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

时间:2022-12-22 19:35: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

  同学们喜欢阅读吗?以下是有关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一起看看吧。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2】

  秋姑娘的信

  教学设想

  《秋姑娘的信》是《国标本(苏)语文》小学语文第一册的课文,是一篇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充满童趣和蕴含自然常识的课文。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和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秋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及本年级教材、学生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定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本节课中,我将课文内容重新组合,采用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在猜、想、读的过程体验中,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参与阅读实践,在阅读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作为起始阶段的教学,培养语感尤为重要,朗读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根据这一要求,我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读的途径,进行朗读训练。首先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自读课文,看看自己最爱读哪封信。在分段学习时,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句子,并通过读秋姑娘的信学会对好朋友的关心。同时通过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形式贯穿始终,目的是使学生参与到读中来,收到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助讲、以读悟情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语文素质的提高,很重要的方面就要重视语言的积累。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分三步进行:

  (—)对课文中的词语进行积累

  在每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冬眠”、“充足”等,通过看图理解,想像说话,提供句式规范学生的语言,目的是使学生将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二)在背诵中积累

  学完四封信后,让学生看着图,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让学生把课文与插图结合起来,练习背诵,从背一句到背几句,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积累语言。

  (三)在拓展说话中强化积累

  学完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说话练习,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的句式说一说。设计这一练习,目的是希望他们在想像、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学习语文,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学完两封信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有选择地学习剩下的两封信,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互相启发读懂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方式中尝试学会学习,体验成功带来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评价方式上,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目的是激励和唤醒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1.(出示实物枫叶图)秋天到了,枫树上的叶子都红了,美吗?闭上眼睛(师拿走叶子,剩下光秃秃的树干),睁开眼睛,你发现了什么?你会怎么问呢?

  出示第六自然段: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儿去了?

  2.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伺机指导朗读。“咦”要读出好奇、惊异的语气和问句的读法。

  4.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是呀,叶子都到哪儿去了呢?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课伊始,就有意识地造成悬念,激起遐想,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阅读。]

  二、自我质疑,揭示课题

  1.出示第一自然段: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不连贯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进行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

  3.再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4.反馈交流:“片片枫叶”说明秋姑娘写的信很多:“好朋友们”是告诉我们秋姑娘把信写给了谁。

  5.指导朗读:读出语气的轻缓。指名读——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6.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的自我质疑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策。]

  过渡揭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秋姑娘的信》。板书课题:秋姑娘的信

  三、品读结合,积累语言

  1.(播放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录音)想: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

  2.学生回答问题,师乘机贴大雁、松鼠、青蛙、山村孩子图(提示学生把话说完整)

  3.师:秋姑娘在信上写了什么呢?请小朋友打开书大声朗读,你最喜欢的信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课文)

  4.出示词语,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大雁 小心 青蛙 被子 着凉 生病

  松鼠 准备 充足 食品 山村  裹

  5.小朋友读得很认真,你愿意为大家读秋姑娘写给哪位好朋友的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教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提供句式:秋天到了,大雁要(  ),

  秋姑娘让它们(  )。

  2.还有哪儿不懂的可以问一问。伺机板书:南去

  3.师:是呀!秋天到了,大雁要到遥远的南方去过冬,一路上一定会遇到很多危险与困难,所以秋姑娘让它们——多加小心。

  4.你觉得秋姑娘怎么样?

