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观后感>《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后感

时间:2023-01-25 10:00:0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百鸟朝凤》观后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百鸟朝凤》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鸟朝凤》观后感

《百鸟朝凤》观后感1

  唢呐,在现在已不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这种古老的民乐逐渐被西洋乐器所取代。但是,有一首唢呐曲,在看过一部电影后,已被深深烙印在了我心里,那就是——《百鸟朝凤》。

  《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讲述了游天鸣自小拜师学唢呐的故事。从电影开头唢呐的光辉岁月,到最后的逐渐没落,无不让人感动。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则是电影的尾声,一位老者,手拿唢呐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演奏着,有一对年轻女孩走了过去,还向老者身前的杯子里投了一块钱,这多么令人感到屈辱啊!

  那位老者的唢呐技艺极好,可是,曾经无比光辉的唢呐技艺,如今,却只能用来像乞丐一样讨钱,这如何能不令人感到屈辱心寒呢?再回顾电影的开头,二十几年前的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为红白喜事伴奏,多么光辉,多么光荣啊!可如今,有谁还尊重我们唢呐匠?没有。我们自己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就这么被人给遗忘抛弃。而这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那些西洋乐曲新鲜,有趣,可我认为这并不值得我们为其放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而对于那些赶流行,推崇西方文化的人,我想问你们几句,你们从哪里来?你们记得自己的根吗?

  我认为,西方文化是非常新鲜,有趣,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不能够本末倒置,不能忘记我们作为中国人,要将中国的文化传承下去。要像游天鸣一样,将属于我们的'文化时刻记起,烙印在心头,有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念。

  唢呐匠只不过是沧海一栗,它反映了现代人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却任由别人将自己的东西拿走。我们不能像电影里的那些混混,要像天鸣和他的师傅一样,将中国文化传给我们的后代。

  百鸟朝凤,唯有坚持方能成凤。要学习电影里的唢呐匠们,传承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的坚持。

《百鸟朝凤》观后感2

  一部片子的质量,不是只看票房,它更取决于观看者的质量。没看之前,媒体的所谓炒作,票房低的《百鸟朝凤》到底值不值得一看,可以说众说纷纭。站在个人喜好角度,谁都可以发言;倘若站在民族的高度,人文的角度,其价值又有多少人能够估量得了?"感动,回味无穷"是观后最大的感受。影片中那些朴实的话,让我收获很多。

  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

  打开百宝箱,师傅对徒弟游天鸣说,"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是吹给自己听的"。随即,拿起一根唢呐兴致勃勃地演奏了一段,忽地栽个跟头倒地酣睡,嘴角露出甜甜的笑。有人说,师傅是为找到了传承人开心开怀;也有人说,师傅是在言传身教,真正的'秘诀是发自骨子里的热爱。不管何种理解,最重要的是灵魂深处发出的一种声音,与外在无关。纯粹到,没有一丁点杂质,是忠于选择,对生命认真负责。师傅焦三爷,传授的不仅是唢呐这么技艺,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做人做事的态度。正如,师傅选中天分并不高的天鸣是因为,"你看见你父亲摔倒,扶他起来的那滴泪"。

  厚德才能载物,人无所成时该问问自己修炼了多少德行。我们永远成为不了别人,要成为最好的。

《百鸟朝凤》观后感3

  这部电影看了很多次,至少10次。

  之所以想写点文字,是因为感触太多也太深,一般文艺片在科技横生或者刀光剑影的新时代电影里,很难仅仅用剧中科技营造的美景穿透人心和人性。

  这一部描写三秦大地上一个叫做无双镇的地方,民俗乐器唢呐在师徒、父子之间两代感情的传递,中间穿插的人和事,五次唢呐的演奏场景使整个剧情的起伏波折。我们处在这样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的那些坚持和坚守,在时光面前总是这样的不堪一击。

  剧中的游天鸣在父亲的挟持下,从土庄到水庄学吹唢呐,幼小的天鸣内心是非常抵触的,因为这仅仅是因为他父亲希望儿子能够完成他幼时的愿望,成为一个唢呐匠。而我们,多少人又在现实中秉承着这些并非发自本心的愿望,在未知的命运中浮沉过往。

