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1-06 15:16: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错例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一项基本技能,他对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几天我们复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但从学生交回来的作业看,老师上课强调了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屡屡出错,那么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错误呢?那就是及时发现错误,并从错误当中不断总结,不犯同样的错误。进行错题分析,利用好错题可以查找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听就懂,一做就错,一靠就糟的现象。把这些同类错题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把一题多解进行整理归纳,避免一错再错的现象。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求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一元一次方程的错例,使学生灵活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求解方程的计算能力。

  重点: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难点:灵活地运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计算简化而准确。

  本节课是在教授了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解法之后安排的。巩固复习了每个步骤及其应注意的问题,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优良品格,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需要。

  (1)为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我采用了自学辅导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组错题,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去自己解决问题,同时,为完善知识结构,教师再作点拔、精讲。

  (2)为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引导探索法,同样通过精心审题,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此同时还进行多次有较强针对性的练习、探索,对学生分层训练,化解难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尝试,使学生体会到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三、说学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完一次一元方程的一般解法之后安排的从学生平时的作业来看,对五个步骤中易犯的错误出现较多,这会严重影响后面的多元方程、不等式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学习,所以必须及时纠正,通过复习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

  四、说教学程序

  由于学生对一般解法已有初步认识,我精选了一组能反映学生作业情况的“错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错因,并且改正。

  通过五个典型错题,目的是让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并及时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须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式是学生思考判断,然后抢答,又一次加深了学生的正确认识,之后,老师“画龙点睛”的点拔与精讲,又让学生对此知识“根深蒂固”。

  中考链接,这组题的设计目的是“趁热打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大胆表达,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增加学生“成就感”。

  当堂训练,通过四个练习题,我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不但能用一般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而且还会选择灵活的方法去解。

  总之,本节课自始至终我都是有意识培养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心态下去完成学习任务。

说课稿 篇2

  石油的炼制 乙烯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节石油的炼制 乙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化石燃料与有机物的关系。

  2、 认识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3、 了解乙烯的主要性质和应用,了解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探索法学习乙烯的性质。

  2、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乙烯的利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乙烯、乙炔的化学性质。难点:乙烯、乙炔的加成反应原理。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 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乙烯、乙炔分子的结构和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代反应对比。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的引入

  用一个塑料袋将青香蕉密封起来,在袋内充入少量乙烯气体,或放入一个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释放出乙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引出本节的主角——乙烯。

  2、 提醒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设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如何”,这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初次的启发,自然想到“结构决定性质”,然后提出问题:“乙烯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甲烷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与教师的心理同步。

  3、 分组实验

  首先提醒学生,点燃乙烯要先验纯,然后点燃从储气瓶里导出的乙烯,观察燃烧现象?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着乙烯燃烧的火焰,观察烧杯内壁有何现象?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又有何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讨论。

  乙烯与甲烷在试验现象上有何异同之处?并解释!

  5、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最后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动画模拟,加深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练习巩固:指导学生写出乙烯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6、 实验观察

  学生从乙烯储气瓶中观察甲烷的颜色、状态,闻其味道。

  7、国情教育,通过介绍当前世界和我国乙烯的一些情况,让学生了解国情。

  8、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分组实验I: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教师指出:乙烯中碳碳双

  键在酸性高锰酸钾作用下,可断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

  (2)分组实验II: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乙烯的加成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教师要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加成反应的实质。

  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加成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再通过与置换反应的比较,真正理解取代反应。

  9、 练习巩固

  利用电脑板书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本P64 7)

  板书设计: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燃烧;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性质较活泼。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要内容是《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本次课是“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的第一次课,本次课内容安排在兼顾各个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的同时,重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发挥学生创造性,激发学生运动热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一、把牢根基,锻炼身体

  A、配以强劲动感的音乐,由学生自己自编自选健身操组合动作,由学生骨干(主动自荐)带领学生和教师一起点燃运动的热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自觉参与),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满足学生充分活动身心的愿望,让学生的个性尽情显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学生表现完毕,由教师带领学生做搏击操组合,使学生运动的热情达到高潮。

  B、充分活动身体各个部位,解除疲劳,拉伸韧带,在充分活动身体各关节的同时,语言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对新知识的传授充满期待。