  5.指导朗读:指导体会读出关心、体贴的语气。指名读——范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读得怎么样。

  [“评价”不再是老师的专利,学生在自评与互评中明白了自己的优缺点,发展了语言能力。]

  2.交流读懂的与不懂的地方。

  理解:冬眠

  (出示图)瞧,冬天到了,青蛙躺在洞里不吃也不喝,要睡上整整一个冬天呢!还有哪些动物也和青蛙一样过冬的?(刺猬、蛇、癞蛤蟆、蚯蚓……)

  师:小朋友知道的课外知识可真多呀!这些动物都要“冬眠”。齐读:冬眠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教给学生正确的概念是双学的基础要求。结合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较直观形象,学生易懂。]

  3.师:你能用这样的话说说吗?出示句式:秋天到了,青蛙要(  ),秋姑娘让它(  )。

  4.指导朗读:读出秋姑娘担心吵醒青蛙的语气。指名读——同桌互读——男女生比赛读。

  过渡:其余两封信分小小组学习、交流。

  反馈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不懂的地方,小组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板书:准备食品

  3.理解:充足

  想想小松鼠会准备哪些食品呢?(松子、松果、花生……)这些食品够小松鼠吃整整一个冬天。齐读:充足

  4.指导朗读:把体会到的用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引读——小组比赛读。

  反馈第五自然段

  1.读一读,交流。板书:给小树裹上“冬衣”  ,

  2.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山村孩子为小树裹“冬衣”。

  质疑:(出示“哭”树、“笑”树)猜一猜,哪一棵树已经“裹上了冬衣”?

  为什么?“笑”树会怎么说?

  3.比赛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四、指导背诵,内化积累

  1.看着图,自由尝试背一背自己最喜欢的信。

  2.指名背诵,能记住几封信就背几封。

  3.加上动作,进行配乐表演。

  [“熟读成诵”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并使之内化的重要途径。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见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淀语感经验。]

  五、拓展说话,内化语言

  1.秋姑娘还会给哪些好朋友写信呢?用“一封写给(谁),(怎么样)。”

  的句式说一说。

  2.小组练说——指名说,奖励“枫叶”。

  3.是呀,秋姑娘给那么多的好朋友写信,难怪树上的枫叶都不见了。齐读第七自然段。

  六、齐读全文,升华情感

  这篇课文多有趣呀!让我们捧起书美美地读一读吧!(配乐)

  七、学习生字,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

  2.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尝试探究,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

  3.指导“读帖”。

  4.示范指点,生按笔顺描红,师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附板书:

  秋姑娘的信

  (图)大雁    南去

  (图)松鼠    要冬眠

  (图)青蛙    准备食品

  (图)山村孩子  给小树裹“冬衣”

  一封写给(谁),(怎么样)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3】

  水乡歌

  教学设想

  《水乡歌》是《国标本(北师大)语文》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诗题中“歌”字点明了诗人对水乡的热爱——歌唱水乡的秀丽风光,歌唱水乡人民的幸福生活。诗人依据水乡的“水多—桥多—船多—歌多”的顺序结构全诗。每一节开头都采用问答形式,音韵和谐,节奏明快,语言清新活跃,勾勒出一幅绿水清波、白帆如云、歌声回荡的生动画卷。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朗读,或借助插图、音像等手段,促使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让这一幅画面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感受水乡的景美、人欢和诗人的情浓。短小精悍的诗歌往往带有很大的跳跃性,留有不少空白处,给阅读理解造成困难,尤其是本诗的第四小节。然而又给引发学生遐想创造了空间。那么,教师如何把握诗歌的特点组织教学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教师单纯的讲授所不能替代的。因而,反映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应有学生的声音——有学生读书的声音。

  杨再隋教授说过:“老师讲得再多,难道还比课文本身更生动、更形象吗?……不如老老实实指导把课文读好,读美,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欣赏,去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可见,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加工处理课文的.符号信息,与课文及课文作者对话交流,进而接受课文的熏陶感染。最终把课文的语言、思想感情、表达方式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另外,一年级学生缺乏注意分配能力,视幅太窄,不善于综合,因此要在读得连贯、形成顺畅语流上下功夫。这就得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体悟、提高。

  有学生提问的声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鼓励学生质疑,既能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及时调整授课计划,使教学更灵活紧凑;又能启迪学生思维,点燃他们智慧火花的有效手段。最后一节由景及人,收束全诗,点明题旨,是教学难点。教师没有提问“这是什么意思?”而是抓住学生的问题“‘歌’怎么会装在船里?”自然引导学生对诗歌深藏内涵的体会。

