可以,我当时也笑着回应的说先专于学习,以后在考虑。其实我之前也考虑过谈朋友这件事。最初想法就是大一先注重学习和改变自己,谈朋友这件事以后再考虑。我在那个心理成长网站测试过,我是属于ISTJ的恋爱类型,很注重承诺,对感情认真。一般我对于女生很体贴,因为这个社会是个男人强势的社会,男人应该向英国绅士一样具有绅士风度,对女人照顾一点。这能这些思想是受曹雪芹《红楼梦》的影响吧,对于那些不幸的女性很怜惜。在恋爱方面我是很谨慎的,考虑问题也喜欢长远一点。真的很想一次就成功,这样就避免很多麻烦。有时候我在想,直接找一个适合的人结婚过日子算了,这样岂不是更省事,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首先是经济没独立,再就是学业没完成。我发现年龄比我大的女生更能吸引,比如,我在图书管经常看到大二大三的女生,拿着考研资料很认真地复习,这样的人更能引起我的关注。而对于那些可爱的年龄小一点的女生只是一种喜欢。记得助手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我也打算尝试去看一下,反正我也喜欢看书,或许这本书对我会有很的大的帮助。

  真的很喜欢上老师的课。最后一节课没有去上,对此很抱歉。再次感谢老师给我们上这些课。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3

  告别了中学时代,跨进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人每踏进一个新环境,都会遇到一系列新问题。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宽松的生活环境,我们一下子难以适应。所以说,作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心理健康,完成学业深造的同时,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让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学校给我们开设了心理课程,导师是陈理才。虽说陈导师其貌不扬,年纪与我们相仿,但却丝毫没有削弱其幽默的“威力”。课堂上总不乏有同学发自心底的笑。原本以为心理课是导师发表长篇大论,不大愿意去,第一堂课还迟到哩。实际上呢,陈导师并不“简单”,我凳还没坐热,已彻底被其迷住了。说实在,上陈导师的心理课是一种享受。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同时,还让自己发现了自己。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我心理有问题吗?”“我的心理与他人比较是否正常?”这些可以说是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可能都会问到的问题。以前自己对心理健康标准缺乏认识,总觉得自己是个“怪人”,“心理有问题”。有时,还会因某方面的心理压力或障碍过于紧张恐惧。学习了相关的心理知识后,觉得心理障碍其实也并不可怕。只要及时给予关注,并加以引导,这些成长中的困扰是可以消除的。

  记得陈导师说过几句趣话,“青春痘是青春的象征”,“鼻子小也有好处,不容易被天上掉落的东西砸中”。说得太对了,不是么?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其实也不会太坏,要乐观啊。我们时常因自己的长相、能力、学习成绩等因素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严重者还会过度自卑。有这样一句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关键在于自身怎样看自己。我们要学会自我认识,在比较过程中,不能专门“以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也不能“以己之短比别人之长”。通过比较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达到扬长避短,缩小差距的目的。

  陈导师在课堂上做了不少的心理测试,有一次是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几个优点用纸写下来,让同学来猜。在此之前,我从没发现自己有什么优点,而且还是3个以上,有那么多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后,只写了3个。经过课堂上导师的启发,我又陆陆续续想到了好几个,哇塞,原来自己的优点还蛮多的`嘛,怎么一直没发现?一个小小的心理测试,让我自信“番了一翻”。

  当然,陈导师的课还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我都数不过来了,哈。例如,讲到人际关系的那一Part。“来跟我做朋友吧!”(陈导师张开双臂,作拥抱状)可是呢,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把自己封闭禁锢起来,只是停留在窗台边观望,不肯把心门打开,又怎样能得到别人的友情呢?还有一个就是大学生恋爱的问题,陈导师出乎我意料,他赞成大学生自由恋爱!“强调爱的权利,缺乏爱的能力”陈导师课堂上短短一句话惊醒了我。原来,爱还包括一份沉沉的责任……

  大学心理课程结束了,可我追求健康心灵的步伐仍不会停止!直到永远!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4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开放性的课堂,以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自我成长。

  心理课的问题设计有别于一般学科。

  其问题的导向不要求统一答案,不纠缠正确与错误,注重的是学生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需求和发自内心的话语。

  笔者根据平时的观课、教研活动发现,心理课堂问题设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并有效改进。

