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三国纪》读后感

《三国纪》读后感

时间:2023-02-13 01:58: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纪》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纪》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纪》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三国纪》读后感1

  以前我看《三国演义》喜欢刘备;但是看到了电视剧的评论和这本《三国纪》之后,我就更喜欢曹操了。为什么呢?结果显而易见,《三国演义》或者说是罗贯中这个人,就是“尊刘贬曹”的;而评论和《三国纪》则公平公正地去做了具体的分析,再加上我的思考,认为曹操比刘备更好。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三国中,魏国和蜀国占天时(我认为);吴国占地利;蜀国占人和。为什么刘备也占天时呢?因为刘备也跟曹操一样有着“大汉光环”。只不过刘备的光环是2.0的,他可以以大汉的名义去消灭曹操。曹操也深知这一点,于是就把天子安放在了他的地盘。我认为可以说是互不相让。刘备占什么人和?占人和的原因照样是因为他有着“大汉光环”。使更多的人去归顺他。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他非常的仁慈。不过,他仁慈不代表他没有野心,他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来了个“咸鱼翻身”,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的心里可能就在想:“我再也不帮助那软弱无助的汉献帝了!”当然我们也不难看出“曹操做事光明;刘备做事虚伪”。

  说曹操做事光明,不代表他做的事全都是对的。可他至少光明磊落,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而刘备却一直假惺惺地举着一个“匡扶汉室”的名义,基本上也没做出什么对汉室的贡献。(刘备的虚伪,也能从借江陵看出。)

  再说说灭亡。先说说魏国,魏国最先灭亡,原因就是因为曹操和曹丕一起把天时扔掉了,曹操的天时本身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自己不称帝,却为曹丕奠定了称帝的基础。这下倒好,曹丕称帝,没有了天时,曹家成为了众矢之的,很快就被司马家族给灭掉了。

  蜀国的灭亡源于刘备先后没有了两样东西:“人和和天时。”这倒不是刘备刻意丢掉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说没就没的,刘家是处于被动的一方。自从刘备经历了夷陵之战的惨败之后,便一遍不起,临终前托孤诸葛亮,给予了他国家大权。甚至还对诸葛亮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就是说如果他的儿子刘禅不行的话,诸葛亮就可以把它废掉自己当皇帝或者是废掉之后在另外立一个。可最终诸葛亮并没有这么做。诸葛亮执政之后,老百姓的生活就过得没有那么好了,人和首先没了;曹丕废汉献帝自己称帝后,蜀国总不能为了汉献帝的事就与曹丕决一死战吧?既然不决一死战,还是要发展自己国家内部的话,就证明现在所做的工作都不是为了复兴汉室,天时也没了。

  我把孙权留到最后来说是因为他的子孙后代都非常的差,还自相残杀,但他的国家是最后灭亡的。因为他并不是真的想一统天下,只要他还是一个城邦就行。于是他的信念就是一个字“稳”。并不急着称帝,以免成为众矢之的。他还能屈能伸:“他在刘备弱小曹操强大的时候,为了与刘备建立关系联合抗曹;可最后为了夺荆州,又去投靠曹操,拿曹操当靠山。”所以,我们要在不同的境遇里灵活变通啊!

  三国,是一段精彩的历史。“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啊!

  《三国纪》读后感2

  《三国纪》中,易中天先生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观察角度为大家揭开三国的真实面目。

  易中天在《三国纪》中通过史料与分析来逐条寻找并批出《三国演义》的诸多不妥之处,并且通过分析来解开三国的真实面貌。

  《三国演义》为什么让人如此痴迷?只不过是有心计、算计、权术、谋略。你想想,这些东西看起来多刺激?而且还可以把这些用于战场、官场、商场乃至于情场,谁不想要?所以精彩,所以刺激,所以想看。但这些精彩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三国演义其实是一部忠义对抗邪恶的斗争史,忠义为了战胜邪恶,就以恶抗恶。这种对抗,说好听叫斗智斗勇,说难听叫勾心斗角。《三国演义》从头到尾都贯穿着这勾心斗角,尤其是在赤壁大战前后:周瑜和诸葛亮两个正人君子,到三国演义里变成了两奸邪小人,一个“妒忌阴险”,一个“奸刁险诈”,全无光明磊落可言。