  二、和谐关系,共同学习

  A、在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因为男女技能、体能柔韧等方面的差异,特别在高中阶段技巧,大多数教师都采取男女分

  班上课的形式,那样会方便教师的教学,而本次课我所采用的是合班上课,因为男女生合班上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表现欲,活跃课堂气氛。

  B、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学生按异质分组,每组在教师示范讲解后,由体育骨干带领其它同学共同研究,合作学习,进一步领会和学习技术动作,对动作“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进行初步掌握。

  C、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动作要领:1、蹲撑,借两手推力向后滚,两腿后举屈体,头倒向一侧经单肩向后滚翻两手及时在肩后推垫,一腿跪在地上,另一腿后举,两臂撑直成单膝跪撑平衡;2、是让学生记住头向左侧经右肩,右腿跪撑,左腿向后举。头向哪一侧倒,哪一只手就加大推力维持身体平衡。)难点(两次及时借助手的推力:1、是借助两手推力向后滚;2、是两手及时在肩后推垫。)我写在一个小黑板上,放在一旁,便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动作的技术要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

  三、打开智慧的窗,盛开创造的花

  利用本次课的教具小垫子和沙包,让同学们分组自己创编游戏及规则,选出创意最好的一种或二种游戏实施,使同学们参与其中,享受自己创编游戏的快乐。使同学们的智慧在体育课中闪光,使他们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恢复身心

  播放悠扬的`音乐,让学生自选方式放松或跟随教师放松,使学生们恢复身心,便于下节课的学习。

  受传统习惯的影响,我们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也被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规律安排的教学过程。总体来说如下图:

  引导阶段--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提高活动能力--学习技术--发展身体素质--满足活动愿望--放松与恢复—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教无定法",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课堂教学、结构的多元化,根据课的类型、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人有机体的活动变化规律,合理地安排课堂结构,并在实际操作中灵活掌握和运用。

  总之,如果所学的技巧是本次课的“根”;那么我想集体活动,共同学习应当是树的“叶”;敢于创造,敢于想象则是盛开的“花”。以上课的目标的实施要经过实践的考验,我相信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必将会取得成功。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 瑞雪图 》 (板书 课题) ,下面我将从 教材、 学情、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和 说板书设计 等几 个方面 对本课 进行 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瑞雪图 》 是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 十 二 单元的第 一 篇课文,该单元以 雪 为主题展开。 《 瑞雪图 》 是一篇讲读 课文,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传统散文,作者按雪前、雪中和雪后的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的美,表达对这一场预兆来年丰收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根据新课 标 第二学段的 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 能够运用已经学过的识字方法独立识字, 认 字 8 个,写字 6 个 ;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语句 、品味重点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2 、 研读课文,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合作解疑的探究性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3 、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使学生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这样的目标设计,目的是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通过三者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能力的整体提高。

  重点难点:

  为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 本课 教学重点确定为: 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 : 体会课文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 2 个课时 进行教学 。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第 二 课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学情

  我们班共有 54 名学生,学生家长的个人素养非常高,所以这些孩子较过去的孩子而言,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信息量大,见识广、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交流、乐于表达。在学习上,他们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如:搜集资料的能力, “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的 能力 ,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等。 《 瑞雪图 》 安排在本册书第 十 二 单元, 学生通过前 几个单元的 学习, 已经 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 、分类处理问题的能力; 标画重点词句,在阅读中品词析 句的 能力、默读的能力 也 一直在训练当中,所以,这些孩子应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需要做好孩子的引导者就行。

  三, 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 学生是学习 的 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 阅读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 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 的 教学内容,结合 四 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 " 自主、合作、探究 " 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 " 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 。通过自主 阅 读、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方式展开 , 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在 第一课我已经完成了以下目标

  1 、指导学生完成摘录笔记,学习了生字生词。

  2 、 了解了文章大意 ,理清了文章的写作顺序 。

  本 课 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下面 我分六 个环节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整体感知 。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一课程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指出第二学段要在默读的基础上学会略读,能粗知文章大意。基于此目标, 我在上课伊始,

  1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 瑞雪图 》, 利用题目拓展法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 通过说说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这场雪的, 带领学生迅速回顾全文,理清线索。

  我相机引板书: 下雪前下雪时 下雪后联想

  第二环节: 静心读文 , 质疑思考 。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无论思考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

  这一环节我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次 默读课文,随手标记自己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是字词也可以是课文内容。接下来分类处理问题,简单的字词问题当时处理,大家共性的问题 以及突破课文难点的重点问题在深入学文时处理。例如: 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 ?“北国寒冬瑞雪丰年”是什么意思?