  一、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实例(一)过于简单,问题封闭“你觉得这样做对吗

  ”“这样处理好不好

  ”“是不是

  ”类似这样封闭式的提问,表面上会得到学生们积极整齐的回应,看似热烈,但根本没有任何思考的价值。

  更有的教师一节课要问十几个“是不是”,有的根本不需要学生回答,只是老师的口头禅罢了。

  有些教师习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

  如,一节题为“当幸福来敲门”的课上,一开始教师就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幸福吗

  ”没有任何导入,没有任何课前热身,学生回答幸福也不是,回答不幸福也不是,结果学生哑口无言,只有寥寥几人回应,师生皆处于尴尬局面。

  (二)重复罗嗦,问题繁琐同一环境下对同一情境提问的绝对数量多,不但会带给学生过重的思维负荷,还会影响学生对问题核心的把握和感知。

  “我宽容我快乐”一课中,教师首先展示了情境“善待他人”,然后向学生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丽的话你觉得不快乐

  小丽自己快乐吗

  如果你是小刚,为什么听了小圆的话你觉得快乐呢

  小圆自己快乐吗

  ”不要说是学生,即便是听课的教师也会感觉眼花缭乱,该问题的核心在哪

  这样细碎的问题,学生以一般的经验和知识便能解决,并不需要太多的思考成分,思维自然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提升。

  (三)价值模糊,问题歧义心理活动课堂虽然不是专业心理知识的讲授,但也离不开心理知识的融合和渗透,授课教师必须有过硬的心理学基础,在处理一些价值判断的问题时要科学,不能让学生产生误解。

  如,“情绪红绿灯”一课的“心理透视”环节,教师设定了以下四个情境:你被人冤枉时、与人吵架时、上台演讲时、考试取得好成绩时。

  接着让学生根据情境画出情绪脸谱。

  然后抛出问题:“你认为哪些情绪反应是合适的

  哪些情绪反应是不合适的

  为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绿灯,为不合适的情绪反应开红灯。

  ”由于问题本身的歧义,学生为了配合教师,纷纷把“愤怒、气恼、愤愤不平、慌乱、痛心”等情绪反应划为不合适的,而“开心、兴奋、激动”等情绪反应才是合适的。

  教师此时也并没有其他引导,默认了学生的发言。

  其实,这一问题的设计是有问题的。

  情绪本来就没有合适不合适之分,也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情绪管理上需要适度控制。

  由于授课教师的理念错误,导致课后有学生提出疑惑,“难道被人冤枉时感觉气愤不正常吗

  难道与人吵架感觉愤懑不可以吗

  ”所以,授课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要科学,价值取向要正确。

  (四)脱离实际,问题偏难一般情况下,心理课堂的提问要富有启发性。

  但有时候问题过难,或者过于让学生自我暴露,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或产生阻抗现象。

  笔者曾听过“学会放弃”一课,教师列举了四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选择。

  其中一个是“父母离异,选择跟爸爸经济无忧,但妈妈更懂得关心你。

  ”其余三个问题均有学生发言,唯独这一问题没有一个学生愿意回答,问题就在于问题本身设计的偏颇。

  像这种情况大多数学生不会遇到,脱离了学生实际。

  有真实情况的学生也绝对不愿意回答此类问题,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因此,教师对问题要有预见性,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的`问题,要慎重处理。

  二、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误区分析(一)教师问题设计的依据把握不足有一项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前进行问题设计,但设计问题的依据却各有不同。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比例最高,占%,远远超过了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也超过了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无可厚非,一节课要成功,问题设计上要结合本课目标。

  但过度照本宣科,忽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就相当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情分析。

  当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教师对问题本身的预期,教师又不善运用现场知识的生成,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课上得很被动,自然也就谈不上目标达成。

  因此,教师要善于总结实际教学经验,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问得有效,答得生动。

  (二)教师问题设计的能力不足有的课学生有话可讲,课堂气氛热烈;有的课学生沉默是金,课堂气氛压抑。

  这里的关键在于教师对问题设计的契合程度和提出问题的时机。

  如果问题脱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漫无边际;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问题提得并不契合时机;问题并不能帮助知识的展开……这节课再怎么设计也是徒劳。

  所以,授课教师务必加强问题设计的能力,认真思考学生对课堂的期待是什么、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提、用什么样的方式问比较妥当、提出的问题能否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从而避免盲目性,使课堂有深度、有启发。

  (三)教师问题设计的专业理念模糊有些教师可能对某些新兴的心理学理论不够了解,教育理念缺乏更新,导致问题设计理念有偏差。

  就拿刚刚进行完的以“积极心理学之积极情绪”为主题的初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来说,几乎绝大多数教师都运用了情绪ABC理论,因此,所有的课听起来大同小异,问题设计都围绕如何转换想法“B”。

  这样的课、这样的问题设计,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领会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缺乏合理的选题和设计,千篇一律,乏善可陈。

  三、心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设计策略(一)问题设计内容准,学生有话可说“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水平和认知特点来设计,问题太多、思考时间太长、偏难、深涩等,都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懈怠等心理。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均有所差异,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年龄特点。