  五次唢呐场景。一次次演绎着在新事物冲击下渐渐式微的民俗产物。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

  本来这些变革都是无法阻挡的,无法遏制的时光之轮碾碎着一切,也沉淀着一切。第一次演奏吹唢呐,是到了水庄之后,游天鸣听师父和师兄们吹奏,而这位未来唢呐队伍的继承人,却不如师弟蓝玉,在两个多月的学艺过程中,即使焦三爷带着徒弟们出去了十几次,也没有带游天鸣一次。

  有些事情需要磨炼心性的,所谓借事炼心,大抵如此。

  而两个月十几趟的频率在1982年这样一个时代,在黄土高原之上的陕西,或者说在相对封闭的中国大多数内地城乡,对于婚丧嫁娶中所沿袭的民俗音乐——唢呐而言,在相对单调的乡土生活中,依然是高高在上的。而会者确实凤毛麟角,所以天鸣的父亲——游本胜在和大庄聊肖老师的葬礼上,吹奏百鸟朝凤的场景绘声绘色,绕梁不绝。

  日子就在这样平静的流淌,自由的芦苇在河边放肆的疯长,而房前屋后的飞禽掠过湖面却是如此的波澜不惊。在金庄的村长查(Zha)老爷子的葬礼上,查家的长子跪请焦三爷吹奏一曲《百鸟朝凤》以示追念亡者,并且表示钱不是问题。但被焦三爷拒绝。

  不是钱的问题,那是什么问题?这样的曲艺不是可以用钱还衡量吗?那是现代人的看法,我相信真正纯粹的艺术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六斗也不行。

  而焦三爷坚持和坚守的正是这样的行业尊严,既然有规矩,就要遵守,并且是普天之下共同遵守,而标准则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是非唯群言是度”的价值观,跟多少钱无关,因为精神生活和物质游离在两个层面,因为钱改变不了。

  而焦三爷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由徒弟而师父,继往堂上诸师,心中所坚持的规矩就是这样,皇帝也改不了。

  所谓山中宰相,陆地神仙,无非如此。

  但是时间可以改变一切。

  春秋代序,寒来暑往,焦三爷在乡邻和众门徒面前,把衣钵传给游天鸣,而非传给对唢呐更有天赋的`蓝玉,是夜,蓝玉在院子里哭泣的疑问,焦三爷没有作答,而是告诉他,目前蓝玉掌握的唢呐技术,养家糊口已经足够,让他早点休息。

  是的,唢呐的基本作用是红白事上吹奏的养家糊口以及农闲时刻小范围的娱乐活动。

  而选择谁,都很艰难,焦三爷选择了相对木讷的游天鸣。改换门庭的唢呐队,从此姓游,正如剧情对白中,游天鸣所说的,眼前的队伍都要依靠他来养活。

  如何担当是个问题。

  第三次唢呐的场景是长生的婚礼,这是天鸣的发小。正是这样的关系,所以长生显得随意,没有接师礼。也就是说,本来很多的礼节,已经逐渐淡化甚至淡出,而这绝对不是游家帮乃至焦三爷能够改变的。时过境迁是这部电影最深的痛,因为有人还在无限的怀念和追忆散落在岁月中的种种美好甚至悲欢离合。这次长生的婚礼上,焦三爷并没有出现,拿焦三爷自己的话来说是去了之后,天鸣会放不开,因为总是有依靠。

  我突然想起我自己20xx年冬天,从西安飞往贵阳之前,由于项目重大且属于破冰区域之作,但是我心底也没底,主要是怕自己去了之后把事情搞砸了,所以当时去求教于我的直属上司——公司副总经理,得到的回复是冷冷的一句话:

  自己去吧,你早晚要经历这一关。

  从他的办公室走出来,在院子里纠结,但是还是在第二天一早,前往咸阳飞往贵州高原,当在黔东南州坚守和周旋了20多天之后,第一笔项目款项到了公司账户,望着龙洞堡机场外面的青山白云发呆。

