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观后感>《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

时间:2022-11-23 08:46:0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黄金时代》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金时代》观后感

《黄金时代》观后感1

  这是关于作家萧红的传记,是通过认识她的作家朋友们的口述形式来完整演说了萧红的一生。一个在常人看来,无比痛苦的灵魂,却坚强的面对着苦难,热烈地爱着这个世界,并把自己的感受用美好的文字记录了下来。

  有些事情都无从考证,只有当事人最清楚,看不出萧红有什么抱怨,只有沉默。她是一个经历了苦难的女人,敢爱的女人、温柔的女人、坚强乐观的女人,一个真实生活着的女人。

  萧红爱上了有妇之夫的表哥,与他私奔,表哥因受不了家里的压力,离开了萧红。因为这件事,萧红令父亲身败名裂,举家不得不迁居乡下。之后,萧红离家,独自生活。在饥寒交迫生活困顿之时,她去找了父亲指婚而自己背叛了的未婚夫,与他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身怀有孕,但两人坐吃山空,欠下旅馆的债务,未婚夫消失,把萧红一个人留在旅馆。

  萧红给报馆写信,报馆的作家们商量怎样替她还债救她出来,于是萧军去拜访萧红,第一次就发现了她的文艺写作才能,从此两人相爱,同甘共苦。萧红生下孩子,没有办法养活,就送给了别人,后来她写了《弃儿》。

  再后来,二萧一直追随在鲁迅的.左翼作家团体里,与鲁迅、许广平交往密切,萧红的作品得到了鲁迅、许广平的赞许,在写作上,萧红的才能胜过萧军。由于萧军的背叛,给萧红带来了极大的痛苦,萧红一直深爱着萧军,但萧军坚持去从军打游击,二人分开。再次见到萧军,萧红的身边就已出现了端木,但她一直怀着萧军的孩子,从此,二萧永远的分开了。

  萧红与端木结婚,但二人却不能共患难,萧红生下萧军的孩子,三天后孩子去世,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是多么艰难。萧红他们辗转去了香港,在香港她有肺结核,后来又发现了肿瘤,做了切除手术,端木到处去奔波,在萧红最后的岁月里,一直是骆宾基陪伴照料她,骆宾基开始写萧红传记。

  在萧红31年的生命历程中,她写出了非常优秀的作品,也一直在追求着爱与自由,是那么勇敢,那么凄凉。在那个抗战的年代,她的作品也许并不能被大众所热爱,但离开战争年代,她的作品显现了光辉,尤其她的《呼兰河传》,这部文字优美的自传体小说,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的美好与希望。

  除了热情,萧红还满含着许多的忧郁,更确切是一种悲凉,但她却那么温柔地对待着世界,忍住悲伤努力爱着所爱的人,在她的艰难世界中,在她的生活中,在她的心里,永远存在着美好的希望,她是一个饱含热情的生命,虽被世事蒙上一层凄凉,但终究掩盖不了她曾在这个世界上热烈地燃烧过。

  电影感人至深,把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表达的那么清楚明白,世事变幻,谁能与谁同舟,到处是漂泊、凄凉、无情、冷漠。天地是寒冷的,唯有心存爱意的人是温暖的,温暖着自己,温暖着身边的人,也温暖着时代,更温暖着后来的人。

《黄金时代》观后感2

  赶上《黄金时代》的尾巴,坐在偌大的影厅正中间,最好的视角,以最舒服地姿态,准备着接受一场文艺的“洗礼”。有人说《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反电影的学术作品,冗长而无味。但是可曾想,这就是时代,就是生活?

  萧红的一生与苦难结伴,与抛弃相随,她抛弃了家人,任凭弟弟苦苦相劝也不愿回;她抛弃了第一个孩子,仅仅只看了一眼且伴随着惊恐;她抛弃了同甘共苦的萧军,选择了懦弱怕事的端木;她抛弃了萧军的孩子,闭眼逃离……种种表明,她是一个没有任何担当的女子,可谁又来担当她的担当?谁又停止了对她的抛弃?

