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19 03:27:4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早在七、八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今天再接触颐和园的课文,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只言片语都开始细细推敲。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课前集体备课的思考】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全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精华,介绍的名胜全是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闻名遐迩的景观。本课是第五单元的第二课。它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图,同时也引发学生对探究我们世界文化遗产的兴趣。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准确和生动的语言、传神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座园林的由衷喜爱,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课文。

  设计理念:

  紧扣文本,联系生活,放眼学生未来。在语言文字训练上,落实“读、说、想”;在内容感悟上突显“颐和园的美丽风光”,两者互相融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让学生在充分地“读、说、想”中,既要了解文中所介绍的景物的特点,在感受其精美的同时“挖掘”出创造精美景观的背后英雄,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特色:

  1、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2、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学法迁移法

  在给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后,由扶到半扶半放到全部放手,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4、层层推进,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一步步升华。

  【第一次教学主要思路】

  通常我们在讲授一篇课文时第一课时要完成: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等等,第二课时再细品文字,感悟文章的真谛。但是这篇课文在上课之前我心中就已经确定了大胆打破文本,进行创造性重组的决定。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从导入新课,质疑释题入手。通过检查预习,了解课文描写的主要景点和游览顺序,接着披文入境,感受景点的美丽。在阅读方法的指导上,我采用了“依此类推”的方法,通过出示阅读方法:读课文、划句子、找特点、品韵味,先重点带学生详细分析课文描写的第一处景物―――长廊。学生用这个方法对“万寿山”“昆明湖”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让学生当场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又培养学生潜心读文、主动分析的习惯,最后回归整体,抒发情感。第二课时我带领学生回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么写《颐和园》这篇游记的,并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接着以“说不尽”引出颐和园的美还远不止这些,让学生展示、交流有关颐和园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最后进行小练笔,并现场分享、点评小练笔。

  【第一次教学后集体评议】

  教师对课堂的处理有许多令人激赏的地方,以下几点尤其突出:老师能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点,设计“以题入手;抓特点,理清结构;品文字,感受美景”为阅读顺序,运用了看、听、读、说的方法,采用了看录像、幻灯片,照片、简笔画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教师精彩有效的范读,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但教师这样设计教学第一课时容量太多,在教学时,时间不够用,很多知识点只是蜻蜓点水,感觉学生在万寿山与昆明湖这两节中花的时间不够。

  【个人反思】

  之前对自己的设计还是挺有自信的,但上完之后感觉效果和设想的大相径庭。本课虽打破了第一课时的教学常态,但还是显得突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够透彻。大部分老师建议还是不要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界线模糊化,设计上还是以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主,这样,可以更突出重点,学生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去悟。老师们的点评让我清醒地认识到我的教学的细节还有很多不足。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不拖延时间,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事先预设的许多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剖析和美读,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这两节采用让学生找朋友合作与自主学习的方式,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读不到位,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预设。

  【第二次课堂教学主要思路】

  基于第一次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写教案之前,我冥思苦想,在深度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后,我再次捧起课本,细细研读,慢慢地觉得,我们在讲述课文时既要让学生了解文中所介绍的景物的特点,也同时应该让学生在感受其精美的同时“挖掘”出创造精美景观的背后英雄,从而水到渠成的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于是,我调整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并定了本堂课的两个教学重点:

  一、充分借鉴教材的写作方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既要引领学生走进去欣赏景观,还要引领学生从欣赏中有所获,借他法为己用,感受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要了解文中所介绍的景物的特点,在感受其精美的同时“挖掘”出创造精美景观的背后英雄。引导学生既要懂得赞叹景观更要懂得真诚赞美那已沉默在历史长河里的英雄——劳动人民。

  教学主要思路:

  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掌握移步换景描写景物的方法,第二课时采用美文美读这一亮点,多形式地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读出情韵,陶冶情感。同时,在感受语言精美的同时“挖掘”文字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在赞叹景观时更懂得去真诚地赞美那已沉默在历史河床里的英雄。

  【第二次教学后集体评议】

  听了舒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给我们总的印象是大器。在教学中她两次提到“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特点”“这个单元就是教我们怎么写游记”,这说明舒老师有“目标整合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这就是一个专业语文老师所站的高度,有了这个高度,一切教学活动的组织就有了主心骨。课堂上老师努力形成了大方而不失严谨、活泼而不忘主旨的教学风格。舒老师的语言规范简洁;教态亲切、自然、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言简意赅,层次清楚;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变和调控课堂能力强;教学效果好。

  但从本节课来看,老师在课堂上的三处说话训练:

  1、长廊是那么的独特奇妙,你想对这些能工巧匠说什么?