  贵山苍苍,盘江泱泱。

  是的,所有人都是这样,总有一个阶段的路是无可替代,游天鸣不例外,我也同样。

  所以,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十分理解焦三爷,如果天鸣输了,那么,他也输了。天鸣输给了胆怯,而他输给了选择。

  很庆幸的是演奏还算顺利。

  所以当天鸣给焦三爷买了烟叶带过去的时候,焦三爷却十分挑剔的说,烟叶是武帝山下的最好。很简单,焦三爷就是这样的率性,他觉得对,就是对,觉得不合理,那一定不合理。

  而这里面,几乎没有一点点私心,仅凭这一点,焦三爷已经让我仰之弥高。

  而第四次唢呐演奏的场景出现在雷家的寿宴上,而雷家,不仅仅邀请了游天鸣的唢呐队,也邀请了长号的洋乐队。其实唢呐也不是中国本土原创,唢呐是从古代波斯和阿拉伯传入中国的。但是这已经不重要,因为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深入国人骨髓,所以和此刻出现的洋乐队冲突,也是很正常的事。换句话说,即使雷家不请洋乐队,也会遇到李家张家刘家,因为无法选择过渡,碰撞是最好的诠释,新事物也应该有它本来的命运和使命,正如现在怀念磁带机的人很多,但是真正去买磁带机的人很少。

  因为他们怀念的是那个时代的简单和美好,而不是磁带机本身的特性。

  所以,当扭着细腰的豹纹美女在台上花枝招展的舞蹈,迷倒的不仅仅是柳三,也有其他看客。而对于天鸣来说,他要的是尊严,因为他内心,也仅存着这样的理念来支撑他以绵弱的力量来挽救渐行渐远的唢呐在人们心中的距离。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正如此刻寿宴的爆竹响彻在上空,这一声惊雷,炸响了宁静的村庄,惊醒的不仅仅的在地上捂着耳朵发懵的天鸣,也是对文化变迁中,哪些冲击和被冲击的一个注脚。此刻由于柳三和蓝玉的争执,现场乱作一锅粥,地上洒落和被踩烂的唢呐,喧闹的人群以及焦三爷掀翻桌子之后的宁静。

  印证了剧中一句话,现在谁还把唢呐匠放在眼里。

  任何事情都有各自的命运和归宿。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缤纷世界闪出的美丽,是因它没有分开每种色彩,不是么?

  被踩烂的唢呐,曾几何时还是焦三爷引以为荣的宝贝,束之高阁,不易示人。

  第五次演奏唢呐,是火庄的村长去世。但是先前的徒弟们由于以唢呐为生计的职业渐渐失落在现实的社会中,无法养家糊口,日子难以为继,大师兄在队伍末告诉天鸣,这次纯属情分演出,以后不必叫他了。

  一半是恳求,一半是告诫。

  而二师兄,已经决定离开卧病在床的老母去外地打工,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遇到焦三爷和天鸣前来,焦三爷翻地上的编织袋,里面全是出远门换洗的衣服,而无唢呐,踩着编织袋的焦三爷,抬眼仰望的二师兄以及房中病榻上抹泪的老娘。

  输给了时光,也会输给现实。

  所以火庄的村长家,低回着哀怨婉转的旋律,如歌如诉的表达百鸟朝凤的寓意和精神,这也是焦三爷生命中的谢幕演出,因为中途的时候,染病已深的焦三爷的血通过吹奏的唢呐管往下滴,此刻是电影转瞬即逝的高潮,吃惊的游本胜和天鸣,以及在场见此景而惊讶的听众。

  所谓吹唢呐吹到骨头缝里,也就是这样吧。

  因为忘却病痛,忘却生死而不忘却天赋唢呐的人生。

  焦三爷为了给天鸣置办一套新的唢呐乐器,把家中的老牛托天鸣牵到镇上卖了,临行之前,还给牛披上了蓑衣,所谓的仁和慈莫高于此。相比现在那些给屠宰前的动物注水以待高价的无良商贩,焦三爷已经是菩萨心肠了。