  那个时代,名声重于一切,与表哥陆舜振私奔的萧红,声名狼藉,但是她不在乎!她以为,有爱就够了。但陆舜振不堪压力,弃她而。她离开家是,家人因为她一人,举家迁移,身败名裂,当弟弟苦苦相劝的时候,握着杯子的她,拼命地喝滚烫的咖啡,想掩饰内心的犹豫和不安,她明白,那个家容得下的不是她!她放下理想随未婚夫了,却在欠债累累的时候遭到抛弃,孤独坚强的'她,还以为,未婚夫会回来。至于萧军,爱得深入骨髓,伤得也透彻心扉,最艰难的时候欢声笑语,开始安稳的时候包容不再,怀有孩子的萧红被萧军“成全”。当爱没有了信任,担当也就无从说起了吧?最后的最后,病中的萧红,拉扯着要走的端木的衣角,她那么无助,她需要的只是一双安稳的手,在需要的时候握住就好,倦了的心神也就安了。

  因为才情,萧军萧红相守相伴,虽然清苦,但是没有芥蒂。爱的最初总归是愉悦美好的。是什么让共患难的也易碎?如果没有朋友的“萧红比你有才!”,如果没有中学生女孩的出现,如果没有朋友妻的介入,如果没有端木的殷勤,如果没有……

  如果爱!

  萧军爱她,却在她被困旅馆时无计可施,最终是萧红自己挺着大肚子跳下窗户,她靠的是自己!萧军爱她,却几次不忠,无视萧红的痛苦隐忍,而萧红选择自行冷静,给自己孤寂。萧军爱她,却没成全她“只想安稳写作”的小小心愿,冰冷她的挽留,坚决选择分开,对于最后的抛弃,她没有言语,只有“痛彻筋骨”,也就不怕端木的“皮破血流”了。

  平铺直叙和出景的旁白,我以为我也会困乏,但没有!浓浓的时代感,扑面而来。我竟苦恼着剧中的苦恼,紧张着那时代的紧张。仿佛在与这些文人们聊天,他们说,我听!听得出神听得入迷!

  最后,她了,有人为她哭了。我为她高兴,她不用再害怕被抛弃了。她终于可以“安稳”了,只是不能再写作了……

  如果有来生,愿有独人不负才情,不负卿,即是黄金时代!

《黄金时代》观后感3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平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观后感4

  影片末尾,骆宾基嚼着糖果,看影片的我恰好也嚼了一颗奶糖——是无心的巧合。可,瞬间让我感到,似乎他在冲淡萧红逝去的哀伤,我在咀嚼萧红一生的滋味。我嚼着嚼着,发现我是羡慕她的一生的。

  原谅我先说些影片之外的事情。学生孤陋寡闻,看到这部影片才知道曾经有那样一个年代,由此不禁让我怀疑现在所处的时代,谁能不分物质和精神的回答我一下,现在我们的状态,究竟称得上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呢?暂且将这个问题的无解归咎于十年的战乱吧......

  平复一下心情,说回电影。我很喜欢电影中的叙事方式,整部影片虽然看起来很散,但是始终让人感觉像是谁家烹饪了美馔,一缕香气贯穿始终,而这食材竟是萧红短短的黄金岁月;也像点了一根熏香,一缕味道从影片开头缠缠绕绕,一直到影片结尾,而香炉内燃的也是萧红31年的黄金时代。

  看完影片后我心里一直反复问自己:萧红的一生惨吗?如果我是萧红死后空中一缕没有散去的魂,一直停留在那里,反复看自己30年短短的一生的话,我是满意的。而且作为我自己,我是羡慕的。我羡慕她请大家吃冰时,不用找零时的气魄,相比要为生计所烦恼,计划着剩下的钱怎样度日,这么的随遇而安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当时内心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腌臜。入世的`想法或者俗世的想法在这种生活心态面前是多么的自卑不堪!