  1.小学课堂,宜动不宜静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设计问题时,教师适合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直观的手段,辅以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活动为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与积极性。

  在小学心理课“聆听你我他”中,为了践行“积极倾听和热情有礼”,教师让学生带着“怎样做到热情有礼和积极倾听”的问题,邀请在座的听课教师一同加入自己小组的话题讨论中。

  学生们纷纷热情、主动地到听课席邀请教师,并且饶有兴致地聆听教师提出的建议。

  讨论一结束,学生们就积极地举手分享自己是如何做到热情有礼和认真聆听的。

  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问题设计不宜“思考”太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实验,效果会超出预期。

  2.初中课堂,宜动静结合初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他们善于思辩,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上来,思维特点与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更有类似之处,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切忌机械、封闭,应该形象、生动、逐步推进、层层深入,激起学生回答的欲望和无限的兴趣,而问题设计的递进性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从而使问题圆满解决。

  “当怒火来到时”一课,教师首先展示了一段关于“愤怒”的视频,根据视频设计了以下五个问题,然后把问题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进行讨论分享。

  问题一:故事主要表现了哪种情绪,从谁开始,经过了哪些人,最后又到了谁那里

  这个故事让你想到了什么

  问题二:价值澄清——一个人有愤怒情绪正常吗

  当愤怒来临时,是压抑好,还是及时处理好

  问题三:管理有术——小欣可以怎么想,让自己没那么气愤

  问题四:管理有术——(角色扮演)你对小欣表达愤怒的方式有什么看法

  你认为怎样的表达更好

  问题五:管理有术——(制作“情绪魔方”)你对小涛以踹桌子、踢凳子的方式来宣泄愤怒情绪有什么看法

  像小涛这样火气特别大,特别容易激动的同学,当怒火来临的时候,他们可以做些什么,把怒气消解掉呢

  以上五个问题贯穿于整节课,问题情境的挖掘利用做到了最大化。

  问题的设计严密周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从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既有思辨的过程,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主动探索;也有形象思维的活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高中课堂,以思辩为主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

  其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走向成熟。

  因此,高中课堂问题设计应更倾向于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提问为主。

  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通过探究性提问,让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产生独到的见解,提出新颖的想法。

  在“‘秘密’引发友谊危机”一课上,教师出示了情境:“静静和朗朗是一对好朋友,她们每天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吃饭,形影不离,大家都称她俩是姐妹花。

  但是,最近静静和朗朗闹矛盾了,因为朗朗把静静的秘密泄漏了。

  ”接着让学生探讨两个问题:“静静要和朗朗绝交,是谁的错

  错在哪里

  所有的秘密都不能泄漏或分享吗

  为什么

  ”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却包含了让学生判断、分析、探究的过程。

  学生需要探究秘密的级别(轻度、重度、特殊秘密),判断哪些可以分享,哪些需要保密;还要了解分享秘密的对象;最后还要学会正确分析情况,为自己的秘密负责。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此问题设计的精妙之处在于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了学生的质辩思维,从而明确是非,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设计启发巧,学生主动去说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些教师喜欢直截了当,单刀直入,这种开门见山式的直接提问,实在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们不妨采用启发式提问。

  “当幸福来敲门”一课,直接提问学生“什么是幸福”,不如把问题稍作变换,“知足常乐是一种幸福;每天品尝到妈妈为自己准备的可口饭菜是一种幸福……对于你来说,你的幸福体现在哪里呢

  ”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启发,写下最真实的幸福体验。

  (三)问题设计变化妙,学生愿意去说相信不少一线心理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话题比较敏感,涉及学生的隐私或者需要学生作适当的自我暴露时,学生往往不敢或者不愿意说。

  当然,这可能跟课堂的安全性和开放性氛围的营造有关。

  此时,我们不直接提问,可以采用迂回战术,尝试着变一个角度提问,打破僵局,让学生愿意表达。

  如,“当花季来到时”一课,教师首先通过图片呈现了一些性意识觉醒的表现,然后提问:“除了这些,你认为性意识的觉醒还有哪些

  你是如何看待性意识活动的

  ”问题一出,大部分学生都羞于启齿,或不好意思,或怕被同学笑话,课堂似乎处于胶着状态。

  教师与其鼓励学生说“没关系,大胆地说”,还不如一开始就改变问题的设计。

  其实,教师可以编一个情境,我们暂且把情境的主角称为“小明”,问题就变成了:“小明表现出哪些性意识觉醒的行为

  你觉得可能还会有哪些

  你如何看待小明的性意识觉醒

  ”问题从暴露自己迂回变成了讨论别人,学生的心理防线自然会降低,况且通过他人同样能反思自己,教学效果一样达成。

  (四)问题设计追问到位,学生乐于去说课堂上免不了教师的追问和对回答进行评价。

  评价更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层面。

  教师追问合理,评价到位,可以很好给予学生激励、期待和安抚,从而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积极性。