  而这样的场景,仅仅可以看出焦三爷的纯粹,是非曲直,泾渭分明。

  卧病在床的焦三爷,听到文化局局长登门询问天鸣是否可以从文化遗产传承的角度,病榻上已经气若游丝的焦三爷连忙叫天鸣答应。因为只有这样官方的传承才能减缓民俗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现实中的西安,聚集了当年焦家帮的子弟,游家帮的主力,极具天赋的蓝玉,以及三位师兄,但是因伤被锯掉指头和已经染上肺病的二师兄和三师兄,全然无法完成这样的夙愿。

  远处的西安城墙上,一个吹唢呐的年老艺人坐在屋檐下卖艺,路人随手的施舍叮铛掉落在放置地上的饭盒中,远方西安已经暮色染红天边,黄昏已晚,夜幕将至,而这一切终归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哀叹,叹息那些留不住的美好。

  仅以此文献给传承那些坚守和献身在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们!

  怀念遗失的美好!

《百鸟朝凤》观后感4

  今天我的心情特别激动,因为我参加了盼望已久的小记者活动。这可是我第一次参加呀,所以无比兴奋!

  昨夜,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早上一醒就催着爸妈带我到新都汇门口报到,今天小记者活动是观看电影《百鸟朝凤》。

  影片讲的是:在无双镇,吹唢呐不仅是一种传之久远的民间艺术,更是对远行故去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

  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支高难度的'曲子,也只有领军的唢呐高手才能胜任。整个无双镇,只有四方闻名的焦家班班主焦三爷能吹“百鸟朝凤”。影片中,天鸣拜焦三爷为师学习吹唢呐,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不仅才艺好,人品端正,更为了一个信念与师傅一起苦苦坚守,终于盼来唢呐“非遗”的春天。

  我看电影时被它的情节深深吸引住了,影片结尾处,天鸣

  在焦三爷坟前吹《百鸟朝凤》,我座位的前后左右都在抹泪,我也是。从电影院出来时仍然沉浸在那感人的情节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坚持不懈,品行端正,努力刻苦,不断地学习、锻炼就一定会有收获。

  今天的小记者活动意义深刻,让我学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谢新乡日报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创造的机会,像这样的活动今后我还要参加。

《百鸟朝凤》观后感5

  这是一条弯曲的河流,河面宽广。河边长着高高的芦苇,风一吹,芦苇跳舞一样摆了起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河岸上站着一个少年,他上穿蓝白条纹的圆领短袖,下着深蓝色长裤,两一腿微微叉一开,双手拿着一根一人长的.苇杆。苇杆一头含在少年的嘴里,一头浅浅的斜斜的探一入水面。少年蹙着眉,双眼死死地盯着水面,深深地呼出一口气,开始吸起水来。他圆一鼓一鼓的脸颊渐渐瘪了下去,凹成了两个小坑,水面也随着苇杆的抖动,荡起了一圈圈的波纹……

  突然,少年停了下来,扔下苇杆,双手合十,小心翼翼地往手里吐出了一口水。看着那口水,他高兴地大喊:“我吸上来了!我吸上来了!!”他一下子跑回了师傅家,大声对师傅说:“师傅,我吸上来了!”结果,师傅却又给了他一根两倍长的苇杆。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总是做一会儿作业就想玩,干一会儿家务就叫累,上一个兴趣班,一开始兴致勃勃,等觉得有难度了就想放弃。吸水这么枯燥的事,如果我是他,我一定吸了一分钟就不干了,而他为了这一口水却实实足足吸了十天。想到这里,我觉得他真的很能坚持,他一定会成功!

  后来,无论是狂风暴雨,还 是烈日骄一陽一,他都日夜不停地练一习一吸水。虽然他不是天赋最好的学生,但他的坚持和实干得到了师傅的肯定,他最后成为了《百鸟朝凤》唯一的传人。

  电一影看完了,少年吸水的画面却一直印在我脑海,时时提醒我:要坚持才会成功!

