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2-10-11 08:48:4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0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国演义》读后感(合集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之后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之后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就应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正因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之后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构成了鲜明的比较。曹操还是个实干家,以前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爱。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正因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述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透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2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起《临江仙》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就不由得联想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翻开了那本早已看过好多遍的古典名著。

  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在这部书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如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谦逊亲民的刘备……在众多英雄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位英雄就是本书中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先说曹操吧,太多数人都说他奸诈,也有人总结说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的周到;“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体现了曹操的人生哲学。但说到底曹操也有好的方面,他还是世人熟知的杰出诗人、文学家。可是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也许很奸诈,很霸道,但他用兵举世无双,拿官渡之战为例,七万大战七十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打败袁绍后,他独霸一方。他也非常注重人才,他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如果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我倒觉得他奸得真,有奸的本事,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再说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青枣,青龙偃月刀,后加上赤兔马’关羽是神不是人,而且加上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就是说他的。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做人有忠有义。但到了三国时期,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严格,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选择回来。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将军并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服侍二主可以长久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样不但是忠的体现,还是难得可贵的道义。

  一个国君想要建立一个好的帝国就必须有一个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我十分欣赏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为主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并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直到他病死五丈原,之前发生的一切些都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

  我们少年就应该从小具有诸葛亮的博学多识,关羽的赤胆忠心,曹操的灵活善变。这三个,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奸绝、智绝。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4

  这一本书,如今再翻又是一番韵味。——题记

  每次我翻开《三国》,心中都有一种复杂的情结——《三国》的人物太多太多,我喜欢的太多太多,我讨厌的也太多太多。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是一个群雄争霸的年代,这更是一个昏天暗地的乱世!血肉横飞、刀光剑影、明争暗斗,每天都在发生。正因如此,我才被《三国》吸引,被精彩的故事情节所深深的吸引……

  《三国》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赵云。其实我也挺喜欢关羽,但是,我认为关羽后期的傲慢自大葬送了他。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赵云的稳重与踏实。我一直佩服赵云的赤胆忠心,一个人,为了主公的孩子,能置自己的生死于不顾,爆发出自己所有的潜能,在长坂坡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这是何等的忠勇!不过,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子龙知道以后的刘禅会是此等无能之辈,他会后悔吗?在通读了几次《三国》后,我觉得子龙是不会后悔的。就算刘禅是无能,可是,子龙是不会管这些的。子龙只是一名武将,他要做的就是助力刘备而无二话。况且刘备对他有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子龙心里是明白的。

  后来蜀国到了后期,国力衰弱,国内已无真正的猛将,似乎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老人,随时都可能断了气。魏国果然趁虚而入,准备一举攻灭蜀国。这时候,又是赵云站了出来,主动请缨。那时候的赵云,已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可是你会发现,赵云上了战场还是和当年一样,还是和当年一样的威风凛凛,还是和当年一样的飒爽英姿,还是和当年一样令魏军胆寒!披上那一身盔甲,子龙还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如果我是年事已高的赵子龙,我觉得,我仍然可以对着苍天大吼一声:“老夫何曾颓废”!

  我还很喜欢大家基本上都不喜欢的一个人——曹操。也许有人会说我的思想不正常,可是我就是喜欢曹操,我觉得曹操才真正配得上“枭雄”这个称号。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叫权谋;独战蜀吴联军,那叫胆识;煮酒论英雄,那叫气魄……你可以说曹操奸,但你决不可以说他是阴。曹操绝对要比刘备更适合当主公。刘备太过仁慈,他难道不知道“仁慈的主公是好人,但绝不是好主公”这个道理吗?对别人太仁慈,只是在一步一步为自己挖坑。人,还是要狠一点的。

  还有,在对待人才这一点上,我觉得刘备也不如曹操。虽然他们两个都很器重人才,都很善于招贤纳士,但是,刘备不会用人才。古语有云:“卧龙凤雏,得一者便可得天下”。可是你看看刘备,两个他都得到了,可是他却没有完成复辟汉室的梦想。还有五虎将,如此勇猛异常的五个人,却一个一个地死去……反观曹操,曹操可以做到半夜赤脚迎许攸,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对敌人的'部下不断给以关怀,刘备可以吗?曹操可以做到任命败军之将为谋士,刘备可以吗?不可以!全都做不到!

