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1
近期,本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节目效果可谓爆棚,又弘扬了我国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可谓一石二鸟,其中,包括有“某曲咏流传”、“某家宝藏”等。此时,在欣赏了这些现代流行元素与吾国本土古典名作的结合之后,我不得不佩服其巧夺天工,人大吃一惊,刮目相待。
拿西方的音乐来说,在近代的流行音乐史上,隔着一年如隔着整个世纪,音乐发展的速度总是出乎常人的意料,因此,想要去理解西方前人的音乐更是难上加难,需要一定量的乐理只是和理解。
举个例子,比如我,就花费了将近四年的时间去大量地听这些音乐,最终建立起了“西方版审美观”。在聆听70乃至60年代的歌曲时才不会脑子发麻,心中暗暗骂道:“这是什么玩意?”而在中国,面对古诗这一类并不易解的文字形式,“经典咏流传”这一节目就给了我们最佳的答案——歌。
该节目应用了许多流行曲目与古诗词拼凑在一块儿,可谓妙矣。平心而论,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与现代人们的`代沟太大矣。而音乐,便是两岸之间的一座桥梁,这样弘扬中国文化的方法,不禁令人赞叹!
相比之下,国外的音乐也有其相似之处,若你听过皇后乐队的《波西米亚狂想曲》的话,定会发现,该曲将英国的传统歌剧融合在一起,若你听过那齐柏林飞艇的《天堂之阶》的话,定会感到那与其国相应的民歌风情,这又为何等智慧的试验与融合啊!
该节目请来了许多具有不同特点的明星来演出这些艺术瑰宝,例如,热血爱国的青年代表——孙扬,和老一辈的音乐人代表陈彼得。其中的歌曲不仅动人心魄,还运用了有中华风气的乐器——编钟,若聆听这些乐器的演奏,聆听这美妙的歌声,又怎能不令人心中被这红色的精神所醍醐灌顶呢?
少年强则国强,“经典咏流传”诸类节目为我们这些乳臭未干的少年们所引路,祖国光明的未来早已在我们的手中、眼中、心中!而鲁迅笔下的“救救孩子”也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的七律·长征。 诗词大会第二季又在cctv1开播了,我在上面学到了很多知识。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人心。在杜甫流传至今的一千四百多首诗篇里,有几十多首都提到了诸葛亮的,但是,被公认写得最好的,还是这首蜀相,诸葛亮的一生功名心是,被诗人短短四句道尽乾坤,简直是如椽巨笔。
我知道了一首写诚的诗。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比黄金还珍贵:立身存笃信,景行胜将金!我知道了杜甫的一首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有自己的乡愁,都有自己追忆和怀念的地方,但是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就是我们共同的故乡,也是我们共同想要不断回忆,不断梦想,不但追求的一块文学的芳草地,还有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所以故乡是我们永远忘不掉的,那一块最软的,最能拨动我们心玄的地方。我又学习到了苏轼的一首诗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还学习到了毛主席的一句诗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知道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和诗言志,歌永言。意思就是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歌就是唱出心里想的话语。还有岳飞写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我又学习到了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我在看诗词大会的擂主争霸赛时,百人团里的北大理工科女博士生陈更,多次从百人团中“杀”出来,三次擂主,每次上场都是9道题全部答对,诗词储备量大,每次的飞花令都取得胜利,多次获得了攻擂资格,第九期以第二期,第三期,第六期擂主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总决赛的攻擂资格。在总决赛上,陈更答对七题,得分311,错在了一道“变凤凰”的题上,分数虽高,可是未超过16岁高中生武亦姝的317分,遗憾离场。
武亦姝一路过关斩将,击败了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的王子龙,最后获得了冠军席位!
让我们怀着赤子之心,走进壮阔的诗词的篇章,让我们一起激扬文字,谈笑古今!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3
说实话,打开电视搜寻这档节目,是因为老师的要求,本没有太大的期待,可当那清亮的声音,传进我的耳朵时,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澈嘹亮的歌声伴着吉他声缓缓入耳,在西安四十度高温的午后,因燥热而躁动的心,一下子宁静了。只留下美丽的音符与诗词的古韵在客厅里微微荡漾,漾进我的耳中,漾入我的心灵。
当梁俊老师走上《经典咏流传》舞台的时候,他的光芒便被亿万观众所知。梁俊老师,这个普通的山村教师,为了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知识与快乐,他想将诗融入歌曲,将经典与流行融为一体。但是他不会谱曲,他只能将心中的音符哼唱在一起,配上自己的木吉他,作出一首又一首美妙的诗词歌曲。曲谱很简单,却又那么震撼人心!
