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时间:2022-11-13 23:54: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1

  【设计思想】

  本课在设计上本着两个原则: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育人功能。本课面向高一新生,通过表情诵读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不能过多地从语法角度肢解文本。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荆轲刺秦王》一文,文学美最集中展现的是两个部分:易水决别和荆轲刺秦。通过情感诵读、教师鉴赏引路的方法,抓住这两部分重点落实,从知、情、意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艺术鉴赏的审美活动,受到美的熏陶。

  本教学设计为第一课时,教授时需首先疏通文意,熟知文脉,继而感受形象,体会感情,力争将易水悲歌段落熟读成诵。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并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憾,引发其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1、梳理字词,从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方法:

  采用同学分组竞赛的机制,调动学生积极性,自主找到四个方面的文言现象,老师指正。学生诵读感知,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深入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自主合作法,诵读感知法

  【教学过程】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试着找到被动句和古今异义两个方面的文言现象。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据说陈凯歌一直很喜欢读《史记》,《刺客列传》更是百看不厌。这促使他产生了把“荆轲刺秦王”这段史实搬上银幕的冲动,拍摄了影片《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歌一曲,千载有余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荆轲刺秦王》。(板书:荆轲刺秦王)

  二、反复诵读课文,梳理文字,积累文言知识

  1、师:首先,我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正音,并找出通假字。

  课件:

  正音:督亢(kànɡ)愿足下更(ɡēnɡ)虑之樊於期(wūjī)右手揕(zhèn)其胸拊(fǔ)心血濡(rú)褛以药淬(cuì)之忤(wǔ)视瞋(chēn)目变徵(zhǐ)之声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生大声齐读以上内容。在教学生成中,学生可能对这些字词比较生疏,多读几遍利于加强巩固)

  2、师:音正字顺之后,分角色朗读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其中有三个人物角色──太子丹、荆轲和樊於期;其他同学注意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分组找出被动句、古今异义文言现象。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分角色诵读时,如果忽视诵读技巧,可立即点拨指导。比如“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仰天太息流涕”六字,读时,一字一段,一词一顿,音量要大,语速要缓,重音落在“仰天太息”四个字上,教师可示范诵读。比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诵读“偏袒扼腕”时可指导学生加上肢体语言。

  学生诵读时,由于个性不同,感情表达各异。这个环节一定要突出教师的示范诵读作用,并选择善于感情表达的学生朗读以渲染气氛,加强对全体学生的文学美熏陶。

  课件:

  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词: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困顿/今:贫穷

  仰天太息流涕曰古:眼泪/今:鼻涕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古:在那时/今:连词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学生自主找被动句时,要先让学生明确被动句概念,从句意入手。找古今异义词时,要先让学生明确汉语发展的概念。

  讲语法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一定要深入浅出。如果学生初中语法知识积累少,切不可着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突破。

  三、感知课文,挖掘内涵,感受人物形象

  1、师:朗读文章剩余部分,并思考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丹分别作了哪些准备?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探究此问题,可指导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先找出刺秦的准备,学生如能疏通文意,就能比较容易找到“头图取信、药淬匕首、武阳为副”这三方面的准备,而极易忽略“待客同行”这个关键环节。对此,可引导学生从“太子迟之”的原因切入思考。第二步再引导学生给四项准备工作归类。

  课件:

  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2、师:太子丹和荆轲的准备工作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甚至有矛盾的地方,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二人准备中有冲突的方面。比如以头图取信秦王,说明荆轲做事谨慎周密,能抓住本质和关键。他深知只身一人,提剑入秦,行刺戒备森严的虎狼之君,是千古万难之事,因此务必设法取得秦始皇的信任。(板书

  荆轲:谨慎周密做事务本。

  坏大事者,太子丹也。他妇人之仁,不忍取樊於期之头;他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难面前,惊慌失措;他心浮气躁,急于求成,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之下,贸然行事,催促荆轲上路,以致刺秦大业功亏一篑而幻化成空。(板书包太子丹:心浮气躁动贸然行事)

  3、师:在不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荆轲匆匆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其时,太子送行。宾客诀别。下面就一起来欣赏慷慨昂的易水悲歌。(摇放幻灯片)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请注意这句话的文眼“白衣冠”,简单三字,“未成曲调先有情”,是何情?穿着送葬死人的丧服来送别活人荆轲,品味起来,隐隐散发着一股秋水寒潭般冰冷浸骨的悲伤。生离死别之际,“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高渐离变徵击筑,荆轲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铁石心肠之人,也会心有所动潸然泪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壮、哀而不伤的慷慨史诗!“复为慷慨羽,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音调陡变,悲去壮来!士皆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怒发冲冠,仰天长啸!“大丈夫,生而何欢,死而何苦?”壮胆豪气胸中起,赢得生前身后名。“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就这样,头也不回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刺秦这条不归路!