  当然,曹操也有缺点。他小心眼、多疑、刚愎自用……但是,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在我眼里,孟德永远都是唯一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我不敢评论太多的历史人物,我只想对我最喜欢的两个人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对于《三国》,我觉得,这真的是一本精彩的书。书里面性格迥异的人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发人深省的历史道理……都值得我们去慢慢探索,慢慢品味。

  再次翻开这一本书,发觉又是另一番韵味……

《三国演义》读后感5

  花了两个多月时间看完《三国演义》,看之时觉得这次一定要写篇大读后感,但提笔之时,又不知从何着笔,思来想去,觉得只能找个人物写写算了,但大人物写不起,小人物又知之甚少,看来就挑个不大不小的"五虎上将"之外的魏延小作评议。

  打从小看电视,就会分个敌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也是,总是站在刘备、诸葛亮一边,打仗都看他们赢,刘备的人最讲义气,但后来出了个叛徒,真是厌恶死了。但今天又看《三国》,却找回了另一种认识,似乎不再厌恶这个叛徒了,都少还有点同情与抱怨。在三国里,魏延也是一个讲义气、识时务的英雄。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 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 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

  魏延的结局跟他自己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诸葛亮的用人也占有较大的因素,自魏延投靠之时,诸葛亮就认定此人必有反骨,所以后来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始终没能改变诸葛亮对他的看法,甚至是在魏延出的某些主意上,诸葛亮还心存疑惑和偏见。诸葛亮晚年,不管是在打仗还是用人还是有些不是很英明的举措,有点可惜,但魏延更可惜。

  借此机会祝愿所有群友及家人:

  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吉祥如意。

《三国演义》读后感6

  《三国演义》里的英雄非常多,有忠厚仁爱、惜才如命的刘备,有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诸葛亮,有勇猛善战、性情暴躁的张飞,有有勇无谋、唯利是图的吕布……其中,我最喜欢关羽,他的忠肝义胆、文武双全给我留下尤为深刻的印象。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他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先古今贤所推崇追求的目标,也成为了历朝历代普通百姓的'粉丝偶像。

  “千里走单骑”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占有较多的篇幅,由此我们更多可以看出关羽的忠义诚信。当刘备被曹操打败,关羽为照顾刘备家眷,不得已投靠曹操时,张飞误以为关羽变节投敌,而关羽并没有性急,斩杀了前来追赶的蔡阳,用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关羽投降曹操后,曹操以重金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移其志。虽然曹操屡送他财物金帛,还给他“汉寿亭侯”的官位,但他的心始终在刘备处,当张辽来试探他时,关羽对张辽叹息说“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果然,此后他一打听到了刘备的消息,就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上演了“过五关、斩六将”的精彩好戏。我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就应该像关羽一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自己的信念、情义和操守,不为金钱财帛、高官厚禄、美女佳肴所动摇,做一个义薄云天、忠肝义胆、顶天立地的汉子。这也许就是关羽和很多其他武将相比,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是他能成为“武圣人”的主要因素吧。

  同时,关羽也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比如在“水淹七军”一节,由于关羽长期征战在荆襄地区,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他看到曹军秋季错误地驻扎在低洼地区,于是就命令荆州军造大船,并调水军集结待命。关平对此纳闷不解,问关羽为什么陆战还要使用舟筏,关羽笑着回答“如今正值秋天,直接放水一淹,七路兵马便死无葬身之地了”。后来斩庞德、降于禁的结果直接印证了关羽的深谋远虑。由是也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不单单是靠着蛮力冲锋陷阵,更要有大智慧,熟知天文地理,利用自然环境顺势而为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纵观关羽的人生,他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其中最大的莫过于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也不至于使得孙刘联盟的破裂,更不至于“败走麦城”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整个三国的历史甚至都可能重写。但是,关羽的缺点也许正是他从出道以来就百战百胜、功高至伟所造成的,这大概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吧,所以我们无论在多大的成绩面前,都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

  当然,关羽作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历史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缺点毕竟是少数,所谓瑕不掩瑜,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深深为他的英明神武、忠肝义胆、有胆有识所深深折服了,诸位看官,你们是不是也有同感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斩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斩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

  「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三国演义》读后感8

  读《三国演义》第一回,的感受是认为“天子不重贤而重奸人,让百姓人心思乱,已至不祥之事出现”。有大青蛇从梁上飞下;下大雷大雨加冰雹、地震、海水泛溢;雌鸡化雄;黑气飞入温德殿;有虹于玉堂;山崩裂等。张氏三兄弟巧得无书,要_汉朝建他们自己的王朝,于是汉帝要发榜招募义军,于是又引出了刘关张三引起结义,又引出曹操。这小说的开篇之作引出了以下故事。开篇之作: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成了千古名段。

  第一段恰恰又写出了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刘备善动口,不善于动手,多愁善感。关羽:英勇、大胆、敢做敢为。张飞:鲁莽、大胆。曹操:老奸巨滑、聪明。这便是各人的性格特点了。

  还有,张角得天书之时那华南老仙对他说:“……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民异必,必获恶报“。而张角后来竟说:“……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这张角若当了皇帝就等于萌了异心。虽说汉朝也很腐败,但也轮不到他去改朝换代呀,何况他说:“乘势取天下”“可惜”证明也说明他的狼子野心,这样的皇帝能比汉桓帝好到哪里去呀?也就是说,他成为反国逆贼,真是活该,真是活该!