听者他们的演唱,我仿佛看到,无数个黄昏,梁老师抱着一把木吉他,坐在破旧的教室里,他的周围坐着一群可爱的孩子们,他们一起在唱诗词。孩子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神往,仿佛这诗词里孕育了无数的力量……
朴实的'孩子,普通的梁老师,他们不就像这苔一样吗?苔本平凡中的平凡,却生命极强。很多好看的花草,需要阳光给到环境和营养,才能绽放出美丽,而苔花总是生长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没有阳光的照耀,没有充足的营养,那么渺小,那么不引人注目,无人鼓励,更无人喝彩。但它仍努力地,默默地,不屈不挠地生长着,以自信的姿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这绿色的苔,代表的就是生命的颜色,代表的就是青春的颜色!
300年前的诗,穿越而来谱成歌。袁枚歌的是苔的勇气,梁俊老师和孩子们唱得是生命的勇气。是啊,每一个生命如同花朵一样,不分高低贵贱,都一样有绽放的权利,只要花开,都一样美好。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相信,在今后的成长岁月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会像苔花一样,不惧平凡,追求卓越,在自己的世界里绽放。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4
在如今这个光鲜亮丽而浮躁的社会,许多电视娱乐节目如匆匆过客,制造一时的话题,全然不顾会给人们带去怎样的影响。相反,《经典咏流传》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让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诗词真正沉淀在人们心中。诗词,如淡雅清香的茶,让人久久回味。
无需过多铺垫介绍,从朗读者铿锵有力的声音开始,就让人静下心来。置身其中,抛开一切,细细品味、回忆、吟诵那些许久没有触碰过的诗词。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好似那黄州馆里五花马,千金裘的黄帮老大;是那青黛色的墙,青黛色的瓦,木格棂雕花里飞针走线的绣女,是那在水天一色,烟雾缈纱里翘首等待伊人的姑娘,是那勾栏戏台上眼神流转,物我两忘的艺人……节目将大众认为平凡枯燥无味的诗词改编成歌曲来演唱时,又给诗词别添了一份情趣,一份活力。随后嘉宾对诗词的点评赏析又使诗词达到更高的境界,我们也能从中习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得到精彩人生感悟。
节目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到贵州支教的梁老师。梁老师带着从未出过村的稚嫩孩子们走上央视大舞台,唱响了千百年来袁枚的一首孤寂小诗《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群来自大山里的孩子们,用最纯真的声音点燃了对知识和未来的.渴望。“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是其中的一句歌词,听到这一句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苔本是阴暗处最弱小,不起眼的植物,却也有极大的勇气,绽放出最夺目的色彩!
绽放出夺目光彩的除了苔,还有咱们的梁俊老师。无论是他放弃城市里的大好光景投身祖国的支教事业,极负责任的教孩子们识字、读书、吟诗、唱歌,还是带着孩子们坐上火车,走上语文课本中的北京,开启寻梦之旅。这一切举动都是寻常人做不到的,但他却凭着对孩子们的爱和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也正是这份爱,让梁俊老师这个默默无闻的山区教师身上,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
看完《经典咏流传》,我知道我身上多了一些东西,多了一些使命感——传承好诗词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我相信中华诗词文化,将在我们青少年的传播下,发扬光大,被世界所铭记。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5
今天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经典咏流传》第四期节目,节目的形式新颖别致,内容丰富多彩。看后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曹轩宾的《别君叹》令我眼前一亮。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人用短短的四句话,将送别友人的心境描写的淋漓尽致,好友即将西去,前路漫漫,不知何年何日再相逢,读来不禁使人潸然泪下。 “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充满了肝肠寸断的离别情。优美的词,动人的旋律,听着听着就潸然泪下。
在语文课上,老师曾讲过,离别诗是古人诗作的.一大主题,而《送元二使安西》更堪称送别诗的“压轴之作”,原先我的认识是肤浅的,经过这样的演绎,我重新认识王维《阳关曲》的重要意义,使我再次强烈感受到:作为一位诗人,只有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紧紧地血脉相连,才能够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伟大作品。诗人王维清楚地了解战争的无情,也深知友人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盼望着国家从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但在曹轩宾陕西方言的演唱中更让我体会到了离别之苦。作为一个陕西人,我第一次感觉到陕西方言的大气磅礴,感悟到诗人的愁肠百结。我仿佛看到了诗人送别的场景,不舍、无奈、祝愿,如此哀伤,如此动人,这种凄苦的感觉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家珍老师用南宋古琴的演绎下更让人愁肠百结,以歌和诗,给观众们带来极具画面感的想象和无限回味的余地。
我第一次如此清晰的感受到经典的魅力!立足当下,再造流行,我们的传统文化,才会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经典咏流传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1-10
《花之咏》教案09-06
《咏鹅》中班教案12-08
咏莲初二作文02-12
咏教师高一作文01-16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观后感250字01-01
一年级观后感:观后感01-18
活着观后感12-14
《无名》观后感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