  当学生回答得比较完美的时候,教师不妨说:“你回答得很到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是怎么想到的吗

  ”当学生的回答有所欠缺时,可以引导:“这个同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点不错的建议,还有其他同学需要补充完善吗

  ”当学生的回答完全偏离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看得出你经过了一番思考,可是能不能结合问题本身再从另外一个角度继续考量呢

  ”当学生不愿意回答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说:“我们在一起交流和分享,交换一种想法,我们就有两种想法,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不是吗

  ”积极的评价,合理的追问,学生定会乐于与教师一起享受课堂,深入课堂。

  教师要不断优化课堂,从目标、方法、过程、内容等方面设计有效的问题。

  通过科学的课堂问题,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发挥课堂问题的有效价值,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打造高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5

  这一次我非常荣幸能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对于我来说,这次的培训的意义非常重大,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而且通过这次的培训,我认真了听讲的所谓专家的理论课,通过课堂和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在提升中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调查表明,学生中存在心理异常的,大约占了十分之拍,患有心理疾病的约占15%,型生的心理健康行为主要表现是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等等。

  并且在最近几年呈现了上升的趋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不正确的关注反而会隐患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更严重的后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预防为主,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应该是个有作用的,不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前面那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是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个能,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要自己生搬硬套,理论,不是我们曾华强空,而是要讲究艺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是形势多样的。

  老师也有烦心的事情,也会遭遇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苦恼,但是如果要想成为一名受欢迎的老师的话,那么就应该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够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到课堂之中,更不能够因此在课堂里面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要学会控制良好的情绪,在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要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将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并且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一个学生愿意看到一个怒气冲天,动不动就发火的老师的教室,乐观积极的稳定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行程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形势之下,小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来的个体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6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

  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

  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

  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

  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

  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

  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7

  寒假我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培训过程中,就厌学、网瘾、早恋等问题展开讨论,让我受益匪浅。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社会的教育工作中占有很大的地位,那么如何看待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又如何就学生的心理去开展各项工作?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

  在学校里,每个学生的都有着自己不一样的地方,有的个性十足,有的却沉默不语。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只对学习好的学生加以培养而忽视了对后进生的关心,那么这算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失败。每个学生都渴望被关心,被重视,得到别人的肯定。因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等上面,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学生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尽量让每一个孩子能够在充满关爱、温暖、上进的学习环境之中,避免对于孩子们成长不利因素的出现。

  二、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特为重要。特别在对后进生的培养,在了解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后,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引导其走向更好的转变方向。其实并不是每个所谓的调皮学生都一无是处,每个身上都有着自己的优点,我们应该从他们的.优点出发,为了创造机会,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树立信心,相信这些学生也会有好的成就出现。同时,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先备人再备课,每一个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学科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不同特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进步,这样也就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建立良好的工作心理

  身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每个老师在教育工作中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更不可带着情绪工作。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次的心理培训课让我感受很深,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争取业绩进入一个新的台阶!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8

  七年级学生面临以下问题,可能会导致学习自信心、交往能力和情绪控制等方面心理异常。

  1、学生从“老大”到“老小”

  孩子进入中学,积极性普遍都较高,因他们脱离了“小”字,充满着种种新的幻想和憧憬,然而,一跨入中学大门,他们发现许许多多现象都向他们提出挑战。在小学时,他们是老大,而在中学,自己又是老小,社会、环境及家长对他们的要求都不一样,导致他们情绪上的不安;也可能会出现叛逆心理导致放纵情绪。小学阶段,教师和家长都保持着相当的权威,而进入中学,由于学生的独立性增强,都会有较多的民主。比如自己支配更多的钱和时间,能部分参与大人的而有些学生有时会错误地理解这种民主,会渐渐滋生叛逆心理。从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出勤、清洁、课堂纪律、作业、预习、复习等环节出现漏洞。教师同样的要求,可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问题主要源自家庭教育的差异。任何时候,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都是大树的根,而学习成绩只是树叶、花果。只有根深,才能叶茂、才有果实。因此,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培养,在真正成熟之前,家长还是要保持适度的权威,要立规矩、要真督促、要适度的饥和寒。反对棍绊教育、反对贿赂孩子、反对盲目家教辅导。

  2、功课“从寥寥无几”到“五花八门”