  而且《三国演义》的写作倾向是“尊刘贬曹平淡孙吴”,只因重义气而往历史的脸上涂胭脂,过分夸大诸葛亮,过分贬低曹操,只要能表现诸葛亮的神奇计谋的照单全收,只要能看出曹操奸诈无耻的一样不落。在赤壁大战中原本不重要的关羽大发神威,神奇的诸葛亮神奇地借了东风,原本的关键核心孙权、鲁肃和周瑜只字不提。整个三国的历史在罗贯中手里变样了,大变样了。

  判断一个人物,不能从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是善是恶来判断。因为从多方面来看,好人也有坏蛋的'时候,恶霸也有善念,忠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奸臣。人,就是一个多面体,同样历史也是,正因为三国被单纯的看成了是非的斗争,再加上情感的倾向与历史的两面性,所以三国历史的脸上也被涂满了各种油彩。

  《三国纪》读后感3

  这是一段撼人心魄的历史,烽烟四起,群雄逐鹿,多少能人志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有多少绝世武将一战成名,所向披靡。《三国纪》,带我进入了一个真实的三国,一个真正的战争年代。

  三国,是由袁绍开启而由孙皓终结的,在这期间,有无数鲜为人知的情节,这本书让我见到了这段历史真实的一面。《三国演义》让人人都相信空城计,相信周瑜是被气死的,却很少有人探究事情的真相,这本书,就让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三国,一个鲜为人知的三国。

  首先让我惊讶的是诸葛亮,早在刘备三顾茅庐前就见过他,甚至和他谈过话!大多数人认为刘备爱才,事实上刘备即使见过诸葛亮,知道他的才华,在刘备眼里,也完全没必要为一个小字辈亲自动身,如果不是徐庶极力推荐,或许这段佳话就消失了。而且,刘备并不是去招聘诸葛亮,而是去谈话的,谈妥就合作,不妥就算了。即使诸葛亮来了,对不起,还不能当官。他真正有官,那是赤壁之战以后。然而,诸葛亮靠一张巧嘴,不仅说服了刘备,还说服了孙权,说服了周瑜。在生活中,口才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像小升初的面试,口才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学习中的口才展示,还是未来的入职面试。能言善辩的人一定会获得更多机会,拥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巧嘴是一生的财富。它既能帮你化险为夷,又能帮你化敌为友,还能帮你赢得鼓励与自信。所以,拥有一个好口才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当时,曹操还在追杀刘备。表面上,孙权帮这个忙,是绝对没有好处的,刘备没有分寸土地,还会招惹曹操。但,诸葛亮说,不帮,麻烦也是孙权的。他又历数曹操长途奔袭的'缺点,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最后,诸葛亮凭他那张巧嘴,硬是把孙权说动了心。他把刘备的弱点搁下,偏说曹操的弱点;他把刘备的麻烦搁下,偏说孙权的麻烦。等于灌输一个思想:我是强大却无用武之地的朋友,他是弱小而又不堪一击的敌人。而你,最好顺势而行。于是,刘备不费一兵一卒,获取了赤壁之战后的大量利益,从此,天下三足鼎立之势形成。这就是一种避短就长的技巧,比如你向别人介绍你自己,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有时候,挑些好的和别人爱听的来说,或许效果更好。

  说到孙权,那可是一手把三国打造起来的王者,他称帝最晚,亡国也最晚。他不对外扩张,也不让一寸土地。他善变,可以和刘备称兄道弟,也可以让曹操俯首称臣。他会用人,不管是出身寒门,还是富家子弟,只要有才,他都用。他从不冲动,既不会长驱直入,也不会莽撞行事。归根结底,他会治国,不会打仗;会用才,不会治才;会谋略,不会决断。他的国家最幸福,也最富裕。其实,孙权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懂得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利益去损失更多的利益。有时候,想想风险,再想想利益,或许可以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同时,在冲动的时候,稍微想一想,或许就会避免一次无谓的损失。在学习中,更不能有丝毫莽撞,一时冲动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

  《三国纪》让我看到了三国的真面目,没有奇迹,也没有妖术。这种历史,最真实。

【《三国纪》读后感】相关文章:

纪昌学射读后感02-26

《纪昌学射》读后感09-18

纪昌学射读后感04-04

《纪昌学射》读后感12-29

《纪昌学射》读后感10-02

纪昌学射教学设计09-15

纪学部部门工作计划11-09

买卖行纪合同10-13

【经典】纪学部部门工作计划03-16

行纪合同范本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