《百鸟朝凤》观后感6

  在一声声如泣如诉的唢吶声中,影片结束了。百鸟朝凤,凤就是殉道者的化身,捍卫和守护着光明和希望的灵物。只有凤凰才会涅盘,重生的便是他的徒弟。焦三爷走了,孤零零一座坟迎着余辉,百鸟朝凤就下了,唢呐才能继续着它的生命的光辉。我想这就是好的影片的特点吧,它总会给观者留下思索体会的空间,让人从中感悟到灵魂深处的一种东西!

  唢呐是本土乐器,它本是先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创造的能抒发自身情怀的工具,与那土地上的人们精神息息相通,见证表达着那块土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更是人们精神价值的一片守护地。如影片中所言,“百鸟朝凤”是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听的,所以当查家子孙用高价请求焦师傅给其当了四十年的村支书父亲吹“百鸟朝凤”时,焦师傅断然拒绝了,原因是其父在位期间将村里其他四个姓氏人家全挤走了,德性不够。而当窦家请唢呐班时,焦师傅主动提出要给窦老爷子吹“百鸟朝凤”,原因是老爷子生前“抗过日,打过土匪,领人修大坝时被砸断四根肋骨,称得上德高望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唢呐班已是那土地上传统价值体系的坚守者——以德为重,而不以金钱权势论英雄。而学习“百鸟朝凤”的'人也必须是人品好。

  在我眼中看来,这部影片是借唢呐,展示人伦道德的美好向往,以及对一种坚持的“匠人”意识。就如同焦三爷在选徒弟时候,其实对幼年男主角是不满意,可是因为看到他在父亲摔倒时,流下了眼泪,师父感觉到了他的善良,这才收他为徒。影片中的焦老爷子,就是拥有此种情怀的艺术家,匠人之所以成为匠人,必须具备一种热情,和普通劳动者不同的是,无论你富贵发达还是穷困潦倒,仍然会为你的手艺而孜孜不倦地努力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当今社会,所有的技能都是围绕着“有用无用有钱没钱”而进行选择,所以,影片中,对那种匠人精神的坚持,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在选接班人时候,他选择了天赋平庸,但天性善良,做事耿直的男主角。因为焦三爷明白,心系一处,无事不成,这是匠心,只有具备这样的精神,才能把唢呐技艺给认真坚持传承下去。

  虽然最后传统的匠艺化作一纸冷冰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太多的遗憾;失传的独门绝活成为历史书页上的记载蕴含了无尽的惋惜;在这一刻,我想起了北宋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百鸟朝凤》已成绝响,街坊巷陌再无回音。传统文化是否正在没落,匠人精神是不是早已没有人记得?但仍有人坚守着,有人传承着,有人喜爱着,不会灭亡,因为它在很多人心里活着。

《百鸟朝凤》观后感7

  “凤凰已逝,但百鸟皆鸣”,返璞归真的感人故事,凝重厚实的影视风格,色彩浓郁的传统民俗特色,悲天悯人的哀婉乐曲,让这部《百鸟朝凤》——大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呈现了经典。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八百里秦川上的无双镇,老一辈的唢呐师父焦三传艺给徒弟游天鸣,希望他将这门民间手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但在现代化大潮的裹挟下时代风尚发生转向,唢呐班子无以为继、四散衰败。 时常100分钟的电影,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内心一次次震撼。师父焦三爷说“唢呐是个匠活”,吹唢呐人自称唢呐匠,而不是唢呐艺人,正是匠人精神的骨与魂。

  传统行当有它的伦理和规矩,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行高于技艺。表面看起来严肃古板,一身傲气,实则是一位热血、善良、重情重义的唢呐师父焦三,在挑选唢呐徒弟的过程中,尽显其苛刻,一开始天鸣差点因为天赋不够被拒之门外,学徒过程中吹奏的悟性也不如师弟蓝玉,最后却从师父手里接过整个唢呐班,就是因为品行纯良。天鸣问师父你为什么会收下我,师父说:“是因为你父亲摔倒时,你眼里流下的一滴泪。”我想也是因为他的善良和热情,因为他的勤奋和执着,用芦苇秆吸水练功,哪怕是风吹雨打,并不间歇;因为他的'不那么精明,因为他在大火中帮师弟抢出了师弟的唢呐而牺牲了自己那把碰都不让别人碰的唢呐。毕竟唢呐班的接班人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天赋秉异技艺高超的演奏者,更需要一个坚韧隐忍赤胆忠心的传承人。匠人精神大概正是这样一种心无旁骛的风骨,一种一生悬命的魂髓。