  2、尽管困难重重,佛香阁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欣赏完整段颐和园的风光后)此刻,你面对颐和园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三处说话训练可以浓缩到最后一处,既避免了相同的语言重复训练,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了解那些景物后,内心被触动的情况下,由衷地去赞美,去歌颂。

  【个人反思】

  课后不少老师夸奖我教材钻研得深,重点把握得准,注重了朗读、感悟,特别是教学中教师语言干净利索,能启发学生思考,还注意了向课外延伸。听了同事的夸奖,我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子。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想我的心中有了明确的答案。一堂课无论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他都应该是完整的,连贯的,虽然有课时之分,但他们应该是紧密联系的,而且应该是把握课文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后的分时。这一次的教学,总体感觉比较清晰,学生学习也很轻松。主要落实了这样几个点:通过过渡句的梳理,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三部分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其间的表达效果;整个过程学生比较投入,也很有兴趣,朗读课文津津有味,确实难得。但细细回想课堂上的一些情景,我也感觉到了不少问题。首先就是上述的三处说话训练确实有重叠,该怎么进行有效的拓展延伸,而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教学内容,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次,如何使板画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第三次课堂教学主要环节】

  这是我第三次执教《颐和园》了,结合自己课堂教学的特点,对颐和园教学进行了又一次的梳理。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处:在播放视频,再现场景时,采纳了老师们的建议,视频中有文字介绍,我在画面呈现时可以不用再陈述,让学生可以更用心看。

  第二处:将佛香阁这段的想象说话训练改成教师讲述佛香阁修建的不易,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朗读引导学生去真诚赞美景观,更赞美那已沉默在历史河床里的英雄。

  第三处:加强对万寿山、昆明湖的朗读时间。没有教师的过多讲解,而是侧重学生的朗读体会。适时的朗读引导,让学生感悟了语言的美。反复的朗读,已经让学生在语言的浸润中无形中就投入到情境中了。另外,边读边想象画面,能够把语言形象化、具体化、立体化,让学生真正把课文读活。

  【第三次教学后集体评议】

  舒老师整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生和教师如影随形的自然亲和,似声与响的相得益彰。整节课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用这几个字概括:求实、求活、求新、求效。具体表现在

  1、体现了“读书、感悟、体验”的教学特点。老师把读书、感悟、体验贯穿在整个教学的始终中,并且做到读与思、读与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字选照片介绍昆明湖上景点。舒老师这样安排可以说是匠心独运。

  2、整个课堂里洋溢着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教学时同时受到美育的熏陶。

  3、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注重教给阅读方法。如:老师指导学完“长廊”一部分后,让学生合作学、自学“万寿山”“昆明湖”这两部分。为学生营造足够的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让他们获取快乐学习的体验。

  4、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如:在开课时与学生的谈话中说“老师想听听你们对颐和园了解多少?”;让学生找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抓特点谈体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廊的特点;特别教学生认识列数据、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感受比喻句的魅力;让学生体会“耸立”“滑”字的妙处所在,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给学生一个美的课堂,在美的音乐中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6、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很强,适时播放视屏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个人反思】

  在前两次教学经验的总结下,我再次教学《颐和园》时,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深入研读文本,通过生生、师生、师生与文本的互动、生成、建构中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地激励、鼓舞和唤醒每一个学生。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及时范读;当学生思维迟钝的时候,适时梳理……通过感受语言文字进行语言文字再现,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头脑中想象到的昆明湖景象,品味读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充分体验后,我让他们欣赏了颐和园的影片,有了前面的感悟、想象,加上现在的视觉、听觉冲击,激发了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情感也得到升华。下课铃声响了,可是学完课文的孩子们还意犹味尽,在课间,他们围着我七嘴八舌地说着他们对颐和园的赞美。

  但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些瑕疵。

  一、看视频中的意外

  在进入让学生欣赏、游赏《颐和园》以及配乐朗读这一环节时,音乐声音竟然太大。都怪自己在课前没有好好试试。真的是非常遗憾,因为声音太大,影响了老师的范读效果,本来可以进一步带动学生学习该课的激情的,但又能怎样呢?只有遗憾罢了。

  二、板书设计需要更精炼。

  说起这节课的板画设计,有三大功效:一是协助学生了解颐和园各个景点的位置;二是让学生与老师同台板书,充分表现对等与合作;三是直接出示了景物特点,但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如果当时板书中出示地点的字体大些,特征字体小些,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标注,板书设计就更完美。

  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陷少一些遗憾,为学生留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颐和园》教学反思04-17

颐和园教学反思04-17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02-25

《颐和园》教学反思09-27

《颐和园》教学反思【实用】07-07

颐和园教学设计03-20

颐和园教学设计10-10

《颐和园》教学设计02-02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3-16

颐和园教学设计15篇12-02