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10-22 05:33: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说课稿汇编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学习课文中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第2、4题。

  5.教具准备

  《桂林山水》.课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习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习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小鸟和牵牛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篇童话,主要讲述了小鸟和它的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表达了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爱,让学生们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二、 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以及结合这篇文章自身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 1、知识与技能:

  准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读准“蒙蒙亮”、“蔓儿”、“缠在”等难读的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凤仙花、小草、牵牛花植物的生长特点,感悟凤仙花、小草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用“蔓儿”、“ 缠”、“ 榆树”等词语说说牵牛花是怎样帮助小鸟的,体会牵牛花乐于助人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们感受到邻居、朋友之间的关爱、懂得帮助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很快乐 三、 说教学重难点

  1、了解牵牛花能陪生病的小鸟的原因

  2、体会牵牛花、小草及凤仙花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这是一篇很感人的童话故事,所以我把朗读作为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之一。

  这又是一篇看似浅显,实则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所以我把教师精巧设问、层层深入与学生的积极质疑、主动探究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本文的又一教学手段。

  这是一篇很表达友爱的文章,所以,我尝试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道德反思,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操,在最后一个环节请学生自己续写故事,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二)学法

  在学法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自读感悟法”、“小组合作法”。 五、 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1、课件出示小鸟以及牵牛花的图片,请同学们认识新朋友,并伸出小手与老师一块儿书写新朋友的名字“小鸟”、“牵牛花”。

  2、猜想:小鸟与牵牛花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本节课,就一块儿学习这个童话。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2、出示难读的词语:蔓儿、缠、蒙蒙亮、喇叭、嗒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强学生的记忆,如齐读,同桌互读,开火车读等。

  (三)再读课文,感悟赏析

  1、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们会一起玩儿什么?怎么玩? 2、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小朋友们生过病吗?生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

  这两点的设计意图是:先让学生想象小鸟没生病之前与朋友愉快的`生活,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展开想象,畅谈自己生病时的感受和想法,由此迁移到小鸟的感受,为指导朗读奠定了情感基础。

  3、角色扮演:请三个学生分别扮演小鸟、凤仙花和小草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读完后现场采访凤仙花和小草:为什么你们不能去陪小鸟呢?现在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采访凤仙花和小草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凤仙花和小草不是不愿意帮助小鸟,而是它们也无能为力,它们同样也很发愁。

  4、小组合作读剩下的课文,并且讨论:为什么牵牛花能帮助小鸟?

  引导学生重复做牵牛花向上绕的动作,并采访学生“为什么这么累了还要往上爬”?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学着牵牛花做动作、让学生想象牵牛花的辛苦,感知牵牛花的精神,这 样他们的朗读才会有真情实感,才能真正体会到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牵牛花精神。

  5、全班分成五大组,分别扮演读者、小鸟、凤仙花、小草、牵牛花,合作朗读课文,读完后请各个角色分别说说各自的感受。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学完整篇课文后,再让学生体验角色,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四)巩固拓展,展示提升

  小组合作续写故事:小鸟和它的朋友们之间以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一点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自编故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五)归纳总结

  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赞颂友情的名言:

  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太阳。——古罗马西塞罗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

  (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

  (2)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

  (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说课稿 篇4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本课程具有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等四大基本特征。下面我将以《和诚实交朋友》一课为例,谈一谈我对课堂开放性和生活性的把握!我说课的题目是:构建开放课堂,享受生活德育。

  下面我从“把握课前四脉搏,盯准课程两特性,开放德育于生活”三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课堂的处理。

  一、细磨课标,把握课前四脉搏。

  课程标准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师处理教材的依据,所以,课前我深入研读课标,认真钻研教材:

  析教材

  该课是鄂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本单元主题为“我进步我快乐”。《和诚实交朋友》一课共设计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和“做诚实的好孩子”两个主题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做诚实孩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的问题。

  知学情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辩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有时候难免做错事,为了得到表扬,很容易出现说谎的现象。因此,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以“交朋友”为主线,确定了以下情感、行为和知识目标。

  明目标

  1、情感与态度: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感觉到做一个诚实孩子是快乐的。

  2、行为与习惯:学会分辨是非,能够领悟到说谎害处大的道理。

  3、知识与技能: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着生本教育思想,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知道诚实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之一,并能体验诚实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学生自愿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定活动

  基于以上目标,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四个活动:

  (1)动画导入,感知诚实的含义。

  (2)案例分析,体验讲真话的快乐。

  (3)故事感悟,明白不说谎的道理!