  4、师:赏析完本段,哪位同学来深情朗诵?(播放背景音乐)

  (课堂生成问题设想)背景音乐是苏格兰风笛《勇敢的心》,它和易水悲歌的感情基调、主题一致。学生朗诵时,第一遍可能配合不上音乐,要指导学生反复读,跟上音乐节奏。学生诵读时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视拿捏感情,可以指导他们学会留白停顿的诵读技巧。比如读到“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时,指导学生停顿,给人一种慷慨悲凉余音不绝的听觉感受和进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间。

  深情朗读是本课的高潮,一定要找到善于感情发挥的学生,诵读到位,才能渲染气氛,感染那些内向寡言的学生。

  四、迁移延伸,学会辩证分析

  师:“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完成作业:

  五、拓展探究

  “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篇2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李白的《侠客行》是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的诗歌。其中,李白是这样来刻画侠客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来无影去无踪,杀人是一招毙命。“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杯酒下肚,就作出了承诺,并且把承诺看得比五岳还重。“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就算我死了,我的侠义风骨,也香泽后世,不输于世上的英雄豪杰。

  浪漫诗人笔下的侠客潇洒自由,快意恩仇,轻生死,重承诺。可是史学家笔下的真实的侠客,能否这样潇洒浪漫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去领略著名侠客荆轲的英雄形象。(板书课题)

  问: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荆轲刺秦王》,文中荆轲的形象与《侠客行》中的哪些内容比较吻合?

  学生答: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问:同学们为何不选择“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学生答:荆轲刺秦失败

  师:看来荆轲是一个悲剧英雄。下面让我们研读文本,看看荆轲为什么是一个悲剧英雄。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言字词

  三、整体感知,概括情节。

  1、标题中哪个字是关键呢?对,“刺”字。整个故事以“刺”为核心而展开,请同学们抓住这个关键词,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概括情节。

  行刺的缘由——刺前准备——易水送别——廷刺秦王

  (学生概括的过程中追问缘由是什么,做了哪些准备)

  2、提问:既然荆轲做了这么多的准备,那他为何会失败呢?(学生发言)

  同学们的解答很有道理,是否全面呢?让我们一同来看一段课本剧。(鼓掌,感谢同学们精彩的表演)

  (学生表演)5分钟,同学再发言。

  明确:失败的原因:1、准备不够充分

  2、荆轲想生擒秦王,所以刺秦时没有拼命。

  (读书一定要仔细,并且多思考。)

  3、提问:如果刺杀成功,能否保住燕国?

  明确: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不能挽回燕国的危亡,仅凭个人的拼杀想改变历史的进程是不可能的。

  三、精读“易水送别”

  《战国策》“长于记事,善于写人”,擅长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在惊心动魄的场面中刻画人物。下面,我们一同来鉴赏另一个精彩的场面——“易水送别”。

  1、学生配合音乐朗读,注意语速慢一些。

  2、这一段作者是怎样刻画荆轲的呢?请用评点的`方法自主赏析。(抓关键词语,分析典型细节,探究人物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示例:“白衣冠”,送行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一笔道出这是一次生离死别,为荆轲的义无反顾烘托出悲凉的氛围。

  (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书、做笔记,看看谁能够发现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交流)

  3、教师总结。

  在这一悲壮感人的场景中,即有抓住语言、动作、神态对人物进行正面刻画,又有借萧瑟的秋景,借众人的神情、动作,借由悲凉变为慷慨的音乐,来渲染凄凉悲壮的氛围,从侧面烘托人物。从而为我们展现了荆轲这个悲剧英雄的形象。

  4、你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呢?

  明确:刺秦的行为是不明智的,是无效的,但也是弱国反对强bao的正义行为,具有合理性。所以说,杀人是他的使命,被杀是他的宿命。他虽然失败了,但千百年来,荆轲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bao的狭义精神是值得我们敬仰与肯定的。

  四、作业

  1、写作训练:仿照易水送别,运用正侧面结合的写人技法,尝试写作一个人物片段。

  2、拓展探究:同是强秦压境,荆轲毅然选择了提剑行刺,有人却选择了游说。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请以“‘退秦’还是‘刺秦’——由烛之武和荆轲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