  紧接着,我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再次走进课文,深入学习课文 ”一句话引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悟情明理 。

  新课程标准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这一目标,在第三环节的学习中 我采用了这样的学习流程:自主阅读 —— 深入品析—— 探究讨论

  第一步, 自主阅读 。让默读课文 3 、 4 、 5 自然段 ,在阅读中勾画 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第二步,深入品析。 这一步,是教学 重点,我准备用感情朗读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情感。“既然大家对下雪时 和 下 雪后的美景感兴趣,我们就去看看雪是怎么下的 。 ”我指导学生用“读 --- 思 --- 议 --- 读”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三段。读内容;思考雪下得怎么样。议哪一句话突出“下得大”这一特点;感情读。

  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大片大片、一会儿地上就白了”“万籁俱寂、沙 沙声、咯吱声”体会作者是通过看到的、听到的来描写雪大的特点。

  并相机板书: 看听理解 “万籁俱寂”可以通过查字典来实现。

  四五段 “ 雪后美景” 是全文的重点,是最能体会作者的情感所在。我让学生用学习第三段的方法“读 --- 思 --- 议 --- 读”来学习四五自然段。读内容,思雪后景色怎么样,议那些语句突出了雪景美,感情读。

  全班交流第四段时, 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理解 “极目远眺”, 发现 这段描写有 远景、近景、 有 动态描写、静态描写。孩子们虽然身处北方,但是这样大的雪是不曾见到过的,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 雪大、雪美,我利用多媒体适时出示图片,拉进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为了让学生读出美感,我引导学生读描写近景的句子,将去掉“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等形容词的句子和原句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学生就会读的有滋有味。

  学生交流第五段 “雪后人欢笑”我引导学生思考:孩子的笑真能把雪震下来吗?根据上下文,学生自然明白作者是为了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

  第三步,探究讨论。我们欣赏了下雪时和下雪后的美景,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到孩子们欢笑就体现了作者的快乐,可能会说到文中直抒胸欧臆的句子:嗬!好大的雪啊!等等,我借机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6xx年到 62 年,正是我国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粮棉歉收,人们特别盼望能有一个好收成。 62 年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看到了这一场雪,联想到了谚语:瑞雪兆丰年,写下了这篇散文。

  这时请学生说说瑞雪兆丰年的意思, 理解“瑞”的含义是吉祥。 你你还知道哪句谚语也说明了冬天下大雪预示着会丰收?(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此时,我问学生:现在,你知道课题为什么是瑞雪图了吗? 课前学生的 问题迎刃而解 。 指出“借景抒情”手法,并板书。

  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再来朗读一次全文!“感受作者的喜悦之情!

  第四环节: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

  我指导学生 回顾雪景的那一部分,根据板书回顾 写法, “这场雨下得真大啊!”开头写一段话。

  这样的练习 根据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原则, 巧妙地 把 “ 听、说、读、写 ” 真正地落到实 处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海量阅读。

  新课标要求我们要努力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就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 教材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在此课中设计拓展的内容 是 :

  1, 谚语积累 : 瑞雪兆丰年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2, 读“秋色赋”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背诵你喜欢的段落 。

  五,说板书设计。

  瑞雪图(借景抒情)

  下雪前

  下雪时看听

  下雪后远近静动

  联想 (喜悦)

  此板书清晰明了 的展示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作者描写雪景时所运用的方法 ,易于学生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写作方法 。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实验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内容是认识圆的特征和学会画圆。这部分知识是小学最后一个平面图形的教学,是在前五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安排的,是为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及为下学期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做好准备,起到桥梁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图形教学非常感兴趣。,敢于动脑、动手。但是有部分学生,特别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形成不爱动脑筋的习惯,针对这些情况我实行小组合作式教学。

  【目标定位】: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及认知规律,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初步拟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