  (4)实践促行,自愿和诚实交朋友!

  二、把握方向,盯准课程两特性。

  正因为我把握好了课前四脉搏,使得目标定位准,课堂思路清。更重要的是我牢牢把握住品德课程两大特征——开放性,生活性,使课堂生动有趣,目标达成度高,该课也获得市课内比教学第一名。下面我以“盯准课程两特性”为主要内容,谈一谈我的`三点具体做法:

  (1)打破常规,寻求开放课堂

  第一、开放教学内容。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材上的内容尽管都来源于生活,但它不是学生当前生活的写照,因此,我努力从学生的生活中寻找教学素材,为孩子营造更加开放的世界。

  《和诚实交朋友》一课,教材呈现内容很少,只有两个板块:故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和六个情景图“做诚实的好孩子”,但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渠道多,如果不及时调整内容,课堂势必会出现食之无味、沉闷的局面。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替换取舍: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换成动画《好孩子要诚实》,形式更加新颖,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能快速融入情景之中。第二板块是六张情景图,我从书本走向生活,将其换成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五个例子,学生成为课堂主角,这样不更能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困惑吗?事实证明,开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第二、开放教学形式。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因此,本节课我让孩子直接参与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他们学会用诚实的行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特别是第四个环节,看情景图,判断对错。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曾经极度矛盾:学生既喜欢又能接受的活动形式有哪些呢?冥思苦想中,少儿节目《智慧树》给了我灵感,我将情景图设计成辨一辨,演一演等活动,让品德回归生活。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本环节我还借用《智勇大闯关》的模式,用闯三关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开放式的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生活的源泉,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探索,课堂时效性大大增强。

  (2)超越教材,彰显生活德育。

  第一、创设场景,激发学生共鸣。

  本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验诚实的快乐,我以活动为基础,共设置了动画、生活、竞赛和展示等四个场景。

  为了有效达成“做诚实孩子是快乐的”这一情感目标,我以一起真实案例《5分之差》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

  (出示案例)

  此场景来源于学生生活,引起了学生情感共鸣,兴奋点一次又一次被激发,道德践行水到渠成!听听学生的心声吧!(播放学生片段2)

  当老师提议全校同学给予涛涛赞美的掌声时,留给孩子的是久久难忘的“诚实孩子人人夸”的道理,情感目标完美达成!

  第二、联系实际,突出生活德育。

  让学生自愿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是本课难点所在,我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故事《狼来了》引入,让学生讲自己的事情,学生的疑虑一层层被解开,难点一步步得以突破。让我们看看这个男孩的经历吧!(播放课堂片段)现实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生活德育在此彰显。

  (3)穿越时空,实现内外结合。

  鲁洁教授说:我们要在儿童身上形成的任何德性都不可能在一两节课中完成,它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所以本课教学我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教室拓展到家庭、社区,形成一个开放的教育网络,产生强大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 买东西、问路、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等有关诚实的实践活动与学校、家庭、社区生活紧密相联,生活德育在此得以绽放。

  三、关注学生,开放德育于生活。

  生活为主,开放时空,内外兼顾,学生们在宽松的氛围中享受生活,课堂接近尾声,为了有足够时间小结,我将第三个情景留给学生下课后表演,但此时孩子们的眼神里流露出意犹未尽和失望的神情,这一情景引起我久久的反思:他们课后还会表演吗?学生怎样才能真正享受于开放式课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是呀,成长即生活,只有我们真正关注学生,为他们推开心灵之窗,生活德育定会在活动中诞生,在开放中飞扬!

  品德要抓住“品”,品德课堂要有可品之事、可感之情、可悟之理,要能品出人情世故,品出高尚的情感、品出做人的责任,品出人生的信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猫》是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专题下的第三篇文章。《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优美朴实,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1、流利、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难点:初步尝试比较阅读的方法,体会不同作家写猫的异同四、说教法和学法:

  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以及身心发展的特点采用质疑、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你们养过的猫或者见过的猫是什么样子的?那么老舍笔下的猫有什么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板书:猫)。

  (二)阅读提示:

  1、 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时候的猫?

  2、 哪些段落是写大猫?哪些段落是写小猫?