  小学就那么寥寥的几门课,两三位老师一竿子包到底;而中学,一下子十几门课全端出来,老师一人授一门课;这节课刚一完,下一节又换了老师,换了内容,门门有作业,应接不暇。容易学习遭受挫折导致畏难情绪,在小学阶段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对初中的学习成果期望值较高,如果开头不能尽快适应,受到挫折就会影响学习的信心。家长要协助孩子掌握中学阶段的学习特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听课和主动预习、及时复习。家长不要过于看重考试分数,不同试卷的分数没有可比性,偶尔没有考好,也不能打击自信心。要鼓励并帮助孩子分析错例原因,既而发现学习或考试中的缺陷。

  3、老师从“里里外外”到“抓大防小”

  小学班主任一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老师不仅管课内,也管课外,不仅管学习,也管生活,而中学,班主任通常自己抓影响力大的班级表现而将许多日常事务布置给班委会,让班委会同学率领大家完成,科任老师作业批改和备课负担较重,一般是学生学习上有问题了方才找学生,于是小学时自觉性不够强的孩子就需要增强。过于自卑,内向的孩子要学会与老师沟通。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进行及时的的思想疏导。因为家长更了解孩子自卑的诱因,更清楚孩子对老师的不满。要首先肯定孩子的长处,比如他可能板报出的不好,但劳动很认真。增强其自信心。要肯定教师的批评动机是关爱、是期待。促进其大胆与老师交流,这样就可以消除误会,缓解孩子的焦虑。

  4、从“街坊邻居”到“五湖四海”

  小学同伴大都是街坊邻居,中学则不同,五湖四海聚在一个教室,面孔陌生。同一年级的'伙伴来自更大的范围,须重新选择朋友。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凡是都以我为中心。但班级是一个集体,唯我独尊必然要遭受挫折,主要是来自同学的不买账和老师的批评。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可能形成孤芳自赏,远离集体,甚至会激化矛盾,打架闹事,可见学会与同学相处十分重要。我们希望家长能坚持教育子女以“宽容、互助、自盛交流”处理好同学关系。,以期培养一种合作意识,树立一种团队精神,协助班主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大家庭氛围。防止因为不善处理人际关系导致行为障碍。

  通过这次心理健康培训,我回顾自己短暂的一年教育工作,自己也曾对学生做过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教育,总结了一些经验,但是总体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不足。

  几个月前,我还是一名农村资教老师,当时担任着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以及多门学科的教学。班上有二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学生,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作为班主任,我想在短暂的时间能了解大部分的学生,所以在一个班会时间,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个调查表,这是一份网上搜索的心理调查表,内容包含他们自己在遇到一些事情的心理状况。做完这个调查,我总结出学生虽然平时打打闹闹,其实很多时候会有一些心里上的问题。例如,有的学生会经常觉得别人讨厌他;还有觉得自己会很担心一些事情;有一位学生觉得自己时常不开心。这样的年龄本应该无忧无虑,快乐的成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针对这些各种情况,我尝试去对学生做一下工作。

  第一,用心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利用班会时间和学生谈心,交心,和他们零距离。让他们不会对我产生畏惧,能够当做朋友一样告诉我他们的心情与心事,让他们觉得自己其实不会很孤独,身边有老师爱护他们。

  第二,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出于刚毕业,对学生教学过于急躁,很多事情会要求高以至于对学生造成压力,很少鼓励他们。当他们做一些他们认为比较满意的事情后,适当的用语言激励他们。让他们不再自卑,更加自信。

  第三,要因地制宜地教育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容易骄傲,有的人容易自卑,有的爱表现,有的太沉默。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第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做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提高自己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健康快乐的成长。

  由于在此培训之前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培训,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可能欠缺科学性。同时,在对学生作心理指导时不能做到更周全。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少,在进行沟通时偶尔会回避,不能完全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在对学生作心理健康指导上没有形成系统。

  希望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作为学校的一门必修课,伴随学生的成长,教师引导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与家长联系,共同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出跨世纪高质量人才。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9

  20xx年9月25日学校举办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听了黄向敏老师精彩而生动的讲解,不仅提高了广大师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调节能力。

  作为正处于青春期未涉足社会的我们,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之娇子的我们,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如何消除我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的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又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金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不断的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健康。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听了黄老师的讲座,我们都受益匪浅,他不仅从心态对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决定作用、心理压力的来源、大学生心态调整的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分析了大学生在每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矛盾,对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了指导。通过对这次讲座的学习对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态调整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今后我们会更加注重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摒弃消极的思想,以更加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大学生活。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0

  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心里健康的维护与调适》,在教师的认真教授下,虽然仅有一个星期仅有一次的课,可是经过上课我还是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它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让我有了进一步学习心理学的好奇心。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相信对于心理学的求知欲望会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探索,去了解。在刚接触到心理学这门课的时候,相信会有很多的人和我有一样的疑惑,什么是心理健康研究心理健康学的意义与用处是什么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应当怎样做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为这些疑惑找到了答案。