  我们一边心疼传统文化的消失殆尽,一边又鄙夷固执老派的匠人精神,一生只专注一件事不要说常常养不活自己,就连最起码的基本尊重也得不到。管乐没有错,靡靡之音没有错,甚至管乐取代唢呐也没有错,潮流就是这样汹涌,时代就是这样更迭,但我们是否可以给传统文化和匠人精神一点时间和空间,不要让祖宗留下的好东西都断了根绝了后。大浪淘沙,形式可能消失,但精神终将不朽。

  我感动,为这部《百鸟朝凤》,我期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我虔诚的期望,自己甚至更多人都能记住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追求和信仰,用平凡的、普通的行动,用最真实的心灵写照,去捍卫我们的心灵。

《百鸟朝凤》观后感8

  《百鸟朝凤》是一部讲述百年传承的唢呐帮从兴到衰的过程。电影用生动的故事以及性格鲜明的人物,调动观众的思路与情绪:严厉但有情怀的焦师傅,勤奋好学并坚持不懈的游天鸣,天赋凛然的蓝玉,善良好心的.焦师娘……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已经渐渐忘却了中国百年的传统文化。面对这一切,焦师傅不止一次说:"别让唢呐在这里绝种",我认为这句话就像是"别让中国文化在这里绝种"一样是不言而喻的。

  游天鸣成年后,和妹妹、蓝玉一起走在西安的大街上这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烈日当头,街上的人纷纷打起伞来。这时,蓝玉说:"天鸣,你就别干这行了,赶紧在这里找个工作吧。"游天鸣却说:"不用了,我曾跟师父发誓过。"正走着,看到一名唢呐艺人吹着唢呐,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身前放着一个碗——这名唢呐艺人在乞讨。这时,有两个正在逛街的女人不屑地掏出钱扔在那名艺人的碗里,然后艺人连忙起身久久作揖——然而那两个人连看都没看他。那一刻,游天鸣漆黑的眸子里窜出了一丝愤怒的火苗。我从游天鸣的眸子里看出了悔恨、悲伤以及惊讶——为什么中国的唢呐艺术会沦落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沦落到当街乞讨的地步?游天鸣一直把"唢呐是给自己吹的,不是给别人吹的"当成吹唢呐的初心。那一刻,要不是碍于旁人,他一定会冲上去质问他:"难道唢呐是用来乞讨的吗?难道中国的文化只是用来在别人面前乞怜的吗?"

  我知道,西洋的东西固然有它的好处,但是却不能被它蒙蔽双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抛到脑后。我们应该自省一下,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想法,都是一种可怕的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把眼前的新鲜事物放在第一位,而忘记了是什么在身后铺垫着他们如今的生活。他们总是有一个愚蠢的想法:保护非物质或物质文化遗产是政府所干的事情,我们普通人就过好每一天就行了。这种想法在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是非曲直,其实并不重要了,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尽力建设传统文化与时代共存的中国吧!

《百鸟朝凤》观后感9

  《百鸟朝凤》讲的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作为一种中国乐器,是古时候的礼制的延续。红白喜事,不同场合、不同社会地位,排场和所奏曲目也不同。普通人家过世,吹四台,富贵人家吹八台,而德高望重者过世才可吹奏“百鸟朝凤”——一首难度高、气势浑厚的大悲之乐。

  电影开始时的1983年,还是唢呐匠备受尊重的年代。但与其说尊重的唢呐匠,不如说尊重的是“礼”。那时候的婚礼请唢呐班来演奏,是要对唢呐师行迎师礼的。主角焦三,就是这样一位备受尊重的唢呐匠。因为在无双镇,只有他的焦家班会吹“百鸟朝凤”。