  2、 学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使学生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目标定位后,我结合学情分析确定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认识圆的特征。

  2、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纸片,直尺、圆规。

  【教法运用】:

  依据教材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宗旨。本节课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尽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质疑、概括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流,学会与人分享,学会反思,实现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发展。

  【教学过程】:

  基于上述设想,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为了增强课堂的凝聚力,复习引入的时候我就动用了课件,出示了一组图形,让学生直观感受,从中找出与众不同的图形,找出“圆”。再让学生说出区别于其他图形的理由:圆不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是由曲线围成的),而其他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接下来我又用圆形钟面、硬币等实物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圆”,激发学生说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从而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学习圆的特征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主要分为三个环节:

  (1) 认识圆心。请学生们拿出课前已备好的圆形纸片,引导他们按不同的方向对折手中纸片,看看能发现什么。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再在全班交流汇报。老师在大家的.众多发现中,突出肯定“许多折痕都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并不失时机的告诉学生这个点叫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点上“点”,用“O”表示出来。之后在“圆周上、圆外、圆中心、圆中任意地方”点一“点”,让学生辨误,强化对“圆心”的认识,了解“圆上”的概念,为学习半径和直径做好准备。

  (2) 认识半径。请学生在自己的圆周上任意定几个点,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这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同学报出测量结果,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的就能发现“同一个圆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老师再用课件演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这个圆的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从而揭示半径的概念。让学生在自己的圆形纸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径来。引导学生探究: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从而掌握“在同一圆里可以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这一基本知识。

  (3) 认识直径。引导学生观察手中圆形纸片,动手描一描这些折痕,通过实践活动,感知直径的特点,并让学生练习画直径。让成功者告诉其他学生“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用字母d表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并感染其他学生。随之老师用课件揭示直径的概念,让学生也在圆上表示出来,并通过比一比在单位时间内画直径,看谁画的多?量一量你又能发现什么?通过画、量、想等心智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直径有无数条且长度都相等。最后请学生观看课件,并让学生探索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这样通过半扶半放的教学,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在学完半径、直径、圆心的概念后我安排了两个小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提高运用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进行计算的能力。

  三、学习圆的画法

  (1)、了解画圆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画圆的工具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圆规。圆规有两个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装有铅笔或粉笔,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教师边讲边示范。

  (2)、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第一步: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即半径)。

  第二步: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第三步: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圆就画好了。

  (3)、练习画圆

  1、学生自己随意画圆。

  2、学生动手按指定的半径与直径自己画圆。

  四、拓展延伸,强化理解。

  学习了半径、直径、圆心,通过辨析比较,深化对概念的理解。结合半径、直径的特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两个层次的练习:

  (1) 判断题与填空练习,强化对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题。

  设计这组练习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用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

  【评价反思】: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教师既是这堂课的设计者、引导着、也是这堂课的参与者,而让学生成为这堂课的主人,让他们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堂课中,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灵活把握,适时点燃学生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这堂课中,我遵循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原则,给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走进生活,办他们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父爱永恒》。这是一篇以情感人的叙事文,讲述了一位平凡的父亲冒着酷暑卖麻花为孩子攒学费的感人故事,面对坎坷的人生,这位坚强的父亲默默地用行动来诠释了大海般深沉厚重的父爱,歌颂了父爱的伟大。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高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目标与要求,本课教学应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细致入微的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描写中,感受父亲那平淡中见真情,无声中撼人心的那份深沉与伟大,学会感恩。在教学时,力求创设情境,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本的情感,把握的感情基调,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文”。

  三、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并设计了“整体感知——精读感悟——升华感情——深化理解”四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四、说教案:

  环节1、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老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你的爸爸爱你吗?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语文源于生活,这样的导入自然、得体,引人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接着,便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文中关于父亲的故事。(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在这样设计是为了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课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环节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老师要求在读课文,画出文中最感人的句子,仔细体会,并在旁边作批注。(再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教师进而像学生指出了精读的要求与范围,让学生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批注的要求,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这一环节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在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后,组织交流。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珍视学生感悟,及时进行点拨和朗读指导。再如学生在读到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右手残疾,却能教我写漂亮的钢笔字、劳动时给我讲故事、教我棋如人生的道理,从这些点点滴滴中感受父亲的坚强和对我的教育之恩。还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联想一下这位父亲还为我做了些什么(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拓宽学生思维,进一步体会父爱的平凡而伟大)