  首先什么是健康健康(health),是人的基本追求,是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一般情景下,当一个人在健康与某些事物不能兼得时,应当首选健康,因为仅有“留在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健康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可是随着社会的提高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和深入。所以,健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再者,什么叫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又称之精神健康,是相对于躯体健康的概念,一般来说对其理解并不存在多大的困难。可是,如果要从科学的角度给予一个简明的定义和完整的标准绝非易事。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因为心理健康问题的复杂性和对人类影响的'广泛性,关于心理健康构成了众多的定义和标准。但至今尚没有一个简明,公认或统一的说法。

  说完了自我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再说到心理健康教育对自我的益处,在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帮忙我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它让我更好的认识了自我,也更有信心创造完美未来。

  这门课程很好的帮忙了我适应大学生活。刚进入大学时,我和很多同学一样有着很多心理问题。首先是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中学阶段,我有一个具体目标:考大学。随着“上大学”这个直接、实在、确定的目标实现,我开始寻找新的目标作为自我学习的动力。可是由于对大学生活缺乏了解,所以,确立目标时产生了许多心理冲突。首先,“梦想的大学”同“现实的大学”之间的矛盾使我产生了深深的目标失落感。以前在我心中大学是一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殿堂,刚入大学时也十分兴奋、愉快。但兴奋和激动之后,却发现现实中的大学原先是如此的平淡、枯燥,“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日复一日无限循环。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带来心理上的不平衡,引起心理冲突。

  其次,大学培养目标的“高”与“空”使我对目标难以把握,觉得很困惑和迷茫。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可我却感觉目标的资料比较空洞,目标的阶段性也不明确,我完全不明白如何按照目标来设计和规划自我。另外就是自豪感与自卑感的冲突。高中时候我是班上的佼佼者,我带着优越感和自豪感踏入大学学校,但很快我发现,在强手如林又需要较好自理本事的新环境中自我的优势已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法应对挫折的自卑感。还有梦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的冲突。梦想中的我是站在一个很高的位置的,因为社会对我的期望很高,也与我自我以往优越的地位有关。而现实中的社会认同是不以自我的设计为转移的,当周围人对自我的评价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高时,我不免会产生产生心理冲突。

  刚开始应对这一切,我茫然不知所措,之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给了我很大的帮忙。

  应对目标失落与确立的冲突,它教会我要构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生活在当今社会的人,不能单靠被动地顺应环境,须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坚持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一个人要能对自我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构成正确的自我观念;然后,客观认识个人本事的优势和劣势,确定适合自我的追求目标,既不轻易否定自我,也可是高的估计自我,尽量坚持适中的自我期望水平。

  这门课程帮忙我培养健全的人格。它教会我要勇敢的剖析自我,经过自我剖析我发现自我也存在必须程度上的人格偏差。以前我处理问题我总是比较武断,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更听不进任何批判意见,对别人也缺乏信任感。在心理课上,经过教师的教导和书本的指导,我慢慢的开始正视自我。我开始尝试着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我开始感受到思想交流的乐趣,虽然还是会偶有摩擦可是那是思想碰撞的火花。经过学习我掌握了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并经过这些技巧的灵活运用我的人缘又慢慢好起来。

  这门课程帮忙我规划人生,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人生的确需要规划,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必须要想好自我的一生准备做些什么样的事,按自我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向踏实的人生目标靠近。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这门课程帮忙我塑造了一个自由高尚的灵魂,为我的健康成长供给了指导,感激这门学科,也感激教师的谆谆教导,让我的大学生活有了另一种色彩,让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引,走向一个光明而广袤的未来,未来的征途我已踏上……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1

  一、认识了团体心理辅导及其优势

  团体辅导,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团体过程和团体动力的作用,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重新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并可以在安全的实验性社会情境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改变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解决每个成员所面临的成长问题或心理障碍。本次培训之前,我的意识中,更多的是个体的辅导,一对一的辅导,没想到这次是面对200多人的辅导,第一个感触是辅导的面广,第二个感触是被辅导人进入状态快,效果明显,也使我看到了团体辅导的优势。团体辅导以其独特的功能和方式在心理素质训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既能帮助学生个人增强素质和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又能帮助提高团体的整体协作性和创造性,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能力,提高团队绩效。我想团体心理辅导将会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掌握了团体心理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老师首先要做到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采用积极关注着、倾听、共情等方式,真诚地对待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游戏虽小,作用很大