  从文中,得几处知识: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飞,关羽字云长,曹操字孟得,小名阿瞒。

  我读了《三国演义》第二回,我更看到了张飞“嫉恶如仇”的一面,他遇着不平的事便拔刀相助,决不留情。当他知道督邮对老百姓很残暴时,他怒鞭督邮以示惩罚,不是刘备出来劝阻,早就把他打死了。

  张飞的优点还有很多,别人对的就要学,张飞知错就改的性格也值得我们学习,人总是会犯错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改就行了,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第四五回中关羽温酒斩华雄这一段写的栩栩如生,仅用几个词就写出了当时的激烈场面,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天摧地塌,岳撼山崩,是这段的点眼之笔。“酾”“提”“掷”更写出了关云长的英勇、大胆。这也正是“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可见关羽比那些认为厉害的'人要强好多。

  三英战吕布,那三英?、刘玄德、关云长、张冀飞。这回关云长出动还有那二人仅与吕布打平手,可见吕布有这三兄弟的优点,所以能以一对三,如果他投靠刘备,起码能与赵云平起平坐吧!这走马灯一般厮杀让观战之人看呆了,谁也想不到一个步弓手一个马弓手会如此这般的厉害。

  第八回则写到了王允,明白二人的心思,知道二人的喜好,故以美人诱之,董卓、吕布也太没自制力了,竟上了王允的当,去破坏父子关系,王允太聪明太厉害了。最后,吕布还是怕董卓,儿子毕竟怕老爸,吕布在战场上威风,在家里软弱,害得失去心爱之人,而又不能诉说,也难为他了。王允太聪明,貂婵太美丽,吕布太软弱,董卓太厉害,唉!悲哀啊~

  今读到第九,十回,读完这回,他让人物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的面前。还有一个地方,让我大为震惊,在吕布赢了这场“比赛”之后,董卓死后竞暴尸于市,无人收敛,尸大都称贺,而对尸体也十分痛恨,为什么?我记得说周武王死后,家家穿孝,日夜哭泣,人们自动去武五墓前磕头像自己的亲人死了似的。周武王与董卓一比,天壤之别,但同为做人,干嘛不做好人呢?其码,不要落一个暴尸于市的下场吧。“得民心者百姓爱,失民心者众民恨”,帝王都如此,庶民,岂敢不如此?

  我明白了,做人就要做好人,做有用的人,对他人有用的人,不能做对他人欺骗,无用之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9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英雄风云过眼,多少王朝荣衰更迭。《三国演义》承载的特殊时期,作为中华历史上一个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时代,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留下了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

  记得《三国演义》的开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董卓专权,汉室凋零,正如史家所云“忠臣被逐于庙堂之外,壮士惨死于锋刃之端,贤良空老干林泉之下,何其怪哉!”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所谓“乱世出英豪”。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讨董卓,擒吕布,伏袁绍,定刘表,威震海内,谁人能挡?然而,赤壁一把火,烧出了三足鼎立。斗转星移,当三位英主都从于地下,万里中原却被司马氏赢了个全盘,真是历史弄人。

  刀光剑影的年代已悄然远去,透过这 部演义,我们似乎又回到了过去。重温那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又怎能轻易忘却那峥嵘岁月?

  诸葛亮,《三国演义》中的传奇人物。从他那“定三分隆中决策”的深谋远虑和“初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才干,便可知此后定有“因诸葛扁舟去,至使曹军百万休”的结局。诸葛亮从隆中隐士到两川丞相,一生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虽然最后躲不开那“星落秋风五丈原”的凄凉,但他却依旧留下了永世z芳名。今日,含泪捧读《出师表》的人们,谁不会感到那瑟瑟秋风下的五丈原上的那颗火热的心?谁又不会为那“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大憾而捶胸顿足?