  特级教师高林生老师曾经说过:现在的孩子感情太粗糙,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使孩子的感情细腻起来。一篇课文,抓住重点句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扎扎实实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训练,远比面面俱到要有效的多。

  重点句段再如:当学生读到写父亲冒着酷暑卖麻花时的身影时,此处是引导学生体会父爱最典型的一处,也是可引学生抓住“略微弯曲”、“亲手编的”、“黝黑的脸庞”、“紧贴”等关键词来体会父亲那默默无闻的大海般深沉的爱,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想,,并让学生入情入景地去读好这些关键词,感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人场景,在读中去感受父爱的平凡而伟大。(此环节适时板书:平凡而伟大)(细微之处见真情,要引导学生解读人物内心的感触。)(此环节已进入感情升华的高潮部分,此时教师的情境语言要充满真切的情感)并指名读描写作者当时的表现的句子,并引导思考:那画面指什么画面?“映”说明什么?作者为什么心痛?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贪玩回家后看到此场景的内心想法,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那画面成了作者心中永恒的回忆,那画面也深深印在了我们的心中。

  此时音乐起,想想你的父母,生活中那些细节、那些画面让你感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文本内化的过程,也是创新发展的过程,更是语文回归生活的过程)

  接着出示朱自清的《背影》片段,感受作家对父爱的理解。并布置作业,搜集并阅读表现人间真爱的。(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视野,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发展性原则)

  以上内容仅仅是我对本科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将医学定叫,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彰显语文教学的无限魅力!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华师大版科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力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力,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3. 教学目标 :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②知道压强的单位,知道1Pa的含义 ③理解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力,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力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科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科学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 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探究实验分析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压强的概念、单位、公式. 教学难点:压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压强概念的形成。

  5. 教学用具:压力小桌、小木板、海绵、钩码、铁块,铅笔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 学 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一年多的科学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 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教 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 学生的思维障碍 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

  三、教法、学法:

  1. 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2)学会自主选择器材,体验探究。(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 通过小资料,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大家根据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压成了粉末呢?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 压力的教学 教 材没有给压力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我认为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压力。为了借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 念,由多媒体课件出示三种物体对支持面的有没有作用力,分析下图中的几个力,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分别作用在物体的哪个位置?方向如何? 并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通过多媒体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从而给出压力概念。

  3. 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双手指顶圆珠笔笔尖和笔帽 实验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顶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钩码、铁块。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 有关 猜想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 有关 探究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次数 压力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探究压力一定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实验次数 面积大小 小桌陷入海绵中的情况 1 2

  (2)、实验结果 (1)、当受力面积相同时,_______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当压力相同时,___________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结论: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的探究结论,经由老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4. 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 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 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 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5. 压强知识的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受力越大,压强越大,老师介绍每一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物体就会损坏,如:砖能承受的压强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岗岩(120-260)×106pa。 根据一些已知条件比较芭蕾舞演员与大象对地面的压力分别为多少?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引入新课时设置的问题,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使人感到本节设计有一种图融的美。最后根据板书对本课时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评价课堂中学生所进行的探究。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了一个偏远农村因缺水给村民们带来的种种不便,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1、学会本课的.三个生字,一个二类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重点:

  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心情。

  三、说教学流程:

  1、初读课文

  在这一阶段,应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课文,把课文中的生字词语读正确、读通顺(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为下面的精读感悟作好准备。

  2、质疑问难,以读促讲

  (1)看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水为什么成为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找出有关的词句读一读,让学生边读边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抓住:十公里之外,很小的泉眼,一个小时……体会缺水的的无奈。

  (2)体会以乐写苦的写法

  下雨时的快乐的场面

  母亲给我们兄弟四个用一勺子水洗澡的快乐

  (3)感悟母亲把渴说成“饿”的苦涩之情。

  3、总结全文

  (1)水是生命之源,学了本文之后,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水呢?请大家写一句或几句珍惜水资源的公益广告。

  (2)说一说,你在日常生活中将怎样爱惜水呢?

  四、说板书设计:

  水

  水成了村子里最为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