  辅导中的两个小游戏给我印象很深,第一个叫爱的鼓励。这是一个拍手活动,需要在统一节奏下打出节拍,只有很简单的节拍,是12 123 1234 67,别看就这几个简单的节拍,全班同学只要节奏齐,就会打出非常宏大的气势。第二个是用手指演示出风声、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的情形。这两个小游戏体现了团队的重要,体现了团结的精神,它能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心,能给人以豁然开朗的感觉。我想在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或感觉到困乏时,进行这样的小游戏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通过活动,认识自我

  在培训中,樊教授给我们练习了很多的'活动,每个活动都有着它的心理辅导方面的作用,我举个例子,在让我自豪的活动中,老师给我们每人一张纸,上面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现在这几个阶段,她让我们填出在这几个阶段中自己有哪些值得自豪的事件和引以为豪的原因。之后8人一组,每人轮流对大伙说出自己所填的事件和自豪感的原因。当我们面对互相不认识的人时,勇敢地说出自己的事时,当时给我的感觉是我有自信了,因为我在各个阶段都有另人羡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也是很优秀的,我从此不再自卑。通过这个活动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使自己真正的不再自卑,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另外通过这个活动还可以尽快地结识更多的朋友,使我们由不认识到相识,甚至成为朋友。()我想当班主任在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时,可以采用这种活动,首先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很快的和新同学彼此认识,让其他同学较全面地了解你过去优秀的一面,同时也可以使这些互相不认识的同学们尽快的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培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团体心理辅导和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同样的重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做一名让学生满意的辅导员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追求,我一直在努力,也将继续为之努力。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培养出心理素质良好的新时代人才是学校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也是学生今后全面发展和有效接受完整教育的良好基础。

  一、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

  1、校园主环境建设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

  2、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

  1、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最后,引用美国斯塔顿所著的《小学生健康教育》一书中的一段话来说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学会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扬中,他便学会自赏。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赞同中,他便学会自爱。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么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3

  近年来,职业学校普遍存在招生、管理两大难的问题。职校学生大多数源于初中学习、纪律双落后的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厌学、逆反心理重,部分职校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更缺少吃苦、合作精神,面对这个由“问题学生”构成的“问题群体”,职校教师不仅心知肚明,更有艰辛努力后的苦衷与无奈。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加以疏导,一些职校生就会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业和以后的工作,甚至酿成社会问题。因此,职高教育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作为一名职业教育的政治课教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浅谈笔者的体会:

  一、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

  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政治学科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崭新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堂教学是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一样,要不断地渗透和融合到整个政治教学的全过程,这是政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最基本的途径之一。特别是要做好与新课程的结合,因为新的课程标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空前提高,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具体实施中,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求教师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创设学生乐学、好学的环境,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师要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敢于向书本、向权威挑战,使学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创新的摇篮。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真实的环境,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学会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构建和谐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把影响行为产生和变化的特定环境条件称为情境。情境可以分为客观情境(如:物理空间的布置、陈设)和心理情境(如:群体的心理气氛)。客观情境因学校办学条件、班主任的特点等因素而异,但无论怎样,教室布置明亮、舒适,让学生有集体归属感这些方面是相同的。为了使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结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变动学生座位的安排,例如:围成圆桌式、小组式,也可以模仿电视论坛节目的形式等。这些方式既可以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想象能力、协作能力的训练,也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拉近距离,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客观情境是外显的,心理情境则是内隐的。因此,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大量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思维活跃,创意无穷,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心理情境的重要性,学生在一定环境中生活、学习,就会受到环境风气的熏陶,产生一种自然接受心理,久而久之会被同化。在政治课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尽量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生气勃勃的良好环境,创设一种给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气氛,艺术地运用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营造积极、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实现师生心理相容,形成良性互动,使学生身心愉悦,也许会出现“不说而教”的效果。

  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有效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师只要潜心钻研,一定能做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知识教学与情感化的统一,从而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节艺术,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自行消除心理障碍,进而在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和谐统一合力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4

  青春,这是人生中最灿烂、最美好、最宝贵的年华,有如朝阳,好比鲜花,为人们所向往和赞美。然而青春期又是多思的时代,多变的季节。在这个阶段,人常常会浮动浮躁,也易出现欢喜和哀愁交织。如何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风浪呢

  一、正视心理问题,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是学生走向社会必需的一种素质,而健全人格的塑造必须遵循学生生理及心理发展的规律。高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时期,他们在长大过程中,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必须依靠教师的指点和帮助。我们应变“外塑”为“内化”,掌握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学习、前途充满信心。从现代意识、自我认知、基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方面人手,教会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形成自身较为稳定的人格特点,以期达到人格塑造不断完善的目的。

