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16 06:50:3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充盈着生命的渲泄与活力,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给大家借鉴。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2.理解文中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语言美、诗意美。

  〔学习重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的韵律和气势。2.品味语句,体会语言的节奏美和诗意美。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学法指导】

  1.预习:阅读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了解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2.学法:抓住文体特点(散文),通过自由朗读、合作释疑、质疑交流等自主学习,掌握课文。

  【资料连接】

  一、作者与背景:

  刘成章,当代诗人、散文家,陕西人。中学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安塞腰鼓》获鲁迅文学奖,被选人《中国当代散文精华》。刘成章在创作时,特意写下三个大字“勿忘我”,他认为只有写出属于“我”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才有益于散文的繁荣和发展。刘成章的五部散文集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这篇散文,感受它的灵性、真情与个性。

  安塞腰鼓历史悠久,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其粗犷、雄浑的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情浑然一体。而这一切均与陕北古老的历史有关。

  过去,偏远的陕北高原是连接中原农业民族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是边关军事要地:秦始皇时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镇守陕北,防止匈奴内侵;北宋时韩琦、范仲淹、沈括等武将、文臣来到陕北,领导过抵御西夏人入侵的战争;而明朝时期九镇之一的“延绥(yansui)镇”长城,几乎承担了明朝中、后期北方边境的一半以上的防务。可以这样说,“安塞腰鼓”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

  如今,改革开放把内陆的文化艺术推向全国。安塞腰鼓的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腰鼓先后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传递和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二、文体特点:

  本文是散文,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断或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聪明的你阅读后假设一下,假如你就是刘成章先生,作为一个陕西人,你描写了腰鼓的哪些“形”,想表达的是哪一种“神”呢?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自主预习,提高效率

  (一)基础积累:(独立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请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羁绊()晦暗()磅礴()颤栗()烧灼()

  瞳仁()戛然()冗杂()亢奋()蓦然()恬静()

  (二)自读全篇,整体感知(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提示:寻找标志性语句,为文章分分层次,找找“形”<结构>与“神”<主旨>)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四次出现,先找到它们分别对应的语段,再按要求完成任务。

  四个“好”分别描写和赞美了表演前(态):

  安塞腰鼓的哪一方面?的:

  特点是什么?表演时的:

  (原文是否有词语可以利用?)(态)的:

  的:

  二、课堂互学:结束(态):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听《安塞腰鼓》朗读,感受课文情感:同学们,听了朗读,你觉得安塞腰鼓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比如:这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这也是___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可利用原文)

  (二)、合作释疑,展示风采

  1、作者用什么样的修辞来组织语言,表达效果怎么样?请结合课文后探究第一题思考。(提示:思考句式的效果与作用,表达的情绪与内涵等)积累原文词句。

  2、通过读我们感悟到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和力量,假如你是刘成章先生,《安塞腰鼓》只为了赞美腰鼓的表演吗?家乡的腰鼓如何激荡着你的思绪,哪些文字表达了你内心的情绪和感受?请结合【资料连接】和课文后探究第二题思考,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并朗读出来。

  3、体会文章结构美,首尾呼应。如果说这一部分的描述让我们领略到了安塞腰鼓那种飞扬激越的动态美,那么开头结尾部分是一种什么美呢?那一声“鸡啼”,意味着什么?

  (三)、学贵有疑,质疑交流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解决:

  三、教学小结,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把艺术理解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作家们为表达主观与情感,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把生活浓缩化和夸张化,然后用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任何方式表达出来。

  1、我们南方人也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作为岭南文化,两广交汇的广西梧州,有什么像安塞腰鼓那样的艺术项目吗?

  2、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的艺术形式还有哪些?你觉得他们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呢?你喜欢吗?

  四、学以致用,同步达标(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1、聪明的你,能否用刘成章老师的写法,写几句描写你所喜爱的梧州特色呢?

  2、讨论完成课文后的习题,完成《语文同步指导》相关题目。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二、重点、难点:

  1、理解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运用,体会文章的节奏美、诗意美。

  2、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三、教学设想:

  1、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采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形象的直接的感受。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进入角色。

  2、这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对这样的文章,先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然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文章的'内容美、形式美,通过讨论,揣摩句子含义,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整个过程以“朗读”一线贯穿,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凸现学生主体精神,力避教师烦琐讲解,突出新课程理念。

  四、教学方法:1、诵读2、想象3、研讨

  五、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强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和力量的赞歌!

  欣赏腰鼓表演的片段,感受它的恢弘气势和铿锵激越。

  看美景——

  (通过播放安塞腰鼓录像,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调动学生的情绪)。

  请学生谈一谈观感,可以从声响、画面等方面谈。

  本来,一个人,一面鼓,没有稀奇的地方,但是脚下古朴厚重的黄土高原,耳边奔腾咆哮的滚滚黄河,给它注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下面让我们跟随作家刘成章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体会这腰鼓声中激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

  本课导入的设计以此为根据,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美文——

  1、教师范读课文。

  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并多让学生朗读。

  2、请根据文中描述,对安塞腰鼓进行概述、评价。

  好一个的安塞腰鼓!(空缺处可填词、短语、句子)

  3、整篇文章极富震撼力,文章中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连一个高潮,大家从中体味到了什么?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B、全文洋溢着一种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

  三、朗读赏析探究

  学生经过第一步的阅读,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了解,但为了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还须进行第二步:理解性阅读。

  赏美图,配佳句——

  为了让大家对被誉为“天下第一鼓”的安塞腰鼓有更直观的认识,我们再来看几组特写照片。看后请各小组用课文中的文句与之相配并高声朗读。

  对学生即时找出的句子进行简析,为下面环节作铺垫。

  比如:对排比句进行总结,说出对句子的理解。

  怎样理解“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声”?

  ①鸡啼预示天明,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②这是以声衬静,用鸡啼反衬火烈的鼓声停止后大地的寂静。

  说美点,品美韵——

  这篇文章美吗?美在哪里?

  语言美。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交错出现,连用许多。

  思想美。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学生可从自然环境、经济文化、人的思想境界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

  亦可结合江南音乐《姑苏行》谈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

  作者在歌颂这种阳刚之美的同时歌颂黄土高原,这正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

  2、文中“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是什么含义?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厚实的精神文化土壤,也是他风雨变迁的见证,同学们可以从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3、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在今天,西北好像落伍了。但那里的人民并没有因生活的贫困和环境的封闭而丧失希望,生命的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这里的人们,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并不遥远。

  4、同学们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歌颂生命力量歌颂黄土高原歌颂民族精神歌颂民族艺术

  这篇文章美在,内容和形式(语言和思想)取得了完美的统一。

  四、课堂小结

  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的和力量的赞歌。腰鼓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生命的阳刚之美,作者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颂。既有对陕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赞美,又有对我们这个从沉睡中觉醒、迈着雄健的步伐,不断走向繁荣的伟大祖国的礼赞!

  赏美乐——

  《黄土高坡》音乐FLASH,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学习。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三。(目的:更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做好《课时作业优化设计》上的作业。

【《安塞腰鼓》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4-14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09-13

《安塞腰鼓》教学反思02-26

《安塞腰鼓》说课稿10-13

《安塞腰鼓》说课稿01-09

《安塞腰鼓》说课稿范文09-19

【实用】安塞腰鼓教案4篇12-04

【精选】安塞腰鼓作文300字4篇07-03

《蜡烛》初中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02-26

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公开课教学设计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