  (三) 理解结构,概括内容。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探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大家,做得到吗?注意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评: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

  (2)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启发: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作者爱猫,觉得猫像玩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作用

  《搭建起创新的桥梁》是鲁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4单元第9课第二节的内容,它是第4单元《在科技发展的时代里》这一主题单元里的最后一框。这一单元在全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九年级学习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基础。而本框是这一单元的落脚点,足见其重要性。学习本节课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走好创新之路。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和八年级学生的特点,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创新,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引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能力

  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能力。

  知识

  知道想象是创新的先导,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源头,了解想象的方法,知道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知识,勇于创新。因为知识是创新的前提,而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为将来创新奠定基础,创新当然也离不开实践,要学以致用,才有收获。

  难点:让创新思维闪光。学生思维活跃,充满幻想,如何让幻想变为现实,离不开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想象、求异思维,善于观察等创新思维方法,好说不好理解。

  4、教材处理

  本框两个标题,在讲授时,把二者整合一下,融为一体,作为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一主题下进行,打乱教材,增添新故事,让学生感兴趣,有新鲜感。

  5、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法学法及手段

  1、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认识了科技的发展靠创新,把握好好奇心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去实践。为此搭建起创新的桥梁。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好,理性思维较差,教师需要及时点播,帮助学生形成结论。

  2、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按照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素质教育还时间、空间、能力与学生的要求,结合学生爱参与的特点,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法,整堂课围绕”情境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的模式。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3、学习方法

  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堂上重要的是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会学习。所以,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动手动脑,积极参与。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本节教学目标,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感受创新,导入新课(大约5分钟)

  设计某中学生有感于玻璃瓶颈部不好刷,且有危险的实际,受自动伞的启发,发明全能瓶刷,并获专利权的故事。让学生谈启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激发求知欲,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探究创新,合作探究新课(大约20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故事,共同探究,进一步领悟、激发创新潜能的方法

  1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创新的例子,并说出他们是怎样创新的。

  2展示创新故事

  故事一:课本22页,从谢皮罗科学发现的过程中自己感悟到了什么?

  (善于观察

  故事二:课本23页 前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的故事,讨论想象与 创新的关系?

  (想象是创新的先导

  故事三:课本24页 伽利略身上的可贵品质是什么?(质疑

  一秃子要求理发师若让自己的头发看起来和理发师的一样,将付他5000美元,果理发师把自己和秃子的头都剃光了。(求异思维

  故事四:课本25页 莫尔斯发明电报机 一个对电学一无所知的人能发明电报机吗?

  讨论知识储备与创新的关系?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故事五:课本25—26 页 深圳4名学生的设计“沙漠植树系统”。图片“水果蔬菜刀”

  有人说发明创造是科学家的事,自己读了事例后怎样认识的? 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自己可以怎样做?

  3 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参与合作点拨。

  4 师生总结:青少年应怎样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创新=?+?+?+?+?+?

  好奇心+善于观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积累知识+勇与实践

  第三环节:尝试创新,走进生活,动手实践。(大约10分钟)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时时处处皆有可能创新。

  1、激发你的思维

  用6根火柴棒,搭出四个三角形。

  2、展开想象的翅膀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有没有办法,让水往高处流?发挥想象,把设计画下来。

  第四环节:我的收获,学生总结本课。(大约5分钟)

  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整理、巩固本课知识点,强化情感。

  练习巩固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进行创新实践,学以致用。

  1 书面作业:同步训练的内容

  2 课外作业:设计制作,进行课外制作(用一周时间)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的知识。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为学生接下来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以及比例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参与、体验意识,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及数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并且喜欢学习数学。

  (3)重点、难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根据乘法算式写出正确的比例。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比和比例的意义,具备一定的数感和运算能力。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三、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实践探究法为主,提问法和讲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桌交流和小组合作。

  四、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新课(5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不同长宽比的故事书、科学书,请学生根据书本下方的长宽比数据写出比例,顺势揭题。

  (二)交流讨论,探求新知(20分钟)

  1、教师讲授,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

  多媒体课件出示比例:2、4:1、6=60:40,然后向学生讲解: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向。

  2、小组合作,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你能发现内项和外项之间的关系吗?”,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这就是比例的性质。

  3、同桌交流,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字母表示形式

  思考: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表示成什么?

  (三)巩固提升,深化知识(7分钟)

  基础题:判断课件显现的数据中哪组可以组成比例。

  提高题:根据乘法算式:2*4=1*8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

  (四)课堂小结,体验收获(5分钟)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密切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我将布置以下两项作业:

  1、分层作业

  2、实践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比例的基本性质

  2、4:1、6 = 60 : 40

  外项 内项 内项 外项

  写成分数形式:2、4/1、6=60/40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ad=cd或cd=ad

  图文搜集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