  二、对青春期的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教给学生心理调适的方法。

  进入青春期的高中学生,随着生理发育成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对异性的好奇和对爱情的探求。他们生活经验不足,感情易冲动,自制力缺乏,极易陷入早恋的泥潭。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顺利渡过青春期,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闲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若能巧妙地把握时机,以有关青春期、性心理方面的知识为引导,层层分析,就会深入学生心灵,使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此外,还有“饭偶像现象”比如“超级女生”、“追求高消费”比如穿戴名牌衣服等敏感而又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如果能运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教育引导,其说服力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

  我校将青春期教育列人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范围,定期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其中包括现代的青年观,青春期生理、心理知识,观看青春期知识录像带,设计、发放、分析调查问卷等。我们以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为主题,利用多种形似组织学生座谈讨论,指导他们划清纯洁的'友谊、真挚的爱情和早恋的界限,认清科学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的志向,教育学生珍惜青春期大好时光,专心学习,让学生认识自我,做到自爱、自尊、自重、自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三、架设心灵倾诉的立交桥,开展心理咨询

  人的心理活动有其隐蔽性的一面,学生希望通过咨询,尤其是个别咨询的方式来解决心中藏而不露的一些心理问题。为消除学生对心理疾病的神秘感、恐惧感以及羞耻感等种种偏见和误解,在咨询工作中我们始终遵守保密原则,一切从预防着手。教师利用个别谈话、个别教育的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心理咨询技术,对部分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诱导,从而加强学生的个别教育。如对性格内向不善交往的学生可结合有关社会心理学知识、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的教育;对那些所谓“屡教不改”的学生则指导其进行意志品质的锻炼;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既要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又要教给他们科学的观察、记忆、思维的方法,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求得较大进步;对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所造成的学生在情绪、性格和人际关系上的缺陷等,都应想办法帮助他们排除,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和后果。在进行个别教育、心理咨询时,要语气温和、态度诚恳,要选择适当的场所进行交谈。这样,会更有利地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促使学生自我精神保健的自觉和自我精神支持系统的完善。

  四、建立新生入学健康档案及心理档案

  在新生人校后,学校每年对学生进行体检,对每一位学生建立健康卡片,以便了解和掌握学生身体发育状况。体育课定期对学生进行健康测试,学校制定出了课间操达标评分标准,设计了课间操质量一览表,从快、静、齐三方面对各班课间操的质量进行考核,由此,提高了课间操的质量,也使正处于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学生得到了锻炼,更利于身体健康。

  教师可以运用观察、实验、量表测量等方法了解和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水平,建立起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如:可以通过心理学量表测量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性格特征、气质类型等心理特性;也可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过程、情感意志、自我意识、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发展状况;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论举止、笔记文章、行为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典型心理。然后教师可采用卡片的形式建立心理档案,以便日后的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

  通过上述工作的开展,使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生理状态。能够既照顾学生共同的年龄特征,又兼顾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心理变化、发展过程作系统的动态的观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心理课的心得体会15

  生活中,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并不一致,有时还截然不同。当人们受到疾病折磨时,认为幸福就是身体健康;当人们陷入贫困时,认为幸福就是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能够吃饱穿暖。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够全面,且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更多对幸福的定义来自心理学研究。虽然心理学关于幸福的定义还存在争论,但人们通常认为幸福感是一种满足感或者愉悦感,是根据个体心理自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心理学还认为,负面情绪对幸福感影响较大。在一个较封闭的社会,即使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高,人们也可能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幸福感较强;在一个开放社会,人们有了参照系,即便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也可能出现幸福感的削弱。

  从经济学角度定义幸福,是幸福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领域。一般认为经济发展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能带来生活便利,如快捷的交通、便利的通信、多彩的生活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经济发展虽能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但它对幸福的贡献是递减的,即最初的.经济发展带给人们的幸福感较强,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它所带来的幸福感就会降低。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从道德维度对幸福作了分析,认为人生的幸福来源于积极生活和有助于他人的行动,懒惰和奢侈都会导致幸福感的降低。

  财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对是否幸福具有重要影响。没有基本的物质条件就很难有幸福感可言,特别是对于那些仍然处于贫困状态的人来说,财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财富不是万能的,有钱却不幸福的人比比皆是。还有不少人对财富的理解是片面的,认为金钱就是财富的代名词。其实,财富可分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物质财富可以用金钱来衡量,而精神财富则不能。对一个人来说,人生境界、才能、思维能力、意志品行、人格修养等都是精神财富,是难以用金钱换取的,但都可能影响他的幸福感。

  在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有钱买不来幸福,物质财富增加与幸福并不成正比。当然,这不是说物质财富对生活幸福不重要,而是说它是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比较而言,精神财富更为幸福所必需。在很多情况下,一个人是否幸福,往往不是由物质财富决定的。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物质财富只是获取幸福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