  但焦师傅逐渐老去,他需要把手艺传给一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儿”里的人。这个人就是他刚收的小徒弟,游天鸣。游天鸣十几岁到焦师傅家,从吸水学起,到学会用唢呐惟妙惟肖地模仿各种鸟叫,最终二十几岁学成“百鸟朝凤”,从师傅手中接过焦家班,自立门户为游家班。

  游天鸣自立门户应该是在1995年左右,那时候改革开放已经十几年了,全国都在搞经济建设,大家一致向“钱”看。老辈儿的规矩,婚礼丧礼的礼制,都没人在意了。唢呐匠作为礼制产物,自然也不再有当初的江湖地位。游鸿明自立门户后的第一次活儿,是小学同学的婚礼。演奏时的太师椅变成了长板凳,入门时的迎师礼变成了大红包。导演用钞票,展现了物质对精神的.侵蚀。

  有人看过电影后说备受鼓励,要开始保护民族文化,复兴民族文化。我当然不否认这点,唢呐是非常有特色的中国民俗乐器,更不用说背后的礼制曾经是非常先进的国家、社会制度。但看过电影中令我感触颇深,几次落泪的不是因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而是我看到当一个人心中有了“应该怎样”的信念的时候他的人生状态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准备去看这部电影,你不要想着这是一部拍中国唢呐匠的电影。你可以把唢呐换成小提琴,换成油画笔,甚至换成寿司。不要去挖掘“民族”的东西,不要去从唢呐中找“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就仅仅是看一个人喜欢一个东西喜欢到极致,是一种什么状态。

  电影中两个场景触动我最深,恰好体现了这种匠人和个人的精神。

  第一个场景,是游天鸣和小师弟蓝玉在草房里睡着了不慎失火。天鸣从火中抢出了师弟的唢呐,但火势太大,天鸣来不及拿自己的唢呐。焦师傅闻声赶来,看到天鸣手中空无一物,蓝玉手里的唢呐完好无损,愤怒难忍给了天鸣一个耳光,厉声说道:“告诉你的唢呐离口不离手,唢呐呢!”天鸣老实不敢说话,蓝玉见状向师傅解释到,自己的唢呐是天鸣从火力抢回来的。焦师傅听完便消了气。

《百鸟朝凤》观后感10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随父母去观看了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令我感触很深,它讲述了民间唢呐的传承。

  无双镇民间艺人焦三爷是位吹唢呐的高手,方圆几百里只有他会吹百鸟朝凤,——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唢呐曲。但焦三爷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轻人将唢呐传承下去,而淳朴踏实的徒弟游天鸣在历经辛苦,努力学艺之后,继承了师傅衣钵。可好景不长,在西洋乐器的猛攻下,唢呐逐渐被取代,让人心中十分酸楚。游天鸣在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艰难生活中仍然坚守着唢呐,强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让人心疼,也让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嘘和哽咽、憋屈。

  在时代的变迁下,传统艺术似乎已经离我们远去,更多的人选择了西洋音乐。世道变了,人心不古,时代的年轮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沉淀在历史长河中,可似焦三爷这样的'匠人渐渐走远,这样朴素有傲骨的传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唢呐,也许现在已无人愿为它奉献了,那些死死守住这份艺术的人,也只能随波逐流,或跟随他们心中的传统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渐渐冲远。

  电影的最后,焦三爷临终前对游天鸣说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我死后吹四台就足够了。但是,最后,在焦三爷坟前吹唢呐的竟只有游天鸣一人了,百鸟朝凤凄婉的声音伴着呜咽的风声,飘飘渺渺,悲伤与凄凉,在唢呐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鸟朝凤,带给我的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让我理解一个老匠人的执拗,焦三爷将唢呐看得和命一样重的精神传承,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根,永远都不能丢!

【《百鸟朝凤》观后感】相关文章:

百鸟朝凤观后感10-12

百鸟朝凤观后感11-30

《百鸟朝凤》观后感11-04

百鸟朝凤观后感15篇12-03

《当幸福来敲门》观后感观后感250字01-01

《天赐》观后感12-23

少代会观后感12-08

足球观后感12-10

消防观后感01-25

风之谷观后感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