  曹操,书中叉一个重要人物,对他,人们异口同声“奸雄”!不过,我不这样认为。曹操始举孝廉,不畏权贵,无论是在腥风血雨的战场,还是在尔虞我诈的政坛,都显露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能力。他还以其独特的风格,表达了一代英雄的`心声。然而人无完人,他最终还是输了,气量狭小,过分自大,使他功亏一篑。“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显示出他的狭隘;大帐之中,不听谋士之语,孤高自许,于初冬贸然进军,致使大败,显示出他的夜郎自大。

  不过曹操比起另两个帝王要厉害的多。刘备,不过一“织席贩履之辈”,孙权不过是“坐领父兄基业”,谁又比得过身经百战的曹操呢?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身手不凡的将领,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喝断长板水倒流”的张翼德;“宝刀不老,百步穿杨”的黄汉升等人皆非等闲之辈。

  《三国演义》中的名篇数不胜数,著名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桃园结义”、“三顾茅庐”等虽妇孺皆知,但那赤壁之火可能更胜一筹。

  读过赤壁之战后,不禁感慨于火攻之妙,东风之便,连环之巧,更惊叹于其中所彰显出来的智慧。孔明江东辩群儒,七星坛上借东风,再加上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才使得曹操上当,燃起那通天之火。是夜,江天通红,一片鬼哭狼嚎。这正是“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回忆那一江之火,不禁感叹“谁能解连环?谁能解连环!”

  掩卷深思,方觉此演义并非只是一部传世小说,更演绎着代英雄故事,讲述着一段王朝兴衰,使人们读着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认清多变的现实,不愧为一代名著。

《三国演义》读后感10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一部详尽而宏大的历史。它记载了从东汉末年黄巾之乱到公元280年约110多年的历史。它以陈寿着《三国志》为模板,经过作者罗贯中大胆的艺术创作而完成的,使高深难懂的正史以一种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群众面前,并为人民所喜爱、传颂。《三国演义》又是一部小说,一部内容丰富蕴涵深刻的小说,作者匠心独运,以生花妙笔勾勒出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火烧赤壁,借东风,长板桥等一系列生动的故事,为妇孺皆知。它妙趣横生的文字,以及驰骋于神出鬼没境界的畅快深深地打动了我,而它也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经典。

  “书灵魂的壮游,一卷在手,日月山川,兴衰变迁如沿途的的风景扑面而来,铸就了人类仰望的姿态,从而达到精神的高度。”而《三国演义》就是让我仰望的高山,是我精神上的慰藉。

  《三国演义》犹如一部史籍,记载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一百多年的风云,让我仿似身临其境地看到了战争的激烈,人们为了忠义,统领天下等种种原因浴血奋战的场面,了解到了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知识,经验以及谋略。而书中塑造的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更是让我心中升腾起敬佩之意。一代奸雄阴谋多端的曹操;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的关羽;嫉贤妒能的周瑜;礼贤下士的刘备等上百个人物。

  但是知道我看到他,我才知道什么是“神机妙算”,才真正明白什么是“头脑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没有鲁莽的品性,只有稳重坚定的意志,是的,那就是你诸葛亮。你草船借箭的故事早已传遍家喻户晓,周瑜嫉妒你的才力,想方设法要拔除你这个眼中钉,于是就叫你来面见他,叫你十天内找来十万支箭,可你丝毫没有慌乱,反而好像早料到似的,并说三天内就能凑齐,还立下了军令状。当看到故事你叫鲁肃借你二十条船时,我有些疑惑,想:你到底骨子里卖的什么药。眼看三天就要到了,你一点也不急,而我却在替你担心,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啊。当第三天清晨,终于你有了动静,你和鲁肃来到曹营的江前,这时江面上已升腾起大雾,每条船上都绑了草人,向曹营驶去,于是曹操手下的两个将领什么都不管只想着立功,以为草人就是士兵,于是就向草人放箭,回岸时大丰收,早已满了十万支箭。这时我对你的敬意油然而生。

  我一直都有些莽撞,所以很是羡慕和佩服诸葛亮的稳重和睿智。有一次,爸爸和我去钓鱼,爸爸是个钓鱼老手,便熟练地穿好线,系上钩,从袋里取出一些碎米粒,向一处水草较多的地方撒去。不一会就有好多鱼拥上前抢米粒吃,爸爸马上把鱼饵挂上鱼钩甩过去。有耐心的等了几分钟,鱼果然上钩了。我学着爸爸的样子,穿好钓饵,撒下把碎米,把钓线甩入水中,然后两手握着钓竿,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河水里的动静,等了几分钟,浮子动了我马上拉起鱼竿一看竹篮打水一场空,啥都没有。这是莽撞惹的祸,要是我能有诸葛亮那么沉着冷静,那么钓多少鱼都不是问题。

  身高九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红枣的外貌和风姿相辉相应,这就是关羽,忠义勇敢的化身。身在曹营心在汉,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夜走麦城都有你可贵的精神品质的表现。你的英姿飒爽,无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你对主故的忠心,令人敬佩。

  这是一部趣意盎然的史书著作,那一个个雄浑的场景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让人有一些些欲罢不能,有一些些回味无穷,还有一些些意味深长。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7

《三国演义》读后感12-08

三国演义读后感12-15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3

《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5-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