  有学生讨论的声音。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并不是逐个解答,而是先把这些问题“还”给学生,鼓励他们通过研读讨论尝试解决。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边读边想,学习与人合作。这样,质疑不再是一个形式,而是注重学生由“不会”到“会”的学习过程所采取的措施。当学生经过独立思考还是难以解决时,教师还是不急于呈现结论,只是采用图片出示、动作演示等灵活的方法为学生解惑“铺路搭桥”。这种理解、体会、领悟和感受,是“填空记忆”所不能比拟的,充分显示了“重在过程”的教育思想。

  有学生交流的声音。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多于两个的思想。”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对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各不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让他们说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再通过朗读表达这样的感受。在交流中,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体会更丰富了。另外,针对学生生在江南、长在水乡的实际,鼓励学生模仿课文创编诗歌片段相互交流,既内化了语言,又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播放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教师口述: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观赏绿草如茵、碧波荡漾的山水画,聆听山泉流淌、群鸟欢唱的交响乐。此时此刻,优雅的音乐将我们带到风光秀丽的水乡。(黑板上徐徐展开画卷)

  2.你喜欢水乡吗?为什么?(教师伺机概括为“白帆如云”、“青山绿水”等优美词语。)

  [舒缓的音乐、素雅的画卷、优美的语言共同把学生带入水乡那独特的意境中感受美,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过渡揭题: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来描绘呢!

  板书课题。读课题。

  师:这是一首献给水乡的赞歌。

  2.教师配乐《秋湖月夜》范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同桌互读,相互评价。

  5.指名读,伺机指导。如:轻声、前后鼻音的读法。

  [本诗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朗朗上口。教师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逐渐丰富意象,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

  三、自读自悟 朗读交流

  1.自读课文,思考:水乡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2.全班交流:①水多、桥多、船多、歌多。②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并进行朗读指导。(指明“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伺机创设情境理解“飘满湖面飘满河”,启发联想从而体会水乡人民的勤劳。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指导朗读时,不是技巧的传授,让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努力帮助他们把握诗的内容和基调来完成对本诗的二度创作。]

  四、鼓励质疑 引导解惑

  1.再读课文,学生质疑。(教师有选择地把问题写在黑板上)

  2.小组选择问题讨论,然后组际交流。

  3.教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帮助。

  如:①“渠”、“河”、“塘”有什么不一样?(出示三者交融的画面,请学生一一指出来意会)

  ②“歌”怎么会装在“船”里?

  教师提问启发:谁在唱歌?水乡人民用箩装什么?望着船里满载的劳动成果,水乡人民会唱些什么呢?学生再次感情朗读第三小节。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体现在: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小组讨论,合作选题、解疑,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尝试的空间;优化教师引导探究的策略,唤起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巧妙地突破了篇末点睛之笔的理解难点。]

  五、表情朗读 鼓励创作

  1.用问答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2.鼓励学生独立或合作模仿创编诗歌。

  [采用朗读、创编,进一步体会作品语言特色的同时,提升了对水乡景美、人欢的情感体验,使热爱家乡的教育取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六、指导书写 教认新偏旁

  1.练读生字并组词。

  2.学生看笔顺图,描红课本上的生字。

  3.师生共议书写要点:注意“北”的笔顺;“南”、“面”、“首”三个字的中间都是两横;“片”共四画,最后一笔是横折;“乡”字学生往往写不稳,教师可出示几种典型的“病症”让学生在比较中领悟写法……(教师可适当示范书写)

  4.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提醒书写姿势。

【小学阅读教学的案例】相关文章: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陶罐和铁罐》的教学案例02-18

小学阅读教学反思01-12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反思04-21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07-01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2-27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01-27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08-06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01-23

教学随笔:小学数学案例01-11

优秀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