  我羡慕他们的爱情思想,丁玲的出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近有一步的了解,这也是我为什么会在开头提出那样的疑问。原来人的思想早就开化过的甚至比现在还要开化的,可是我们却又足足牺牲了几代人,几十年,才又达到今天的时代。我曾经感觉到的时代进步,我曾经感觉到的思想提高自由解放,难道从来都不是进步吗?我把这样的疑惑说给了我妈,我妈说就像时装流行一样,兜兜转转我们又觉得几十年前的衣服好看了。面对历史,某种意义上我们好像不是在前进,某些方面我们也好像不是历史学家所说的螺旋式上升。

  萧红的一生短吗?在我心中是不短的。如果我活到90岁,我是会羡慕她的,如果萧红活到90岁,她也会羡慕只活到30岁的自己的。30岁,像一朵刚绽放完成的玫瑰,你还看不出它在流失水分,它就彻底消失在了你的面前,给你留下的全是她美好的样子。如若没那么干脆,凋落的花瓣,残枯的枝叶,都是要给人添麻烦的。

  影片中鲁迅说,对于幸福,人们只能回首过去,或者看向只有死亡坟墓的未来,他也诘问,我们为什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今之视昔,犹如后之视今,年年岁岁,虽时代流转,但烦恼相同,我们都困惑于生命之意义,抱怨生活之艰辛,有时候慨叹活着的虚无却又充满着对活的渴望。

  复杂又矛盾,人是这样,萧红的一生也是这样。

《黄金时代》观后感5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却是第一次有想要表达些什么的冲动。

  提起萧红,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短暂的一生所经历的波折感情。对于萧红自己来说,感情也的确对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创作方面。

  电影《黄金时代》以萧红的一生为线,通过对她几段感情的再现,期间再加上众多角色的独白,为我们勾画了一个生动的、鲜活的萧红。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成功之一在于它并没有对萧红的感情有所遮掩,而是将其堂堂正正地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在看时反而并不会有八卦的心态,而是很自然地把它当作萧红的一部分,以它作为一个窗口去走近萧红。

  萧红的身上有着极强的传奇色彩。她只活了31岁,但她所经历的,所承受的已然是完整的人生。她的一生逃过婚,失去过未婚夫,换了三任男友(骆宾基的`后人澄清萧骆二人并非恋人关系),送走了自己的两个孩子。影片里,许广平曾说萧红很擅长写饥饿和苦难,她写得令人触目惊心。饭桌上的一位文人在评价萧军和萧红时提到萧红是靠天赋和感受去写作的。天赋?萧红的天赋是什么?或许是丰富经历带给她的异于常人的生活体验吧。一直在流浪,一直在寻找。渴望自由,也向往稳定。

  全片最令我动容的地方便是萧红与萧军的命定相遇。“苍白色的脸,特大闪亮的眼睛,声音受惊而颤抖”,这是萧军第一次见到的萧红。那时的萧红肚子里还怀着汪恩甲的孩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夜里的相谈甚欢。人与人之间的点燃,可能从见面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未婚夫离开,留下六百多元的债。萧军有心救助,却力量不足。一场洪水给了两人希望,也让萧红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大的转变。萧红遇见萧军,就像遇到了光。她怀着大肚子从楼上窗户跳下来时,是笑着的;和萧军租旅馆,房间简陋,因为穷困连铺盖都没有,她是笑着的;去巷子里吃饭,多了一份带汤的肉丸子,她也在笑。“电灯照耀着满城的人家,钞票带在我的衣袋里,就这样,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走在街上。”那时的萧红令人羡慕,她拥有着简简单单的幸福。不仅如此,萧军还带萧红去结识一众文人,在写作上帮助萧红。好的时候,两个人是真好,一起聊天,一起写作,一起去拜访鲁迅先生,一起做很多事。那是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后来,日子渐渐好了,两个人的距离反而远了。在一次次的矛盾中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委屈与失望,最终她在分分合合中,选择了另一个人。我相信不少人看到这儿,应该都会叹息。

  萧军被萧红吸引始于才华。萧红后来反问:“如果我没有你想象的那种才华呢?”那个时代给文学创造了一种成长的氛围。越是压制,文学青年们自由的思想越是要冲破牢笼。萧军和萧红的感情何以裂变,我们很难知晓其中细节,也不宜过分关注。感情之事本就复杂,当事人都未必理得清楚,更何况他人。他们二人留在那个时代的是属于自己的文学印记,这也是后人应更多去关注的东西。

【《黄金时代》观后感】相关文章: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观后感250字06-18

姜子牙观后感05-07

梦想观后感03-10

漫画观后感03-15

长征观后感11-29

宝莲灯观后感08-14

《战马》观后感08-07

风之谷观后感07-24

《晚秋》观后感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